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臺秘要(1)】

 關閉 [複製鏈接]
108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2:52:32 | 只看該作者

銓擇薛侍郎等服石後將息補餌法一十五條
 

薛侍郎曰︰服石之後,一、二百日內,須吃精細飲食羹粥酒等,使血脈通利。


羹法。


取麞鹿兔雉鵝鴨肉等,以水淨洗,切如指大,於鐺中炒令欲熟,即多下蔥白,少下椒鹽,熬令香,即下少水煮,次下粳米糝,次下豉清醬汁,調鹹酸適口,每欲食,先須歠十數口羹汁,令胃口開通,皮膚津潤,然後進諸食,縱噉炙肉亦無所慮。


作此將養,食多且健,縱噉歠飩,亦須多啜臛汁。


又若覺體氣沉滯,石勢不行,慎勿吃麪。


若覺虛惙,任餌薯蕷餺飥方。取大薯蕷,刮去皮,薄切,目暴乾,承潤挼作粉,不粉者更暴,依前挼粉訖,下篩以暖湯及鹽如麪細切作餺飥肉造臛如前羹,法用澆餺飥,任食。


此肉補益,強筋骨,止渴。


又若覺渴及熱盛,慎勿食炙肉,羊、麞尤惡,自外肉性平冷者通食,仍勿熱進,恐成硝渴。


又若欲知體實而壅者,先看腳拇指甲,肉滿及肉色赤是實也。


實即畏熱,發當須服藥微瀉。又若覺四肢筋強,背脊重,或頭痛如刺,眼睛欲脫者,宜以香湯浴。


須虛靜大屋內,適寒溫,先以湯淋大椎及顖上三、五十碗,然後乃浴,勿令見風,浴訖,覆被安臥,擬取汗,仍須吃蔥根葛豉粥法。


蔥根三大握、乾葛六兩(切)、豉三合、蔥白一大握(擘)、生薑少許(切)、椒十五顆。


右六味,先以水五大升,煮蔥根減半,去滓,下葛及豉煮取二大升,去滓,細研少米作稀粥,並著蔥白等煮熟,承熱啜服之。


訖,依前覆被,取汗訖,令婦人以粉遍身揩摩,使孔合半日許,始可出外,其病立差。如不損,可重為之。


又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但溫半大升水,取次研一大兩香湯,浴後頓服之,候一兩行利,熱乃退矣。


凡此救急,紫雪為上,如不得通洩,宜服黃芩飲子法。


黃芩二大兩、梔子仁二七枚、乾葛二大兩、芒消半大兩。


右四味,切,以水三大升,煮取軟一大升,絞去滓,下芒消調之,分溫兩服,快利即差止。


又若發熱,但依法次第將息,及服藥後,得微汗微利為佳。


不要多利,利多即反損石勢,又加虛人。


又若覺體氣惽惽,不痛不癢,小便赤澀,即搗茅根汁服之。


又若口乾,即搗蔗汁服之。


(其甘蔗能利大小腸,如先利,即勿吃甘蔗,在下卷口乾法中。)


又若少覺不下食,服生薑汁酒等法。


生薑汁一合、白蜜一匙、清酒倍生薑汁。


右三味,相和,溫,頓服之,半日乃效,甚佳。


又若覺食不下兼嘔,宜服麥門冬飲子法。


麥門冬一大兩(去心)、甜竹葉一大握、生薑半大兩(切)、小麥四合(淘去土秕)。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兩服。


又若不下食,體弱乏氣力,即宜食鮮鯽鱠法。


取鮮鯽魚,剝去鱗,破去腸血,勿洗之,但用新布一、二尺淨拭,令血脈斷,名曰上鱠。


餘依常鱠法,美作蒜虀,仍食瓜薑等醬,尤益人下食,亦療氣痢赤痢。


又若髮瘡及腫,有要無根,但服五香連翹等湯及丸,其法在此卷末癰疽法中。


忌食豬肉、蒜、生菜等,唯宜食兔肉,仍須熟吃甚佳。


又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紫赤色者,服湯後,仍以小小艾粒當腫上灸之,日一兩炷為佳。


養如常法。又若觸穢必不善,四體懍懍,飲食無味,亦可含香丸。


如不瘳,服一盞五香湯,取微利一行佳。


則不煩沐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2:54:22 | 只看該作者

飲酒發熱諸候將息補餌論並法一十條
 

《古今錄驗》論曰︰飲酒則石勢敷行經絡,氣力強溢,腎氣堅王,即頓為陽事。


陽事過多便腎虛,腎虛則上熱,熱盛則心下滿,口乾燥,飲隨嘔吐,胃腑不和,宜服葛根飲,安穀神除熱嘔止渴也。


且石酒相得,遞相為用,若石勢不行,則須少飲,如石氣調歇,不複須飲。


又若熱盛充滿經絡,心腹少脹,欲心下不消,或時聚如堅,隨複消者,宜服秦艽湯,得利便差。


秦艽湯法。


秦艽三兩,細切,以牛乳一大升,煮取一小升,去滓,頓服之,得利即差。


若老弱可量氣力進之,其飲食宜清冷,不得濁熱,濁熱則使石勢壅塞不行,喜嘔吐,病堅結也。


亦能發黃,或小便赤,心堅痛者,亦宜服秦艽湯,得溏泄差。


熱氣散後,黃色縱徹皮膚是差候,勿怪。


熱散後,慓慓寒顫,若困顫,黃複出外者,是謂餘熱欲散也。


勿厚覆,但使肌膚中少寒顫即止。


又若熱解寒不解者,可飲三合熱酒使解。


又若寒解後,頭重耳鳴,滿眼漠漠,心下痛者,可飲二合許清酒便差,寒溫宜依此法。


又若心下結硬,腹脹,大小便不利者,急服前胡大黃湯下之。


法在下卷小便淋法中。


又若欲狂癖失常者,與白薇湯下之,法在下卷痰澼乾嘔法中。


又若酒熱歇,石熱亦不複行,心下熱結已消,黃縱未歇亦無所苦,但冷飲食,勿進辛辣菜及熱補食。


若不欲進清冷者,可和暖餌,勿令大熱。


又若飲熱歇後,石勢虛損,飲食入口,自覺諸脈中如冷水入者,是酒石俱退,經絡空虛故也。


宜積日調冷食,兼依服進豬蹄羹,通養諸脈,自差止。


又若頭眩,耳聞空中有人語,心怯恐懼,兼憂悸不安,四肢如痺,或起眠即輒驚,如被虎狼所逐,威勢所攝者方。


服淡竹瀝一、二升,乃至三升,差止。


亦可進白薇湯下之,消息稍與令飲粥。


常令有食力時,進雞心酸棗湯,常令對偶安慰之,以美言相悅,慎不可以惡事驚之。


又雞心酸棗湯,療飲後陽多,腎虛發熱,積日不食,胃中虛熱,飲食不已,氣入百脈,心藏虛盛,令人失常法。


(出《古今錄驗》。)


雞心十枚、酸刺半升、人參一兩、茯神、芍藥各二兩、白薇、枳實(炙)、知母、甘草(炙)、栝樓各二兩、生地黃八兩。


右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藥半熟,內心煮取三升,冷,分三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3:01:13 | 只看該作者

餌寒食五石諸雜石等解散論並法四十九條
 

《小品》論曰︰凡服五石散,及鐘乳諸石丹藥等,既差節度,觸動多端,發狀雖殊,將攝相似。


比來人遇其證,專執而療之,或取定古法,則與本性有違,或取決庸醫,則昧於時候,皆為自忤。


遂推石過,深省其理,未曰合宜。


每尋古醫,互相晦見,直言沐浴,實未探微,寒溫適情,蓋須自度,隨時之義,易所通焉。


故陶正白云︰昔有人服寒食散,簡古法以冷水淋身滿二百罐,登時疆斃。


又有取汗,乃於狹室中四角安火,須則殞。


據茲將息,豈不由人,追之昔事,守株何甚!


今列篇章,幸擇長而錄用耳。


寒食藥得節度者,一月輒解,或二十日解,堪溫不堪寒,即已解之候也。


其節度者,或頭痛欲裂,為服藥食溫作癖,宜急下之。


又若手腳卒患頑癖者,為犯熱經久故也。


急與冷水洗,飲熱清酒進冷食即止。


一法飲冷清酒亦止。


又若體讓生瘡,結氣腫痛不得動者,為自勞太過也。


宜服香豉飲法。


香豉三升、蔥白一虎口。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服之。


不止,乃至三、四劑自止。


又若腰痛欲折,兩目欲脫者,為熱上肝膈,腰腎冷極故也。


宜服黃連飲法。


腰痛欲折,兩目欲脫,(《千金翼》作二條。)


黃連、甘草(炙)、各一兩、萎蕤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朴消一兩,頓服得微利止。


又若眩冒欲倒者,為衣厚犯熱故也。


宜冷水淋頭並洗之,須即愈。


(《千金翼》云宜洗頭。)


又若腳疼欲折者,為久坐溫處故也。


宜常須單牀行役,並以冷水洗浴即止。


又若腹脹欲裂者,為久坐下熱,衣溫失食故也。


宜數冷食冷洗,當風取冷,須即差。


又心痛如刺者,為應食不食,應洗不洗,寒熱相擊,氣結不通,填於心中故也。


宜數飲熱酒,任性多少,酒氣行,經絡通達,淋以冷水,又冷淹手中搭著苦處,溫複易之,須解也,解後仍速與冷食,食多益善。


於諸痛之中,心痛最急,宜速救之。


法在下卷心痛法中。


又若發急,遍身熱如湯火,或氣結不識人,時倒,口噤不開,不自覺知者,救之要以熱飲隨其性酒。


之卒不得下者,當打去齒灌之,咽中塞盛,酒入必還出,但灌勿止,半日許以酒下氣徹乃蘇。


酒卒不下者,難可救矣。


又若下痢如寒中者,為行止食飲犯熱所致,宜速脫衣,冷食,冷飲,冷水洗,即差。


又若百節酸疼者,為臥處太厚,又蓋覆被衣,溫不脫故也。


但單牀薄被單衣,或以冷水洗,勿著新衣,著故垢衣,雖冬寒常須散髮受風,仍以冷石熨其衣,勿繫帶,若犯此,酸悶者,急入冷水浴,勿忍病而畏冷,兼食冷飯。


又若兢顫惡寒,或發熱如溫瘧者,為失食忍肌,失洗不行,又食臭穢故也。


宜急飽冷食,冷水洗,數行即愈。


又若惡食臭如死物氣者,為食溫作癖故也。


宜急以三黃湯下之,若不下,終不差。


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又若咽中痛,鼻中塞,清涕出者,為衣溫近火故也。


但速脫衣,取冷當風,以冷石熨咽鼻,當自差。


不假洗也。


又若胸脅滿,氣上嘔逆者,為飢而不食,藥氣上衝故也。


速與冷水洗,食冷飯止。


又若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


宜急以甘草飲下之,不下當危人命爾。


甘草飲法。


甘草二兩(炙)、大黃三兩(別漬)、黃芩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三兩沸,去滓分服,以利為度。


又若大便難,腹中堅如盤蛇者,為犯溫積久,腹中有乾糞不去故也。


宜銷酥蜜膏服一、二升,津潤腹內即下。


若不可,服大黃、朴消等下之。


又若患淋者,為久坐溫處,或乘鞍馬,坐處大熱,熱入膀胱故也。


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過一日即差止。


(《千金翼》云︰若不止可下之,不下殺人。)


又若寒慄頭掉,不自支持者,為食少,藥氣溢於肌膚,五藏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相競故也。


宜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食冷食以定其藏,強行以調其關節,強洗以宣其擁滯即差。


又若小便稠數者,為熱食及噉諸熱餅肉之屬故也。


宜冷水洗腹,兼服梔子湯法。


梔子仁二兩、甘草(炙)、芒消(湯成下)、黃芩各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二服,取利即差。


又若失氣不可禁止者,為犯溫不時洗故也。


但冷水洗之即差。


又若遺糞不自覺者,為熱氣入胃,大腸不禁故也。


當冷洗即差。


又若目痛如刺者,為熱氣衝肝上眼故也。


但數冷食,清朝溫小便洗之,不過三日即差止。


又若耳鳴如風聲,又有汁出者,為自勞過度,陽事不節,氣上耳故也。


宜數飲食補之,節禁陽事即差。


又若口中傷爛,舌強而燥,不得食味者,為食少穀氣不足,藥氣積在胃管故也。


宜急作豉湯服之,豉湯法。


香豉二升、萎蕤、甘草(炙)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小蘗各三兩。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能頓服益佳。


再合為度。


又若關節強直不可屈伸,為久停息,不自勞洩,藥氣不散,漸侵筋血故也。


出力使溫,冷洗即差止。


又若得傷寒溫瘧者,為犯熱故也,宜以常療藥救之無咎,但勿服熱藥耳。其傷寒瘧藥等,皆除熱破癖,不與寒食相妨,故通服也。


凡服寒食,雖已熱解而更病者,要先以寒食救之,終不中冷,其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又若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之複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寢寐,愁悲恚怒,自驚跳悸,恍惚忘誤者,為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癖,內熱與藥並行,寒熱交爭,雖以法救之,終不可解也,昔皇甫氏魯餌此散,每發即欲自刑,尊親製之,乃免斯禍,強令飲食,其熱漸除。


縱家有寒熱藥,發急皆忘,雖素聰明,發皆頑冥,告令難喻,為茲斃者,不可勝數。


遂簡家兄士元救急之法,合三黃湯服之,大下便差止而錄之。法在下卷解壓法中。


又若脫衣便寒,著衣便熱,為脫著之間失適故也。


小寒自可著,小溫便可脫,即止,洗之則爽然差。


慎勿忍之,使病成也。


《小品》云︰洗則了然差矣,應洗勿忍之,忍則病成也。


又若齒齗腫,唇爛,牙齒搖痛,頰車噤,為坐犯熱故也。


宜時救之,可當風張口,使冷氣入咽,漱寒水即差。


又若脈洪實,或斷絕不足似死脈,或細數弦駃,其所犯非一,此脈無醫不識也。


熱多則弦駃,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熱,率常如此,自無所苦,非死。


唯勤節度為妙。


又若大便稠數,為坐久失節度將死之候也。


如此難療矣。


可與前大黃黃芩梔子芒消湯下之,儻十有一生耳。


可為必死之療,不可不利,致死令人恨也!


又若人已困而脈不絕,為藥氣盛行於百脈,人之真氣已盡,藥氣尚自行故不絕,非生氣也。


死後體因溫如生人肌,腹中雷鳴,顏色不變,一兩宿乃作死人也。


又若周體患腫,不能迴轉者,為久坐不行,又不飲酒,藥氣滯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


宜飲酒,冷水洗,自勞即差。


若不能行者,遣人扶持強行,使肢節調暢乃止。


亦不得令過度,使反發熱,或反熱者還當洗之。


又若食患冷不可下者,為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


當作白酒糜多著蘇,熱食一兩頓,若小悶者,還令冷飲食,即差止。


又若下部臭爛者,為坐薦席厚熱故也。


當坐冷水中,即差。


又若夜眠不得睡者,為食少熱在內故也。


服梔子湯方。


梔子仁十四個、大黃三兩、黃芩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微利,又當數進冷食,自得眠睡。


又若嘔逆,咽喉中傷,清血出者,為臥溫及食熱故也。


但飲冷水,冷石熨咽喉即差。


又若藥發,輒安臥不與人語者,為熱盛食少,失其性故也。


但與熱酒,冷洗,冷食,自勞便差。


(《千金翼》云︰藥發輒尸臥不識人,由熱氣盛食少不充,邪忤正性故也。)


又若四肢面目浮腫者,為飲食溫久,不自勞力,藥與正氣相隔故也。


但飲熱酒,冷食,自勞,洗浴即差。


(《千金翼》云藥氣與正氣相並。)


又若鼻中有氣如毈斷雞子臭者,為著衣溫故也。


或陰囊臭爛,為坐熱故也。


入冷水中即差,宜脫衣洗浴即自差。


又若卒目暗無所見者,為飲食居處太溫故也。


但脫衣,冷洗,冷食,須差止。


又若身肉痛,痛無常處,如游風者,為犯熱所作,非風冷也。


宜冷洗,以冷石熨之自差。


又若服藥心悶亂者,為服溫藥與疾爭力故也。


法當大吐,如或不吐,病當至死,若吐不絕,可食冷食飲自然差也。


若絕不識人,口複不開者,亦當斷齒以熱酒灌之。


入咽吐出者,更與之,但得酒氣下通,不半日即便蘇矣。


又若嗜寐不覺者,為久坐熱悶故也。


宜冷洗、冷食即差。


又若肌膚堅如石,不可屈伸,為熱食,溫臥作癖,五藏隔閉,血脈不通故也。


急服前三黃湯下之,食冷食,飲熱酒,自勞即差。


又若臂腳偏急痛苦者,為久坐臥,溫熱不自移轉,氣入肺脾胃故也。


宜勤以二布巾淹冷水搭之,覺溫則易,如此不過三日即差。


(《千金翼》云︰熱入腹,附骨故也。)


又若患腹背熱,如子如杯如盤許大者,以冷石隨處熨之。


又若腳指間生瘡者,為履襪大溫故也。


當以腳踐冷地,以冷水洗足差。


又若口熱痛煩悶者方。


生雞子五枚。


右一味,頓服之,即便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3:11:42 | 只看該作者

癰疽發背證候等論並方五十四首
 

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體以類於五行,六府乃同於六呂。


人之肉也,則脾之所主;


人之皮膚,則肺之所管。


膚肉受病,皆繇滋味而與衣服,衣服厚暖則表之呼寒,滋味失度則府藏皆熱。


府藏既擁,則血脈不流,血脈不流,則毒氣偏注,湊於俞穴,俞穴之所,陰陽會津承虛伏守,必煮其血,血敗即潰肉,肉腐而成膿。


實則為癰,浮則為腫也。


若兼腎肝虛熱,遂成疽成癧矣。


且疽則附骨,癧則著筋。


凡曰癰疽,脈皆有狀。


有浮有滑,有數有澀,有弱有沉。


浮為陽虛;


滑為陽實;


數為陽燥;


澀為陰寒,弱為陰虛;


沉為陰堅;


三陽三陰之脈也。


若三部之中,脈有一陰一陽複結為失常經者,癰疽之候也。


且脈法,心洪肺浮,肝弦腎沉,若肺肝心俱至,即發癰疽。


何以言之?


為一陰一陽,水火競焉。


舊論寒熱客於經絡,血澀不通,其理乖也。


論熱盡發於內而形於外,未有外熱能入於內,而成其腫,皆繇表虛客寒所搏,故衣厚暖呼其寒,是其義也。


凡癰發生,皆繇自召。


一呼吸失度;


二喜怒不調;


三飲食愆時;


四陰陽乖候。


犯此四者,則六府不和,榮衛不利。


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血傷寒則澀,氣傷熱則益。


氣則為火,血則為水,水火相搏,遂形癰疽。


故加虛則氣撮心惙,四肢顫掉。


若有失而悸,此為膿不出盡之候,久即成漏,縱差終發,宜服排膿補養藥即無咎也。


癰疽之名,大體相似,發有深淺,療有虛盈,然攝之於藥物,殊途而同歸也。


凡人強壯之年,少陽氣省,皮膚疏薄,滋味愜情,腸胃壅塞,因壅發熱,即受其寒。


寒氣總至,受有深淺,隨處為證。


淺即內陽尚壯,中即少虛,深即虛竭。


病在陽即易去,在陰即難除。


其有決生死之神功,辨形色之宗旨,明劉涓之術錄爾。


凡癰疽膿出後,不可療者有五。


一眼白睛青黑而小;


二咽藥而嘔;


三傷痛渴甚;


四膊項中不仁;


五音嘶色奪;


此為極也。


又凡食諸生果,皆召其痾。


《養生法》云︰勿食不成核之果,勿食和污粒之食,皆為瘡癰。


略為綱舉,以曉將來耳。


《千金》論曰︰凡發背皆繇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


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


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


及其臨困時,瘡方圓徑三、四寸,高一寸,兼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反出,尋即失音不言。


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淨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厚二分,貼著瘡上,以粗艾大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腫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差。


若如榆莢大,灸七七炷即差。


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差。


並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


又五香連翹湯方。


青木香、沉香、獨活、連翹、升麻各二兩、麝香半兩、薰陸香(攻頭痛不著亦得)、射乾二兩(一法一兩)、大黃三兩(別漬)、淡竹瀝二升、雞舌香各二兩、桑寄生二兩、通草二兩。


右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藥,待水減半後,內竹瀝更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甚佳。


(《千金》本方有丁香無雞舌香。)


又五香丸,療心腹鼓脹,冷瀉,鬼氣疰杵方。

 

(亦名沉香丸。)


沈水香、青木香、丁香、朱砂(別研)各一兩、麝香(別研)、犀角(錯取屑)、薰陸香、梔子仁、連翹、石膏(別研)各二兩、芒消(熬)、蜀升麻、大青、乾藍、栝樓、乾葛、茵陳、黃芩、肉桂、芎藭、茯苓各三兩、巴豆三兩(去心皮,熬令變色,別研如脂)、大黃二兩。


右二十三味,搗篩,蜜和更搗一千杵,封以油臘紙、無在有患時溫熱疰病、鬼瘧病、心腹鼓脹、疸黃垂欲死者,可服四、五丸。


丸如梧子大,或至六、七丸,但取三兩行快利為度,利止即差。


又療發背、腸癰、乳癰,一切毒腫,服之膿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屑,十二分)、大黃五分、蜀升麻、梔子仁、黃芩、防風、蜀當歸、甘草(炙)、乾藍、人參、黃連、黃耆各四兩、巴豆二十顆(去心皮,熬,別搗)。


右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初服十丸。


取快利三、兩行。


如不快利,更服三、兩丸,以快利為度。


若利多,以冷酢飯止之。


已後服每減丸,常取溏利,腫硝乃止。


(一方有蓼實。)


又療一切腫,初覺痛不可忍,神效方。


取麪溲如十指許粗,繞腫令匝,滿中布生椒,又以一片麪可椒上蓋之,當中以艾炷如酸棗大灸之,蓋麪欲焦即換,著新麪痛停止。


又療風毒及一切腫塗散方,天後賜會稽王岑十六,遂於嶺南見郭訥駙馬,患腫發背,會稽與蘆黃門等親與藥,須平複。


岑侯因得此法。


大黃五兩、白斂三大兩、寒水石、紫葛、青木香各一大兩、消石、黃芩各二大兩、大青三兩、苦參一兩。


右九味,搗散,和牛乳塗故布上,榻腫上,隨著即消,乾複易之。


若腫在骨節,即榻近骨節好肉處,移取腫榻即消。


又方汝陰靈明府說傳云甚驗。水銀二斤。


右一味,以紙分為兩裹,密繫頭,更以帛重裹,勿令走失,遞互將榻上,覺溫即易,不過十數度,熱毒盡歇即消矣。


神效。


又發背神驗方。


狗白糞半兩。


右一味,覺欲作腫者,以暖水一升絞取汁,分再服。


以滓敷上,每日再為之,差止。


又方凡腫起於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也。


宜禁陽事、酒、蒜、麪,若不灸療,即入內殺人,可當瘡灸七、八百壯。


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皆乃死。


又方取三年酢滓微火煎,和牛脂封上,日一易之。


又方取亂髮灰,酒服一方寸匕。


亦治瘭疽。


又方狗牙灰,酢和封之差。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即差。


又方豬、羊脂封之,亦療乳癰妙。


又方鹿角灰,酢和塗之佳。


又療石氣在皮膚腫熱膏方。


生麥門冬(去心)、萎蕤、鼠李皮、石膏(碎)、凝水石、沙參各一兩、青葙子、露蜂房各一分、竹瀝一大合、杏仁油二大合、牛酥五大兩、生地黃汁三合。


右十二味,切,內酥油瀝中,微火上煎令魚眼沸,一炊久膏成,覺有熱處即摩之,差止。


又療發背及癰疽潰漏,並未潰腫毒方。


栝樓、榆皮、胡燕窠、鼠坌土、女人潮信帛水洗取汁。


右五物等分,潮信汁和如泥塗腫上,乾即易之。


潰者四 麪封,亦覺即封之,三、五日差。


又排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去心)、甘草(炙)、、人參、芎藭、當歸、黃耆各一兩、附子二枚(炮)、桂心二分、厚朴(炙)二兩、赤小豆五合(熬)。


右十四味,搗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又排膿止痛利小便散方。


瞿麥二兩、芍藥三兩、赤小豆(微熬)、桂心、芎藭、麥門冬(去心)、白斂各二分、黃耆、當歸各二兩。


右九味,搗篩,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又療癰腫,令自潰長肉,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桂心、白斂、當歸、肉蓯蓉、乾薑各二兩。


右六味,搗篩為散,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之。


又療諸虛不足,發背及癰疽差後經年複發,由大風聚結,毒氣在內閉塞,得夏月出攻背,不治積聚作膿血,或為內漏,內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乾薑各六分、當歸、石韋(去毛)、芎藭各四分、附子二分(炮)、肉蓯蓉、巴戟天(去心)、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乾地黃各八分、菟絲子(酒漬)、地麥各三分(取洗者)、石斛、人參、甘草(炙)、芍藥、桂心各五分。


右二十味,搗散,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二匕,長服終身不發癰癤。


又療癰疽發背,婦人發乳諸癤已潰,未潰者便消,不消者速潰,疾愈內補散方。


木占斯、敗醬、細辛、乾薑、厚朴(炙)、桔梗、甘草(炙)、各一兩、人參六分(一法二兩)、栝樓仁六分、防風六分。


右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間食長服去敗醬。


又療癰疽發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黃耆、黃連、芍藥、黃芩各二兩、薔薇根、狼牙各八兩(切)。


右七味,切,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取三升,漬諸藥煮取一升洗瘡,一食頃著帛試乾,著生肌膏,日二,生痂止。


瘡痛者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蝕惡肉散方。


馬齒礬石(燒研)、茹、麝香(研)、丹砂(研)、雄黃(研)、雌黃(研)、白礬各三分(燒汁盡研)、硫黃三分(研)。


右八味,細作散敷之,先蝕惡肉令盡,即封生肌膏。


又癰疽蝕惡肉膏方。


大黃、附子(去皮)、莽草、芎藭、雄黃(研)、雌黃(研)、真珠(研)各一兩、白斂、礬石(燒研)、黃芩、茹各二兩。


右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種草,去滓,內茹、礬石末絞之,塗瘡中,惡肉盡即止。


又散方。


茹頭者、礬石(燒研)、雄黃(研)、硫黃(研)、各二分。


右四味為散,內瘡孔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療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去惡肉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當歸、大黃、芎藭、芍藥、黃芩、獨活、莽草各一兩。


右八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汁,內藥煮取四升,去滓,洗瘡兩食頃,拭令燥以後,麝香膏封之。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背去惡肉方。


麝香、礬石(燒)、雄黃、真珠各一兩(研作末)。


右四味,以豬脂攪令如泥,塗,惡肉盡即止,更敷生肌膏。


又生肌膏,主癰疽發背已潰方。


甘草、當歸、白芷、椒(去目)、乾地黃、細辛、續斷各三兩(一法無續斷)、烏啄六枚(去皮)、肉蓯蓉三兩、薤白二十莖、蛇銜一兩。


右十一味,切,以好酢半升和,漬一宿,取豬膏三斤,微火煎之令魚眼沸,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用塗之佳。


又療胸背遊腫癰,黃耆湯方。


黃耆、人參、麥門冬(去心)、石膏(碎)、芎藭、當歸各二兩、生地黃八兩、甘草(炙)、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切)、大棗三十枚(擘)、半夏四兩(洗去滑)、竹葉一根。


右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療服石之人患瘡腫等,單服牛蒡方。


每吞三撮。


又方每食訖,含生乾地黃丸如胡桃大,除熱補益也。


又療年四十以上,強壯常熱,發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


大黃、黃芩各三兩、升麻二兩、梔子五枚、芒消一兩(湯成下)。


右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消攪令調,分三服,得利為度,不過三劑即差。


又療散發生瘡腫赤焮方。取赤石臼一片,燒令赤,置酢中,搗作末敷之。


如燥更易,以差為度。


又取糞中蠐螬蟲,搗如泥塗腫上,不過三度即合口,甚妙。


又主腹內癰方。


大黃四兩、牡丹三兩、芥子半升、消石三合、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碎切)。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膿即下,無膿者下血。


又若大熱背腫身多生瘡,下諸石方。


露蜂房六兩、木緋帛一尺、亂髮二兩、升麻三兩。


右四味,先用緋帛裹蜂房等,以麻纏使遍,於炭火上燒令煙盡,及熱搗碎作黑灰,篩之取末,候熱時,空腹酒和服一方寸匕,日再。


服此藥五、六日,即常以小便及大便下青黃赤汁,及黑物極滑而腥臭者,此石下候。


三、五度下即休,若多恐令瘦損。


若不大急困,但煮五加木汁服,亦療丁腫。


又療背上初欲作腫方。


大黃、升麻、甘草(炙)、黃芩各三兩、梔子仁百枚。


右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快利便止。


不下便進。


又凡發背為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


右一味,少著水和,熟搗如強泥,作餅子厚三分,依腫大小貼之,以艾布其上,灸其豉餅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


若熱痛急易之,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勿食豉餅蓋卻,但四面著灸,孔中汁出即差止。


又療惡毒腫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入小腸,痛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茴香草。


右一味,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又取滓敷腫。


此外國神法,從元嘉末來用之,神效起死人。


又生魚薄主乳癰方。


生鯉魚長七寸、大黃、莽草、灶中黃土各六兩。右四味,別搗魚如膏,三物下篩,更搗令調,以生地黃汁和,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即愈。


又療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竹葉黃耆湯方。


(出《古今錄驗》。)


竹葉(切)三升、黃耆四兩、小麥一升、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二兩(研)、人參三兩、升麻一兩、茯苓二兩(一法七分)、桂心六分(一法二分)、當歸三兩、乾棗十四枚、五味子三兩、生薑三兩、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知母一兩。


右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又商陸貼諸腫方。


商陸二兩、黃芩、黃連、白芷、白斂、大黃、莽草各二兩、白及二兩。


右八味,搗篩,消膠汁和如泥,塗紙貼腫,乾即易之。


又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孔,乃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


此法大良無比,勝於眾法,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甚良。


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令潤用之亦佳。薄削椒白皮用之亦得。


又梔子湯,主表裡俱熱,三焦壅實,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消(湯成下)、甘草(炙)、各二兩、黃芩、知母各三兩、大黃四兩(別漬)、梔子仁七枚。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四味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內芒消,分三服。


又療癰疽髮背及小瘰癧,李根散方。


李根(切)一升、甘草(炙)、桔梗、黃芩各二兩、葛根、當歸各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芎藭六分、通草、白斂、厚朴(炙)、附子(炮)各一兩、栝樓子一升、半夏一升(洗)。


右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瘡大困者,夜再。


有人發背,骨出十餘節,服此即差。


又主癰瘡發背方。


蜀椒(汗)、黃芩、人參各二兩、乾薑、附子(炮)、白斂、防風、桂心、甘草(炙)各一兩、芎藭二兩、赤小豆一合半。


右十一味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服之。


又內補散,療癰疽發背,已潰未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人參各二兩、桂心、芎藭、厚朴(炙)、防風、白芷、桔梗、甘草(炙)、各一兩。


右九味為散,以酒服一寸匕,日三夜再。


瘡未合,服勿停。


又瞿麥散,主諸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法。


瞿麥、白芷、黃耆、當歸、細辛、芍藥、芎藭、薏苡仁、赤小豆(末)各一兩。


右九味,先以清酒一升漬小豆,出銅器中熬之。乾複漬,漬複熬,五遍止。

然後搗諸藥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三、五日後,痛者癢,肌肉生。


一法以春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痛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耆、薏苡仁、芍藥,甚妙。又黃耆散,生癰疽撮膿方。


黃耆五分(多膿倍)、赤小豆一分(熱口乾倍)、芎藭二分(肉不生倍)、芍藥三分(痛不止倍)、白斂三分、栝樓三分(小便多倍之)。


右六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


(一方有甘草三分。)


又療發背及癰腫熱焮已熟者,即膿出。


末熟者自然硝除,神驗方。


牛蒡根嫩者,洗去土,勿令見風,細切一大升。


右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令爛,絞去滓,更盛於瓷器中,重湯煎之,使如稀糊,以塗爛帛貼腫上,熱則易之,驗。


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乾辦公事張寔校勘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卷第三十七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3:49:52 | 只看該作者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三十八卷目錄(乳石下一十八門)


乳石發動熱氣上衝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二首


石發熱嗽衝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石發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石發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石發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四首


諸石發腹脹痞滿兼心痛諸形證方七首


石發熱目赤方一十首


石發痰結大小腹留壅老小虛贏方六首


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霍亂及轉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下痢及諸雜痢方一十二首


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噤方三首


石發苦熱解折下石方四首


服石後將息飲食所宜法二首


紫餺飩並食飲將慎法三首


服石後防慎貯雜藥等一首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三十八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簡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9 23:59:17 | 只看該作者

乳石發動熱氣上衝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二首
 

論曰︰夫乳石之性,緩而且速,能悍風寒、逐暑濕、導經脈、行飲食之氣。


在陰即補其不足,在陽即能發其炎。


陰盛陽虛,則二儀亢位,所以炎上。


府之受邪,則表熱氣隔,至陰之伏也。


脈形陽浮而數,陰伏而沉,理之於經,自然通泰。

若灸之於孫絡,即血脈湍流,或全抑之,則乖於石性,理而兼助,則表裡周榮。


若遇小發,可自勞力按摩,不可即治,熱不已者,別法隨事擇用解散方。


療寒熱胸中塞,面腫,手足煩疼,是鐘乳發,宜服生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豉三升(綿裹)、蔥白(切)半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


體氣熱是客熱,當自漸加衣物,雖似惡,加之後必佳。


忌如常法。


此方甚良。


(《千金》同。)


又壓丹石發方。


天台山國清師所傳用。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


右一味,以水二升,於盤中研之,絞取汁令盡,以白麪二升,用杏仁汁溲作餺飩,還以杏仁汁煮,務令極熟。


其病者,量性多少噉之令盡。


訖,又取美酒數升煮十餘沸,候熱訖,病者量性多少飲之,徐令盡。


蓋覆安臥,初覺心悶,頃間四體輕虛。


一服三年不發,大效。


又療乳石發方。


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半升,和清酒半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灸,熱徹欲汗,承熱服令盡。


蓋衣臥,須大汗即差。


(《千金翼》同。)


又若因食倉米臭肉動乳方。


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五、六度即差。


(《千金翼》同。)


又食飲損者方。


於蔥豉湯中加當歸一兩煎之,去滓,分服,即差。


若未可,即服蘆根湯。

 

(《千金》同。)


又若已服安和藥,仍不退者,此小觸動。


服蔥豉等湯不解者,可服蘆根湯解壓之方。


蘆根、地榆、五加根各一兩。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即解。


(《千金翼》同。)


又若得時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


其狀似瘧,久久不療,損人性命,縱服湯藥,必終難差。


宜作生熟湯浴之方。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於湯中坐勿動。


須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久乃出湯,出衣被覆蓋睡,豁然平複。


如患太重者,不過三、兩度即差。


(《千金翼》同。)


又解一切石髮方。


僧珍法。


胡豆半升右一味,搗研之,以水八合,絞取汁飲之,即差。


虛弱人半升,中平,以意量之。


又大黃丸方。


大黃五兩(搗末)、大麻子五兩(熬勿令焦,待冷,於簸箕中以手挼去皮,取仁研如膏)。


右二味,合治令勻,以蜜和丸如梧子大,以湯飲下十丸至二十丸,以宜利為度。


此方甚妙。


通陽壅秘服之尤良。


忌如常法。


華陀薺苨湯療石毒卒發者,慄慄如寒,或欲食,或不欲食。


若服紫石英發毒者,亦熱悶惽惽,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是腑藏氣不和所生療之方。


薺苨四兩、甘草、藍子各一兩、茯苓、黃芩各二兩、蔓菁子一升、人參一兩、芍藥二兩。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餘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若虛弱倍人參;


若氣上加茯苓、薺苨一兩甚良。


《千金翼》云︰若體寒者,倍人參、減黃芩。


若氣上,倍茯苓、加薺苨一兩。


應楊州所得異故單蔥白湯,藥療沉體中數年或更發,宜服之方。


蔥白一斤(切)。


右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服盡,未定,更作服之至三劑即差止。


又療乳石發,樊尚書傳,蕭亮常服良驗。


餘因熱重盛,切慮不安,遍於李虔祐率更吳昇諾議處救解法,亦稱此味奇絕方。


甘草二兩(炙)、生犀角一兩半(屑)、菱蕤三兩。


右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甚效。


又方烏豆二升。


右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以銅缽重湯煮,取一升,每服一匙,以盡即差。


未定更作佳。


又若盛熱發方。


取無灰酒煮三、五沸,承稍熱服之。


以布手巾兩個,浸水以搨熱處,取差為妙。


更互用之。


又療諸乳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為病方。


麥門冬八分(去心)、五加皮、犀角(屑)、黃芩各四分、萎蕤四兩、梔子四分、升麻四兩、大黃五分、芍藥四分、大青、甘草(炙)各三分、苦參六分。


右十二味,搗篩,蜜丸。食後以蜜水服十四丸,漸加至二十丸,日再,以意加減。


(《千金翼》同。)


又療諸石發熱困苦方。


豬脂五合(成煉者)、芒消四分、蔥白五合(切)、豉心三合。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蔥豉取一升二合,去滓,下豬脂、芒消,分三服。


未差再服。


(《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熱盛充實,四體煩滿,脈急數,大、小便赤澀,升麻湯方。升麻、黃蘗、黃連、甘草(炙)、各三兩、黃芩四兩、芍藥六兩、白鴨通五兩、淡竹葉(切)一升、梔子十四枚、豉一升、大黃三兩。


右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鴨通,取一斗一升,去滓,澄清,取一斗,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三服。


若上氣者,加杏仁五合,滿加石膏二兩。


(《千金》同。)


又常防備熱發法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一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搗篩,蜜和丸如彈丸,一日服三丸,甚良。


(《千金翼》同。)


又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方。


大黃三兩(別漬)、黃芩二兩、梔子一七枚、甘草二兩(炙)、豉一升、麻黃一兩(去節)。


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煎取三升半,下大黃三、五沸,去滓,分服。


得利以差止。


(《千金翼》同。)


又方黃芩二兩、豉五合(綿裹)、蔥白五合、梔子二七枚。


右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服。


三劑差止。


(《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身熱如火燒,黃芩湯方。


(靳邵法。)


黃芩三兩、枳實二兩(炙)、厚朴(炙)、栝樓、芍藥各一兩、梔子仁十四枚、甘草(炙)一兩。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忌如常法。


(《千金翼》同。)


又療熱氣結滯,經年數數發方。


胡荽半斤(五月五日採,陰乾,如此物可先收貯備之)。


右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差。


更作服。


春夏取葉,秋冬取根莖用。


又療膈上熱方。


柴胡、黃芩、甘草(炙)、茯苓、麥門冬(去心)、枳實(炙)、生地黃各三兩、竹葉(切)一升。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


又方取河中石,不限多少,燒令赤,投小便一大升,候冷,頓服之良。


又方取寒水石,長含,以差為度。


又方取黃連水漬,服一升最良。


又療心下煩熱悶。


內熱不安,冷石湯方。


冷石半兩(細研之)。


右一味,以水攪如白飲,頓服。


不差更作。


又去石毒,麻黃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豉一升(綿裹)。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之。


又豬膏湯解大散方。


豬膏二兩(烊之)、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二升,內豬膏服七合,日三。


服石人飲食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擁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


(《千金翼》同。)


又療乳石發,如寒熱狀似瘧方。


前胡半斤、黃芩、甘草(炙)、生薑、知母各三兩、牡蠣(熬)、石膏各六兩、大棗二十枚(擘)。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


取差為度。


此方甚良。


又療胸背頭中遊熱補虛方。


黃耆、芍藥各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一兩、茯苓、人參、石膏、生乾地黃、生薑、麻黃(去節)、麥門冬(去心)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竹葉(切)、一升。


右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服之。


一方無茯苓有大黃。


又療石髮,諸藥療不差方。


以消石含之效。又方若熱盛,可向冷地臥、腰下以厚物薦之,腰以上令薄,使受稍似涼即起,不得過度。又三黃丸,療虛熱氣壅不通方。黃連、黃芩各三兩、大黃二兩。


右三味,搗篩,蜜丸。


以湯飲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梧子,以利即差。


又療精神如失,氣攻上,骨熱方。


柴胡、升麻、黃芩、澤瀉各三兩、淡竹葉(切)一升、生地黃(切)二升、乾藍、芒消各二兩。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服。取利止。


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將行,體微飭嗇,即此方從叔汾州刺史河東公口受此法,餘久服石,每服此飲頗甚為效方。


茱萸、萎蕤各一兩、豉心一升、蔥白一握。


右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減半,分服。


又療服諸藥石後,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又不得食諸熱麪酒等方。


五加根皮二兩。右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候石發之時便服,未定更作服。


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衝胸,口焦乾,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黃連、芒消各二兩、甘草(炙)、大黃一兩、黃芩三兩。


右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芒消,分服,以利為度。


甚良妙。


又療天行丹石發動,上下擁隔不通,頭痛,口苦不能食,立效方。


(醴泉杜主薄傳。)


青木香、紫葛、紫參、玄參、丹參、苦參、人參、石膏、代赭、細辛、桂心、獨活、蓯蓉、乾薑、齊鹽、吳藍各一分、巴豆二分(去皮心,熬)。


右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有患服三丸,強者服五丸,餘即量與之,以飲下,得快利三、兩行即差。


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內有虛熱,胸中痞滿,外風濕不解,肌肉拘急方。


香豉一升、梔子十四枚、蔥白一握、黃芩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豉五、六沸,去豉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之。


不止更為之。


(《千金翼》同。)


又療熱腫初起,始欲作癰,便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大黃、黃芩、芍藥、枳實各二兩、甘草(炙)、當歸各一兩。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腫即消散。


如熱加黃芩三兩。


(《千金翼》同。)


又淡竹葉湯方。淡竹葉(切)一升、茯苓、白朮、甘草(炙)、枳實(炙)、梔子、人參各一兩、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右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以差止。


又療服散不得力,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七味三黃湯方。


豉五合(綿裹)、梔子十四枚、枳實八分(炙)、甘草(炙)、前胡、大黃各一兩、芒消二兩。


右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


又增損竹葉湯解散下氣方。


黃連、麥門冬(去心)、竹葉(切)、人參各二兩、枳實(炙)、梔子各一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差止。


又療心忪熱煩悶如火氣上方。


石膏八兩、茯神、萎蕤、黃芩各四兩、橘皮五味子、乾藍、麻黃(去節)、甘草(炙)、犀角(屑)各二兩、杏仁(去皮尖)、梔子各三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差止。


又療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大麻仁五合(研)、豉二升。


右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三劑即止。


(《千金翼》同。)


又療內熱結不除,或更服散,或以飲酒、冷食、澡洗猶不解,或腹脹頭痛,眼眶疼,或先有癖實不消,或連飲不食,或時作心痛,服此湯皆愈方。


甘草(炙)、黃芩、大黃各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翼》同。)


又散熱白鴨通湯方。


白鴨通五升(以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一斗)、麻黃四兩(去節)、豉二升、冷石一兩、梔子仁二十一枚、甘草(炙)五兩、石膏三兩(碎)。


右七味,切,以鴨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內豉煮三沸,每服五合。


若覺冷,小便利潤,其間。


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


宜小小勞,漸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頓多耳。


(《千金》同。)


又下氣除熱,前胡湯方。


前胡、黃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梔子仁、枳實(炙)、大黃各一兩、杏仁六十枚(去尖皮)、生薑三兩(切)。


右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


又麻黃湯下氣解肌折熱方。


麻黃四兩、黃芩、甘草(炙)、石膏各三兩(碎)、升麻二兩、梔子仁一兩。


右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之。


又療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宜此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升麻、大黃、黃芩、石膏各三兩(碎)、甘草一兩(炙)、梔子仁三合。


右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差止。


又療腹中無妨直患虛汗方。


澤瀉、知母、石膏各二兩(碎)、當歸、甘草(炙)、人參、桂心、黃芩、茯苓各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竹葉(切)三升。


右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差。


忌如常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03:2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熱嗽衝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論曰︰五藏之尊,心雖為王,而肺最居其上也。


肺為華蓋,覆其四藏,合天之德,通達風氣。


而肺母火也,性慣受溫而惡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肺金被火傷,則葉萎倚著於肝,肺發癢即嗽。


或因石增熱,心肝虛弱,不能傳陽至下焦,遂被正陽俱躋,變成嗽矣。


或為發背,或作癰頭也。


夫言惡寒則何以知也?


肺主皮毛,皮毛遇寒即慄而粟起,其肺嗽亦萎倚著肝而成病,亦由木能扣金興鳴也。


凡如此,先食養肺,抑心肝虛熱,和其腎即愈矣。


療石髮熱衝頭面兼口乾嗽方。


生麥門冬(去心)、萎蕤、石膏各三兩(碎)、生地黃汁七合、蔥白一握(和鬚)、乾葛四兩、豉心三合。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如常法。


又療熱嗽方。


取生豉漬汁溫之,纔免冷食,服訖即臥,勿令入腰中故也,以意硝息之。


又天門冬煎,主定肺氣,去風熱,明目,止嗽喘粗血腥,乳石發冷而補之方。


(通按天冬性冷而能補,病虛熱者宜服。)


天門冬汁一升、生地黃汁二升、生薑汁二合、杏仁五合(去皮尖,研如膏)、白蜜八合、牛酥五合、款冬花、升麻、百部根、紫菀、麻黃(去節)各二兩、甘草四兩(炙)。


右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澄濾銅器中,微火煎去半,下天門冬等汁,次第下之,鍊成煎,取一匙含咽之,日三、五度。


取差。


忌如常法。


又療上氣肺熱,呼嗽涕唾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貝母、生薑各六分(切)、石膏八分(碎)、黃芩五分、甘草(炙)、五味子、白朮各四分、淡竹葉(切)一握、白蜜一匙。


右十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蜜,分服。


若須利入芒消。


又療肺脹氣急,呀嗷喘粗,眠臥不得,極重恐氣即絕,紫菀湯方。


紫菀六分、甘草(炙)、茯苓各八分、檳榔七枚(碎)、葶藶子三分(熬,末之)。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宜服丸,主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方。


芸薹子、葶藶(熬)各十二分、馬兜苓十顆、紫菀、人參、杏仁(去皮尖)、皂莢(去皮子,炙)、白前、甘草(炙)各六分、漢防己八分。


右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服十丸至二十丸,增減量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03:56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論曰︰凡人有五藏,合則脾胃為水穀之府,且國府足穀,則足食足兵也。


人胃足食,則榮衛不厥。


若人能食,則能悅也,陰陽和平,有何患乎?


若服食之人,皆增於熱,失時不食,則胃口乾焦,胃口乾焦,則土不足。


或因飲酒水而食少,變為痰結,酒水流下,迎令上昇,下焦無陽,即陽虛也。


中府無穀,上焦漸炎,致嘔噦。


經曰︰陽數即嘔吐。


又曰︰嘔噦發下焦之間,此之義也。


可以破痰結,通水穀,填胃腑,則無咎也。


夫通填之義,不可虛其虛,實其實。


歧伯曰︰瀉虛補實,神去其室。


他藏皆倣此。


療因飢空腹飲酒飲水,食少痰結心頭乾嘔方。


枳實三兩(炙)、梔子仁一兩、香豉半升、大黃二兩(別浸)。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忌如常法。


又療結熱澼,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鴈肪湯方。


鴈肪一具、甘草(炙)、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碎)、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棗二十枚(擘)、大黃二兩。


右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鴈肪取汁一斗,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


無鴈及以鴈肉,無鴈以鴨代之,雞亦得。又療嘔不止,不下食方。


薤白一握、橘皮一兩、豉半升、麥門冬二兩(去心)、粟米一合。


右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服之。


差止。


又療熱發,胸中痰醋,乾嘔煩熱方。


半夏(洗)、白薇各一兩、乾薑一兩、甘草半兩(炙)。


右四味,切,以苦酒五升,煮取三升,分服。


夫苦酒能令石朽爛,故用之。


又療數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炙)、栝樓、麥門冬(去心)各二兩、黃芩、蘆根各一兩。


右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


差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05:24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論曰︰五藏所藏,心藏血也。


血之傷盛,則心脫力,制固無守,自然流溢,為陽氣傷故也。


或有衄血者,加以肺風熱之謂也。


若益之於服石,則客熱複盛,榮衛增勞,旋周無度,則投虛而出,出而多則傷榮氣,色奪而黃,久不療則氣撮撮傷損。


先須破污血,留好血,調經絡,平腑藏,則愈也。


療石發熱盛吐血方。


生地黃五兩(搗碎)、小薊根(切)一升、黃芩二兩、豉一升、梔子仁三七枚。


右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之。


又衄血方。


生地黃汁、小薊汁。


右二味,隨多少以點鼻中,兼服之良。


又療心肺中熱甚,鼻中衄血不止方。


胡粉(熬)、光墨(末)、釜下墨(末)、乾薑(末)、髮灰、伏龍肝(末)等分。


右六種,但得一物,以兩棋子許,以竹筒吹令入兩鼻孔中,即止。


又方橘皮、蒼耳莖葉、翹遙莖葉、生地黃、雞蘇苗。


右五種,但得一味搗,絞汁服五、六合即止。


如未定,即更服之。


又療頭痛壯熱,鼻衄血,心上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兩膊舉不得方。


小薊四兩、青竹茹、生麥門冬(去心,碎)、雞蘇各三兩、生薑二兩(切)、生地黃汁半斤。


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以止為度。


忌如常法。


又療卒吐血一、二升,口鼻俱出至一、二斗者方。


生地黃汁、小薊汁、生麥門冬汁、伏龍肝末十匙。


右地黃等三味汁相和,每服五合,煮伏龍肝末一匙許,和攪服之,以止為度。


忌如常法。


又療心悶吐血方。


生麥門冬八分(去心)、生地黃二十四分(碎)、甘草四分(炙)、薺苨、乾薑各六分、茅根十分、香豉五合(以綿裹)。


右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07:3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論曰︰凡人陽處其表,陰處其裡,則非純陰在其下,複非純陽在其上,皆須陰陽通於。


陰陽通平,五氣不乏,則五氣不乏,則人無病。


只如服石之人,多為陰虛而服,攝之過溫,則經脈湊溢,或遭陽時,亦發其證也。


正陽本自浮昇,石力更藏陽氣,客主兩陽,並蒸肝肺,故患渴也。


或藏實腑虛,而生發背亦渴,不獨兩陽為禍也。


且肺是庚辛,庚辛畏火,則告其子,其子腎,腎為壬癸,雖子投而性惡寒,陽雖得水暫寒,而水潛流於下,客水正水足為滂沱,渴乃未除,更增腎冷。


凡遇此候,皆先泄溝瀆,致陰氣於腎,微理其石氣,孰無不痊乎?


療解散失度,飲食冷熱不消,虛脹,吐清水而渴悶欲死方。


人參、栝樓、枳實(炙)、甘草(炙)、白朮各一兩、大棗二十枚(擘)。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差止。


又療發癰,虛熱大渴方。


生地黃八兩、竹葉(切)三升、小麥二升、黃耆、黃芩、通草、前胡各三兩、栝樓四兩、芍藥、升麻、甘草(炙)、大黃(別漬)、知母、茯苓各二兩、人參、當歸各一兩。


右十六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餘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


小便利,除通草;


大熱者,去人參、當歸。


忌如常法。


又療客虛,熱衝上焦胸中,口乾燥,頭面熱赤並渴方。


生葛汁、生地黃、生麥門冬汁、白蜜各一升、棗膏八合、生薑汁二合。


右六味,和煎之,內蜜候如稀餳,食後漸漸含之,其功甚妙。


又療消渴止小便方。黃連一斤(金色者)、麥門冬八兩(去心)、生地黃汁、羊乳、栝樓汁各三兩。


右五味,搗上二味為末,以汁相和藥末,眾手一時丸如梧子,食後以飲服二十丸。


忌如常法。


又療熱渴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五升、茯苓、石膏各三兩(碎)、小麥三升、栝樓二兩。


右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


忌如常法。


又療發癰盛,患渴口乾,排膿止渴方。


黃耆、梔子仁、栝樓、生乾地黃、升麻各二兩、麥門冬(去心)、芍藥各二兩、黃芩一兩半。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之差止。


忌如常法。又療硝渴方。


取螺二升。


右一味,以一石江水浸養之,傾澄取汁飲之,經日放卻,更取新者漬之,准前服。


又方竹根濃煮汁飲之。


又方煮青梁米汁飲之。


又方搗冬瓜汁飲之。


又方冬麻子二升。


右一味,搗,以水煮三、四沸飲之。


又方以水浸雞子取清生服,甚良。


又方黃蘗一斤。


右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汁飲之。


又方桃仁五升(去尖,熬)、研白米三升。


右二味,以水一斛,煮取三升,渴即飲之良。


又方石膏(碎)、枳實(炙)、茯苓各三兩。


右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服之。


又方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白朮、乾薑、桂心各三兩、小麥三升、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取八升,入藥煎取五升,分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08:4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論曰︰五行五藏,皆互相生,肝雖處中,而為藏首,位在甲乙,懷養懷仁,故應春而王也。


為心之母,餘藏循而次生焉。


心為王,主身神毅而無纖不察。


四藏為四鄙,四鄙有憂,王必懷憂︰四藏和平,則王有悅。


悅則榮衛不錯,憂則經絡患生。


心不受邪,所病者為憂樂能致也。


肺為風府,施於太穹,為呼吸之門,氣息之道也。


諸藏紊亂,氣息皆形,誰能出不繇戶耳?


若熱風盛,心憂即頭痛,若過憂即心煩,熱盛必寒,寒盛必熱,倚伏之道,足可明焉。


皆繇風狂邪熱之謂也。


但平風熱,抑狂邪,榮衛自然通泰也。


療熱如火燒,頭痛,心煩悶,乍寒乍熱,胸中熱,嘔逆方。


升麻、前胡、甘草(炙)、黃連各二兩、黃芩、生地黃各三兩、枳實(炙)、梔子仁、栝樓各一兩、豉五合(綿裹)。


右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食訖,心煩悶眩,心下胸中不安方。


茵陳四兩、大黃二兩、梔子仁二十枚。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取差。


又療頭痛欲裂方。


取當歸二兩,清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11:41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四首
 

論曰︰夫人癢者為虛,痛者為實。


在表為虛,在裡為實。


心肺虛熱衝胸,口乾,乾久乃成瘡,生膿則癢矣,自然虛極,非是實也。


藏者藏也,為不能含藏陽氣,使陽氣妄出,發則日虛。


若獨肝家有風,即木氣搏心,故痛,亦非真心痛。


若真心痛,只得半日而死,為心不受邪故也。


療乳石熱發,頭痛心痛,胸脅脹滿,寒熱,手足逆冷,或口生瘡爛,或乾嘔惡聞食氣,氣上欲絕,久虛者方。


前胡、芍藥、黃芩、大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二十枚(擘)。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


若堅實加茯苓二兩;


若胸滿塞,加枳實一兩炙;


若吐逆加乾薑二兩;


若口燥加麥門冬二兩。


增減以意量之。


忌如常法。


又療食失度,口中發瘡,漱之湯方。


黃芩三兩、升麻、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五兩(碎)。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含漱口,吐卻,日十數過。


差止。


又療口瘡方。


子蘗四兩、龍膽三兩、黃連二兩、升麻一兩。


右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別取子蘗冷水浸,投湯中令相得,絞取汁,稍稍含之,取差。


忌如常法。


又若熱發腹內,胸中悉有瘡方。


升麻二兩、烏梅十枚、黃芩、黃連、栝樓、甘草(炙)各一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半,去滓,含之,咽亦不妨。


又療體赤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裡如燒,痛不能食方。


黃芩三兩、梔子仁二十一枚、香豉二升、大黃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又塗飛雪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石膏二兩(碎)、黃芩三兩、芒消四兩。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生雞子白二枚及芒消,攪令勻,以拭瘡上,取瘡差即止。


又療熱不散,體生細瘡並熱不止方。


黃連、芒消各五兩。


右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以拭瘡上,取差為限。


又療紫石發動,惡寒壯熱,口舌乾焦方。


烏豆二兩。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令稀稠得所如餳,去豆,下蜜二合更一兩沸,以匙抄細細含之。


如腹中鳴轉欲利即停,得利即差。


忌熱食、陳臭物。


(《千金翼》治髮背癰疽。)


又療石氣發熱,身體微腫,面生瘡方。


升麻、萎蕤各六分、黃芩、紫雪各八分、甘草(炙)、犀角各四分、梔子十四枚。


右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內雪,分服之。


以飛雪湯塗之即差。


(《千金翼》同。)


又療體卒熱生瘡,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豉二升、桂心、人參各二兩、甘草三兩(炙)、蔥白一斤。


右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表裡俱熱,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消(湯成下)、黃芩、知母、甘草各二兩、梔子仁二七枚、大黃四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下芒消,分服。


忌如常法。


又療兩鼻生瘡,熱癢,內亦熱,兼頭痛方。


麥門冬(去心)、知母、澤瀉、甘草(炙)各二兩、粳米五合、竹葉(切)一升、小麥二升。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之,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日三夜一。


忌如常法。又療生瘡,熱氣奔胸方。


豉一升、蔥白(切)、梔子仁各十四枚。


右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發,煩熱滿脹及體生瘡兼氣力弱方。


黃芩、芒消、麥門冬各二兩、大黃三兩、梔子十四枚、甘草一兩(炙)。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13:2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腹脹痞滿兼心痛諸形證方七首

 

論曰︰服石之人,發狀非一。


或發於外陽,則頭角皮膚作病,癰腫頭痛是也;


或發於內陰,則反冷藏虛,口瘡吐血是也。


凡氣內溫五藏,外榮經絡,石性清淨,不喜煩穢。


目所覩,鼻所聞,皆欲馨香,不愿鬱腐,因成種種之病也。


或食陳臭生酸之物,貯於胃腑,胃腑不受,推諸藏,諸藏不受,即肝膈痞滿,或為臚脹而堅積,便發心痛,亦非心自然而痛,為穢觸神氣也。


覺此候者,可速滌腸胃,無令留壅,不然即痰澼。


其心轉痛,豈能不勉哉!


靳邵療寒過度成痰澼水氣,心痛,百節俱腫者,大黃丸方。


大黃、葶藶子(熬)、豉各一兩、杏仁(去尖皮,熬)、巴豆各三十顆(去皮心,熬)。


右五味,大黃搗篩末四味,別搗如膏,入少蜜和,更搗一千杵。


以飲下一丸如麻子,稍強至二丸,三丸,以意量之。


忌如常法。


又療赤石脂發,心痛,飲熱酒不解方。


蔥白半斤(切)、豉二升(綿裹)。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之良。


又療大熱,心腹滿脹方。


石膏半升(碎)、黃芩、麻黃、芍藥各二兩、大青、續斷各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


又療心腹痛不解,若通身顫寒者,榮衛不通,人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人參、枳實(炙)、黃芩、甘草(炙)、茯苓各一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分服之。


又療散發,心痛腹脹,兼冷熱相搏,甘草湯方。


甘草(炙)、枳實(炙)、白朮、梔子各二兩、桔梗三兩。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腹脹頭痛,眼眶疼,先有癖實不消或飲酒下食內熱,或時時心急痛方。


甘草(炙)、黃芩、大黃(別漬)、麥門冬(去心)、芒消各二兩、梔子三十枚。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動,上氣,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痞逆衝胸,口乾燥,目赤痛方。


大黃一兩(別漬)、黃芩三兩、黃連、甘草(炙)、芒消、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入大黃更煎三、五沸,去滓,分再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15:5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熱目赤方一十一首

 

論曰︰凡人五藏盡有風,而發有高下,動有深淺,則腎風發腳氣;


肝風目淚而暗;


肺風鼻鼽嚏而嗽;


脾風肉緩而重;


心風恍惚而忘。


若加於熱,亦隨藏觀候。


即肝風脅滿而怒喜靜,加之熱,即目漠漠而暗,若石氣兼之,則赤而益痛,或生努肉,及腫而爛速,可隨輕重瀉之,不然喪明矣。


經曰︰肝王則目赤。


若兼石,則冬慎勿食熱,熱既不散,遂成伏氣,遇春必發,預宜法防之。


即非石藥之過,豈不惜哉!


黃帝曰︰形受味,精受氣,皆為飲食寒溫呼吸之召也。


諸藏倣此。


療眼久赤痛方。


乾棗(相接長一尺,切)、黃連相接長一尺(擘)。


右二味,以水一升,煎三合,綿裹,夜臥點眼眥中,以差為度。


忌如常法。


又瀉肝湯,不服石人亦主之方。


大黃、黃連、石膏各二兩(碎)、甘草(炙)、黃芩、細辛、生薑、半夏(洗)各一兩、梔子十四枚(擘)。


右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忌如常法。


又療眼赤,閉目不開,煩悶熱,胸中澹澹,瀉肝湯方。


前胡、大青、秦皮、乾薑、子芩、細辛各三兩、決明子三兩、梔子仁二兩、石膏八兩(碎)、淡竹葉、車前葉各切一升。


右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或加朴消三兩,得利即差。


忌如常法。


又療眼腫痛不開方。


精豬肉薄切以貼眼上,熱即易之。


一方用子肝,又以井花水浸,更再用之,取差。


又療久風目赤,兼胎赤方。


光明鹽(六分)、杏仁油五合,又云半雞子。


右二味,以淨銅羅一尺面者一枚,內鹽油,即取青柳枝如筯大者一握,急束截令頭齊,用研之三日,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一小坑,置瓦於底,又取熱艾一鵝子許,於瓦上燒火,即安前藥羅,覆坑上令煙熏之,勿令火滅,候火盡,可收置於銅合子,或垍合子中,每夜用點目眥間,便臥,頻點之取差。


(通按:前目病胎赤此方。)


又主眼生赤脈,息肉磣痛不開者方。


大棗七枚(取肉)、黃連二兩(碎,綿裹)、淡竹葉(切)五合。


右三味,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澄清取八合,內棗肉、黃連煎取三合,去滓,以點眼眥中,差止。


又療目癢赤方。


黃連半兩(碎)、丁香二七枚(碎)、黃蘗皮半兩(切)、青錢七文、蕤仁三七枚(碎)。


右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以綿纏杖子頭點之妙。


扁鵲療令人目明髮不落方。


取十月上巳日槐子,去上皮,不限多少,於瓶中封口三七日,初服一枚,再服至二枚,十日十枚,還從一起,甚驗。


又療發熱,心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逆衝胸中,口燥目赤痛方。


黃芩、大黃各二兩、梔子一兩、豉三合。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


又療目翳方。乾藍二分、雄黃二分(研)。


右二味相和,以少許點上,三五度即便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17:38 | 只看該作者

石發痰結大小腹留壅老小虛贏方六首

 

論曰︰夫老小尪贏,為和氣不足,寒氣獨積於地,炎氣獨散於天,天地不交,故體成否。


體成否,則肌肉不潤,腠理不通,胸膈氣急,腸胃招滿,為陰氣衝陽,陽不接也,或膀胱堅積,支足沉痾,為陽氣不能下營,陰氣獨盛也。


致大腸留擁,湯藥不下,或水穀不消,更加短氣,若不利關格,實不得其死也。


療贏劣老弱,體性少熱,因服石散而寒氣盛。


藥伏胸膈,冷熱不調,煩悶短氣欲死者,藥即不行,又不能大便,作害於人。


急宜吐之方。


甘草四兩(生用)。


右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


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差者,服此甘草湯,諸膈即通,大便亦利。


甚驗。


又療甚虛弱,去熱益氣力方。


竹葉(切)一升、大棗二十枚(擘)、黃耆四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人參、乾地黃、升麻、生薑各二兩、桂心、黃芩、茯苓各一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竹葉入諸藥,煎取三升,分溫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散發後,虛熱贏乏,或腳疼腰痛,本是虛勞人並挾風,宜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五味子三兩、當歸、甘草(炙)、芎藭、遠志(去心)、芍藥、麥門冬(去心)、茯苓各一兩、乾地黃、生薑各四兩(切)、黃芩、桂心各一兩、大棗二十枚(擘)。


右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腎,取八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去滓,分服。


忌如常法。


又療性熱虛贏補益方。


生地黃二石(細切蒸之極熟)。


右一味,以好酒一升灑之,暴乾搗,眾並手丸之,每食前含一丸,如胡桃大,咽令盡,日三、五度甚妙。


又療人身體黃瘦不能食,及服藥腰背拘急痛,眠臥陷牀,沉重不能起行,宜秋、夏中服之方。


半夏(洗)、茵陳各四兩、生薑、茯苓各三兩、黃芩、土瓜根、梔子各二兩、大黃一兩(別漬)。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耆婆湯,療人風勞虛損,補髓令人健方。


麻油一升、牛酥一斤、蔥白一握、胡麻仁一升(研)、豉二升(以水二升漬一枚,取汁)、蜜一升、上酒二升。


右七味,先於鍋中入油煎令沸,煮蔥白令色黃,下酥蜜、豉汁、麻人,沸下酒成煎,收不津器中盛之,日服一匙兩匙,或和酒服亦妙。


冷即加生薑一斤取汁,乾薑末亦可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20:30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論曰︰夫言大、小便澀者,皆繇大腸虛,受邪氣所致也。


且府有高下,而肺府繫在天上,中接土府,名之大腸,為傳導之府也。


有風氣熱結,即大便乾澀而不通順,或發癰腫,口鼻乾燥,或腎府有虛,則心肺俱熱,使小便赤而澀也,或腎氣虛熱,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飲,即小便淋澀,皆繇藏虛不能主其府也。


且形能受味,氣能致精,氣散則精虛,味益則體實。體實之人,筋骨有餘,因勞精氣,精氣既衰,即招其病,故石氣流入膀胱,作其淋疾,則非正石氣而行。


此肺遭熱盛傳之於腎,腎為精竭,純陰自孤,石氣懼陰不入,便投其膀胱,膀胱受邪,遂成淋也。


淋狀,合澀數赤熱而痛,何以知之?


澀至,故知肺傳於子也;


數至,為子被母逼,水急奔下也;


熱赤至,為心與石氣相傳也;


痛至,為本藏自虛,客氣衝擊也。


所以服石藥者,藉其少滋味而助精氣,即神門之固,病邪不能入也。


何以知?


因石虛竭,虛竭之人,其陰好怒,而交接難畢,其病名強中。


或不交接,其精自流也。


或為消利,為作消渴,皆繇少服諸石,用之傷勞也。


夫遇茲候等,可救其病,失時不療,便至夭枉。


不可全服補虛之藥,恐變諸疹。常以不虛不實於大腸,不寒不燥於腠理,能調神氣,有何患乎?


療小便淋澀,少腹痛方。大黃、芍藥、茯苓各一兩、麻仁四兩(研)。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良。


又方桑螵蛸二十枚(熬)、黃芩一兩。


右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


又療熱淋澀痛方。


車前草、葵根各切一升、通草三兩、芒消八分。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芒消分服之。


又療血淋不絕方。


雞蘇、竹葉各一握、葵子(末)、石膏各八分(碎)、蜀葵(末)四分。


右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後,下葵末服之。又療初患淋方。


滑石五兩、通草二兩、石葦試(去毛)、瞿麥各三兩、芒消二兩(湯熟下)、冬葵子一升。


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忌諸熱物。


又療淋積年醫不能愈,或十日五日一度發即可,時或頻發不定方。


冬葵子、滑石各八分、茯苓、芍藥、子芩、蒲黃、芒消各六分、石葦(去毛)、瞿麥各五分、陳橘皮四分。


右十味搗散,空腹煮後飲子和服一方寸匕,加至二匕,以小便通利為度。


忌如常法。


下散飲子方。


桑白皮六分、白茅根十分、通草八分、甘草四分(炙)、滑石十分。


右五味搗散,煎湯服前散。


又卒患淋方。


取舡底青苔如雞子大,以水一升煮服之。


又主熱淋方。


白茅根四斤(切)。


右一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適寒溫飲之,差止。


又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方。


車前子二斤(以絹囊盛)。


右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經宿空腹服之,即石下。


又療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小便不利方。


茯苓三兩、甘草(炙)、栝樓根、人參、黃芩、桂心、白朮各一兩、枳實二兩(炙)。


右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三合盡即差,甚妙。


又療氣上不得食,嘔逆,大小便澀,氣滿煩悶,折熱下氣方。


前胡、黃芩各三兩、梔子、大黃各一兩、甘草(炙)、茯苓、生薑各二兩、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碎)。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熱,小便數少如淋,葵子湯方。


冬葵子一升。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若大、小便塞不通,或淋瀝尿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


先以冷物熨之小腹,又以熱物熨,更互冷熱。


若小便數,亦是取冷所致,即暖將息也。


療發熱,體氣昏昏,不痛不痒,小便赤澀方。


生茅根五大斤,淨洗擇搗絞取汁,服之差。


又若發熱,口乾小便澀方。


取甘蔗,去皮盡足,吃之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又方取萎蕤五兩,煮汁飲之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22:29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後變霍亂及轉筋方一十六首

 

論曰︰服石之人,體常多熱,熱即引飲,飢複加飡,水穀既傷,胃府失度,土既衰損,木必來乘,故曰肝入胃即洩,或單下而不吐,是肝乘之盛也。


木既尅土,尅過必宣,二氣俱虛,而肝必怒,陽氣既乏,則發轉筋變吐,加腎肝之病也。


宜速止之,仍溫足而兼複調以五味,其病必痊矣。


療石發霍亂,絞痛不可忍方。


茱萸一升。


右一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強服之,得下差。


又療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築者,腎氣虛,先療其築,理中湯方。


人參、桂心、甘草(炙)各三兩、乾薑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


又加白朮三兩。又療霍亂,轉筋入腹方。


取雞矢白乾者一方寸匕,以水和頓服之。


又療轉筋入腹痛方。


灸腳心下當拇指上七壯。


又方灸足大拇指下約中一壯。


又乾嘔方灸手腕後中指兩筋間,左右各七壯。


名間使。


又若吐止而下痢不止方。


灸臍下趺約上二七壯。


又嘔不息者方。


薤白一握。


右一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頓服之。


又吐痢不止,轉筋入腹欲死方。


生薑三兩(切)。


右一味,以酒一升半,煮三沸,頓服之良。


又方藿香一把。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之差。


艾亦佳。


又療轉筋,不吐不下,氣息急方。


木瓜一枚。


右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差。


又方高良薑五兩(捶碎)。


右一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服。


亦主腹痛。


又方桑葉(切)二升。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服之。


又療腹滿痛不可忍方。


取鹽一合熬,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即得吐止。


若吐痢止,心中煩悶及渴不止,取竹瀝一升,分服即止。


不止,心中複似冷,取茱萸一兩,於鐺中炒,搗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著少鹽澄清,服之取差。


又療霍亂,吐痢不止方。


粟米(任多少,研)。


右一味,以水攪如乳,服之即差。


又療腳轉筋方。


灸兩大拇指爪甲後連肉處當中尖三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24:22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後變下痢及諸雜痢方一十二首
 

論曰︰凡石性剛烈,氣多炎上,理之傷溫,即火轉為熾,內煎脾肺,脾肺苦熱,遂成其渴。


飲水過量即溲腸胃,胃得水同吐,腸得火即金寒。


藏雖寒,火炎不滅,水漸流下,而為行潦遂變擁。


腸胃虛冷,水穀不消,在陽益氣不飡,在陰腸鳴而泄,久將不差,有成痢者。


經言嘔噦發下焦之間,其斯之謂歟。


療下痢乾嘔,服香豉,多服之佳。


如不損更發,宜服此方。


香豉二升、乾薑三兩、甘草二兩(炙)、蔥白(切)一升。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之,甚良。


又方乾薑五兩。


右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又療白赤痢兼熱悶方。


梔子仁十四枚、薤白一握(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良。


又療白痢方。


黃連一兩(碎,綿裹)、白蜜一合。


右二味,以童子小便二升漬一宿,煮取一升,去滓,入蜜,分服之。


又方黃連一兩(碎)、薤白(切)一升、烏梅一握。


右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療解散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黃連湯方。


黃連一兩(碎)、白粱米二合。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癰腫熱盛,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甘草(炙)、乾薑、附子(炮)各六兩、蜀椒二百三十枚(汗)。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天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破棺起死,黃連湯方。


黃連四兩、黃蘗三兩、梔子仁十五顆、阿膠一兩(炙)、乾薑、枳實(炙)、芍藥各二兩。


右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


忌如常法。


又療解散除熱止痢,黃連湯方。


甘草(炙)、升麻各一兩、黃連三兩、豉五合、梔子仁十四枚。


右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解散因痢,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人參、黃連各一兩、梔子仁二十一枚。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熱毒赤白痢方。


羊肝(去膜,切,以水洗二十遍,血盡,以粟米飯拌作麪餅)。


右一味,以水煮熟,漉著漿水中淘之,乾漉以美蒜虀候極飢食之,不過三、兩頓即差。


又療水穀痢方。


取鯽魚無問多少,治如食法,以新布乾拭,斷血脈,切作鱠,以蒜虀食之取足。


候至夜,要以白粥量事吃之,即得差。


忌如常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25:23 | 只看該作者

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噤方三首

 

論曰︰經言脈有陰蹻陽蹻,有陰搏陽搏,此在三陰位也。


脈足太陰,脾脈也,脾為中州,含藏陽氣,壓本脈者矣。


若人之和平,則脾能行陽氣,暖其三陰,三陰暖則足能舒適。


若脾虛不能含藏,則地氣漸洩,陽上騰則三陰堅塞,足便冷也。


或有踵緩急不仁者,則加之以腎肝之氣不足,使少陰、厥陰之闕也。


所以足無載運之功,而不能蹻捷其力,是陰搏其陽,此由藏虛所生。


陽氣傷狂,而陰不能獨理,有因發熱口噤,及腋下熱不可近者,即三陽傷盛之所致也。


況服石增熱,飡餌失度,在陰為,可外溫其足,內置陽氣於三陰則愈也。


在陽為,可微冷於外,又以寒藥散其內熱,其痾豈能逃乎?


療兩腳卒冷方。


以醋漿溫置盆中,以浸腳即差。


又療口噤,氣上欲絕方。


蔓菁子二升、茯苓三兩、蓼藍子、人參、薺苨、甘草(炙)、黃芩、白朮各一兩。


右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餘藥煮,分服。


若口噤,以物灌之即差。


又療兩腋熱不得相近方。


滑石一斤、寒水石三斤、芒消一斤。


右三味搗散,取絹一尺,分作袋盛散藥,結口,更互於腋下夾之勿住,取涼冷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10 00:27:26 | 只看該作者

石發苦熱解折下石方四首

 

論曰︰五形之人,其性各別。


則土形之人,骨聳氣清;


水形之人,體薄氣長;


木形之人,筋骨粗,聲圓而長;


火形之人,性急,氣尖而散。


其有固疾者,則先服草藥,病愈後始服石,必速應也。


凡土、火二形人,性躁氣高,而肥盛多火氣,若更服石,益之於炎,物盛必衰,自焚之名也。


若覺禍發,速宜下之,只如固疾之人服石者,病氣久強,石熱尚薄,不能破其病,但增其熱,亦能損人。


若熱不濟者,亦可速下。


自餘形人服之者,如有發動,但以石投之,自然而差。


不可見小熱即求大冷,為山九仞,終虧一簣。


醫者,意也,詳而行之。


(臣億等按︰論中五形少金,別無本校,今闕。)


蜂房飲,解石餘方。


露蜂房三兩(炙)。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不定,三五日更服。


如熱悶,服後方。

(《千金翼》療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露蜂房一升,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三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


又下石方。


葛根、紫草各八兩、犀角十二兩(屑)、露蜂房十兩(炙)、芒消、大黃各二兩、薺苨、人參各七兩、玄參、甘草(炙)、銀屑(細研)各四兩、豬脂十二兩(臘月者)。


右十二味,以無灰酒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取脂三兩,取銀屑和研,內藥中,每日空腹服之一匙。


前合藥未得本法,元本如此,可求別定本,細而勘之。


(《千金翼》方中更有升麻、萎蕤各七兩,黃芩八兩,梔子十四枚,計十六味,以無灰酒八升,漬經十日,豬脂用酒一升,煎鍊取三兩,與銀屑和研,內藥中,每日空腹服之,量力多少。


忌熱麪、炙肉、海藻、蒜等。)


又療散發不可堪忍,欲下之方。


肥豬肉五斤、蔥白、薤白各半斤。


右三味,並搗研,合器中蒸之令熟,早朝噉之,盡為度。


又療雖服乳石等,而常患冷,此由不先服瀉湯而服石等,以其病藥各在一處,丹石不行則病,所以依舊患冷。


宜依此法瀉之,冷自差。


石勢行方。


人參、茯苓、乾地黃、當歸、桔梗、甘草(炙)、芍藥各二兩、大黃四兩。


右八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2: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