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寒論辯證廣注】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07:50 | 只看該作者

丹砂丸方

 

見活人書第十六卷中茲不更錄琥按丹砂丸。與上來復丹。及後元戎調胃散相類。乃有毒鎮墜之藥。不可服也。


韓祗和溫中例


夫傷寒病之說。始自皇帝以開其端。至仲景陳其條目。自後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言者云。病在表。可發汗。病在裡。可下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即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論例云。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


尺寸俱沉。少陰受病也。


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


又辯太陰證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又手足溫。自利不渴。宜四逆湯。又腹滿時痛。桂枝芍藥湯。辯少陰證云。少陰病始得之。


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病脈沉。急溫之。


宜四逆湯。又少陰病身體疼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附子湯。辯厥陰證云。厥陰病吐利。手足厥。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今舉仲景論中數條。最是治三陰之良法。於今世用之。


尚有未盡證者。


愚嘗校量。自至和初歲迄於今三十余年。不以歲之太過不及為則。每夏至以前。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氣塞。或腸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之說。脈理同而證不同。因茲不敢妄投仲景治三陰病藥。醫者才見脈沉。及胸膈滿。便投下藥下之。


往往不救。嘗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


其病勢輕者。


即胸中便快。病勢重者。


半日許。滿悶依然。或有病患脈沉細遲。投仲景四逆湯溫之。


多藥力大熱。後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證。今別立方以治之。


多得中病。不可不傳焉。


病患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力小。胸膈塞悶。氣短不能相接者。


便可隨脈證。投溫中藥以治之。


病患兩手脈沉遲。或緊或緩。皆為胸中寒也。


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者。


此是陰盛陽虛也。


或胸膈滿悶。腹中脹痛。身體拘急。手足逆冷。宜急溫之。


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溫中湯主之。


清明以後。芒種以前。宜橘皮湯主之。


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08:27 | 只看該作者

(指微)溫中湯方

 

丁香皮 厚朴(制各一兩) 白朮 陳皮 丁香 乾薑(炮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兩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更加舶上丁香皮。乾薑各二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08:57 | 只看該作者

橘皮湯方

 

陳皮(一兩) 藿香(三錢) 白朮 葛根(各二錢) 厚朴(一兩制)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塊如棗大。捶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不定。


加半夏半兩。丁香桂枝半兩。每服。加蔥白三寸煎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09:44 | 只看該作者

七物理中丸方

 

白朮 藿香葉(各半兩) 人參 葛根(各七錢半) 桔梗(七錢) 干生薑(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滓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者。


加半夏乾薑各半兩。


琥按上三方。乃太陰陽明溫補兼消之劑。


韓氏又有厚朴丸二方。亦用丁皮。乾薑厚朴。人參。陳皮。白朮。藿香之類。二方中皆增當歸。細辛。其藥兼入少陰厥陰。一方有炙甘草。一方無厚朴。亦名厚朴丸。此系傳寫之誤。○又有橘皮湯。用橘皮。藿香。葛根。半夏。厚朴。


生薑。與前橘皮湯。大同小異。又白朮湯。用白朮。半夏。當歸。厚朴。乾薑。丁香。生薑。皆系溫中之藥。茲不盡錄。


病患胸膈滿悶。時時吐逆。肢節疼。兩脅下痛。腹中鳴。此是停飲。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10:28 | 只看該作者

(略例)二苓湯方

 

赤茯苓 木豬苓 白朮 桂枝(各半兩) 滑石(一兩) 通草 白豆蔻(各二錢半) 丁皮(七錢半) 陳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小便未快。加瞿麥七錢半。嘔未止。加半夏半兩。淅淅惡寒甚。


每服加蔥白三寸。


琥按上方。乃治寒飲停積胸膈之劑。愚以滑石太寒。本系仲景五苓散加味。還宜用澤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12:46 | 只看該作者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藥。胸膈不滿悶者。


此上焦有陽也。


或藥力太過。上焦有熱。腹滿虛鳴。時時疼痛。此是被陽藥消逐得上焦陰氣。並入下焦也。


雖是下焦積寒冷。上焦陽盛。更難投溫下焦藥也。


當用灰包法。炭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許。入好醋拌和。干濕得所。銚內炒令灰熱。以帛包裹。臍下熨之。


頻換。灰包。令常熱。以腹不滿痛為度。或初熨時。病患不受者。


勿聽但令亟熨之。


不住灰包可也。


如灰包熨後得下利三兩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陰氣外出。或下泄也。


勿疑之。


病輕者乃得愈。後出余氣而解。


琥按人得溫氣以生。腸胃中過熱則病。必待二便通。則熱邪得以下泄。而病即愈。腸胃中過寒亦病。必待二便通。


則寒邪得以下泄。而病亦愈蓋水冰地坼。則江河不流。用灰包熨法者。


其東風解凍之義歟。


王海藏云。本草注桃花湯。赤石脂例。當在手陽明條下。愚以仲景有桃花湯。本治傷寒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海藏有桃花丸。云治久痢便紫血者。


蓋水色黑。黑與赤相間則紫。乃黯而不明。大腸寒極而凝泣之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13:28 | 只看該作者

(元戎)桃花丸方

 

赤石脂(二兩) 乾薑(一兩) 或加烏附(炮半個)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久痢便紫血者。


當歸湯下。治丙。赤石脂。乾薑附子。治庚。白石脂。附子乾薑。


琥按仲景桃花湯。雖出少陰病例。實則手陽明大腸寒極冷滑之證。故上方中加附子。其意同也。


又云治丙者。


丙為火府。乃小腸寒極而不通也。


云治庚者。


庚為金府。乃大腸寒極而下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20:44 | 只看該作者

王朝奉辯陰陽證

 

夫病發熱而惡寒者。


發於陽也。


不發熱而惡寒者。


發於陰也。


發於陽者。


可攻其外。發於陰者。


可溫其內。發表以桂枝湯。溫裡以四逆湯。凡陰病宜與四逆理中輩。皆自愈。若夏月得陰證。亦慮四逆太熱。宜與理中最佳也。


又云。大抵發熱惡寒者。


是表證。屬太陽也。


只惡寒。是陰證也。


然陰證即有發熱者。


蓋是表熱裡寒。其脈必沉遲。或手足微厥。或下利清穀。更以別證驗之可知也。


又云。本是陰病。醫與熱藥過多。卻見熱證者。


亦斟酌以涼藥解之。


又云。陰證形靜。無發狂者。


惟餌溫藥過多。胸中熱實。或大便硬。有發狂者。


亦宜用承氣輩下之。


但不可輕用。本是陽病熱證。醫誤吐下過多。遂成陰證者。


卻與理中四逆輩溫之。


琥按上論。實發仲景未發之義。仲景云發熱惡寒云云。原論中無治法。王氏以桂枝四逆二湯主之。


又云夏月得陰證。亦慮四逆太熱。宜與理中最佳。此即仲景辯霍亂病。寒多不用水者。


同一治法。又云。陰證服溫熱藥過多。亦斟酌以涼藥解之。


或用承氣下之。


此即仲景太陽病例中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云云。服甘草乾薑湯。若胃氣不和。譫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及證象陽旦云云。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二條論。即陰病過服溫熱藥之意。其用承氣本相仿也。


至若陽病熱證。誤吐下過多。遂成陰證者。


此即仲景云。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云云。


若微惡寒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又下之後。復發汗云云。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主之之類是也。


後之學人。能於此等證。一一細辯。則知陰證不專用熱藥。亦有時用涼瀉之劑。陽證不專用寒藥。


亦有時用熱補之方。大率不可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23:09 | 只看該作者

王朝奉辯厥陰例

 

夫厥者。手足厥逆也。


有陰厥。有陽厥。誤投藥則死。可不審乎。


張翼云。冷厥者。


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攣臥惡寒。或引衣自覆也。


其伏熱在內而厥者。


脈雖沉伏。按之至骨而來數也。


其人或引飲。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或發狂。或大小便不利。所見皆熱證也。


常器之云。凡厥當求得病之因。若初得病。便四肢逆冷。脈沉細而不數。


或身上粟起。下利清穀。或清便自調。謂大小便如常者。


為寒厥也。


若初得病。便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及至四五日。方發厥。為熱厥也。


孫兆云。陽病熱深而厥。畢竟脈緊。外證須狂語。揭衣被也。


陰厥。按之脈沉遲而形靜也。


若證不明。未辯陰陽者。


且與四順丸試之。


是陽厥。便見熱證。若陰厥。便見寒證。可漸進理中四逆也。


四順丸。即理中丸。加甘草一倍是也。


高保義云。寒厥。則證多靜而了了。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也。


熱厥外證多昏塞。脈雖伏若實。按之須挾數而有力也。


琥按上張氏云。冷厥者。


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常氏亦云。脈沉細而不數。孫氏云。陰厥脈沉遲。高氏亦云。


脈雖伏若實。按之遲而弱。與前海藏陰證略例云。陰毒之候。六脈沉細而疾。或一息七至以來。八至以上。或不可數。


其論又不相符。乃知陰證之脈。亦不可執也。


孫氏又云。若證不明。未便陰陽者。


且與四順丸試之。


愚以仲景云。厥深者熱亦深。厥應下之。


倘熱厥證。反用理中丸倍甘草。恐亦不可試也。


學人能於陽厥熱證辯明。斯陰厥寒證自無誤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24:22 | 只看該作者

(元戎)調胃散方

 

治一切吐逆。傷寒四肢逆冷。粥食不下。


硫黃 水銀(各半兩)


上先碾硫黃極細。次下水銀同碾。至黑色為度。每服一錢。重者二錢。溫米飲調。服無時。


琥按上方。用硫黃性熱屬火。有毒。上助心包。中益脾胃。下補命門。得水銀同碾。結成黑砂。蓋水銀亦辛寒有毒之物。可暫用之。


以開胸膈之冷熱不調。寒氣上逆。嘔吐不下食。拯救一切危病。或時取效。倘傷寒四肢逆冷。不用理中四逆等湯丸。反用此純陽純陰大毒之劑。能不執方以夭人命邪。愚因錄出。特發明之。


以警後之學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25:01 | 只看該作者

又治傷寒將死者方

 

川烏(生) 南星(生) 半夏(生) 天麻(生去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豆淋酒下。稍溫服。次用一二盞投之。


若牙關噤。斡灌之。


但藥得下。無不活者。


琥按上言傷寒。乃中寒也。


厥陰陽明之氣上逆。風痰寒飲。壅於胸膈。欲死者。


非此藥不能開之。


川烏頭祛風而天麻輔之。


半夏逐飲而南星輔之。


二藥相反而相為用。乃救急之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31:28 | 只看該作者

(局方)大已寒丸方

 

治久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疼痛。胸脅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陽氣暴衰。陰氣獨盛。手足厥冷。


傷寒陰盛。神昏脈短。四肢怠惰。並宜服之。


乾薑(六斤炮) 高良薑(六斤炮) 桂(四斤) 蓽茇(四斤,此下當有脫字)


每服五十丸。米飲下。此藥熱燥。能治臟腑虛寒。滑而下利。及泄瀉腸鳴。水穀不化。若心腹疼痛中脘停寒。大便溏泄者。


尤宜服之。


琥按己者。


中央陰土也。


土寒則萬物不生。上方藥味皆辛熱。乃溫暖脾胃之劑。


此事難知云。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


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又云。身表涼。知在陰經也。


名曰陰證。又云。腹痛部分。當分三陰。中脘痛。太陰也。


理中。建中。黃?湯之類主之。


臍腹痛。少陰也。


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主之。


小腹痛。厥陰也。


重則正陽散。回陽丹之類。輕則當歸四逆湯。


(理中湯以見前。建中湯。即仲景小建中湯方。乃桂枝湯內倍芍藥。加膠飴。黃?湯。愚以即建中湯內加黃?。內台方云。治虛痛宜之也。或云黃 湯。乃黃?人參茯苓白朮芍藥甘草。嘔吐者。加藿香生薑陳皮。主治詳陰證略例中。余湯方已見前。正陽散。回陽丹。見活人書十六卷雜方中今采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32:57 | 只看該作者

(活人)正陽散方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出氣。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甘草(一分炙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麝香(一錢細研入) 乾薑(一分炮裂銼) 皂莢(一挺去黑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鈔二錢匕。水一中盞。煮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琥按上方。海藏雖云治厥陰小腹痛。而活人書本治陰毒傷寒。面青舌黑等證。愚以方中藥味。齊走三陰。善開風寒痰塞。來陽伯云。陰證亦有舌黑。渴及昏憒者。


學人非工力深到。差謬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35:53 | 只看該作者

回陽丹方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候沉細。


蓽澄茄(半兩) 木香 干蠍(各半兩)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硫黃(細研入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乾薑(一分炮裂銼)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生薑湯下。頻服三服。復以熱酒一盞投之。


以濃衣蓋定。取汗為度。琥按上方。亦三陰經齊走。而干全蠍吳茱萸。專主厥陰風寒。故海藏云其治小腹痛。為最重之劑也。


劉河間云。寒者。


上下所生水液。澄徹清冷。穀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脈遲者是也。


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中寒也。


或冷熱相並。而反陽氣怫鬱。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證者。


不可亦言為冷。當以成證辯之。


琥按上論云。本末不經者。


言始終不常也。


始見本寒證。末後又見陽熱。乃陰極似陽。陰勝陽衰而脈遲。為中寒也。


或冷熱相並云云者。


推劉氏之意。以熱病多而寒證少。學人不可不細辯也。


丹溪云。中寒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


有口得寒物者。


從補中益氣湯。加發散藥。屬內傷者。


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托住正氣。氣虛甚者。


少加附子以行參之劑。如果氣虛者。


方可用此法。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


非若傷寒之邪。循經。以漸而深也。


以上治法。宜於南。不宜北。琥按上丹溪論中寒之人。本氣虛。以氣不虛。則不中也。


故用補中益氣東加減。附錄云。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感極少。故當從內傷例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38:24 | 只看該作者

(醫學發明)補中益氣湯方

 

黃 (五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當歸身(二錢。酒焙乾。或日干。以和血脈。) 人參(去蘆三錢有嗽。去之) 白朮(三分以補中氣。○薛氏醫按。用一錢五分。) 柴胡(二分引清氣上升。行少陽之經。) 炙甘草(五分)


升麻(二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橘皮(三分以導滯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胃氣。)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薛氏醫按。有薑棗。空心午前服。


琥按上方。本治飲食勞倦。內傷發熱等證。而丹溪以之治中寒。以傷寒多實熱。宜瀉。中寒多虛寒。宜補。故用上東加發散藥。愚以中寒身受寒氣者。


固宜補發。若口食寒物者。


尚當溫中消導。上湯之用。未免過於補也。


全在醫者。


臨證。出入加減用之。


戴院使云。中寒之證。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或四肢戰掉。或洒洒惡寒。或翕翕發熱。或卒然眩暈。身無汗者。


此為寒毒所中。宜先用酒調蘇合香丸。輕則進五積散。加香附一錢。麝香少許。重則用薑附湯。若人漸蘇。身體回暖。


稍能言語。須臾。問其別有何證。挾氣攻刺。薑附湯。加木香半錢。挾風不仁。加防風一錢。挾濕而腫痛者。


加白朮一錢。筋脈牽急者。


加木瓜一錢。肢節疼痛者。


加桂二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6:43:42 | 只看該作者

(要訣類方)蘇合丸方

 

(本和劑局方)


白朮 青木香 烏犀角 香附 丁香 朱砂 訶黎勒(煨) 白檀香 安息香(一名金銀香另為末無灰酒熬膏) 麝香(研) 蓽茇 龍腦(即冰片) 蘇合香油 沉香(各二兩) 薰陸香(即乳香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或如龍眼大。外以蠟包。臨時切開取用。以薑湯。熟水酒。任下。


琥按上方。乃辛溫走竄之劑。入陽明氣分之藥居多。方中藥味。惟犀角性涼。兼走陽明血分。愚以中寒卒倒。不能言語者。


宜暫用之以開胸膈凝滯之氣。待蘇醒。即宜用他藥也。


吳仁齋云。中寒者。


寒邪直中三陰也。


蓋中寒比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如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對理中湯主之。


寒甚。脈沉細。足冷者。


必加附子。若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


寒甚。脈沉。足冷者。


宜四逆湯。加吳茱萸主之。


若寒中厥陰。則少腹至陰疼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


甚者。必用附子倍之。


如冷極唇青。厥逆無脈。囊縮者。


仍用蔥熨法。或吳茱萸炒熨法。並艾灸臍中。及氣海關元。二三十壯。最佳。取脈漸漸而來。手足溫暖。乃可生也。


如一時無藥。急用涼水。搭手足四腕。視其青紫筋處。以三棱針刺其血出。亦愈。或於十指尖出血。亦佳。或一味吳茱萸煎湯與之。


亦可救也。


琥按上論云。寒中太陰。或藿香正氣。加對理中湯主之。


蓋寒中太陰。脾與胃為表裡。胃有寒食積滯。藿香正氣。


宜對用也。又云。寒中少陰。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


方中用藥冗雜。與少陰不相關涉。且無專主之味也。


至其用涼水搭手足四腕。以三棱針刺其血出。此惟陽證熱厥。脈伏囊縮者宜之。


如陰證厥逆。無脈囊縮者。


亦用此法。是虛其虛也。


何悖謬之極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7:20:02 | 只看該作者

(蘊要)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兩濕 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濕身重泄瀉。或不伏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增寒。或嘔逆惡心。胸膈痞悶或發寒熱無汗者。


藿香(上) 白朮(中。發汗。用蒼朮。) 厚朴 陳皮 半夏(俱中。嘔吐倍用。口渴去之。) 白茯苓 白芷 桔梗大腹皮(俱中。內虛去之) 紫蘇(發汗為君。自汗少用。) 甘草(下。嘔吐去之。)


水二鐘。薑五片。煎一鐘。通口徐徐服。以衣被溫覆取汗。腹中寒痛。佐官桂。冷甚。加乾薑。名正氣溫中湯。飲食不化。加香附砂仁。名香砂正氣散。心下痞。加枳實青皮。名正氣寬中湯。


琥按上方。乃脾胃停冷。兼感風寒之劑。非中寒正治之要藥也。


又云。陰證似陽者。


乃水極似火也。


蓋傷寒傳變。或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氣虛寒。遂變陰證。冷甚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於外。其人面赤煩躁。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陰結不通。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喉痛。所以狀似陽證。或者不識。見面赤煩渴。大便秘結。認作陽證。妄投寒涼之藥。下咽遂斃。


可不謹哉。切其脈沉細遲微者。


急以通脈四逆湯。倍加人參附子。以接其真陽之氣。為緊要之治也。


設或差遲。遂至陰盛陽衰。參附亦不能救之。


此與陰盛格陽例同。王太仆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者。


此名陰盛格陽。非熱也。


東垣又謂之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來七八至。按之則散者。


此無根之脈。用薑附湯。加人參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征兆之微。學人當求內經之旨。則造化之理。可得而明矣。


琥按陰證似陽。乃直中三陰者居多。上論但云傷寒傳變或攻熱太速所致其言猶未盡然。


廣筆記云。若從無陽邪表證。從不頭疼發熱。寒邪直中陰經。此必元氣素虛之人。或在極北高寒之地。始有是證。


法宜溫補以接其陽。附子人參乾薑官桂。大劑與之。


陽回寒退。即以平補之劑調之。


勿過用桂附。以防其毒。


琥按上論。乃知極北高寒之地。始有真中寒證。東南之人。病中寒。皆由元氣素虛。內傷生冷。或系過服涼藥所致。


此即東垣所云。內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


誠確論也。


仲景原論中三陰寒證。但云心煩而渴。咽痛乾嘔。面色赤。反發熱。欲去衣被。無汗而煩。喉痹。便膿血。下利。


腹脹滿。及小腹滿。按之痛。其人躁。無暫安時。全似陽熱之證。此為醫人所知。至於發斑發黃。舌黑便閉。恐無所謂陰證者。


曾考海藏陰證略例。又證治準繩。及薛氏醫按外傷金鏡圖方。乃知真寒陰證。反見陽熱之形。雖病者百不一遇。


要之昔賢所著方論。皆以傳信。必非虛語。後之學人。可不臨證細詳之乎。


陰證略例云。陰證發斑。亦出胸背。又出手足。但稀少而微紅。此人元氣素虛。或先因欲事。內損腎氣。或誤服涼藥大過。遂成陰證。伏寒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虱所咬形狀。而非錦文也。


與調中湯溫胃。加以茴香炒芍藥主之。


寒甚脈微者。


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7:21:10 | 只看該作者

(蘊要)大建中湯方

 

當歸 白芍藥 白朮(俱中) 麥門冬(上) 黃 (上) 甘草(炙下) 肉桂(中) 肉蓯蓉(中) 人參(上)


川芎 附子 半夏 熟地黃 茯苓(俱中)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用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渣溫服。


琥按上方。乃十全大補湯中。加麥冬蓯蓉附子半夏也。


大能暖胃。補脾益肺。填腎。溫肝。故名建中之劑。○又調中湯能溫胃。內有蒼朮麻黃桂枝羌活白芷。系太陽陽明風燥之藥。於理不合。用之恐有害也。


海藏治侯輔之病。脈極沉細。內寒外熱。肩背胸脅斑出十數點。語言狂亂。或曰。發斑譫語。非熱乎。


余曰。非也。


陽為陰逼。上入於肺。傳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錯語如狂。非譫語也。


肌表雖熱。以手按執。須臾冷透如冰。


與薑附等藥。數日。約二十余兩。作大汗而愈。後因再發。脈又沉遲。三四日不大便。余與理中丸。三日內約半斤。其疾全愈。


吳仁齋曾治一人傷寒。七八日。因服涼藥太過。遂變身涼。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頭溫暖。乃伏火也。


診其六脈沉細。昏沉不知人事。亦不能言語。狀似尸厥。遂用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子半個。乾薑二錢。水煎與之服下。待一時許。斑色漸紅。手足漸暖而蘇醒也。


復有餘熱不清。此伏火後作也。


以黃連解毒。竹葉石膏湯。調之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7:22:20 | 只看該作者

(蘊要)人參三白湯方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俱中) 人參(上)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煎法同前。脈沉足冷。加附子半個。


琥按上方。本系溫補脾胃之劑。加附子。則兼暖下焦虛寒矣。


吳氏云云。必其人不但服涼藥太過。兼受攻克已極。


中氣虛冷。故暫用熱補以取效。因有伏火。余熱不清。仍用黃連石膏等藥調之。


則知前加薑附。亦為太過。非正治之法也。


學人倘遇此等證。還當細審。不可亂投湯藥也。


準繩云。陰黃。身冷汗出。脈沉而黃。乃太陰經中濕亦有體痛發熱者。


身如熏黃。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橘子色也。


當叩其小便之利與不利。小便自利。朮附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五苓散。略例云。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


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薑朮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薑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


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


準繩按海藏次第用藥者。


謂先投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也。


趙秀才次第仿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17:23:08 | 只看該作者

(蘊要)茵陳橘皮湯方

 

治陰證身黃。脈沉細遲。發熱手足冷。喘嘔。煩躁。不渴者。


服之。


茵陳(一錢) 橘皮(一錢半) 生薑(五片) 白朮(三錢) 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乾薑(一錢炮)


上用水二鐘。煎至一鐘。通口服。


茵陳四逆湯方。


治陰黃脈沉遲。肢體逆冷。腰以下自汗。


附子(一個炮切作八片) 茵陳(二錢) 乾薑(炮一錢半)


上煎法同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32 , Processed in 0.17676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