【〔南陽活人書〕】
宋志二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八卷)未見張蕆序曰。余頃在三茅。見無求子傷寒百問。披而讀之。
不知無求子何人也。
愛其書。想其人。非居幽而志廣。形愁而思遠者。
不能作也。
惠民憂國。不見施設。游戲藝文。以閱歲月者之所作乎。
避世匿跡。抗心絕慮。灌園荒丘。賣藥都市者之所作乎。
顛倒五行。推移八卦。積功累行。以就丹灶者之所作乎。
不然。則窮理博物。觸類多能。東方朔者耶。浩歌散發。采掇方伎。皇甫謐者耶。周流人間。衛生救物。封君達者耶。前非古人。後無作者。
則所謂無求子者。
余不得而知也。三茅三年。挾冊抵掌。未嘗停手。所藉以全活者。
不知其幾人也。
惜其論證多。而說脈少。治男子詳。而婦人略。銖兩訛舛。升?不明。標目混淆。語言不通俗。往往閭閻有不能曉者。
此余之所以夙夕歉然者也。
今秋游武林。邂逅致政朱奉議。泛家入境。相遇於西湖之叢林。因論方士。奉議公乃稱賈誼云。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故嚴君平隱於卜。韓伯休隱於醫。然卜占言凶。醫有因果。不精於醫。寧隱於卜。班固所謂有病不治得中醫。蓋慎之也。
古人治傷寒有法。治雜病有方。葛稚川作肘後。孫真人作千金。陶隱居作集驗。玄晏先生作甲乙。率著方書。其論傷寒治法者。長沙太守一人而已。華佗指張長沙傷寒論。為活人書。昔人又以金匱玉函名之。
其重於世如此。然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不可曉會。頃因投閑。設為問對。補苴綴緝成卷軸。因出以相示。然後知昔之所見百問。乃奉議公所作也。
因乞其繕本。校其詳略。而傷寒百問。十得五六。前日之所謂歉然者。
悉完且備。書作於己巳。成於戊子。增為二十卷。厘為七冊。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得此者。
雖在崎嶇僻陋之邦。道途倉卒之際。據病可以識證。因證可以得方。如執左券。易如反掌。遂使天下傷寒。無橫夭之人。其為饒益。不可思議。昔樞密使高若訥作傷寒纂類。翰林學士沈括作別次傷寒。直秘閣胡勉作傷寒類例。殿中丞孫兆作傷寒脈訣。蘄水道人龐安常作傷寒卒病論。雖互相發明。難於檢閱。比之此書。天地遼落。張長沙南陽人也。
其言雖詳。其法難知。奉議公祖述其說。神而明之。
以遺惠天下後世。余因揭其名為南陽活人書云。大觀五年正月日敘。自序曰。仆乙未秋。以罪去國。明年就領宮祠以歸。過方城見范內翰云。活人書詳矣。比百問十倍。然證與方。分為數卷。倉卒難檢耳。
及至睢陽。入見王先生。活人書。京師京都湖南福建兩浙凡五處。印行。惜其不曾校勘。錯誤頗多。遂取繕本重為參詳。改一百余處。命工於杭州大隱坊鏤板。作中字印行。庶幾緩急易以檢閱。然方術之士。能以此本。游諸聚落。悉為改證。使人讀誦。廣說流布。不為俗醫妄投藥餌。其為功德獲福無量。政和八年季夏朔。朝奉郎提點洞霄宮朱肱重校證。方勺曰。朱肱。吳興人。進士登科。善論醫。尤深於傷寒。在南陽時。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視之。
曰。小柴胡湯證也。
請並進三服。至晚乃覺滿。又視之。
問所服藥安在。取以視之。
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咀。謂銼如麻豆大。煮清汁飲之。
名曰湯。所以人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滯在鬲上。所以胃滿而疾自如也。
因法旋制自煮。以進二服。是夕遂安。因論經絡之要。盛君力贊成書。蓋潛心二十年。而活人書成。道君朝。詣闕投進。得醫學博士。肱之為此書。固精贍矣。嘗過洪州。聞名醫宋道方在焉。
因攜以就見。宋留肱款語。坐中指駁數十條。皆有考據。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由是觀之。
人之所學固異邪。將朱氏之書。亦有所未盡邪。後之用此書者。
能審而慎擇之則善矣。(泊宅編)陳造跋曰。予為舉子時。得朱肱傷寒活人書。愛而讀之。
百問十一卷。略能上口。或曰。治傷寒祖仲景。是何為者。
予惑之。
後問友人侯元英。是書多稱仲景。能無遺說乎。
曰。是不惟於仲景無遺說。曲通傍暢。凡傷寒書幾盡矣。元英良醫。人所服。予所敬者。
然後知說者之妄。愈益愛其書。得是善本。表裡六經課誦之。
並識之以詒子孫。(江湖長翁集)陳振孫曰。南陽活人書十八卷。朝奉郎直秘閣吳興朱肱翼中撰。以張仲景傷寒方論。各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蕆。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
本華佗語也。
肱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亦登進士科。劉完素曰。近世朱奉議本仲景之論。而兼諸書之說。編集作活人書二十卷。其門多。其方眾。其言直。其類辨。使後學人易為尋檢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其間亦未合聖人之意者。
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者也。
(原病式序)馬宗素曰。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此一經大節目。惟仲景深得其旨趣。厥後朱肱編活人書。將陰陽二字。釋作寒熱。此差之甚也。
王履曰。朱奉議作活人書。累數萬言。於仲景傷寒論。多有發明。其傷寒。即入陰經。為寒證者。諸家不識。
而奉議識之。
但惜其亦不如仲景專為即病者立法。故其書中。每以傷寒溫暑。混雜議論。竟無所別。況又視傷寒論為全書。遂將次傳陰經熱證。與即入陰經寒證。牽合為一立說。且謂大抵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而於所識即入陰經之見。又未免自相悖矣。夫陽明證之宜下者。
固為邪熱入胃。其少陰證。果是傷寒傳經邪熱。亦可溫乎。
況溫病暑病之少陰。尤不可溫也。
自奉議此說行。而天下後世。蒙害者不無矣。(溯洄集) 汪琥曰。南陽活人書。宋奉議郎朱肱著。書凡二十卷。其第一卷至十一卷。設為一百一問。以暢發仲景奧義。第十二卷至十五卷。纂桂枝湯等一百一十二方。第十六卷至十八卷。自升麻湯起至麥門冬湯止。共一百二十六方。此采外台千金聖惠等方。以補仲景之未備。末後第十九二十卷。則論婦人傷寒。復繼以小兒痘疹。斯誠仲景之大功臣也。
但其中三十六問。治兩感證。謂宜發表攻裡。此是朱奉議一片救人之苦心也。
及其用藥。則誤引下利身疼痛。虛寒救裡之例。而以四逆湯。竟施之於煩渴腹滿。譫語囊縮。實熱之證。以至後世。如陶華之無知。而亦輕詆其書之失也。
李知先活人書括序云。無求子真一世之雄。長沙公乃百川之宗。此為真知二公之書者矣。(傷寒辨注)徐大椿曰。宋人之書。能發明傷寒論。使人有所執持而易曉。大有功於仲景者。
活人書為第一。蓋傷寒論。不過隨舉六經所現之證以施治。有一證而六經皆現者。
並有一證而治法迥別者。
則讀者茫無把握矣。此書以經絡病因傳變疑似。條分縷析。而後附以諸方治法。使人一覽了然。豈非後學之津梁乎。
其書獨出機杼。又能全本經文。無一字混入己意。豈非好學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繼往開來者乎。
後世之述傷寒論者。
唐宋以來。已有將經文刪改移易。不明不貫。至近代前條辨尚論篇等書。又復顛倒錯亂。各逞意見。互相辨駁。總由分證不清。欲其強合。所以日就支離。若能參究此書。則任病情之錯綜反復。而治法仍歸一定。何必聚訟紛紜。致古入之書。愈講而愈晦也。(醫學源流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