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方論(二)
喻昌曰。張仲景傷寒論一書。天苞地符。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雜以後人知見。反為塵飯土羹。又曰。後漢張仲景著卒病傷寒論十六卷。當世兆民。賴以生全。傳之後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可也。
斯民不幸。至晉代不過兩朝相隔。其卒病論六卷。已不可復睹。即傷寒論十卷。想亦劫火之余。僅得之讀者之口授。故其篇目。先後差錯。賴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以為校正。太醫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編集成書。共二十二篇。後人德之。
稱為仲景之徒。今世傳仲景傷寒論。乃宋秘閣臣林億所校正。宋人成無己所詮注之書也。
林億不辨朱紫菽粟。謂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學之。
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皆不及也。
又傳稱成無己注傷寒論十卷。深得長沙公之秘旨。殊不知林成二家。過於尊信叔和。往往先傳後經。將叔和緯翼之辭。且混編為仲景之書。況其他乎。
如第一卷之平脈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訓。反首列之。
以錯亂聖言。則其所為校正。所為詮注者。
乃仲景之不幸。而斯道之大厄也。
元泰定間。程德齋作傷寒鈐法。尤多不經。國朝王履所論。雖有深心。漫無卓識。亦何足取。萬歷間方有執著傷寒條辨。始先即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經之旨。然未免失之過激。不若愛禮存羊。取而駁正之。
是非既宗。功罪自明也。
其於太陽三篇。改叔和之舊。以風寒之傷營衛者分屬。卓識超越前人。此外不達立言之旨者尚多。大率千有餘年。若明若昧之書。欲取而尚論之。
如日月之光昭宇宙。必先振舉其大綱。然後詳明其節目。始為至當不易之規。誠以冬春夏秋。時之四序也。
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者。
四序中主病之大綱也。
舉三百九十七法。分隸於大綱之下。然後仲景之書。始為全書。其冬傷於寒一門。仲景立法獨詳於春夏秋三時者。
蓋以春夏秋。時令雖有不同。其受外感則一。自可取治傷寒之法。錯綜用之耳。
仲景自序云。學人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可見引伸觸類。治百病有餘能。況同一外感乎。
是春夏秋之傷溫傷熱。明以冬月傷寒為大綱矣。至傷寒六經中。又以太陽一經為大綱。而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向也大綱混於節目之中。無可尋繹。只覺其書之殘缺難讀。今大綱既定。然後詳求其節目。始知仲景書中。矩則森森。毋論法之中更有法。即方之中亦更有方。通身手眼。始得一一點出。識之而心開識朗。不復為從前之師說所?浸。假由其道。而升堂入室。仲景彌光。而吾生大慰矣。又曰。嘗觀王叔和匯集扁鵲仲景華元化先哲脈法為一書。名曰脈經。其於仲景傷寒論。尤加探討。宜乎顯微畢貫。曲暢創法制方之本旨。以啟後人之信從。可也。
乃於匯脈之中。間一匯證。不該不貫。猶曰匯書之常也。
至於編述傷寒全書。苟簡粗率。仍非作者本意。則吾不知之矣。
如始先序例一篇。蔓引贅辭。其後可與不可諸篇。獨遺精髓。平脈一編。妄入己見。總之碎剪美錦。綴以敗絮。盲瞽後世。無由復睹黼黻之華。
況於編述大意。私淑原委。自首至尾。不敘一語。明是賈人居奇之術。致令黃岐一脈。斬絕無遺。悠悠忽忽。沿習至今。所謂千古疑城。莫此難破。
茲欲直溯仲景全神。不得不先勘破叔和。如太陽經中。證緒分頭。後學已難入手。乃更插入溫病合病並病。少陽病過經不解病。坐令讀者茫然。
譬諸五穀。雖為食寶。設不各為區別。一概混種混收。鮮不耕者食者之困矣。
如陽明經中。漫次仲景偶舉問答一端。隸於篇首。綱領倒置。先後差錯。且無扼要。至於春溫夏熱之證。當另立大綱。顓自名篇者。
乃懵然不識。此等大關一差。則冬傷於寒。春傷於溫。夏秋傷於暑熱之旨盡晦。致後人誤以冬月之方。施於春夏。而歸咎古方之不可以治今病者。
誰之過歟。至於霍亂病。陰陽易。瘥後勞復等證。不過條目中事耳。
乃另立篇名。與六經並峙。又何輕所重。而重所輕耶。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也哉。
又曰。王叔和於仲景書。不察大意。妄行編次補綴。尚存闕疑一線。觀其篇首之辭。謂痙濕?。
雖同為太陽經病。以為宜應別論者。其一征也。
觀其篇中。謂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旨難得。故重集可與不可方治者。其一征也。
觀其篇末。補綴脈法。分為二篇。上編仍仲景之舊。下編托仲景以傳。猶未至於顛倒大亂者。
其一征也。
第其不露補綴之痕。反以平脈本名。易為辨脈。而陰行一字之顛倒。此吾所為譏其竊耳。
若夫林億之校正。成無己之詮注。則以脈法。為第一卷矣。
按仲景自敘云。平脈辨證。為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則脈法洵當隸於篇首。但晉承漢統。仲景遺書未湮。叔和補綴不言。不敢混入。姑附於後。不為無見。
二家不察。竟移編篇首。此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詎能辨其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乎。
然猶隱而難識也。
其序例一篇。明系叔和所撰。何乃列於第二卷。豈以仲景之書。非序例不能明耶。即使言之無弊。亦無先傳後經之理。況其蔓引贅辭。橫插異氣。寸瑜尺瑕。何所見而崇信若是。致令後學畫蛇添足。買櫝還珠。煌煌聖言。千古無色。是二家羽翼叔和以成名。比以長君逢君無所逃矣。
至其詮釋之差。十居六七。夫先已視神髓為糟粕矣。
更安望闡發精理乎。
程應旄曰。論之為言。斷也。斷者蔽也。
分明指此為傷寒之爰書矣。
故首尾分篇。只存論之體裁。而別嫌明疑。指奸摘伏。深文大義。具見於標篇之辨字上。辨之為言。詰也。
詰者鞫也。
既詰且鞫。則必無枉無偏。方蔽無辜。自不得不借論以申其辨。按程氏有辨傷寒論五篇。王叔和序例貶偽一篇。冗文閑語。漫無統紀。故省不錄。汪琥曰。仲景論。為方書之祖。以內經中有論而無方也。
叔和起而撰次之。
知尊仲景矣。但其於仲景論中。插入己意。使學人不知孰為仲景。孰為叔和。以故後人誹議之。
云叔和變亂仲景傷寒論。故其脈經。亦受高陽生所竊取。此其報也。
然仲景書。當三國時兵火之後。殘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後。復有成無己。為之注解也。
今醫勿但責叔和之過。而忘叔和之功。
又曰。傷寒論。自成注以後。在昔明醫。如李東垣不過以治法略舉其要。朱丹溪亦僅以疑處。摘問其目。未聞有以仲景原論全解者。
至明季有歙人方中行。著傷寒條辨八卷。乃成氏之後一人而已。我朝初有喻嘉言者。
推廣方氏未發之旨。著尚論篇五卷。是亦仲景之功臣也。
復有程子郊倩。即仿二書之意。著後條辨六集。其中亦有可采之處。所可嫌者。
三家之書。皆倒亂仲景六經篇原文。彼雖各有其理。要之六經原次。或當日叔和未盡改易。其間仲景妙義。焉知不反由此新編而盡失耶。
況方書治病。不過欲每條解明。不致醫藥有誤而已,非若文公章句。必欲承上起下也。
孔子云。愛禮存羊。凡六經原次。余不敢亂叔和之舊。
又曰。王叔和編次仲景方論三十六卷。當是十六卷。
據論集中云。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叔和編次。何至遽增二十卷書邪。況仲景當日。止著論二十二篇。尚未分為幾卷。至叔和。始托名仲景。撰成並辨脈平脈法。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是醫林列傳。云三十六卷。誤矣。
相傳仲景論。有一百一十三方。考其書十卷內。計方止一百一十二道。
柯琴曰。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為兩書也。
凡條中不貫傷寒者。
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太陰之腹滿吐利。少陰之欲寐。厥陰之消渴氣上衝心等證。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證立法也。
觀五經提綱。皆指內證。惟太陽提綱。為寒邪傷表立,因太陽主表。其提綱為外感立法。故叔和將仲景之合論。全屬傷寒。不知仲景已自明其書不獨為傷寒設。所以太陽篇中。先將諸病線索。逐條提清。比他經更詳也。
其曰太陽病。或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是傷寒別有提綱矣。此不特為太陽傷寒之提綱。即六經總綱。觀仲景獨於太陽篇別其名。曰傷寒。曰中風,曰中暑。曰溫病。曰濕痹。而他經不復分者。則一隅之中。可以尋其一貫之理也。
其他。結胸藏結。陽結陰結。瘀熱發黃。熱入血室。譫語如狂等證。或因傷寒。或非傷寒。紛紜雜沓之中。正可思傷寒雜病合論之旨矣。蓋傷寒之外皆雜病。病不脫六經。故立六經。而分司之。
傷寒之中。最多雜病。內外夾雜。虛實互呈。故將傷寒雜病。而合參之。
此扼要法也。
叔和不知此旨。謂痙濕 三種。宜應別論。則中風溫病。何得與之合論邪。以三證為傷寒所致。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則中風非傷寒所致。溫病與傷寒不相似者。
何不為之別立耶。霍亂屬肝木為患。陰陽易差後勞復。皆傷筋動骨所致。咸當屬於厥陰。何得別立篇目。叔和分太陽三症於前。分厥陰諸症於後。豈知仲景約法能合。
而病兼該於六經。而不能逃六經之外。只在六經上求根本。不在諸證名目上求枝葉。叔和以私意。挈亂仲景之原集。於勞復後。重集可發汗不可發汗諸篇。如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下。不知如何名反。豈濡微弱澀等脈。有定位乎。
其云大法春夏宜發汗。春宜吐。秋宜下。設未值其時。當汗不汗。當下不下。必得其時耶。
而且利水清火。溫補和解等法。概不言及。
所以今人稱仲景只有汗吐下三法。實由於是。夫四時各家。人所同受病者。
因人而異。汗吐下者。
因病而施也。
立法所以治病。非以治時。自有此大法之謬。後人因有隨時用藥之道。論麻黃桂枝湯者。
謂宜於冬月嚴寒。而三時禁用。論白虎湯者。
謂宜於夏。而大禁於秋分後。與立夏之前,夫寒熱溫涼之逆用、必先歲氣。獨不曰有假者反之。
有是證因有是方。仲景因證立方。豈隨時定劑哉。當知仲景治法。悉本內經。
又曰。仲景言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是脈與症。未嘗兩分也。
夫因病而平脈。則平脈即在辨症中。脈有陰陽。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是病之陰陽也。
當列前論之首。浮大動數名陽。沉澀弱弦微名陰。是脈之陰陽也。
此條當為之繼。叔和既采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是知叔和別立脈法。從此搜采耳。
試觀太陽篇云。脈浮者病在表。脈浮緊者。
法當身疼痛。派浮數者。
法當汗出愈。諸條脈法。不入辨脈平脈篇。是叔和搜采未盡。猶遺仲景舊格也。
由此推之。
知寸口脈浮為在表。及寸口脈浮而緊。脈浮而數諸條。皆從此等處采出。脈有陰結陽結條。未始不在陽明中風中寒之間。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
未始不在少陽寒熱往來之部。脈陰陽俱緊者。
未必非少陰之文。陰陽相搏條。未必不在傷寒脈結代之際。設仲景別集脈法。或有上下之分。決無辨平之別矣。名平名辨。皆叔和搜采諸說。
仲景所云。各承家伎者。
是也。叔和既改抉仲景原文。獨為傷寒立論。十六卷中。不知遺棄幾何。而今六經之文。夾雜者亦不少。豈獨然仲景舊集哉。世以金匱要略。為仲景雜病。共經魔魅之後乎。
張志聰曰。注解本論。必明仲祖撰論之原。方為有本。某序。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之說。素問九卷者。
素問八十一篇。內有遺闕。故舉其卷,靈樞。君臣問難八十一篇。毫無遺闕。故舉其篇。陰陽大論者。
素問中大論七篇。皆論五運六氣。司天在泉。陰陽上下。寒熱勝復之理。胎臚藥錄者。如神農本經。長桑陽慶禁方之類。
其序又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由是而才識之士。須知仲祖撰論本靈素。而補其未盡。必於傷寒原序。玩索有得。胎臚。羅列之謂。又曰。本草靈素。聖經也。
傷寒要略。賢論也。
賢論。猶儒者之四書。聖經。猶儒者本經。奈千古以來。天下之醫。只求方伎以行術。不求經旨以論病。
仲祖序云。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終始順舊。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者是也。
夫本論雖論傷寒。而經脈臟腑。陰陽交會之理。凡病皆然。故內科外科。兒科女科。本論皆當讀也。
不明四書者。
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者。
不可以為醫。
經云。非其人勿授。
論云。傳與賢人。甚哉人之不易得也。
張璐曰。余嘗見王叔和集仲景傷寒論。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
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之不傳矣。
何能有六經證治乎。
錢潢曰。傷寒論一書。按長沙公自序。原云傷寒卒病論合十六卷。至西晉王叔和編次之後。其卒病論六卷。
早已云亡。後人不得復見。相傳謂叔和又次為三十六卷。至宋成無己。因王氏之遺書。
又注為傷寒論十卷。非唯仲景之舊。不得復視。即叔和之書。亦杳不可見矣。
第閱叔和所作傷寒序例一篇。其妄用經文。創立謬說。亦殊不足觀。不若遺亡之為愈也。
其成氏注本。原云十卷。今行於世者。
究僅七卷。以辨脈平脈。為第一卷。其言原系仲景原文。亦不為過。
但第二卷。傷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因何亦列於七卷之中。而反居仲景六經之前。非唯文理背謬。且冠履倒置。棼亂錯雜矣。
其第七卷。雖有霍亂陰陽易。及瘥後諸復症。允為仲景原文。而後之諸可與不可。又非長沙之筆矣。何以知之。
其卷首云。夫以疾病至急。倉卒難尋。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為易見也。
如此語氣。確為叔和所集。況大法春宜汗。及春宜吐。秋宜下之說。於理未通。均屬可刪。魏荔彤曰。傷寒例。叔和氏修緝醫聖之書。發其凡例也。
列於論首。名之曰例。標題原未有序字。後人以其文近於序。故更名之曰序例。成氏注之。
方氏刪之。喻氏駁之。
程氏嘻笑且怒罵之。以為?濫。以為悖謬。愚平心靜氣論之。
其意亦未大舛。特欲推展傷寒於傷寒外耳。
不知傷寒論。原非專論傷寒內也。
例之大概。謂四時皆有外感之氣。惟冬月乃正傷寒之名。欲推展而反成拘執矣。
更為引伸春溫夏暑瘧病熱病疫病。原思於傷寒外。多所論列。因醫聖自序中。言傷寒疑似之間。誤人階厲。故欲辨其是非。以附益原書之義也。
但於諸證。不為條分縷晰。一如凡例之制。乃參雜反復。籠統鋪敘以成文。既無太史公伯夷列傳手筆。必見方鑿圓枘。否則重樓疊嶂矣。例不成例。序不成序。是其才力之不逮。體認之未真。以尊崇闡發之心。竟成儒者自分兩歧。迄難合一。何也。
以醫聖原兼萬病。而論其一。叔和之例。欲分萬病為萬也。
至於詳明時令氣化。以別疾病感受。仍是分晰異同之見。何其冗亂無紀乎。
因而及於藥治之遲早。風土之涼燠。以為明切。實皆郛廓。不能得傷寒論之精深。雖欲有言。不能不流為冒語也。
復敘六經傷寒。及兩感之脈證。與各有愈期不治之故。在傷寒論中已明。此非贅疣耶。最是初感風寒二邪。大關巨節。默無分剖。又何疏乎。
卻將壞證。牽入溫瘧等症。既明溫暑瘧熱疫證。不同傷寒。分時異感。各成一病。
又忽有四變之說。殊覺自相秦越。更及遲治誤治諸條。曰若曰凡。縱再增益千百。亦苦於掛少漏多。發凡起例,不言全書持綱攜領之處。而以己意泛濫舉之。
曰此書之例。書自書而例自例。何以使人讀例。而得書之簡潔精微乎。
將徒畫蛇之足。續鳧之?而已。末雖明生愈死亡之機。終亦不可勝言,總因不能合全書。以為體會。撮其易簡之善。著為知從之法。乃以為既緝是書。不可不以推展為發明。本欲附驥名彰。立言不朽。抑知後人不少假借。細加指摘也耶。
愚故原其初念。本在遵循。非蒙違戾。而智淺才薄。不能心得全書精義。乃欲以多求勝。備其闕略。豈知醫聖之文。言近而指遠。辭簡而意該乎。
然醫聖數千年正學。賴此不墜。其功亦不在衛敬仲序詩之下。詩序雖經朱子刪駁。而古遠所傳。於今不泯。則叔和之例。可以比照杜氏以例例春秋矣。
至可例與否。例之當否。其例具在。叔和不能自達其意者。
後之讀例君子。可以代明。何必削之。
不許天下共見聞。而求其公是耶。方氏謂以傳先經非體。愚謂例也。
非傳也。傳必附經。例則仍可首例也。
倘叔和當日。能將所謂溫暑瘧熱疫諸證。各就專門。分撰附經。詳其脈論。精言治法。以述寓作。如朱子之補大學。豈非醫聖之高弟。醫門之功臣乎。不能為此。而於例中叢脞言之。
吾知其於此數證原委亦未大明。約略敷衍。不意乃成罪案。因此沒其緝書原志。則亦大可惜矣。
又曰。辨脈一篇。的是醫聖原文。其辭簡括。其義深長。與傷寒雜病論。心思筆致。皆足令人繹不盡。推暨無方矣。蓋辨脈為論證之先務。
所以叔和敘次為第一。不可謂以傳經也。
既非叔和所能擬議。原為醫聖高文巨典。不妨置之諸論之首。以重診視之事矣。於平脈分篇是否。醫聖本意。或叔和效虞書中分二典之智乎。
但忽首為韻語。似反覺膚廓淺近。不類一手。豈少陵不能作散文。而醫聖不能作韻語耶。真贗已無可考。孰得而屏之。
屏之反為矣。
又曰。辨脈平脈二篇。亦非後人妄分為二也。
蓋於辨平二字之義。未能深悉也。
辨者。分別之也。
平者。較量之也。
平如平章之平。非平人之脈。如謂篇中專言平人之脈。試觀之。
何其言平人之脈。十之一二。言疾病之脈。十反八九乎。
然則辨者。始條理也。
分為二。推至於無窮也。
平者。終條理也。
衡如一。究歸於不二也。
氣有陰陽。邪亦有陰陽。病必分陰陽。脈必辨陰陽。故必分為二以辨之。
氣之陰陽。有有餘不足。邪之陰陽。亦有衰盛。病因而有輕重。脈必平陰陽。故權衡如一以平之。
玩二篇。洵是此義。不可悉舉。略觀大意可知矣。
至於其文古穆簡潔。其義精微廣大。惟醫聖獨擅其能。非王氏所可贊之辭,合傷寒例觀之。
亦自明編次於六經論之首。先脈後證。先辨平乎脈以審證。後條列乎證以處治。序次亦未紊也。
吳儀洛曰。仲景書。一語可當千百言。每令人闡發不盡。讀者須沉潛反復。必於言外透出神髓。斯為能讀仲景書耳。
姚際恆曰。傷寒論。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此書本為醫家經方之祖。然駁雜不倫。往往難辨。讀者苦不得其旨要。徐大椿曰。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
觀傷寒敘所述。乃為庸醫誤治而設。所以正治之法。一經不過三四條。余皆救誤之法。故其文亦變動不居。讀傷寒論者。
皆設想懸擬之書。則無往不得其義矣。
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證因彼證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
古人因病以施方。無編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
擬防世急。則此書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
夫六經現證。有異有同,後人見陽經一證。雜於陰經之中。以為宜改入陽經之內。不知陰經亦有此證也。
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圓機活法。泯沒不可問矣。
凡讀書能得書中之精義要訣。歷歷分明。則任其顛倒錯亂。而我心自能融會貫通。否則徒以古書。紛更互異。愈改愈晦矣。
(醫學源流論)周省吾曰。仲景傷寒書。為叔和編次。已失其真。即林億校本。亦已難得。
今世所傳。惟成無己注釋之本而已。至三百九十七法。莫不津津樂道。而究鮮確指。
汪苓友亦云。前人所未明言。其引張孝培傷寒類疏。桂枝湯服後,至以助藥力為。一法。溫復至如水流漓。
又一法。稱與諸家不同。顧吾不知其何本而有此考。前明有吾虞趙開美翻刻宋板傷寒論全文。其三百九十七法。於每篇之首。注其幾先。則節錄原文。開明第一第二。次於原文之下。後列一二三之數。總計全書。治法了然也。
但不知出自叔和。出自林億。今之傳本亡之者。
殆為無己所刪乎。
後人未見宋刻。茫然不曉。如王安道亦未之見也。
國朝王晉三雖於每方之下。注以各法。亦不過繼張孝培汪苓友之志。而愛禮存羊。究有未能悉洽者。故愚以為注書。不應改移。止宜就文辨論。
如朱子之賢。闕文錯簡。皆仍其舊。無己何人。而乃擅削。以致迄今盈庭聚訟也。
(吳醫匯講)按先子曰。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著。晉王叔和撰次。經六朝隋唐。而未見表章者。
至宋治平中。始命儒臣。校定是書。孫奇等序。載開寶中節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
然其書文理舛誤。未嘗校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奇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有一百一十二方。其命書以傷寒者。
仲景自序。稱其宗族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夭橫之莫救。遂作此書。考論中傷寒。乃外感中之一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此即麻黃湯之所主。其十分之七。豈盡以麻黃湯一證而死乎。
蓋傷寒者。
外感之總稱也。素問。黃帝問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而岐伯答以傷寒一日太陽云云。難經曰。傷寒有幾。曰。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千金方引短劇曰。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
不說病之異同也。
考之眾經。其實殊異矣。肘後方曰。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外台秘要。許仁則論天行病曰。此病。方家呼為傷寒。而所以為外感之總稱者。
蓋寒為天地殺厲之氣。亙於四時。而善傷人。非溫之行於春。暑之行於夏。各王於一時之比。是以凡外邪之傷人。盡呼為傷寒。仲景所以命書者。
只取乎此而已。如麻黃湯證。則對中風而立名者。
即傷寒中之一證。其義迥別矣。
後漢書崔實政論曰。夫熊經鳥申。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此所謂傷寒者。
指天行病。即是雅士之辭也。
而仲景稱之以論者。
是論難之論。內經諸篇。有岐黃問答之語者。
必系以論字。無之者則否。金匱要略各篇題下。有論幾首。證幾首。方幾首。考之原文。其云論者。
乃問答之語也。
朱震亨格致余論序云。假設問答。仲景之書也。
其為論難之義較然矣。後人尊崇之至。遂以經論之論釋之。
恐非仲景之本旨也。
仲景自序首。題曰傷寒卒病論。卒。乃雜之訛。序中云。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其為誤寫可知矣。
隋志有張仲景方十五卷。而無傷寒論之目。蓋得非當時以湮晦而不見之故耶。舊唐志亦不收之。
至新唐志。則云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雜之訛卒。其來舊矣。
雜病乃對傷寒。而謂中風歷節血痹虛勞等之類。雜病論。即今金匱要略。喻昌曰。卒病論已不可睹。
錢潢云。卒病論早云亡。
程應旄曰。本論是有治雜病之方法。
柯琴曰。條中不貫傷寒者。
皆是雜病。故曰傷寒雜病論。此說並不可從也。
又隋志。載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亡。今傷寒論。每篇盡冠辨字。即指今傷寒論。而其云亡者。
蓋千金方。稱江南諸師。秘傷寒方法不傳。然則隋志云亡者。
其實非亡也。而其云十卷者。
考諸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蓋傷寒論十卷。雜病論六卷。各別行於世者。
而王燾外台秘要。載金匱要略諸方。而曰出張仲景傷寒論某卷中。則唐時其全帙十六卷。不易舊目者。
才存台閣中。王氏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時。王得探其秘要。而載其著書。今所傳十卷,雖重復頗多。似強足十卷之數者。
然逐一對勘。大抵與外台所引符。則今傷寒論。不可斷為非七錄及唐志之舊也。
蓋外台所引。今考其卷目。桂枝湯。出第二卷中。知太陽上編。出第二卷。葛根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小建中湯。云出第三卷中。知太陽中篇。在第三卷。柴胡桂枝乾薑湯。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文蛤散。白散。云出第四卷中。知太陽下編。在第四卷。大承氣。茵陳蒿湯。豬苓湯。云出第五卷中。知陽明篇。在第五卷。半夏散及湯。真武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云出第六卷中。知少陰厥陰二篇。在第六卷。其第一。第七。第八第九。雖無所考。而葛根黃芩黃連湯。云出第七卷中。其余不引藥方。則當第一卷。辨脈等篇。第七以下。乃汗吐下可不可等篇。且太陽病三日云云。屬調胃承氣湯條。今本載第五卷陽明篇。云出第十卷。傷寒。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條今本失載。蓋系於脫文。而云出第十卷中。知辨發汗吐下後病。在第十卷。由是觀之,傷寒論。大抵與今本無大異同。如雜病。則痙濕 在第十一卷,黃膽在第十四卷。瘧病胸痹心痛寒疝。在第十五卷。嘔吐噦。在第十六卷。而百合病論並方。霍亂。理中湯。附子粳米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並云出第十七卷中。肺脹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肺癱。桔梗白散。並云出第十八卷中。是王氏所見本。不止十六卷。乃知雜病分門次第。與今本金匱要略大不同。此可窺舊本之崖略也。
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曰。伊芳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景仲遺論甚精。皆可施用。
案伊芳尹作湯液。所未經見。唯漢書藝文志。載湯液經法四十卷。此豈伊芳尹所作歟。然仲景自序特云。博采眾方。未言及湯液。士安去仲景時不遠。豈親觀所謂湯液者。
而為此說歟。自序又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蓋傷寒三陰三陽。乃原於素問九卷。傷寒中風溫病等之目。本於八十一難。其他如陰陽大論。雖未知何等書。然要之纂舊典之文。而編著者。
非悉仲景之創論立方也。
元吳澄作活人書辨序曰。漢末張仲景著傷寒論。予嘗嘆東漢之文氣。無復能如西都。獨醫家此書。淵奧典雅。煥然三代之文。心一怪之。
及觀仲景於序。卑弱殊甚。然後知序乃仲景自序。而傷寒論。即古湯液論。蓋上世遺書。仲景特編纂云爾。
吳氏此說。原於士安。其論未可定然。但至論文章之更變。則雖非我醫家所能及。似宜以資考鏡也。
林億等校定序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按皇甫謐甲乙經序。晉書皇甫謐傳。其被稱於當時可見。晉去漢不遠。其言如此。仲景雖於漢書無傳。其為漢末人無疑矣。
後漢書劉表傳曰。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蓋仲景羨之族。豈表破羨之後。使仲景代之乎。
林億等校定序又曰。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
成無己亦曰。仲景之書。逮今千年。而顯用於世者。
王叔和之力也。
蓋仲景書。當三國兵燹之余。殘缺失次。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今。功莫大矣。
而明洪武中薌溪黃氏作傷寒類證辨惑曰。仲景之書。六經至勞復而已。其間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纖悉畢備。有條而不紊也。
辨脈平脈傷寒例三篇。叔和采摭群書。附以己意。雖間有仲景說。實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者也。
?濕?一篇。出金匱要略。叔和反編入於六經之右。又有汗吐下可不可。並汗吐下後證。叔和重集於篇末云。此說原乎王履溯洄集。但履以傷寒例。為仲景舊文也。
從此而降。方有執喻昌柯琴輩。從而宗其說。或駁或貶。以加詆毀。如序例。則云搜采仲景舊論。外台乃載其文。揭以王叔和曰。則此一篇。叔和所撰。非敢偽托而作也。
至辨脈。平脈。汗吐下可不可等篇。叔和既於脈經中引其文。以為仲景語。高湛養生論曰。王叔和性沉靜。好著述。考核遺文。采摭群言。撰脈經十卷。叔和脈經序亦曰。今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決。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傷寒例固多不合仲景之繩墨。而言屬荒謬者。然叔和亦一名士也。
豈有以我所立論。嫁名於前賢。而為采摭於已著書中。如毒手狡獪之伎倆乎。陰陽五行漢儒好談之。
五臟六腑,經絡流注。史記扁倉傳。間及於此。漢志亦多載其書目。仲景生於漢末。何獨屏去。今依臨川吳氏之言而考之。
如六經至勞復。文辭典雅蘊奧者。
系於所撰用古經之文。其他言涉迂拘。而文氣早弱。世人以為叔和所羼入者。
豈知非卻是仲景之筆乎。
因意傷寒例。及原文中。或曰。疑非仲景方。或曰。無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或本云等之語。皆叔和所錄,其語氣明顯。此余盡是仲景舊文。而其義前後矛盾。文理曖昧難曉者。
古書往往有之。
又何疑焉。
方喻諸家。逐條更定。刪改字句。以為復仲景之舊。殊不知益乖本來。惑亂後人。莫此為甚。視諸叔和。其功罪之輕重。果奈何也。
張遂辰仲景全書卷首。載醫林列傳曰。王叔和撰次張仲景方論。為三十六卷。大行於世。此原出於太平御覽。引高湛養生論。
然隋志等。不載三十六卷目。汪琥曰。仲景為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叔和編次。何至遽增二十卷書邪。則云三十六卷。誤矣。
要之傷寒論一部。全是性命之書。其所關系大矣。故讀此書者。
滌盡胸中成見。宜於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分。發汗吐下。攻備和溫之別。而痛著工夫。欲方臨證處療。身親試驗之際。而無疑殆也。
其中或有條理?牾。字句鉤棘。不易曉者。
勿敢妄為穿鑿。大抵施之行事。深切著明者。
經義了然。無太難解者。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之類。豈不至平至易乎。
學人就其至平至易處。而細勘研審。辨定真假疑似之區別。而得性命上之神理。是為之得矣。其所難解釋。諸家費曲說者。
縱令鑽究其旨。不免隔靴抓癢。如以其不的確明講者。
施之於方術。則害於性命。亦不可測。然則其所難解釋者。
置諸闕如之例而可也。
諺云。開卷了然。臨證茫然。是醫家之通患。學人宜致思於此。亦何苦以詆詰古人為事乎哉。
又按南陽府志載清張三翼募建張醫聖祠序。桑芸張仲景先生祠墓記。稱南陽郡東南阜處。父老相傳。為先生墓。與故宅存在。洪武初。有指揮郭云仆其碑。墓遂沒。越二百六十余年。為崇禎戊辰,有蘭陽諸生馮應鰲者。
感寒疾殆危。恍惚中。有神人撫體。百節通快。問之曰。漢長沙太守南陽張仲景也。
城東四裡許有祠。祠後七十七步有墓。今將鑿井其上。封之惟子。後病愈。千裡走南陽。訪之不可得。因謁三皇廟。有仲景像。即紀石廟中而去。後數年。園丁掘井得石碣。題曰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云。其言荒唐不足信矣。
三異序中。仲景名作璣。字考機古與璣通。書舜曲。璇璣玉衡。
釋文云。璣。本作機。晉書陸機字士衡。可以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