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琴)傷寒論注來蘇集〕】
六卷 存自序曰。嘗謂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
始可著書。胸中無半點塵。目中無半點塵者。
才許作古書注疏。夫著書固難。注疏更難。著書者往矣。其間幾經兵燹。幾番播遷。幾次增刪。幾許鈔刻。亥豕者有之。
雜偽者有之。
脫落者有之。
錯簡者有之。
如注疏者著眼。則古人之隱旨明塵句新。注疏者失眼。非依樣葫蘆。則別尋枝葉。魚目混珠。?勝玉矣。傷寒論一書。經叔和編次。已非仲景之書。仲景之文遺失者多。叔和之文附會者亦多矣。讀是書者。
必凝神定志。慧眼靜觀。逐條細勘。逐句研審。何者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筆。其間若脫落。若倒句。與訛字衍文。須一一指破。頓令作者真面目。見於語言文字間。且其筆法之縱橫詳略不同。或互文以見意。或比類以相形。不因此而悟彼。見微而知著者。
須一一提醒。更令作者精神。見於語言文字之外。始可羽翼仲景。注疏傷寒。何前此注疏諸家。不將仲景書。始終理會。先後合參。但隨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令?與美璞並登。魚目與夜光同珍。前此之疑燈未明。繼此之迷塗更遠。學人將何賴焉。
如三百九十七法之言。既不見於仲景之序文。又不見於叔和之序例。林氏倡於前。成氏程氏和於後。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辯之矣。而繼起者。
猶瑣瑣於數目。即絲毫不差。亦何補於古人。何功於後學哉。然此猶未為斯道備累也。
獨怪大青龍湯。仲景為傷寒中風。無汗而兼煩躁者設。即加味麻黃湯耳。
而謂其傷寒見風。又謂之傷風見寒。因以麻黃湯主寒傷營。治營病而衛不病。桂枝湯主風傷衛。治衛病而營不病。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治營衛俱病。三方割據瓜分。太陽之主。寒多風少。風多寒少。種種蛇足。羽翼青龍。曲成三綱鼎立之說。巧言簧簧。洋洋盈耳。
此鄭聲所為亂雅樂也。
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學如夜行歧路。莫之指歸。不深可憫耶。且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謂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混同兩陰交盡之厥。其間差謬。何可殫舉。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醫道之不明不行。此其故歟。孟子沒而仲尼之道不傳。千載無真儒矣。仲景沒而岐黃之道莫傳。千載無真醫矣。此愚所以執卷長吁。不能已於注疏也。
丙午秋校正內經始成。尚未出而問世。以傷寒為世所甚重。故將仲景書。校正而注疏之。
分篇匯論。挈其大綱。詳其細目。證因類聚。方隨附之。
倒句訛字。悉為改正。異端邪說。一切辨明。岐伯仲景之隱旨。發揮本論各條之下。集成一帙。名論注。不揣卑鄙。敢就正高明。倘得片言首肯。亦稍慰夫愚者之千慮云爾。慈水柯琴韻伯氏題。時己酉初夏也。
凡例曰。傷寒論一書。自以初編次後。仲景原篇。不可復見。雖章次混淆。猶得尋仲景面目。方喻輩各為更定。條辨既中邪魔。尚論浸循陋習矣。大背仲景之旨。琴有志重編。因無所據。竊思仲景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等辭。乃宗其義。以證名篇。而以論次弟之。
雖非仲景編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
?一起手先立總綱一篇。令人開卷便知傷寒家脈證得失之大局矣。每經各立總綱一篇。讀此便知本經之脈證大略矣。每篇各標一證為題。看題便知此方之脈證治法矣。一是編以證為主。故匯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其證。是某經所重者。
分別其經。如桂枝麻黃等證列太陽。梔子承氣等證列陽明之類。其有變證化方。如從桂枝證。更變加減者。
即附桂枝證後。從麻黃湯。更變加減者。
附麻黃證後。一叔和序例。固與仲景本論不合。所集脈法。其中有關於傷寒者。
合於某證。即采附其間。片長可取。即得攀龍附驥耳。
一六經中。有證治疏略。全條刪去者。
(如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之等類。為既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腹痛小便不利。與桃花湯主之。)
詳則彼之疏略者可去矣。又有脈證各別。不相統攝者。
如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與脈沉而細。病身熱足寒等證。三條合一。論理甚明。故合之。
一本論每多倒句。此古文筆法耳。
如太陽病血證。麻黃湯主之句語。在當發其汗下。前輩但據章句次序。不審前後文理。罔顧衄家禁忌。竟謂衄後仍當用麻黃解表。夫既云衄乃解又云自衄者愈。何得陣後興兵。衄家不可發汗。更有明禁。何得再為妄汗。今人膠柱者多。即明理者亦多為陶氏所惑。故將麻黃桂枝小青龍等條。悉為稱正。?一條中有冗句者刪之。
如桂枝證云。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
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須解外則愈。何等直捷。在外下。更加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等句。要知此等繁音。不是漢人之筆。凡此等口角。如病常自汗出條。亦從刪例。一條中有衍文者刪之。
有訛字者改之。有闕字者補之。
然必詳本條與上下條。有據確乎。
當增刪改正者。
直書之。如無所據。不敢妄動。發明注中。以後高明之定奪。?一加減方。分兩制度煎法。與本方同者。於本方下。書本方加某味減某味。或一篇數方。而後方煎法。與前方同者。
十方末。書煎法同前。方中藥味。修治同前者。
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之類。但不再注。附子必炮。若有生用者注之。
一可汗不可汗篇等。鄙俚固不足取。而六經篇中。多有叔和附入。合於仲景者取之。
如太陽脈浮動數。三陽明論脾約脈證等條。與本論不合。無以發明。反以滋惑。剔出附後。候識者辨焉。
?一正文一字句最多。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六字。當作六句讀。言脈氣來尺寸俱浮。頭與項強而痛。若脈浮兩字連讀。頭項強痛而惡寒。作一句讀。疏略無味。則字字讀斷。大義先明矣。如心下溫溫欲吐。郁郁微煩之類。溫溫郁郁。俱不得連讀。連讀則失其義矣。唐大烈曰。柯韻伯立言雖暢。不免穿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