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經注節解】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4:56 | 只看該作者

湯液醪醴論


本篇雖以湯液醪醴名篇,而其要義在後半截。


蓋脹證一項,最為吃緊。


去宛陳者,除實積也。


開鬼門者,表外邪也。


潔淨府者,利小便而水下泄也。


三者治脹之法略備矣。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按,張景岳曰:湯液醪醴,皆酒之屬。


韻義云:醅酒濁酒曰醪。


詩話云:酒之甘濁而不者曰醴。


然則湯液者,其即清酒之類歟。


醪音勞。


醴音禮。


音濟。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


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按:完,全備也。


堅,蒼勁也。


稻得四時中和之氣,其性平,其味淡,日以養人,以其力全而功備也。


稻薪采於秋末冬初,故其色蒼而質勁也。


帝曰:上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聖人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但為備用而不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以心猶近道,故服用萬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5:20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言不必如中古之世,何也?


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石針艾治其外也。


按:世愈隆則法愈備。


齊,劑同。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按:張景岳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治施於外,而神應於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


若以藥劑治其內而臟氣不應,針艾治其外而經氣不應,是其神氣已去而無可使,雖竭力治之,終成虛廢爾。


帝曰:何謂神不使?


岐伯曰:針石道也。


精神進,志意治,故病可愈。


按:治病之法,必需針石,是針器也而道存焉。


王本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詳上下文語氣,似有錯誤。


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精神進,志意治,故病可愈。


文義較貫,今改從之。


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


何者?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按:張景岳曰:腎藏精,精為陰;


心藏神,神為陽。


精壞神去,則陰陽俱敗,表裡俱傷,榮衛不可復收拾矣。


此其故,以今人嗜欲憂患不節,失其所養,故致精氣弛壞,榮泣衛除而無能為力也。


榮,營同。


泣,澀同。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


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按。


張景岳曰:極微者,言輕淺未深,極精者,言專一未亂,斯時也,治之尚易。


及其病成,則良工稱為逆矣。


然良工之治,既云得法,而至數勿失,親戚之聞見極熟,而聲色無差,宜乎無不速愈者。


而愿使其直至於精壞神去而病不能愈,亦何暇治之不早乎。


暇,猶言慢事也。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按:本猶先也,標猶後也,言先有病而後有醫治之也。


病必得醫而後愈,醫能勝任謂之良。


倘真良者或不任,而所任者未必良,則邪仍暴橫,病何由愈,是謂標本不相得,惜乎後世多蹈此弊也!


五臟別論曰: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正此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按:張景岳曰:不從毫毛生,病生於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5:49 | 只看該作者

五臟陽已竭,有陰無陽


津液,水也。


郭,形體胸腹也。


脹論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凡陰陽之要,陰無陽不行,水無氣不化。


故靈蘭秘典論曰:氣化則能出矣。


今陽氣既竭,不能通調水道,故津液妄行,充於郭也。


魄者陰之屬,形雖充而氣則去,故其魄獨居也。


精中無氣,則精孤於內。


陰內無陽,則氣耗於外。


三焦閉塞,水道不通,皮膚脹滿,身體羸敗,故形不可與衣相保也。


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故四極多陰而脹急也。


脹由陰滯,以胃中陽氣不能制水,而肺腎俱病,喘咳繼之,故動中也。


此以陰氣格拒於內,故水脹形施於外而為是病。


郭音廓。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


按:張景岳曰:平治之法當如權衡者,欲得其平也。


且如水脹一證,其本在腎,其標在肺。


如五臟陽已竭,魄獨居者,其主在肺,肺主氣,氣須何法以化之。


津液充郭,孤精於內,其主在腎,腎主水,水須何法以平之。


然肺金生於脾,腎水制於土,故治腫脹者,必求脾肺腎三臟,隨盛衰而治得其平,是為權衡之道也。


去宛陳,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帝曰:善!


按:張景岳曰:宛,積也。


陳,久也。


,斬草也。


謂去其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


四極,四肢也。


微動之,欲其流通而氣易行也。


溫衣,欲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也。


然後繆刺之,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去其大絡之留滯也。


鬼門,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陰之屬也,故曰鬼門。


淨府,膀胱也,上無入孔而下有出竅,滓穢所不能入,故曰淨府。


邪在表者散之,在裡者化之,故曰開鬼門潔淨府也。


水氣去則真精服。


服,行也。


陰邪除則五陽布。


五陽,五臟之胃氣也。


由是精生形盛,骨肉相保,而巨氣可平矣。


宛,郁同。


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6:05 | 只看該作者

異法方宜論


五方之地,各有所宜,治病之法,因之而異,乃方土大略之論也。


若夫賦性特異,則北反熱而南反寒,間氣為病,則夏惡寒而冬惡熱,有不可以執一論者,是又貴乎變而通之也。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不同,謂針石、灸、毒藥、導引、按蹺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按:同一地也,而五方之勢不同;


其為病也,治之自不得不異。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按:應時之春。


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


按:性以習而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6:33 | 只看該作者

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


魚發瘡,則熱中之信;


鹽發渴,則勝血之征。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


按:血受熱也。


其治宜砭石。


砭石,謂以石為針也。


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


則砭石也。


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按:謂砭石始自東方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按:應時之秋。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按:西民穴居,至今猶然,以陵為居,故曰陵居,詩言陶穴是矣。


注謂居室如陵,新校正言民居高陵,皆未之知也。


其多風而剛強者,以西方之氣清勁故也。


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華食而脂肥。


不衣絲綿,故曰不衣。


褐謂毛布也,荐謂細草也。


華謂鮮美,酥酪骨肉之類也。


以食鮮美,故人體脂肥。


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


內謂喜怒悲思恐及飲食男女之過甚也。


按:邪,外邪也,六淫之邪必自外入。


今脂肥則腠密,褐荐則體溫,而邪無自而入。


然惟過於飽暖,則肥甘積於腸胃,情欲耗其真元,病不在外而在於內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7:00 | 只看該作者

其治宜毒藥。


按:臟腑之病,非輕淡之藥所能治,故宜毒藥。


毒藥者,氣重味濃者也。


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按:西人宜之而其法傳於天下。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按:謂土阜之處。


風寒冰冽,按:應時之冬。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


按:野處則無重垣復壁,風寒易入,而且食酥酪之屬,則又性寒氣膩,凝滯於中,臟欲不寒,其可得乎。


臟既寒矣,氣閉不行,以致中滿,胸腹腸臟之間,膨脹如鼓。


所以然者,地氣寒而臟又寒也。


惟滿病多生於寒也,不獨北方,即南方之人,凡性喜寒涼,恣食瓜梨,或因暑飲水,凝寒傷冷,為滿病者當不少矣。


昧者不察,以為南方多火,一於清利而不知溫中,皆非治滿之道也。


其治宜灸。


故灸者,亦從北方來。


按:去寒莫如灸。


灸,艾灼。


,火針火罐之類也。


北人用之,而其法傳於後世。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


按:應時之夏。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按:霧露者濕氣之所升,南方卑濕,故多霧露。


其民嗜酸而食,按:張景岳曰:,腐也,如豉曲醬之屬。


音父。


故其民皆理而赤色,其病攣痹。


按:張景岳曰:嗜酸者收,食者濕,故其病理而攣痹。


攣痹者,濕熱盛而病在筋骨也。


南方屬火,故其色赤。


密也。


音致。


其治宜微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7:19 | 只看該作者

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按:攣痹屬經絡,故宜用針。


其法始自南方,而傳之後世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按:土王於中,平其體而濕其性也。


中為四方之會,土為萬物之母,故眾物生焉。


其民食雜而不勞,按,無物不有故食雜,居中四應故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按:張景岳曰:土氣通脾而主四肢,故濕滯則為痿,寒熱則為厥。


中央者,四方之氣交相集,故病則或寒或熱也。


其治宜導引按蹺。


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按:張景岳曰:導引,謂搖動筋骨支節以行氣血也。


蹺即陽蹺陰蹺之謂,蓋謂推拿溪穀蹺穴以除疾病也。


病在支節,故用此法。


凡後世所用導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


蹺音喬。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按:五方之地不同,五方之病自異,因其病而施其治,故治雖異而病皆愈,是惟聖人為能各盡其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7:58 | 只看該作者

調經論


病有有餘不足,調者,抑其有餘而補其不足也。


然有餘不足,各有其經,故欲治病,必用調經,蓋就既病而言也。


若先事預防,莫過於守經隧焉。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


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神屬心,氣屬肺,血屬肝,形屬脾,志屬腎。


以各有所宗,故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按,十六部,注謂手足、九竅、五臟合為十六部也。


三百六十五節,注謂非骨節,是神氣出入之處。


按本篇後言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其為骨節,居然無疑。


且果非骨節,何以言絡也。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


……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隧,潛道也,經脈伏行而不見,故謂之經隧焉。


血氣者人之神,邪侵之則血氣不正,血氣不正,故變化而百病乃生矣。


按:經隧者,血脈營運之道路也。


正氣所由出,邪氣所由入。


故欲防其入,而慎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也。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按:楊上善云:經隧者,手太陰之別,從手太陰走手陽明,乃是手太陰向手陽明之道。


欲導臟腑陰陽,故補瀉皆從正經別走之絡,瀉其陰經別走之路,不得傷其正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8:15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肝之藏也。


針經曰:肝藏血。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按:甲乙經、太素、全元起本,恐並作悲。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之血。


按:王本久留而視,甲乙經與太素並作久留之血,從之。


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按:脈大則氣虛,氣既虛矣,若針之太久,則氣散而不能攝血,故當疾出其針,庶血不致於過動也。


注作兩截解,誤矣。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按:血不流動,則留滯而成惡血矣。


惡血在絡,若不刺出,必入於經而為病也。


按心肺脾腎俱有微證刺法,而此肝臟獨以刺留血為解,或者以肝主藏血故也。


帝曰:善!


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


不足則四肢不用。


……脾之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8:36 | 只看該作者

針經曰: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涇,大便也。


溲,小便也。


按:楊上善云:涇作經,婦人月經也。


亦通。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並胃之經絡。


帝曰:善!


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腎之藏也。


針經曰: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脹謂脹起,厥謂逆行上衝也。


足少陰脈下行,今氣不足,故隨衝脈逆行而上衝也。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云:瀉然筋血者,出其血。


楊上善云:然筋,當是然谷下筋。


再詳諸處,引然谷者,多云然谷之前血者。


疑少穀之二字,前字誤作筋字也。


不足則補其復溜。


……然謂然谷,足少陰滎也,在內踝之前,大骨之下,陷者中。


血絡盛則瀉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復溜,足少陰經也,在內踝上二寸陷者中。


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帝曰:善!


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


衛生脈外,故氣亂於衛。


血行經內,故血逆於經。


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氣並於陽,則陽氣外盛,故為驚狂。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氣並於陰,則陽氣內盛,故為熱中。


炅,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8:52 | 只看該作者

按:炅音景。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


按:氣血營運,上下循環,乃為無病。


並則偏於一,而病起矣。


血者生於心而藏於肝,血並於上,則血偏盛而氣自並於下,下衝其上,心與肝動,故令煩惋善怒也。


氣者蓄於丹田,則神自清而精自攝;


今並於上,則氣盡升而血自並於下,上離乎下,精神渙散,故令亂而喜忘也。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


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


泣謂如雪在水中,凝住而不行。


按:寒則凝,溫則行。


澀不能流者,凝也。


消而去之者,行也。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按:氣並於上,則血虛而並於下;


血並於上,則氣虛而並於下。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今夫子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


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


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氣並於血則血失其氣,血並於氣則氣失其血,故曰血與氣相失。


按:並則血與氣相失而虛實分焉。


是故惟並則有,惟有則實。


惟有有有實,故有無有虛也。


相失者,虛實懸殊也。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按:是則血與氣共並於上者之為害也。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


虛實之要,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


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


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喜怒。


按:陰主內,陽主外。


風雨寒暑者,外感之邪也,故云生於陽。


飲食喜怒者,內傷也,故云生於陰。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按:是謂外感之實邪,所當攻發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9:14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按:王本皮膚不收。


不收者,緩散也。


下文云肌肉堅緊,寒濕中人,理宜堅緊。


其云不收,誤也。


按甲乙經及太素俱無不字,是也,今刪之。


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按:聶辟,怯弱也。


寒束肌腠,榮澀衛去,氣血虛寒。


按之則血動氣行,轉寒為溫,故快然而不痛也。


帝曰:善!


陰之生實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


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按:陰陽之病,並有虛實,此但言陰而不言陽者,以陽之虛實,顯形於外,惟陰之生病,或實或虛,變而難測也。


生,猶變也。


喜怒悲者,五志之三也。


三者過極,則氣上浮而入於陽分之中,有似於實矣。


抑或氣消散而降於下,則氣虛寒而不能化食,血澀氣去,因之愈虛矣。


此病之由陰而變為他證之大凡,與陽分之變不同也。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


按:陽盛則氣足以衛外,虛則邪襲肌膚之間而寒矣。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按:甲乙經作下焦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甚用其力,致勞倦也。


貪役不食,故穀氣不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9:31 | 只看該作者

按:勞倦則氣弱而不能化食,故二焦不通,以致胃熱蓄積,熱盛於內,此勞倦飲食,內傷其陰分,陰虛內熱之輕證也。


若夫證之重者,請更得而申論之:夫所謂陰者,水也。


水者,天一之所生,乃真陰也。


水為陰,陰中之陽,精也;


陰中之陰,血也。


精與血皆水之所化,人言陰但言血而不言精者,從其純陰而言,故與陽對稱,必曰氣血也。


人自稟賦以來,氣血本應均平,其或父母之氣,偏陽偏陰,抑或情識初開,早肆雕琢,更有中年之人,稟素不弱,止因過用乏竭,精血漸少,以致火日盛,水日虧,真陰耗散,而陰為之虛矣。


然陰水者,所以配陽而制火者也。


水愈虧則火愈熾,火寡所畏而熱於內,是火之熱於內也,非真火氣有餘也。


陰虛水涸不能制火,故火獨盛,如勞瘵之證是也。


昧者不解其故,每以苦寒治火。


間有少知讀書者,則又以桂附引火歸源。


噫!


豈知此證正治固非所宜,即從治之法亦不可用。


蓋內熱原本於陰虛,下已無水,故令火升。


若用桂附以降火,火既獨盛,無水相濟,隨降隨升,其火益熾矣。


與至真要大論所言從治反治,陰證似陽之可以引火歸源者不同。


惟宜純陰補水之劑,滋陰以降火,使真陰漸充,浮焰自息。


王太仆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誠千古不易之治法也。


奈何今之治勞瘵者,不知其為下無水而火上升,竟錯認為內真寒而外假熱,妄投薑桂,更用參附,不壯水而反益火,使輕者轉重,重者立斃,抱薪救火,殊可嘆也!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不通,按:王本玄府不通,甲乙經無玄府二字,今去之。


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外傷寒毒,內薄諸陽,寒外盛則皮膚收,皮膚收則腠理密,故衛氣聚無所流行矣。


寒氣外薄,陽氣內爭,積火內燔,故生外熱也。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按:甲乙經作腠理不通。


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溫氣,謂陽氣也。


陰逆內滿,則陽氣去於皮外也。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


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皆生百病,按:王本生其病,甲乙經作生百病,從之。


今夫子獨言五臟。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臟者,……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脈,調之血。


脈者血之府,脈實血實,脈虛血虛,由此脈病而調之血也。


按:甲乙經作病在血,調之脈。


疑與下文意重,不若王本為妥。


病在血,調之絡。


按:注云血病則絡脈易,殊欠明快。


蓋血榮一身,不獨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19:49 | 只看該作者

調之絡者,謂血之流行由絡走經


故病在血分,必調其經絡也。


病在氣,調之衛。


衛主氣,故氣病而調之衛也。


病在肉,調之分肉。


按:擁護一身者,肉也。


然而前後左右各有部分,故曰分肉,肉之所分,經絡系焉。


觀其病在何部,則知其內屬何經,然後或用藥或用針也。


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淬針藥熨。


按:此調筋骨法也。


淬,火針。


藥熨,謂制藥以熨患處也。


注分筋骨,誤矣。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


陰蹺之脈,出於照海。


陽蹺之脈,出於申脈。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莫病,謂無病也。


繆刺者,刺絡脈,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按:脈無病而身有痛,其病在外,但繆刺之,而其痛自止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0:12 | 只看該作者

標本病傳論


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標本固所當明。


而逆從尤不可不辨,逆者宜先,從者可後。


倘先其所可後,而後其所宜先,則失之遠矣。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得病之情,知治大體,則逆從皆可,施必中焉。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道不疑惑,識既深明,則無問於人,正行皆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識猶褊淺,道未高深,舉且見違,故行多妄。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著之至也。


觀其所舉則小,尋其所利則大,以斯明著,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按:博多不外乎淺少,是故貴乎知要也。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按:病雖有標本之分,而治當從緩急之勢。


勢之急而危者,無過中滿、小大不利,二者而已。


故不論其屬標屬本,而惟以先治為貴也。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按:有餘之病,易治而無變,故可由本以及標;


不足之病,難治而多變,故當先標而後本。


何者?


以緩急之勢不同也。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


間謂多也,甚謂少也。


多謂多形證而輕易,少謂少形證而重難也。


以意調之,謂審量標本不足有餘,非謂舍法而以意妄為也。


按:並行獨行,謂間甚之治法也。


間病勢緩而證多,尚可參用君佐以調治,故云並行;


若病之甚者,證危而勢急,非簡要之藥不能治,故云獨行也。


注以並為共受邪氣,獨為一經受邪,誤矣。


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按:此再言小大不利,為病最急,則治之不可不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0:30 | 只看該作者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


按:心為火臟,火熾燔則痛也。


一日而咳,心火勝金,傳於肺也,肺在變動為咳故爾。


三日脅支痛,肺金勝木,傳於肝也,以其脈循脅肋,故如是。


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肝木勝土,傳於脾也。


按:脾主運動,為木所傷則不能運動,故如是。


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以勝相伐,唯弱是從,五臟四傷,豈其能久,故死於子午之時也。


按: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大氣入臟,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甲乙經云:病先發於心,心痛,一日之肺而咳,三日之肝脅支痛,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詳素問言其病,靈樞言其臟,甲乙經並素問靈樞之文,而病與臟兼舉之。


肺病喘咳,按:肺主息主氣,故病則喘咳。


三日而脅支滿痛肺傳於肝。


一日身重體痛,肝傳於脾。


五日而脹,按:脾傳於腎,水壅不行,故脹。


注言自傳於腑,誤矣。


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肝脈內連目脅,故如是。


三日體重身痛,按:肝傳於脾,故體重身痛,脾主肌肉故也。


注言傳肺,又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0:59 | 只看該作者

五日而脹,自傳於腑


三日腰脊少腹痛,痙,謂胃傳於腎,以其脈起於足,循內,出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如是。


三日不已死,冬日入,按:甲乙經作日中。


夏早食。


卯正之時也。


脾病身痛體重,脾主肌肉故爾。


一日而脹,按:脾傳胃也。


二日少腹腰脊痛,脛,胃傳於腎。


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按:腎傳膀胱故便閉。


KT,脊肉也。


脊開一寸五分為膀胱經脈,邪傳入故痛。


靈樞經言之KT,蓋謂此也。


KT音呂。


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人定謂申後二十五刻,晏食謂寅後二十五刻。


腎病少腹腰脊痛,,臟真下於腎故如是。


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自傳於腑。


按:新校正云:靈樞經云之KT膀胱,是自傳於腑及之KT也。


三日腹脹,膀胱傳於小腸。


按:水傳火腑,氣壅不行故脹。


甲乙作上之心,心脹。


三日兩脅支痛,腑傳於臟。


按: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三日之小腸,三日上之心。


今云兩脅支痛,是小腸腑傳心臟而發痛也。


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大晨,大明時也。


晏晡,向昏時也。


胃病脹滿,以其脈循腹故。


按:其脈雖循腹,然胃為水穀之海,胃病則不能化水穀,故脹而滿也。


五日少腹腰脊痛,,胃傳於腎。


三日背KT筋痛,小便閉,自傳於腑,及之KT也。


五日身體重,膀胱水腑,傳於脾也。


按:新校正云:按靈樞經及甲乙經各云五日上之心,是膀胱傳心,為相勝而身體重。


今王氏言傳脾者,誤也。


謹按身重本屬脾病,傳心亦令身重,不可不知也。


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


日,謂午後八刻,未正時也。


膀胱病小便閉,以其為津液之腑故爾。


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自歸於臟。


一日腹脹,腎復傳於小腸。


一日身體痛,小腸傳於脾。


按:新校正云:按靈樞經云一日上之心,是腑傳於臟也。


甲乙經作之脾,與王注同。


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雞鳴,謂丑正之分。


下晡,謂日下於晡,申後時也。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按:五行以勝相傳,言其常也。


若夫死期,有相符者,有未必相符者,不可拘執。


間一臟,及至三四臟者,乃可刺也。


至三臟者,皆是其己不勝之氣也。


至四臟者,皆至己所生之父母也。


不勝則不能為害於彼,所生則父子無克伐之期,氣順以行,故刺之可矣。


按:王本間一臟止,甲乙經無止字,是也,今刪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1:36 | 只看該作者

移精變氣論


篇中專論脈色,而末則歸重於一。


一者,神也。


謂色為外候,脈為內候,神則攝乎內外之間,脈色得之則善,失之則凶,治病之要,惟此而已。


篇中以移精變氣為名者,蓋由帝問古用祝由治病以移易精氣,而即以引端之辭為名也。


景岳注解明暢,故采錄之。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移謂移易,變謂變改,皆使邪不傷正,精神復強而內守也。


按:張景岳曰:上古以全德之世,邪不能侵,故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


按明制醫術十三科:曰大方脈,曰小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


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傳,惟民間尚有之。


祝,之救切。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古者巢居穴處,夕隱朝游,禽獸之間,斷可知矣。


然動躁陽盛,故身熱足以御寒:涼氣生寒,故陰居可以避暑。


夫志捐思想,則內無眷慕之累;


心亡愿欲,故外無伸宦之形。


靜保天真,自無邪勝。


是以移精變氣,無假毒藥,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


按:張景岳曰:伸,屈伸之情。


宦,名利之累。


內無眷慕,外無趨求,故曰恬之世。


祝,咒同。


由,病所從生也。


故曰祝由。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逆從,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


余欲臨病患,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按:日月之光,有目共見,此問治病之要,欲求顯而易見也。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先師之所傳也。


上帝,上古之帝。


先師,岐伯祖世之師僦貸季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脈色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按:張景岳曰:理色脈,察內外之精微也。


通神明,色脈辨而神明見也。


色脈之應,無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時之往來,八風之變,六合之廣,消長相依,無不有常度也。


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按:張景岳曰:五行四時八風之氣,迭有盛衰,則變化相移,色脈隨之而應,故可以觀其妙,知其要。


凡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必由乎氣,氣必合乎天,雖其深微難測,而惟於色脈足以察之,故曰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按:張景岳曰: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日有十二干,而陰晴是其變,故色以應日。


脈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變,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故脈以應月。


常求色脈之要,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


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按:脈隨時而應於內,色應脈而形於外,色脈相應,死可遠而生自近矣。


惟古帝知之,故能卻老全形,動合神明,而養生之道獨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1:52 | 只看該作者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八風,八方之風。


五痹,謂皮肉筋骨脈之痹也。


按:張景岳曰: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後治之,其治也先以湯液。


湯液者,五穀所制而非藥也。


服之十日而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


使十日不已,則治以草蘇草之枝。


蘇,葉也。


根也。


枝,莖也。


根枝相佐,故云本末為助,即後世之湯劑也。


病原為本,病變為標,得其標本,邪無不服。


此中古之治,雖不若上古之見於未然,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


音該。


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


不審逆從。


四時之氣各有所在,不本其處而即妄攻,是反古也。


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


當各隨其所在而辟伏其邪爾。


不知日月者,謂日有寒溫明晦,月有空滿盈虧也。


八正神明論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廓滿,則血氣盛,肌肉堅;


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故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此之謂也。


不審逆從者,謂不審量其病可治與不可治也。


按:張景岳曰:按太仆引經注此,其說雖是,而殊有未盡者。


如不本四時,則有不知運氣之盛衰,陰陽之消長。


故好用溫熱者,忘天地之赫曦;


專用寒涼者,昧主客之流衍。


五音皆有宜忌,胡可視為泛常。


故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無和。


設不知此而犯之,如抱薪救火,因雪加霜矣。


如不知日月,王注即以日月為解。


然本篇所言,原在色脈。


故不知色脈,則心無參伍之妙,診無表裡之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22:06 | 只看該作者

色脈不合者,孰當舍證而從脈;


緩急相礙者,孰當先此而後彼。


理趣不明,其妄孰甚。


此色脈之參合,必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又若不審逆從,則有氣色之逆從,如玉版論要曰: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為逆,下為從;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有四時脈息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玉機真臟論曰: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也。


有脈證之逆從,如平人氣象論曰: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又玉機真臟論曰: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也。


有治法之逆從,如至真要大論曰: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


若順,逆也。


又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五常政大論曰: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是皆逆從之道,醫所最當潛心者。


若不明四時脈證之逆從,則不識生死之理,而病必多失。


不明論治之逆從,則必致妄投而絕人長命,是真醫殺之耳。


此暮世之通弊也,宜詳察之。


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按:張景岳曰:既不能防於未然,又不能察其見在,心粗且淺,針藥亂施。


若輩者,意其為實而攻之,則假實未去而真虛至,意其為熱而寒之,則故熱未去而新寒起,是不足以治人而適足以害人耳。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極於一。


按:張景岳曰:一之為道大矣,萬事萬物之原也。


易曰:天一生水。


堯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釋氏曰:萬法歸一。


莊子曰:通於一而萬事畢。


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


至真要等論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此曰治之極於一,其道皆同也。


故人能得一,則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則萬化歸乎心矣。


帝曰:何謂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按:天地萬物本於一,則一者統辭也,合之於病將何如?


蓋凡病之初起,莫不有因,隨其因而推求之,則一可得矣。


欲得其一,誠如下文是矣。


帝曰:奈何?


按:謂何如可得也。


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按:此正求因得一之法也。


一者神而已矣,神之得失未易遽窺也,必使病者靜居一室之中,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然後委婉曲折,叩問其衷情,因事致宜,順適其心意,以觀其神明之得失,則存亡可以立辨,所謂治之極於一也,如是而已。


景岳通論一字之義甚確,而以神與一分解,似尚未之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21:03 , Processed in 0.5625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