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895|回復: 5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科要旨】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9 16:2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女科要旨


書名 女科要旨


作者 陳念祖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5%B3%E7%A7%91%E8%A6%81%E6%97%A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5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9 16:37:5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敘言

 

醫者,意也。


《靈》、《素》具在,非神而明之,則拘守成方,將為斯世厲。


顧醫難,而醫婦人女子尤難。


昔人以小兒為啞科,竊意女科亦然。


蓋小兒不能言,而婦女則言不能盡,惟得之指下,洞見乎脈與證之相符,庶不致於差謬矣。


吳航陳修園先生,儒也。


幼讀岐黃,語即精其理,一切時醫之論,能力窮其非,引而歸於至正。


旋由科舉出為邑宰,以四診法佐撫字,至今燕南趙北人猶頌之。


先生不欲秘活人方,既手刊各種書,又遺屬盡刻所著,令嗣遵之,次第行於世,為世利賴。


今令孫心典一兄,又以醫學成先志。


檢先生所選女科要旨,將付梓人,以年與君家世有往來之誼,命作弁言。


余既心好先生書,復嘉其後人之能善承家學,存心濟人,功誠偉焉。


不揣固陋,因為之序,候官林鴻年拜手。


(心典)少隨任北直,獲睹先大父公余之暇,命先伯父擬注《傷寒論淺注》為前集,命先君擬注《金匱要略淺注》為後集,剖晰詳明,以示來者。


更遺《女科要旨》一書,命先君韻擬之,未及付梓。


回憶當年,(典)與弟(心蘭)伏讀之余,不勝霜露之感,忽忽幾數十春秋矣。


是書也,吾祖所殫精瘁慮,以期有裨於世者,不能梓而行之,則吾之責也。


謹校之以付攻木氏。


辛丑荔月長孫(心典)謹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9 16:51:3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調經


門人問曰:婦人以血為主,醫者輒云血海,可以實指其所在乎?


陳修園曰:人身之血海,胞也。


居膀胱之外,而為膀胱之室。


《經》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


但男則運而行之,女則停而止之。


營運者無積而不滿,故陽氣應日而一舉;


停止者有積而始滿,故陰血應月而一下;


此男女天癸之總根也。


而婦人一科,專以月事為主。


《經》云:「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


蓋時者,滿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則虧,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


門人高子問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為之振作。因執女科書數十種,屬余擇而授之。


余遍閱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經名為月信,不止命名確切,而月事之有無、多少、遲速,及一切治療之原委,無不包括於「信」字之中。


夫五行之土,猶五常之信也。


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而皆屬信;


信則以時而下,不愆其期。


雖曰心生血,肝藏血,衝任督三脈俱為血海,為月信之原,而其統主則惟脾胃,脾胃和則血自生,謂血生於水穀之精氣也。


若精血之來,前後、多少、有無不一,謂之不調,不調則為失信矣。


《經》云:土太過則敦阜。


阜者,高也;


敦者,濃也;


既高而又濃,則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黃、白芍藥、枳實、桃仁之類。


《經》又云:土不及則卑監。


卑者,下也;


監者,陷也,坑也。


既下而又陷坑,則令培補,宜六君子東加芎、歸、柴、芍及歸脾湯之類,此言經水不調以虛實分之也。


又有以陰陽偏勝分之者。


許叔微云:婦人病多是月經乍多、乍少,或前、或後,時發疼痛,醫者一例呼為經病,不辨陰勝陽,陽勝陰,所以服藥少效。


蓋陰氣勝陽氣,則胞寒氣冷,血不營運,《經》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後;(或斷絕不行。)


若陽氣勝陰,則血氣散溢,《經》所謂夏暑地熱,經水沸騰,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或一月數下,或崩漏不止。)


當「別其陰陽,調其氣血,使不相乖,以平為期」。


此叔微統論陰陽之道也。而余則以「陰陽」


二字,專指脾胃而言。


蓋脾者,太陰之濕土也,不得陽明燥氣以調之,則寒濕盛;


而陰獨勝,陰道常虛,即《內經》「卑監」之旨也。


胃者,陽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陰之濕氣以調之,則燥熱盛;


而陽獨勝,陽道常實,即《內經》「敦阜」之旨也。


至於用方,以四物東加香附、茯神、炙草為主,陰勝加乾薑、桂、附、吳萸及桃仁、紅花之類,陽勝加知、柏、芩、連、門冬之類,平平淺淺中,亦不可廢。


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匱》溫經湯一方,無論陰陽、虛實、閉塞、崩漏、老少,善用之無不應手取效。


此不特今之習女科者聞之吐舌,即數百年來注《金匱》之家,或識見不到而不能言,或珍為枕秘而不肯言。


今修園老矣!


不得不擇人而傳之,但既傳之而又囑之曰:《靈樞經》載黃帝謂雷公曰:此先師之所禁,割臂歃血之盟也。


凡思議不可及之方,若輕以示人,則氣泄而不神,必擇大學問之人,知其居心長濃者,而後授之。


門人問曰: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


間或有不關於病者,愿聞其說。


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變。婦人當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見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謂倒經逆行;


有三月一行者,是謂居經;有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


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謂暗經;


有受胎之後,月月行經而產子者,是謂胎盛,俗名垢胎;


有受胎數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墜者,是謂漏胎;


此雖異常,而數患之竟不害事也。


彼皆以妄為常,而中土失其主信之道,如人無信行,全賴狡詐以成家,君子不為也。


大抵婦人患此者,性情亦必乖張。


門人問曰:經候不調既得聞命矣,今愿聞調經之法。


曰:諸家調經之說,是非參半。


而蕭慎齋以調經莫先於去病,錄李氏之論一條,以分因詳證治法;


錄方氏之論一條,又參以統論二氏之說,深合鄙意,今全錄於後。


李氏云:婦人月水循環,纖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熱、腹痛,重則咳嗽、汗、嘔,或瀉,有潮熱則血愈消耗,有汗、咳、嘔則氣往上行,瀉則津偏於後,痛則積結於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就中潮熱疼痛,尤為婦人常病。


蓋血滯積入骨髓,便為骨蒸;


血滯積瘀,與日生新血相搏,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則蒸熱於內;


血枯胞絡火盛,或挾痰氣、食積、寒冷,則為疼痛;凡此諸病,皆阻經候不調,必先去其病,而後可以調經也。


方氏曰:婦人經病,有月候不調者,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發熱者,此分而為四也。


細詳之,不調中,有趨前者,有退後者,趨前為熱,退後為虛。


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滯者;


血滯宜破血,枯宜補也。


疼痛中,有時常作痛者,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常時與經前為血積,以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中,有常時發熱者,有經行發熱者;


常時為血虛有積,經行為血虛而有熱也;


是四者之中,又分為八矣。


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郁結不行;


經前產後,忽遇飲冷形寒,則惡露不盡;


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所由作也。


大抵氣行血行,氣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寒則凝塞;


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肉桂之類是也。


蕭慎齋曰:按婦人有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有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


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經自調;


若因經不行而後生病,當先調經,則經調病自除。


李氏一論,可謂調經之要,然偏而不全,余故補其未盡之旨。


若方氏分因詳症,誠得統論調經大法。


門人問曰:夫子以月事為月信專主脾胃,不摭《內經》之字句,而獨得其精華,究竟從何節得來乎?


曰:《詩》以「思無邪」蔽之,《禮》以「毋不敬」該之,余此論從「二陽之病發心脾」一節領會出來。


今錄其原文,又采集各家之注,愿學人熟讀而有得之。


《內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馬元台注云:二陽,足陽明胃脈也。


為倉廩之官,主納水穀,乃不能納受者何也?


此由心脾所發耳。


正以女子有不得隱曲之事,郁之於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養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化,而繼則漸不能納受,故胃病發於心脾也。


由是水穀衰少,無以化精微之氣,而血脈遂枯,月事不能時下矣。


余擬用歸脾湯,重加鹿茸、麥門冬,服二十余劑可愈。


武叔卿注云:此節當從「隱曲」推解。


人有隱情曲意,難以舒其衷,則氣鬱而不暢;


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日少,不能變化氣血,以入二陽之血海;


血海無余,所以不月;


余擬用歸脾湯,加芍藥、柴胡。


傳為風消者,(風之名,火之化也。消,消瘦也。)


發熱消瘦,胃主肌肉也;


余擬用歸脾湯,加丹皮、梔子、地骨皮、芍藥。


傳為息賁者,喘息上奔,胃氣上逆也;


余用《金匱》麥門冬湯。


人無胃氣則死,故云「死不治」。


此一節為經血本原之論也。


門人問曰:婦人經閉,或因家務煩惱,或因胎產、乳子受傷,其不調也有自室女。


何以亦有不調之病乎?


余曰:室女患此,甚於婦人,所以多死。


室女乃渾全之人,氣血正旺,不應阻塞,竟患經閉不行,若非血海干枯,則為經脈逆轉。


血海干枯者,宜用當歸補血東加麥冬、白芍各五錢,炙甘草二錢;虛極者加附子一錢以助之。


倘或失治,則內熱咳嗽、肌肉甲錯、毫發焦落,而成怯症矣。


經脈逆者,宜用《金匱》麥門冬湯、芍藥甘草湯,加牛膝、茜草之類,兼服四烏 骨一蘆茹丸以調之。


倘或失治,則為吐血、衄血、咳嗽、骨蒸,而成瘵病矣。


若肝火熾盛,左脅刺痛,頸生瘰,佐以逍遙散,


加栝蔞、川貝母、生牡蠣、青皮之類。


若肝木弦,上寸口魚際,非藥所能治,即與 配則愈,或與加味逍遙散。


若體常怯寒,食少腹脹,佐以六君子湯,加乾薑之類;


歸脾湯、八珍湯可以出入互用。


然余又有深一層治法。


憶余乾隆辛丑歲,朱紫坊黃姓之女,年方二十二歲,始因經閉,服行經之藥不效,後泄瀉不止、食少、骨瘦如柴,服四神、八味之類,瀉益甚,而五更至天明數次,便後帶血,余主用《金匱》黃土湯,以赤石脂易黃土,以乾薑易附子,每服加生鹿茸五錢,意以先止其泄瀉便紅,然後再調其經水,連服八劑,泄瀉如故,而經水通矣。


又服五劑,瀉血俱止。


後服六君子東加乾薑收功。


可知鹿茸入衝任督三脈,大能補血,非無情之草木所可比也。


又閱喻嘉言《寓意草》,載楊季登之女,經閉年余,發熱食少,肌削多汗,而成勞怯。


醫見多汗,誤謂虛也,投參朮,其血愈涸。


余診時,見汗出如蒸籠氣水,謂曰:此症可療處,全在有汗。


蓋經血內閉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


設無汗而血不流,則皮毛干槁而死矣。


宜用極苦之藥以斂其血,入內而下通於衝脈,則熱退經行而血自止,非補藥所能效也。


於是以龍薈丸日進三次。


月余,忽覺經血略至,汗熱稍輕。


姑減前丸,只日進一次。


又一月,經血大至,淋漓五日,而諸病全瘳矣。


附此二案,為一虛一實之對,學人當一隅而三反之。


門人問曰:女科書一病一方,且一病而有數方,其方倍於男子。


此書於調經一書,止取一十九方,毋乃太簡乎?


曰:《內經》只有十二方,《傷寒論》止有一百一十三方,《金匱》止有二百四十三方,可以謂之方;


唐以後合法者甚少,其余不過匯集藥品,不可以名方。


而女科所傳之方,更為淺陋,大失《神農本經》之旨與伊芳聖制方之法。


淺陋之方,姑任淺陋之醫輩用之,淺陋之病家服之,服之不愈,亦無怨言,或日久而病氣衰亦自愈,余姑置弗論也。


今諸同學皆好學深思士也。


儒者以濟人為心,以我之獨知俯視一切,未免驚俗。


恐濟人不廣,禮貴從俗,醫道何獨不然!


今取習用之方而精選之,即如四物湯,本淺近而無深義也,余則加入香附、茯神各二錢為佐,是取鐵翁道人之交感丸,參贊其內(交感者,以氣之化於無形也);


又加炙甘草四錢為君,是取仲景先生之復脈湯,主持其際(復脈者,以血之運而不息也);


變淺近為神奇。


惟熟讀《內經》、《本經》、仲景書者,方信余言之不謬。


又有加減套法:經血先期而至,加芩、連、知、柏;


後期而至,加薑、桂、艾葉。


實者加陳皮、枳實;


虛者加人參、白朮;


大實而閉者,加大黃、枳實、桃仁、牛膝,更佐以抵當湯、桃仁承氣湯;


大虛而枯者,加參、朮、鹿茸、牛膝外,更加以人參養榮湯。


經行而腹痛拒按者,加延胡索、木香;


經已行而腹痛者,加人參、白朮、乾薑。


經水不通、逆行而為吐血、衄血者,加牛膝、澤蘭、韭汁、童便。


若腹中素有痞,飲食滿悶者,除地黃加枳實、半夏。


色紫者,風也,加荊、防、白芷;


黑者,熱甚也,加芩、連、丹皮、地骨皮;


淡白者,虛也,有挾痰停水以混之,加參、 、陳、半;


色如煙塵、水如屋漏水者,合二陳湯,再加防風、秦艽、蒼朮;


如豆汁者,加芩、連;


或帶黃混濁者,濕痰也;


或成塊作片,血不變者,氣滯也;


加元胡、枳實、陳皮。


色變紫黑者,屬熱者多,屬寒者亦有之,宜察脈審症。


此外,若惡寒、發熱、頭痛,有汗加桂枝、薑、棗,無汗加麻黃、細辛之類,詳於海藏六合湯不贅。


其余歸脾、逍遙各方,雖不可與《內經》四烏 骨一蘆茹丸等方並論,而視益母勝金丹、巽順丸之類,則 乎遠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0:5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調經●古今方十九首


平胃散


治土氣太過,經血不調。《達生篇》:加芒硝能下死胎。


六君子湯


方中參、朮、苓、草,脾藥也;


陳皮、半夏,胃藥也;


經血生於脾胃,故加歸、芍之類,便是調經之的方。


四物湯


婦科總方,時人習用之,方中妙在川芎一味。


新定加味四物湯


(方論見上。)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二方氣血雙補,其用藥品雖云板實,卻亦平穩可從。


人參養榮湯


五臟兼補,視八珍、十全等高一格,以藥品之輕重得法也。


生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 當歸 陳皮 桂心(徐靈胎《蘭台軌范》云:是小桂枝去皮,非肉桂心。) 黃 茯苓白朮 炙草(各一錢) 遠志(去骨,五分) 五味(十四粒) 熟地(七錢半)


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溫服。


四烏 魚骨一蘆茹丸(《內經》)


調經種子,亦治男子陽痿。


烏 魚骨


(四兩,去甲) 蘆茹(一兩)


(長男蔚)按:以雀卵丸,如小豆大,食前以鮑魚汁送下五丸,今酌增為二錢。


後人用白毛黑骨雄雞一只,去毛腸,不見水擦干,用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入前藥於雞腹內,加酒二碗,童便一碗,蒸到汁乾,將雞取淨肉,和藥晒為末;


或加香附四兩,炒茯神、人參各一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送下,或米湯送下。


抵當湯


通瘀猛劑。(見《傷寒論》)。


桃仁承氣湯


通瘀緩劑。(見《傷寒論》)。


蠶砂酒


治月經久閉。


按:此方較上二方更為平穩。


蠶砂(四兩,炒半黃色) 無灰酒(一壺)。


上重湯煮熟,去砂,溫飲一盞即通。


歸脾湯


(《內經》) 二陽之病發心脾一節,此方頗合《經》旨。


當歸 茯神 人參 炙 白朮 棗仁 龍眼肉(各二錢) 木香 炙草(各一錢)水煎服。


高鼓峰云:男婦怯弱,不論何症,止以此方去木香,加芍藥、麥冬、五味子,服至月余必愈。


雖有他方,吾不知也。


按方中全賴木香一味,若去之何以成歸脾湯乎?


若有寒熱往來,可加柴胡、芍藥;


若潮熱骨蒸,加丹皮、地骨皮、梔子;


若起於怫鬱,加貝母、黃連;


若腹痛經閉,加桃仁、紅花、元胡索之類。


逍遙散


女子善懷,每多憂郁,此方解肝鬱也,而諸郁無不兼治。


趙養葵謂:五郁皆屬於肝也。


方從小柴胡湯套出。


越鞠丸


(《丹溪》)解鬱總方。


《易思蘭醫案》治寒熱虛實一切雜病,皆從此方變化,屢用屢驗。


香附(童便制) 山梔 撫芎 蒼朮 六神麯以蒸餅為丸,每服三錢,陳米湯送下。


溫經湯


治經閉或經行過多,或崩漏不止,或久不受胎,統名帶下。


吳萸(三兩) 當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丹皮 甘草(各二兩) 生薑(三兩,一本二兩) 半夏(半升,一本一升) 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久不受胎,及過期不來。


歌曰:口乾腹滿掌心燒,卅六 該(謂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痼,共三十六種,詳於《金匱淺注》中,不贅)帶下條,歸芍膠芎權各二,權(稱鐘也。稱其數各二兩)。


桂參丹草數相侔,(八物同用二兩也。)


整升重用(麥門)冬勝任,減半一升減其半,止用半升也。相需(半)夏速求,更佐(吳茱)萸(生)薑各三兩,閉(至期不來。)


崩(來而過多)不育(少腹寒,久不受胎者。)各探幽。


(次男元犀按):當歸、芎 、芍藥、阿膠,肝藥也;


丹皮、桂枝,即心藥也;


吳茱萸,肝藥、亦胃藥也;


半夏,胃藥亦沖藥也;


麥門冬、甘草,即胃藥也;


人參補五臟;


生薑利諸氣也。


病在經血,以血生於心藏於肝也;


沖為血海也,胃屬陽明,厥陰衝脈麗之也。


然細繹方意,以陽明為主,吳茱萸用至二兩,驅陽明中土之寒;


即以麥門冬用至一升,滋陽明中土之燥;


一寒一熱,不使偏隅,所以謂之溫也。


半夏用至半升、生薑用至三兩者,以薑能去穢而胃氣安,夏能去逆而胃氣順也。


其余皆相輔而成其溫之之用,絕無逐瘀之品,故過期不來者能通之,月來過多者能止之,少腹寒不受胎者並能治之,其神妙不可言矣!


六味丸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桂附八味丸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二方治婦人經病。無子加香附(童便浸)、川貝母、當歸各三兩,艾葉(醋炒)二兩,多效。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症類白虎,但脈不洪長以別之。


黃 (一兩) 當歸(三錢)


上水煎服。尤在涇《金匱翼》有生地五錢,甘草二錢,余未知其所本。


麥門冬湯


治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


(長孫男心典稟)按:可借治婦人返經、上逆、吐衄等症。蓋以此方專入陽明。


陽明之脈,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


衝任之脈,麗於陽明;


三經主血,故以此方為正治之法。


若去粳米,加蜂蜜八錢,取百花之菁華,以補既亡之胃陰,更為周到。


然陽明因虛火而逆者固宜此湯,陽明因虛寒而逆者,舍吳茱萸之溫降,將何道以鎮納之乎?


噫嘻!吐血、衄血之症,違眾說而專主此湯,恐漢、唐以下,至今日而始聞是語也。


麥門冬(四錢,不去心) 煮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炙甘草(一錢) 粳米(三錢半) 人參(一錢)


上諸味,清水煎服。


修園與諸生,講學於嵩山之井上草堂,座中有謂某醫,自夸為女科名手,執其常用之方來詢,余不覺大發一嘆,曰:女科本無純粹可觀之書,而世上醫輩更不必深求之也。


然而相傳習用之藥,不自知其為害人之品者,則有四:一曰丹參。


謂丹參不寒不燥,不補不攻,一味功兼四物,且能去瘀血生新血。


李士材謂其去瘀之功,多於生血,為婦人之要藥。


豈知《本草經》云:「丹參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一名卻蟬,生山谷」。通共三十八字。


其云主「心腹邪氣」,「邪氣」二字,即下文寒熱之氣也。


邪在心即煩,邪在腹即滿,腸居腹內,邪氣走於腸中,故幽幽鳴如走水。


積聚亦病於腹,積而不散、推之不移為症,症者征也,以其有形可征也;


或聚或散、推之則移為瘕,瘕者假也,言其假借而成也。


其云益氣者,通章以心腹邪氣為提綱,邪氣既除,則正氣自然受益,非丹參能補益之也。


詳《經》文之旨,專主驅邪,且驅心腹之裡邪,與四物湯之功用,冰炭相反,若以平時調理胎前、產後之常藥而輒用之,攻伐無過,臟氣大傷,即孟夫子所謂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亡是也。


此女科習用丹參之害人一也。


二曰益母,謂益母能通血脈,調經水,去瘀生新,為婦人之良藥。


豈知《本草經》云:「茺蔚子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


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


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澤。」


通共四十一字,無一字言及婦人經產之症。


其云「微溫」者,得春木之氣也;


味辛者,得秋金之味也。


木有制則其性和,性和則有輕身之效,《經》所謂風能生物是也。


其云「明目」者,以肝開竅於目也。


其云益精者,以精生於飲食之精華,先散於肝而後藏之於腎也。


莖主癮疹癢者,以洗浴能去肌表之風也。


若產後膚表微微發熱,是外感微風,與此物甚為對症,若重症則不足恃矣。


況症重藥輕,則病勢日甚一日,終至敗壞而莫挽。


若輩東請西延,別有殺人不見血之技,修園惡之,此女科習用益母草之害人二也。


三曰何首烏。


時醫以熟地黃大補陰血,恐其膩膈減食,竟以何首烏代之。


豈知何首烏《本草經》不載,而《開寶》有之,極贊其功,但為後人新增之品,或逞其臆見,或得之傳聞,不足尚也。


余惟於久瘧偶用之,取其味澀之能截瘧也;


久痢偶用之,取其味苦之能堅腸也。


若謂其能滋陰補腎,如《開寶》所夸之效,吾不信也。


蓋藥之能滋潤者,必其脂液之足也;


藥之能補養者,必其氣味之和也。


試問滯澀如首烏,何以能滋?


苦劣如首烏,何以能補?


正與地黃相反,何以謂其功用相同而相代乎?


此女科習用何首烏之害人三也。


四曰鬱金。


謂婦人之病,多起於郁,鬱金能解諸郁,為婦人之良藥。


而不知此物,《神農本草經》不載,而《唐本》有之,《唐本》云:「鬱金味苦寒,主血積,下氣生肌,下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原文只此二十三字。


其云氣味苦寒者,謂氣寒而善降,味苦而善泄也。


其云血積者,血不行則為積,積不去則為惡血。


血逆於上,從口鼻而出,則為衄血、吐血;


血走於下,從便溺而出,有痛為血淋,無痛為尿血;


金瘡之瘀血不去,則血水不斷,不能生肌;


此物所以統主之者,以其病原皆由於積血,特取其大有破惡血之功也。


蓋血以氣為主,又標之曰:下氣者以苦寒大泄其氣,即所以大破其血,視他藥更進一步。


「解鬱」二字,不見經傳,切不可惑此邪說。


若經水不調因實而閉者,不妨以此決之。


若因虛而閉者,是其寇仇。


且病起於郁者,即《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大有深旨。


若錯認此藥為解鬱而頻用之,十不救一。


至於懷孕,最忌攻破,此藥更不可以沾唇。


即在產後,非熱結停瘀者,亦不可輕用。


若外邪未淨者,以此擅攻其內,則邪氣乘虛而內陷。


若氣血兩虛者,以此重虛其虛,則氣血無根而暴脫。


此女科習用鬱金之害人四也。


聖經灼然可據,雜書雜說居然魚目混珠,甚為不解。


昔人謂不讀人間非聖書,吾深有味乎斯言也!


嘗考神農作赭鞭鉤 ,從六陰陽與太乙,外五岳四瀆,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毛羽干類,皆鞭問之。


得其所能治主,當其五味,一日七十毒,是《神農本草經》為辨藥之祖。


何以後人食唐、宋以後之唾余,或取雜書附會鋪張之說,及各氏臆斷邪說,竟與聖經為難?


斯人也,侮聖人之言,吾有四字勘語曰:「庸惡陋劣」,不可以為醫。


《人鏡經》謂當碎其碑,污其面,正非過激之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3:2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


門人問曰:婦人何以無子?


曰:婦人無子,皆由經水不調。


經水所以不調者,皆由內有七情之傷、外有六淫之感,或氣血偏盛、陰陽相乘所致。


種子之法,即在於調經之中,前論已詳矣。


若經水既調,身無他病,而亦不孕者,一則身體過於肥盛,脂滿子宮而不納精也,前人有啟宮丸一方頗超然。


修園最厭女科書,排列許多方名,徒亂人意,究竟是二陳東加蒼朮、川芎、六神麯、香附之類,不如直說出來更妙。


一則身體過於羸瘦,子宮無血而精不聚也,景岳有育麟珠極效,然亦是八珍東加菟絲子、鹿茸霜、川椒、杜仲四味,似亦不必另立名色也。


其有生女不生男者,系以男人督脈不足,陽不勝陰;


令其男人以鹿茸四具,人參一斤,遠志四兩,菟絲子半斤,醇酒為丸服之。


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盡,他書皆繁而無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4:2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啟宮丸


時方。


半夏(制) 蒼朮 香附(各四兩,童便浸炒) 六神麯(炒) 茯苓(生研) 陳皮(各二兩,鹽水炒) 川芎(三兩)


蒸餅丸,酒下三錢服。(蒼朮,又一本作白朮。)


育麟珠


時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7:22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鹿角霜

 

川芎 白芍 生白朮 茯苓(各二兩) 川椒(一兩) 人參(二兩) 當歸(四兩) 杜仲 甘草(各一兩) 菟絲 地黃(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米湯無灰酒送下。


門人問曰:婦人不能得孕,或易於得孕,可以診脈而預知之否乎?


曰:陳楚良云:人身血氣,各有虛實寒熱之異,惟察脈可以知,舍脈而獨言藥者,妄也。


脈不宜太過而數,數則為熱;


不宜不及而遲,遲則為寒;


不宜太有力而實,實者正氣虛,火邪乘之以實也。


治法當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後正可補。


不宜太無力而虛,虛乃血氣虛也;


治法當補其氣血。


又有女子氣多血少,寒熱不調,月水違期,皆當診脈,而以活法治之。


務使夫婦之脈,和平有力,交合有期,不妄用藥,乃能生子也。


門人問曰:東垣言:婦人經水甫靜,三日前交者成男,以精勝於血也;


三日後交者成女,以血勝於精也。


七日子宮既閉,雖交而亦不孕。


褚氏言:血先至裹精以生男,精先至裹血則生女。


《道藏》言:月水淨後,一、三、五成男,二、四、六成女。


聖經言:因氣而左動,陽資之則成男;


因氣而右動,陰資之則成女。


程鳴謙言:精之百脈齊到勝乎血則成男;


血之百脈齊到勝乎精則成女。


此皆一偏之言,不足以語乾坤、陰陽之道也。


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亦惟順之而已」。


然天命雖聽其自然,而人事亦不可不盡。


敢問求嗣果有其法否乎?


曰:袁了凡云:天地生物,必有 之時;


萬物化生,必有樂育之候。


貓犬至微,將受娠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 樂育之氣觸之不能自止耳,此天然之節候,生化之真機也。


凡婦人一月經行一度,必有一日 之候,於一時辰間,氣蒸而熱,昏而悶,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此的候也。


此時逆而取之則成丹,順而施之則成胎矣。


門人問曰:婦科論種子繁雜無所適從,而至當不易之法,當宗誰氏?


曰:宋?駱龍吉有《內經拾遺》一書,明人增補之,內附種子論一首,方三首,卓然不凡。


論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則偏陰不生,偏陽不長,理有必然者也。


然夫婦交媾而不適其會,亦偏陰偏陽之謂也,則以無子而諉於天命,豈不泥乎!


間有資藥餌以養精血,候月經以種孕育,多峻補以求詭遇,又求嗣未得,而害己隨之,深可痛可惜也!


茲幸拜名師,於百年中而得有秘授焉:一曰擇地,二曰養種,三曰乘時,四曰投虛。


地則母之血也,種則父之精也,時則精血交感之會也,虛則去舊生新之初也。


余聞之師曰:母不受胎者,氣盛血衰之故也。


衰由傷於寒氣,感於七情,氣凝血滯,榮衛不和,以致經水前後多少,謂之陰失其道,何以能受?


父不種子,氣虛精弱故也。


弱由過於色欲,傷乎五臟,臟皆有精而藏於腎,腎精既弱,辟之射者力微,矢枉不能中的,謂之陽失其道,何以能種?


故腴地也不發瘠種,而大粒亦不長磽地,調經養精之道所宜講也。


誠精血盛矣,又必待時而動,乘虛而入,如月經一來即記其時,算至三十時辰,則穢氣滌淨,新血初萌,虛之時也,乘而投之。


如恐情竇不開,陰陽背馳,則有奇砭,納之戶內,以動其欲。


庶子宮開、兩情美、真元媾合、如魚得水,雖素不孕者亦孕矣!


此法歷試歷驗,百發百中者也,豈謬言哉!


及其既孕,欲審男女,先以父生年一爻在下,母生年一爻在上,後以受胎之月居中;


或遇乾、坎、艮、震、陽象也,則生男;


或遇巽、離、坤、兌,陰象也,則生女;


有可預知者焉。


嗚呼!


始而無子者,非天也,人自戕其天也。


已而有子者,亦非天也,人定可以勝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8:3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時方三首●廠嗣丸


(此方乃論中所謂奇砭納之戶內者也。)


沉香 丁香 吳萸 官桂 白芨(各一錢) 蛇床子 木鱉子 杏仁 砂仁 細辛(各二錢)


上十味,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9:0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時方三首●固精丸


(以下二方,乃論中所謂養精調經之平和藥也。)


附子(一枚,重八錢,臍心作竅如皂角子大,入朱砂三錢,濕紙包煨,用一半) 牡蠣(一枚漳泉二府所出者,童便遍塗,濃紙裹,米醋浸透,鹽泥固濟候干,以炭三斤煨之) 桂心(去皮) 龍齒 當歸(酒焙洗) 石菖蒲(燒去毛) 山茱(去枝梗) 烏藥(天台者) 益智(去枝梗) 杜仲(酒洗去絲) 牛膝(浸酒) 秦艽 細辛 桔梗 半夏(鹽湯泡七次) 防風 川椒(去子並合口者) 茯神 白芍(各三錢) 乾薑(一兩半,炒半生) 遼參(一兩)


上二十一味,研,糯米為丸,取附子肉、朱砂為衣,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淡醋湯或鹽湯任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19:4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時方三首●增損地黃丸


治月經不調,久而無子。


當歸(二兩,全用) 熟地黃(半斤,懷慶者佳) 黃連(一兩,淨)


上三味,酒浸一宿,焙乾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


如經少,溫酒下;


經多,米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21:3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外備方三首●五子衍宗丸


治男人精虛無子,陽事不舉。


菟絲子(八兩) 枸杞子 覆盆子(各四兩) 五味子 車前子(各三兩)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米湯送下三錢。


時法以左尺虛,為天一之水衰,宜合六味地黃丸;


右尺虛,為地二之火衰,宜合桂附地黃丸;


兩尺俱虛,為水火俱衰,宜合十補丸。


余每用加人參、鹿茸、魚鰾各四兩,或以黃 一斤,熬膏和蜜煉為丸,為效較速。


(長孫男心典)按:凡物之多子者,久服之亦令人多子。


且菟絲子、車前煮汁,膠膩極似人精,故能益精而聚精;


況又得枸杞、覆盆,皆滋潤之品以助之乎!


尤妙在五味子收澀,與車前子之通利並用,大具天然開闔之妙,亦時方之頗有意義者。


修園於女科擇用數方之後,必短注數語,諸子讀之,咸謂語短味長。


起而問曰:脾胃之藥以米湯送下,正法也。


而治肝之劑亦用之者,聚震坤合德之義也。


治肺之劑亦用之者,取火歸土旺之義也。


惟腎處最下,用藥宜速其下行,若雜以脾胃之藥,恐逗留其下行之性,濡滯於中而作脹。


前者時行之某醫,治一老婦,評於方後云:老年陰虛,當以六味地黃丸為主,而脾胃又須兼顧,加入粳米八錢,為脾胃雙補立法。


夫子聞之而噴飯。


茲何以補腎諸丸,而以米湯送下乎?


曰:《內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味者,五穀之正味也。


扁鵲云:「損其腎者益其精。」


精者,五穀之精華也。


《洪范》論味,而曰稼穡作甘。


甘者,正味也。


世間物惟五穀得味之正,但能淡食穀味,最能養精。


袁了凡云:煮粥飯中,有濃汁滾作一團者,此米之精液所聚,食之最能補精。


余於補腎各丸,必以米湯送下者,此物此志也。


若時醫以熟地黃與白朮、粳米同用者,則有毫厘千裡之差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22:1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外備方三首●十補丸


治血氣兩虛,先天之水火俱衰,少年而有老態者。


鹿茸 澤瀉 附子 肉桂 山茱 薯蕷 茯神 人參 當歸 白朮(各等分)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米湯送下三錢。


此方與十全大補同意。


但十全大補湯從氣血之流行處著眼,氣血者,後天有形之用也;


此方從水火之根本處著眼,水火者,此是先天無形之體也;


二方之分別在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23:1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一●種子●外備方三首●新定加味交感丸


治婦人不育。


香附(去毛,水浸一晝夜,炒老黃色,半斤) 菟絲子(一斤,制) 當歸(童便浸,晒乾) 茯神(各四兩,生研)


(次孫男心蘭稟)按:水與土相調,則草木生;


脾與腎相和,則胎息成。


菟絲子一物而備水土之氣,故取之為君;


當歸能滋子宮之干燥,故取之為使;


至於香附、茯神,鐵瓮翁名交感丸,其效詳載於《內經拾遺》中,不待贅論。


門人問曰:轉女為男,果有此法否乎?


曰:於傳有之。


有令孕婦佩極大之雄黃者;


有令著本夫之衣冠,環水井而左旋三周,面覷井中之形,不令人見者;


又於床下暗存刀斧,刀背向上,刀口向下者;


密存雄雞毛羽於席下者。


吾亦姑藏其說而弗論之。


大抵濃積陰功廣行善事,而不沒人善,更為第一善事,不必持齋祈禱,定叫熊羆之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36:5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二●胎前


門人問曰:《金匱》妊娠一門,夫子之注甚詳,恐難為淺學道也。


此外,還有簡易之法,賢愚可共曉否?


曰:夫道一而已矣,淺者自見其淺,深者自見其深也。


《金匱》本於《靈》、《素》,後之高明者,得《金匱》之一知半解,敷衍成篇。


如今之舉業家,取五經四書題目,作臭腐時文,文無定體,惟不失立言之語氣,而合時文之法度,斯得矣!


茲且從俗而言時法。


王海藏云:胎前氣血和平,則百病不生。


若氣旺而熱,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當清熱養血為主。


若起居飲食調攝得宜,絕嗜欲,安養胎氣,雖感別症,總以安胎為主。


又云: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動胎者,但療母則胎自安;


或胎氣不固,或有觸動以致母病者,宜安胎則母自愈。


汪石山云:凡胎前總以養血健脾、清熱疏氣為主,吾鄉稱為女科之最上者,父子相傳,不外此說。而更深一步者,趙養葵云:胎莖之系於脾,猶鐘之系於梁也。


若棟柱不固,棟梁亦撓;必使腎中和暖,然後胎有生氣,日長而無隕墜之虞;


何必定以黃芩、白朮哉!乃此四節,平易近人,行道人不可不俯而相就,毋取驚俗為也。


門人問曰:夫子引王海藏云:熱則耗氣血而胎不安。


而朱丹溪謂胎前當清熱養血為主,以白朮、黃芩為安胎之聖藥。


立論相同,而《金匱》治妊娠,開章即以桂枝湯為首方,且有大熱之附子湯,溫補之膠艾湯,不啻南轅北轍之異!


究竟從仲景乎?


從海藏、丹溪乎?


曰:海藏、丹溪之論,原從《金匱》常服之當歸散得來。


《金匱》之附子湯、膠艾湯,又與其本篇養胎之白朮散同義,須審婦人平日之體氣偏陰偏陽,豐濃羸瘦;


致病之因寒因熱;


病形之多寒多熱;


病情之喜寒喜熱;


又合之於脈而治之,不可執一也。


門人問曰:《金匱》論妊娠,開章以桂枝湯居其首,其原文云:「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各家所注,非失之淺則失之鑿,請一一明之,以為一隅之舉。


曰:《金匱》云「婦人得平脈」者,言經水不行,不可為無病之人,而平脈乃為無病之脈,診見此脈有喜出望外之意,故曰「得」也。


其云「陰脈小弱」者,以陰脈屬下焦尺部,視上、中二部之脈,不過小弱;


小弱則非等於澀,為血滯之病脈,此即《內經》所謂婦人有孕,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旨也。


其云「渴,不能食」者,以婦人所食穀味,化為血氣,下為月水;


今月水乍聚而欲成胎,則中焦之氣壅塞。


中焦者胃也,胃病則懶於納穀,故不能食;


胃病則燥氣偏勝,故口乾而渴也。


其云「無寒熱」者,症自內起,不關外邪,安有惡寒發熱之象哉?!


故以「渴,不能食,無寒熱」七字,為妊娠之確切真語也。


且云「於法六十日當有此症」者,特為「陰脈小弱」一句,自明其師古而不泥古之意。


《內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言陰尺脈旺與陽寸迥別。


《難經》云:按之不絕者,有孕也。


亦言按陰尺而不絕也。今云陰脈小弱,何以與前聖後賢相反至此?


而不知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為 ,二月為胚,三月為胎。


今在六十日之內,其胎尚在將成未成之間,下焦之血運於中焦,而護 胚,則下焦轉虛,所以見小弱之脈;過此胎成,則漸見陰搏與按之不絕之脈矣。


其云「醫治逆者」四句。


言妊娠只有六十日,以三月成胎之數計之,卻少了一個月,其形不過為一團結聚之血,豈容藥之稍誤?


若誤藥而加吐下,則禍不旋踵矣!


「絕之」者,明告其故,更以《周易》勿藥之說導之也。其用桂枝湯奈何?


蓋以身有病而脈無故,又非寒熱邪氣。


凡一切溫涼補瀉之劑,皆未盡善;


惟有桂枝湯一方,調和陰陽之為得也。


門人問曰:巢元方謂妊娠一月名始形,足厥陰脈養之。


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


三月始胎,手心主脈以養之;


當此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


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手少陽脈養之。


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氣,足太陰脈養之。


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足陽明脈養之。


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手太陰脈養之。


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


九月始受石精以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


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形皆備。


陳良甫宗其說,以五行分發四時。


徐之才以十月分發某月見某症則用某藥。


各家之說,當從否乎?


曰:十月分經養胎之說,創自隋之巢氏,張子和既斥其謬矣。


須知婦人自受胎以後,十二經氣血俱翕聚以養胎元,豈有某經養某月胎之理?


又豈有限於某月必見某症、必用某方施治之理?


齊東野人之語,吾輩切勿述之以污口。


門人問曰:時醫相傳口訣,謂胎前無寒,吾鄉女科俱宗此說,然其說與丹溪輩吻合者多,而求之《金匱》則大不然矣。


《金匱》云:婦人懷孕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仲景安胎用附子湯,大有取義。


今人置而勿用,豈古法不堪為今用歟?


曰:醫之所貴者,力學之外,得明師益友。


日舉其所治之症與聖經之異同,合而講論,始知其妙。


其云婦人懷孕六七月,其六七月之前,身無大病可知也。


今診其脈弦,弦為陰象;


其身發熱,熱為陽浮;


其胎愈脹,脹為虛寒。


何以謂之曰「愈」?


「愈」者,「更加」之意也。


吾於此一字,而知此婦人本臟素屬虛寒者,常有微脹,今因病而增脹,故曰「愈」也。


且可因此一字而定其脈。


弦為陰盛於內,發熱為陽格於外也。


且人之一身,以背與腹分其陰陽也。


背為陽,而頭項該括其中;


腹為陰,而大小腹該括其中。


今痛而惡寒,不在陽部之背與頭項,而在陰部之腹大腹,在臍上之中脘、下脘,乃太陰坤土、陽明中土所屬也。


小腹在於臍下,乃少陰水臟、膀胱水腑之所屬也。


小腹兩旁名為少腹,乃厥陰肝臟、胞中血海之所居也。


今云小腹如扇者,實指子臟虛寒,不能司閉藏之令,故陰中寒氣,習習如扇也。


附子湯方,《金匱》闕之,其為《傷寒論?少陰篇》之附子湯無疑。


《張氏醫通》云:世人皆以附子為墮胎百藥長,仲景獨以為安胎之聖藥,若非神而明之,莫敢輕試也。


門人問曰:妊娠二三月,心煩、惡食、嘔吐等症,醫名「惡阻」;


得胎後,腹常痛,醫名「胞阻」。


但「惡阻」症《金匱》無其名,而「胞阻」則有之。


但「阻」者,阻隔之義,隔者宜通,保胎豈得用通之法乎?


不然何以謂之「阻」乎?


曰:《金匱》雖無惡阻之名,而第一節云「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一本「渴」字作「嘔」字,注家謂為「惡阻」,《產寶》謂為「子病」是也。


嘔吐不止者,《金匱》用半夏人參丸,主胃有寒飲。


若胃熱上行而嘔吐,《千金》於此方,以生薑易乾薑,加茯苓、麥冬,重加鮮竹茹,作湯甚效。


方中取半夏味辛降逆,辛則性烈,以直通其阻隔。


樓全善、薛立齋皆謂為治惡阻之良方。


高鼓峰謂與參、朮同用,不獨於胎無礙,而且大有健脾、安胎之功。


余每用六君子湯輒效。


至於胞阻,《金匱》則與漏下、(俗名漱經。)


半產、(四五月墮胎,謂之半產。)


半產後下血不絕、(傷其血海。)


妊娠因症而下血(《金匱》用桂枝茯苓丸下其症而安其胎。)


合而並論。


蓋以胞阻與各症,皆為衝任二脈之所司,病異而源同也。


且夫妊娠之胎氣,原由陽精內成與陰血外養之者也。


今陰血之自結,與胎阻隔而不相和,陰結陰位,所以腹中作痛。


書云:「通則不痛」。


通之即所以安之,惟膠艾湯絲絲入扣。


且胞阻所云與漏下等症,皆陰陽失於抱負、坤土失於 防所致。


《金匱》制此方以統治各病,微乎!微乎!


方中芎、歸宜通其陽血,芍、地宜通其陰血,又得阿膠血肉之品,同類相從以養之,皆令陰陽之抱負也。


甘草緩中解急,又得艾葉溫暖子宮,補火而生土者以助之,皆令坤土之防也。


故為調經、止漏、安胎、養血之良方。


又問:《金匱》云:婦人「腹中 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亦是胞阻與否?


曰: 痛者,微痛而綿綿也。


乃脾虛反受水凌,郁欲求伸而不得,故綿綿作痛,宜當歸芍藥散兼滲其濕,與胞阻之治不同。


門人問曰:《金匱》云:婦人妊娠,宜當歸散主之,此以涼補為安胎法也。


又云:「妊娠養胎,白朮散主之」,此以溫補為安胎法也。


今皆宗丹溪「黃芩、白朮為安胎之聖藥」之說,是白朮散用蜀椒之法可以永廢矣。


夫子以為何如?


曰:二方皆主白朮,謂白朮為安胎之聖藥則可;


又合黃芩以並言,則未免為一偏之言耳。


凡瘦人多火,火盛則耗血而傷胎,宜用當歸散。


肥白人外盛內虛,虛則生寒,而胎不長,宜用白朮散。


余內子每得胎三月必墜,遵丹溪法,用藥連墜五次。


後余赴省應試,內子胎適三個月,漏紅欲墜,先慈延族伯字延義,以四物東加鹿角膠、補骨脂、杜仲、續斷各二錢,一服而安。


令每旬一次。余歸已六個月矣,閱其方大為一駭!


嘆曰:補骨脂《本草》載其墜胎,又合鹿角膠、杜仲之溫,芎 之行以助之,竟能如此之效!

設余在家,勢必力爭,又以黃芩、白朮墜之矣!


此後凡遇胎漏欲墜之症,不敢專主涼血;


而半產應期而墜者,專主大衰論治。


扁鵲謂: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系於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氣,以此養胎,故有日長之勢。


譬如果實,生於春而結於夏;


若春夏忽作非時之寒氣涼風,則果實亦因之以黃隕矣。


惟用大補大溫之劑,令子宮常得暖氣,則胎自日長而有成。


若非慣患半產,不必小題大做。


凡得胎後,預服扶胎之藥,以防漏墜,只用平補之法,余新定所以載丸,最驗。


門人問曰:夫子前刻《三字經》,引徐忠可謂:《金匱》妊娠篇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湯居三,蓋以湯者蕩也,妊娠當以安胎為主,則攻補皆宜緩,不宜峻故也。


但十方間有未錄音,未知其故?


曰:古人識見百倍於今人,凡未悉其所以然之妙者,恐針鋒不能相對,貽誤後人,故姑闕之。

且當歸散、白朮散二方,余亦罕用也。


門人問曰:海藏以四物等分,隨所患之症,加入二味,名六合湯,驅病而無損於胎,且亦簡便可從,夫子何不全錄之以為法乎?


曰:四物湯為婦科之總方,海藏取之以護胎,胎得所護,則寒、熱、攻、補之峻劑,俱在胎外,以除病而胎元則晏然,不知此法甚巧而可從。


但傷寒宜按六經而加之,雜病宜取按各病之主藥而加之,難以預定為何藥。


且海藏表實方加麻黃、細辛,尚無大誤;而表虛方加防風、蒼朮,則失之遠矣!


何不云一合麻黃湯,一合桂枝湯之為得乎!


吾更推其意而論正之:子滿者,孕婦忽見通身腫滿,是胎中挾水,水與血相搏,前方加白朮、陳皮、茯苓、澤瀉。


子氣者,病在氣而不在水,氣滯而足面腫、喘悶煩食,甚則腳指出黃水,前方去地黃,加香附、紫蘇、陳皮、天仙藤、炙甘草,《金匱》葵子茯苓散慎勿輕用。


子懸者,何柏齋謂為濁氣舉胎上湊也;


胎熱氣逆、心胃脹滿,前方去地黃,加紫蘇、陳皮、大腹皮、人參、甘草、生薑。


子煩者,心中懊 、口燥心煩,前方加麥冬、知母、竹葉、人參、甘草。子淋者,孕婦小便澀少,乃肺燥而天氣不降,前方加天門冬以清之;


腎燥而地氣不升,前方加細辛以潤之;


佐木通、茯苓以通其便,人參、甘草以補其虛,即《本草》安榮散之義。


而《金匱》云: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以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大意以肺之治節,行於膀胱,則熱邪之氣除,而淋瀝自止。


而轉胞症,又與子淋便難二症分別,或因稟受弱者,或因憂郁傷脾者,或因性急傷肝者,或因忍小便所致者。


大抵胎下而壓胞,胞系了戾不通,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必令胎能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


前方加參、朮、陳、半、升麻、生薑,空心服之,或服藥後以手探吐,吐後又服之。


又《金匱》云:「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意者,胞之所以正者。


胞之前後左右,皆大氣充滿,扶之使正,此方大補腎中之氣,所以神效。


子嗽者,懷孕咳嗽,由於火盛克金,前方加桑白皮、天門冬、紫苑、竹茹、甘草。


子癇者,懷孕卒倒無知、目吊口噤、角弓反張,系肝風內動,火勢乘風而迅發,前方加羚羊角、鉤藤、竹瀝、貝母、僵蠶;


甚者間服風引湯,繼以竹葉石膏湯、雞子黃連湯以急救之。


子鳴者,妊娠腹內兒有哭聲,乃臍下疙瘩,兒含口中,因孕婦登高舉臂,脫出兒口,以作此聲,前方加茯苓、白朮,仍散錢於地,令其由腰拾之,一二刻間疙瘩入兒口,其鳴即止。


子喑者,妊娠八九月間,忽然不語。


蓋胎系於腎,腎脈榮舌本,今因胎氣壅閉,腎脈阻塞,應靜候其分娩後,則自愈;


或用前方加茯苓、遠志,一二服亦可。


凡此之類,言之不盡,學人以意通之可也。


門人問曰:婦人妊娠之脈何如?


曰:《內經》及後賢論脈皆繁而難學,惟普明子簡便可從。


普明子云:《經》云:婦人有孕者,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有病,謂經閉;無邪脈,謂脈息如常,不斷絕也。


《經》又云:「手少陰脈動甚者,孕子也」。


少陰心也,心主血脈,心脈旺則血旺,而為孕子之兆。


《經》又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言二尺脈旺,與兩寸迥別,亦為有孕。以上三者,但得其一,即為孕脈。


分而占之,合而推之,而孕脈無遁情矣。


或為流利雀啄,亦為孕脈,何也?


答曰:流利者,血正旺;


雀啄者,經脈閉塞不行。


故脈疾而歇,至此數月之胎也。


不知者斷為病脈,則令人恥笑。


或為孕有男女,何以脈而知之乎?


答曰:左寸為太陽,脈浮大知為男也;


右寸為太陰,脈沉實知為女也;


若兩寸皆浮大,主生二男;


兩尺皆沉實,主生二女。


凡胎孕弦、緊、滑、利為順,沉、細、微、弱為逆也。


門人問曰:妊娠有食忌、藥忌,當以誰氏為主?


曰:此一定之板法。


《達生篇》及《婦人良方》、《女科大成》、《濟陰綱目》等書,皆互相沿習,今以普明子所定為主。


普明子云:「有孕之後,凡忌食之物,切宜戒食。」


一食雞子糯米,令子生寸白蟲;


一食羊肝,令子多疾;


一食鯉魚,令子成疳;


一食犬肉,令子無聲;


一食兔肉,令子缺唇;


一食鱉肉,令子項短;


一食鴨子,令子心寒;


一食螃蟹,多致橫生;


一食雀肉,令子多淫;


一食豆醬,令子發哮;


一食野獸肉,令子多怪疾;


一食生薑,令子多指;


一食水雞、鱔魚,令子生癩;


一食騾、馬肉,延月難生。


如此之類,無不驗者,所當深戒。


又云:娠孕藥忌歌,凡數十種,推之尚不止此。


然藥中如斑蝥、水蛭、蛇蛻、蜈蚣、水銀、信砒等藥,皆非恆用之品,姑不論。


茲特選其易犯者約纂數語,俾醫者舉筆存神,免致差誤。


其他怪異、峻險之品,有在孕時,自應避忌,不待言也。


歌曰:烏頭附子與天雄,牛黃巴豆並桃仁;


芒硝大黃牡丹桂,牛膝藜蘆茅茜根;


槐角紅花與皂角,三棱莪朮薏苡仁;


乾漆 茹瞿麥穗,半夏南星通草同;


乾薑大蒜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聞。


此系婦人胎前忌,常須記念在心胸。


(長孫心典)按:上藥忌犯似矣。


然安胎止嘔有用半夏者,娠孕熱病有用大黃者,娠孕中寒有用乾薑、桂、附者,是何說也?


昔黃帝問於岐伯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對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有故者,謂有病;無殞者,無殞乎胎也;


亦無殞者,於產母亦無殞也。


蓋有病則病當之,故毒藥無損乎胎氣。


然大積大聚,病勢堅強,乃可以投之;


又須得半而止,不宜過劑,則慎之又慎矣!


用藥者,可不按岐黃之大法耶?


門人問曰:臨產將護及救治之法何如?


曰:《達生篇》一書,發揮詳盡,一字一珠,不必再贅。


凡男人遇本婦懷孕,宜執此書,日與講論三、四頁,不過半月也,可令全書熟記。


較日夜與之博弈,或閑談消遣,孰得孰失?


請一再思之。


余又於《達生篇》所未及者補之:


凡驗產法,腰痛腹不痛者未產;


腹痛腰不痛者未產;


必腰腹齊痛甚緊時,此真欲產也。


如遇遲滯,以藥投之則得矣。


蓋天之生人,原造化自然之妙,不用人力之造作,但順其性之自然而已。


(次男元犀)按:凡新產之婦,其臟氣堅固,胞胎緊實,產前宜服保生無憂散二、三劑,撐開道路,則易生。


此方於漿水未行時服之,若漿水既行,遲滯不產,勞倦神疲,宜十全大補湯以助其力。


且恐漿水太過,血傷而胎不靈活,急宜當歸補血湯,或加肉桂,或加附子隨宜。


此高鼓峰之心法,余屢用屢效。


或交骨不開,或陰門不閉、子宮不收,三者皆元氣不足。


交骨不開者,前人傳有加味歸芎湯,張石頑立論詆之。


謂每見服此,惡血凝滯,反成不救。


惟大劑人參、童便入芎、歸劑中,助其氣血,立效。


陰門不閉者,十全大補湯倍參、桂,補而斂之。


子宮不收者,補中益氣東加酒芍一錢、肉桂五分,補而舉之。


其實張石頑之論,亦未免矯枉過正。


即如加味芎歸湯,謂為力量不大則可,謂為留血增病則不可。


至於前人所傳試驗之丸,催生有華佗順生丹、如神散,胞衣不下有失笑散、花蕊石散,業是道者不可不備。


又難產,灸產婦右足小趾尖,艾炷如小豆大,三五炷立產,不可不預講其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43:5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二●胎前●金匱方八首時方九首


桂枝湯


(《金匱》) 妊娠胎前第一方。


尤在涇云:「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無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有桂枝湯調和陰陽而已矣。」


徐忠可云:桂枝湯,外症得之為解肌和榮,內症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


今妊娠初得,上下本無病,因子宮有凝氣溢上下故,但以芍藥一味,固其陰氣,使不得上溢;


以桂甘薑棗,扶上焦之陽,而和其胃氣;


但令上焦之陽氣充,能御相侵之陰氣,足矣!


未嘗治病,正所以治病也。


否則,以渴為邪熱以解之,以不能食為脾不健而燥之,豈不謬哉!


桂枝茯苓丸


治婦人宿有症病,成胎後三月而得漏下,又三月應期而下,而無前後參差,且動在臍上,不在臍下,可以定其為胎。


有胎而仍漏下者,以舊血未去,則新血不能入胞養胎,而下走不止。


此方先下其症,即是安胎法。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研末,煉蜜糊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瘥,加至三丸。


歌曰:症痼未除恐害胎,(胎動手臍下,為欲落;


動於臍上,是每月湊集之血;


症痼之氣妨害之,而下漏也。)


胎安症去悟新栽,桂苓丹芍桃同等,氣血陰陽本末該。


(次孫心蘭稟)按:桂枝、芍藥,一陽一陰;


茯苓、丹皮,一氣一血;


合之桃仁,逐舊而不傷新;


為丸緩服,所以為佳。


附子湯


(方見《傷寒論》。)


膠艾湯


《金匱》云: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乾地黃(六兩)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


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歌曰:妊娠腹痛阻胎胞,(名曰胞阻,以胞中之氣血虛寒,而阻其化育也。)


二兩芎 草與膠,歸艾各三芍四兩,地黃六兩去枝梢。


(次男元犀)按:芎、歸、芍、地,補血之藥也。


然血不自生,生於陽明之水穀,故以甘草補之;


阿膠滋血海,為胎產百病之要藥;


艾葉暖子宮,為調經安胎之專品;


合之為厥陰、少陰、陽明及衝、任兼治之神劑也。


後人去甘草、阿膠、艾葉,名為四物湯,則板實而不靈矣。


此解與本論中所解互異,學人當與所以異處而悟其所以同,則知聖方如神龍變化,不可方物也。


當歸芍藥散


當歸 川芍(各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歌曰:妊娠 痛勢綿綿,(不若寒熱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之。)


三兩芎歸潤且宣,芍藥一斤澤減半,朮苓四兩妙盤旋。


(次男元犀)按:懷妊腹痛,多屬血虛,而血生於中氣,中者,土也,土燥不生物,故以歸、芎、芍滋之;


土濕亦不生物,故以苓、朮、澤瀉滲之;


燥濕得宜,則中氣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當歸貝母苦參丸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歌曰:飲食如常小水難,妊娠鬱熱液因干,苦參四兩同歸貝,飲服三丸至十丸。(男子加滑石五錢。)


(次男元犀)按:苦參、當歸,補心血而清心火;


貝母開肺鬱而瀉肺火。


然心火不降,則小便短澀;


肺氣不行於膀胱,則水道不通;


此方為下病上取之法也。


況貝母主淋漓邪氣,《神農本草》有明文哉!


當歸散


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歌曰:萬物原來自土生,(妊娠常服之劑,當以補脾陰為主。)土中涵濕遂生生,不窮。


一斤芎芍歸滋血,(血為濕化,胎尤賴之。)


八兩術一斤芩(術本脾藥,今作血藥而入脾土,則土得濕氣而生物,又有黃芩之苦寒,清脾以主之,肺氣利則血不滯,所以生物不息。)大化成。


白朮散


白朮 川芎 蜀椒(三分,去汗) 牡蠣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三錢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藥。


心下毒痛,倍加芎 。


心煩、吐、痛、不能飲食,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以醋漿水服之;


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


病雖愈,服之勿置。


歌曰:胎由土載木之功,血養相資妙有窮,(土以載之,血以養之。)


陰氣上凌椒攝下,(胎忌陰氣上逆,蜀椒具純陽之性,陽以陰為家,故能使上焦之熱而下降。)


蠣潛龍性得真銓。


(牡蠣水氣所結,味鹹性寒,寒以制熱燎原,咸以導龍入海。)


此方舊本三物各三分,牡蠣闕之。


徐靈胎云:「原本無分兩。」


加減歌曰:苦痛芍藥加最美;


心下毒痛倚芎是;


吐痛不食心又煩,加夏廿枚一細使,醋漿水須服後吞,若還不嘔藥可止;


不解(者以)小麥煮汁嘗,以後渴者大麥(粥)喜;


既愈常服勿輕拋,壺中陰陽大 理。


程云來云: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故服之勿置,非指上藥可常服也。此解亦超。方義已詳歌中,不再釋。


新定所以載丸


治胎氣不安不長,婦人半產,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必終身不能大產,惟此丸可以治之。


白朮(一斤,去皮,放糯米上蒸半炷香久,勿泄氣,晒乾研為末) 人參(八兩,焙為末) 桑寄生(六兩,以自收者為真,不見銅鐵,為末) 雲茯苓(六兩,生研為末) 川杜仲(八兩,炒去絲,為末)


以大棗一斤擘開,以長流水熬汁迭丸,如梧桐子大,晒乾退火氣,密貯勿令泄氣。


每早晚各三錢,以米湯送下。


按:白朮為補土之正藥,土為萬物之母而載萬物,故本方取之為君。


茯苓感蒼松之氣而生,苗不出土,獨得土氣之全而暗長;


桑寄生感桑精之氣而生,根不入土,自具土性之足而敷榮。


一者伏於土中,儼若子居母腹;


一者寄於枝上,居然胎系母胞;


二物奪天地造化之神功,故能資養氣血於無形之處,而取效倍於他藥也。


杜仲補先天之水火,而其多絲尤能系維而不墜。


人參具(三才)之位育,而其多液尤能涵養以成功。


今年甲子,四百一十四甲子矣。


此方從讀書頗多、臨症頗熟悟出。


蓋自唐宋以後,著女科書之前輩,不下數百人,未聞有一人道及於此,今特為補論,大為快事。


神驗保生無憂散


婦人臨產先服一、二劑,自然易生。


或遇橫生倒產,甚至連日不生,速服一、二劑,應手取效,可救孕婦產難之災,常保母子安全之吉。


當歸(酒洗,一錢五分) 川貝母(一錢) 黃 荊芥穗(各八分) 厚朴(薑汁炒) 艾葉(各七分) 菟絲子(一錢四分) 川芎(一錢三分) 羌活(五分) 枳殼(麩炒,六分) 甘草(六分) 白芍(酒洗,炒,一錢二分,冬月用一錢。)


水二鐘,薑三片,煎至八分,空腹溫服。


普明子曰:此方流傳海內,用者無不附應,而制方之妙,人皆不得其解,是故疑信相半。


余因解之,新孕婦人,胎氣完固,腹皮緊窄,氣血裹其胞胎,最難轉動。


此方用撐法焉。


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也;


厚朴,去瘀血者也,用之撐開血脈,俾惡露不致填塞;


羌活、荊芥,疏通太陽,將背後一撐,太陽經脈最長,太陽治而諸經皆治;


枳殼疏裡結氣,將面前一撐,俾胎氣血抑而無阻滯之虞;


艾穗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


川貝、菟絲,最能運胎順產,將胎氣全體一撐,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


加黃 者,所以撐扶元氣,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


生薑通神明去穢惡,散寒止嘔,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


甘草協和諸藥,俾其左宜右有,而全其撐法之神者也。


此真無上良方,而今人不知所用,即用之而不知制方之妙,則亦惘惘然矣!


余故備言之以醒學人。


華佗顧生丹


朱砂(五錢,研細,水飛) 明乳香(一兩,箬上炙干。)


上為末,端午日,豬心血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用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煎湯送下(不經女人手)。


催生如神丹


治逆產橫生,其功甚大。


百草霜 白芷(不見火,為末,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以童便、米醋和如膏,加沸湯調之;


或用酒煎,加入童便少許,熱服。


書云:「血見黑則止」。


此藥不但順生,大能固血,又免血枯之妙。


加味芎歸湯


當歸(五錢) 自敗龜板(童便炙酥) 川芎(各三錢) 婦人頭發(一握,燒灰存性)


水煎服。


約人行五裡許即生,設是死胎亦下。


灼過龜板亦可用。


(次男元犀)按:陰虛而交骨不開用此;


陽虛而交骨不閉,用當歸補血東加桂、附,又以熱童便一半調之;


此一陰一陽之對子也。


何張石頑過詆之?


當歸補血湯


當歸(二錢) 黃 (一兩)


(長孫心典稟)按:胎猶舟也,血猶水也;


水漲則舟浮,血干則胎滯,其彰明較著也。


若漿水既行,行之過多而不產,恐十全、八珍之功緩而不及,惟此湯黃 五倍於當歸,借氣藥以生其血,氣行迅速而血即相隨,而胎遂得血而順下矣。


然猶恐素體虛弱,必加附子之走而不守,以助藥力,勿疑附子之過於辛熱而少用也。


高鼓峰謂:「一切難產症,於補血大劑之中,再加肉桂二、三錢,堪云神驗。」


失笑散


治瘀血脹胞,並治兒枕痛,神效。


蒲黃(炒) 五靈脂(去土,炒,各等分)


共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淡醋水下。


花蕊石散


治產後敗血不盡,血迷血暈,胎衣不下,脹急不省人事,但心頭溫者。


急用一服灌下,瘀血化水而出,其人即蘇,效驗如神,醫家不可缺此。


花蕊石(一斤) 土色硫黃(四兩)


上為末,和勻,先用紙泥封固瓦罐一個,入二藥;


仍用紙泥封口,晒乾,用炭 二炷香;


次日取出研細,每服一錢,童便和熱酒調下,甚者用二、三錢。


牛膝散


治胎衣不下,腹中脹急,以此藥腐化而下,緩則不救。


牛膝 川芎 蒲黃(炒) 丹皮(各二兩) 桂心(四錢) 當歸(一兩五錢)


共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又婦人服藥,勿犯三大忌:一曰麥 ,一曰牛膝,一曰木耳,又頭蠶子亦然。


余於胎前諄諄囑其勿犯,業醫者當知所戒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2:54:0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三●產後


門人問曰:產後症諸家議論不一,治法互異。


而吾閩歷久相傳,俱宗朱丹溪所云:產後有病,先固氣血。


故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病,以末治之。


薛立齋、汪石山極贊其妙,而陳良甫、單養賢諸論皆不出其范圍,虞天民、葉以潛又以去瘀血為主,二說互參,可以得攻、補兩大法,究竟當從與否?


曰:此皆庸俗之見,亦且一偏之言,不足聽也。


今節錄《內經》二條、《金匱?產後》全冊以注之。


各家之說一概置之弗言,所謂群言淆亂衷於聖是也。


《內經》云:乳子(之時)而(患傷寒)病熱,脈(止宜)懸小,(不宜實大,以產後新虛故也。)


手足溫則生,(若脈雖懸小,而見手足俱)寒(是脾氣衰絕,陰氣暴起)則死。


又云:乳子中風,(而身為大)熱、(以至)喘、鳴息粗者。


(為風熱逆於陽位也。故其脈必不能懸小而實大,但須)


實大(之中,而見往來)而(和)緩(是脾胃之氣,尚榮於脈)則生,(設見疾)急則(脾胃已絕,必)死。


此二節以脾胃為主,可知《內經》所獨重,彼諸家互相辨駁,終不足言也。


昔人云:「片語會心非是少」,即讀書得間之謂也。


門人問曰:《金匱》較《傷寒論》更為難讀,夫子於產後獨主之,曷故?


曰:醫,儒者事也。


先其事之所難,東魯明訓。


而因陋就簡,直市醫耳。


且隨症條分各目,臚列方治,不得其頭緒,如治絲而棼之也。


今舉《金匱》為主,若得其一知半解,便足活人,故全錄於下。


嘗論歷代未立考試醫生之制,其失業之輩混充之,以為糊口之術,所以日流日下,而女科其尤甚者。


若明理之人,遇醫輩先詢之曰:岐黃後,若仲景可稱上醫否?


不知者曰:我不知其為何人也。


其知者曰:漢代之醫聖,相去久遠而難從耳。


夫時有古今之異,豈天之五運六氣、入之五臟六腑亦有顛倒變遷之異乎?


知與不知,不過以五十步笑百步耳。


設有明理者,楷錄此冊第一節、第二節原文,今時行之醫,每句淺淺講得下,則是上好名醫;


即一時講不下,肯執所錄原文,攜回查對各本舊注,略能敷衍講得去,便知渠家亦藏有正書,必不至有大支離處,亦是好醫;


或攜其原文,轉向心腹之醫友處,東摸西捉,約略於皮毛土說得來,便知渠門尚有一二讀書好友,亦不至有大荒唐處,亦是好醫。


余欲求其數種人,不能旦暮遇之,實為憾事。


且可聞其自文曰:彼是仲景派,我是劉、張、朱、李前四大家派,我是王肯堂、薛立齋、張景岳、喻嘉言後四大家派。


且時行《臨症指南》,其藥慣用生薑滓、泡淡附子、地黃炭、泡淡吳萸、漂淡白朮,及一切藥炭,海中各種干殼,皆無氣無味之類。


其治法,開口便云五行三合,雙山顛倒,化合之妙,皆渺茫無據之說。


虛病則云以人補人,多仗紫河車熬膏(此物大穢、大毒、大動火,每見百服百死。


病患宜存好心行好事,切勿聽此忍心害理之言)。


久病則云入絡,以老絲瓜、鮮竹茹、當歸須、忍冬藤、刺蒺藜之類為秘藥;


又以西瓜翠皮、鮮荷梗、淡菜肉、海參之類為新奇;


不能於《指南》中,擇其善而從之,而惟集其所短。


天士有知,當必斥之、譴之。


而必張大其說曰:我是葉天士一派。


斯言也,彼妄言之,我妄聽之,其為斯道何哉?


所望行道諸君子,速迸去相沿之病,從事於聖經賢訓,亦不失為善改過之君子矣!


《金匱》云: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曰病痙,二曰病鬱冒,三曰大便難,何謂也?


師曰:新產(之婦,畏其無汗。


若其無汗,則榮衛不相和,而為發熱無汗等症,似乎傷寒之表病,但舌頭無白苔,及無頭痛項強之可辨也。


然而雖欲有汗,又恐其)血虛,(氣熱,熱則腠理開,而)多汗出,(汗出則腠理愈開,而)喜中風,(血不養筋,而風又動火,)


故令病痙。


(新產之婦,畏血不行,若不行,則血瘀於內,而為發熱、腹痛等症,似乎傷寒之裡病,但舌無黃苔,及無大煩燥、大狂渴之可辨也。然雖欲血下,又恐過多)


而亡血,(血亡,其氣無耦而外泄,則)復汗,(血氣兩耗,則寒自內生而)寒多,(血為陰,陰亡失守;


氣為陽,陽虛上厥;)故令(頭眩目瞀,或不省人事而)鬱冒。


(新產之婦,雖欲其汗出血行,又恐汗與血過多,以致)亡津液,胃(干,腸)燥,故大便難。


(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此為產後提出三病以為綱,非謂產後止此三病也。


(上言新產之病,其提綱有三,然痙病有竹葉湯之治法,另詳於後。


試先言鬱冒與大便難相兼之症。)


產婦鬱冒,(與大便難二病,皆因亡血、傷津所致,故)其脈(俱見)微弱,(惟)嘔(而)不能食,大便反堅,(是為大便難綱中之兼症。一身無汗)但頭(上)汗出。


(為鬱冒綱中之專症。)


所以然者,血虛(則陰竭於下,)而(為下)厥,(下)厥(則孤陽上越,)而必冒。


(推而言之,凡素患鬱冒之人,名曰冒家。吾觀其之)冒家欲解,必(令)大汗出。


(而始解。)以血虛(為)下厥,(下厥則)孤陽(無依,而)上出,故頭汗出。


(此頭汗出,為鬱冒病綱中之大眼目也。)所以產婦(頭汗既出。又)喜(其通身)汗出者,(以)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損陽,令其)汗出,(損陽就陰,則)陰陽乃(平而)復。


(蓋陰陽之樞,操自少陽,非小柴胡湯不能轉其樞而使之平。至於產後)大便(難之綱中,其症俱便燥而且)堅,(由於血行過多,則陽明之血海干枯,而血不濡於下:不濡於下,則反逆於上而為)嘔(失和於中,而為)不能食,(陽明屬胃,為血海,血不自生,生於所納之水穀。


人但知消導為平胃轉胃,降逆順氣為安胃,甘寒柔潤為補胃,而不知小柴胡湯為和胃深一層治法。


與《傷寒》小柴胡湯方後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三句,移來此一節,堪為此症之鐵板注腳也。


故以上二症,而統以)小柴胡湯主之。


此為鬱冒與大便難之相兼者,詳其病因而出其方治也。


(鬱冒之)病(既)解(而)能食,(至)七八日更發熱者,(然發熱而不惡寒,便知其不在表而在裡矣。


因能食而更發熱,便知其非虛病而為食復症矣。)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此言大虛之後有實症,即當以實治之也。若畏承氣之峻而不敢用,恐因循致虛,病變百出。


甚矣哉!


庸庸者不足以共事也。


若畏承氣之峻,而用穀芽、麥芽、山楂、神麯之類,消耗胃氣,亦為害事。


產後(屬虛,客寒阻滯血氣,則)腹中 痛,(以)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參各家說: 痛者,緩緩痛也。


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滯,生薑行氣分之寒。


然胎前責實,故當歸白朮散內加茯苓、澤瀉,瀉其水濕。


此屬產後,大概責虛,故以當歸養血而行血滯;


生薑散寒而行氣滯;又主以羊肉味濃,溫補氣而生血;


俾氣血得溫。則邪自散而痛止矣。


此方攻補兼施,故並治寒疝虛損。


或疑羊肉太補,而不知孫真人謂:羊肉止痛,利產婦。


古訓鑿鑿可據,又奚疑哉?


(然痛亦有不屬於虛者,不可不知,)產後腹痛,(若不煩不滿,為中虛而寒動也。今則火上逆而)煩(氣壅滯而)


滿(胃不和而)不得臥,(此熱下鬱而礙上也。以)


枳實芍藥散主之。


此為腹痛而煩滿不得臥者,出其方治也。


方意是調和氣血之滯,所謂「通則不痛」之輕劑也。


下以大麥粥者,並和其肝氣,而養其心脾,故癰膿亦主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熱灼血),腹中有干血,其痛著於臍下,(非枳實等藥所能治也,)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此為痛著臍下,出其方治也。


意者病去則虛自回,不必疑其過峻。


(然亦有不可專下其瘀血者,不可不知。)


產後七八日,無(頭痛、發熱、惡寒之)太陽症,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


(治者不過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是胃家之實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之時也。而其)


再倍發熱,(至)日晡時煩躁者,(又胃熱之)驗也。


(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若)不食,(則已,而)食入則(助胃之熱為)譫語,(又胃熱之驗也。然又有最確之辨,晝陽也,夜陰也,若病果在陰,宜晝輕而夜重,今)至夜(間,應陽明氣衰之時,而)即(稍)愈,(其為胃家之實熱,更無疑也。)


大承氣湯主之。


(蓋此湯熱與結兼祛,以陽明之)熱在裡,(少腹之)結在膀胱也。


此言血雖結於少腹,若胃有實熱,當以大承氣湯主之。


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


此條「至夜則愈」四字,為辨症大眼目。


蓋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


觀上節「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以此數語,而對面尋繹之便知,至夜則愈,知其病不專在血也。


產後(中)風,續續數十日不解,(似不應在桂枝症之例矣。然)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皆桂枝本症中。惟有)


心下悶,(一症,邪入胸膈為太陽之裡症。其余)


乾嘔汗出,(俱為桂枝症例中本有之症,是桂枝症更進一層,即為陽旦症。


桂枝湯稍為增加,即為陽旦湯。其病)


雖久,(而)陽旦症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張石頑云:舉此與上文承氣湯,為一表一裡之對子,不以日數之多而疑其表症也。


(男元犀)按:此言產後陽旦症未罷,病雖久而仍用其方也。


《傷寒論?太陽篇》有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之句。


言因者,承上文病症象桂枝,因取桂枝之原方也;


言增桂者,即於桂枝湯原方外,更增桂枝二兩,合共五兩是也。


孫真人於此數句未能體認,反以桂枝東加黃芩為陽旦湯,後人因之,至今相沿不解。


甚矣讀書之難也!


然此方《傷寒論》特筆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與桂枝加附子之治遂漏者,為同中之異,而亦異中之同。


蓋止汗漏者,匡正之功;


令汗出者,驅邪之力;


泛應曲當,方之所以入神也。


上節裡熱成實,雖產後七八日,與大承氣湯而不傷於峻;


此節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虛其數;


此中之奧妙,難與淺人道也。


丹溪謂產後惟大補氣血為主,其余以末治之。


又云:芍藥伐生生之氣。


此授庸醫藏拙之術以誤人,不得不直斥之。


(長孫心典稟)按:頭疼惡寒,時時有熱,自汗乾嘔,俱是桂枝症。


而不用桂枝湯者,以心下悶,當用桂枝去芍藥湯之法。


今因產後亡血,不可徑去芍藥,須當增桂以宣其陽,汗出至數十日之久,雖與發汗遂漏者迥別,亦當借桂枝加附子湯主法,固少陰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發汗之中,此所以陽旦湯為絲絲入扣也。


(前以痙病為產後三大綱之一,然痙病本起於中風,今以中風將變痙病而言之。)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此病在太陽,連及陽明。


而產後正氣太虛,又不能以勝邪氣,誠恐變為痙病,)


以竹葉湯主之。此為產後中風,正虛邪盛者,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


方中以竹葉為君者,以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盛則灼筋而成痙,故以溫散藥中,先君以竹葉而折其勢,即杜漸防微之道也。


(太陽之脈,上行至頭;陽明脈過膈上,循於面;二經合病多加葛根。)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婦也。


言乳汁去多,則陰血不足而胃中亦虛。


《內經》云:陰者,中之守也。


陰虛不能勝陽,而火上壅則煩,氣上越則嘔。煩而亂則煩之甚也,嘔而逆則嘔之甚也。


病本全由中虛,然而藥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蓋中虛而至為嘔為煩,則膽腑受邪,煩嘔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煩止嘔者為君;


胸中陽氣不用,故以桂、甘扶陽而化其逆氣者為臣;


以石膏涼上焦氣分之虛熱為佐;


以白薇去表間之浮熱為使。


要知煩亂嘔逆而無腸痛下痢等證,雖虛無寒可知也。


妙在加桂於涼劑中,尤妙在生甘草獨多,意謂散蘊蓄之邪,復清陽之氣,中即自安,氣即自益,故無一補劑。


而又注其立湯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


喘加柏實,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氣最深,故能益金氣、潤肝木而養心,則肺不受爍,喘自平也。


有熱倍白薇,蓋白薇能去浮熱。


故《短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云:汗多熱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龍骨湯,則白薇之能去浮熱可知矣。


(凡下痢病多由濕熱,白頭翁之苦以勝濕,寒以除熱,固其宣也。而)


產後下痢虛極,(似不可不商及補劑;但參、朮則恐其壅滯,苓、澤則恐其傷液,惟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誠為對症。方中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滋潤去風,即所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為大補。彼治利而好用參、朮者,當知所返矣。)


此為產後下痢虛極者,而出其方治也。


《金匱》附方云:《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未離產所,尚)在於草蓐,自發(去衣被,)露(其身體,而)得(微)風,(亡血之後,陽邪客入,則)四肢苦煩熱。


(然此症,當其頭痛之與不痛。若)頭痛者,(是風未全變為熱,)


與小柴胡湯;


(以解之。若)頭不痛但煩者,(則已全變為熱,熱盛則蟲生,勢所必至,以)此湯主之。


(長孫心典稟)按:附方者《金匱》本書闕載,而《千金》、《外台》等書載之,其云出自《金匱》,後人別之曰附方。


附方:《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飲。


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徐忠可云:產後虛羸不足,先因陰虛,後並陽虛。


補陰則寒凝,補陽則氣壅。


蓋後天以中氣為主,故治法亦出於建中,但加當歸即偏於內,故曰內補當歸建中湯。


謂腹中刺痛不止,血少也;


吸吸少氣,陽弱也;


故將桂枝、生薑、當歸之辛溫,以行其榮衛之氣;


甘草、白芍,以養其脾陰之血;


而以飴糖、大棗峻補中氣,則元氣自復,而羸者豐,痛者止也。


然桂枝於陰陽內外,無所不通,猶恃當歸善入陰分治帶下之病,故又主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蓋帶下病去,而中氣自強也。


曰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


謂宜急於此調之,庶無後時之嘆!


然藥味和平,可以治疾,可以調補,故又曰:令人強壯宜。


其云大虛加飴糖,以虛極無可支撐,惟大甘專於補脾,脾為五臟六腑之母,止此一條,可以得其生路也。


其去血過多,崩傷內衄,方加乾地黃、阿膠,以其所傷原偏於陰,故特多加陰藥,非產後必宜用地黃、阿膠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6:26:2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三●產後●金匱方論一十一首●小柴胡湯 大承氣湯


(俱見《傷寒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6:59:1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三●產後●金匱方論一十一首●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加生薑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亦如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歌曰:腹痛脅疼(腹脅皆寒氣作主,無復界限,裡)急不堪,(是內之榮血不足,致陰氣不能相榮而急。)


羊斤薑五蜀歸三,於今豆蔻香砂法,可笑醫盲授指南。


(次男元犀)按:方中當歸行血分之滯而定痛,生薑宣氣分之滯而定痛,亦人所易曉也。


妙在羊肉之多,羊肉為氣血有情之物,氣味腥 濃濃,入咽之後,即與濁陰混為一家,旋而得當歸之活血,而血中之滯通;


生薑之利氣,而氣中之滯通;


通則不痛,而寒氣無有潛藏之地,所謂發透之,而後攻之者也。


苟病家以羊肉太補而疑之,是為流俗之說所囿,其中蓋有命焉,知幾者即當婉辭而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7:00:0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三●產後●金匱方論一十一首●枳實芍藥散

 

枳實(炒令黑,勿太過) 芍藥(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並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歌曰:滿煩不臥腹疼頻,枳實微燒芍等平;


羊肉湯方應反看,(彼治不煩不滿之虛痛,此治煩滿之實痛。)


散調大麥(粥)穩而新。


(長男蔚)按:枳實通氣滯,芍藥通血滯,通則不痛,人所共知也。


妙在枳實燒黑,得火化而善攻停積;


下以大麥粥,和肝氣而兼養心脾;


是行滯中而寓補養之意,故癰膿亦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0 17:00:4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要旨●卷三●產後●金匱方論一十一首●下瘀血湯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 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斤,煮一丸,取八合頓服之,瘀血下如豚肝。(各本略異。)


歌曰:臍中著痛瘀為殃,廿粒桃仁三兩黃,更有 蟲二十個,酒煎大下亦何傷?


(次男元犀)按:產婦腹痛,服枳實、芍藥而不愈者,為熱灼血干,而為停瘀,其痛著於臍下,宜用此湯。


方中大黃、桃仁之推陳下瘀, 蟲之善攻干血,人盡知之。


妙在桃仁一味,平平中大有功力。


蓋血已敗而成瘀,非得生氣不能流通,桃得三月春和之氣,而花最鮮明似血,而其生氣皆在於仁,而味苦又能開泄,故直入血中而和之散之,逐其舊而不傷其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14:13 , Processed in 0.15624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