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183|回復: 115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臺秘要(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3 00:07: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外臺秘要(1)


書名 外臺秘要


作者 王燾


朝代 唐


分類 方書


備考 此為外臺秘要之備考本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5%A4%96%E8%87%BA%E7%A7%98%E8%A6%81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5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09:27 | 只看該作者

 

論《周官》者曰:先王於民物皆有醫而不及王。


後世子公卿大夫則何也?


曰:萬民之瘼治於已然,自王而下力足致醫。


唯是編戶齊民不幸有風霜雨雪之感,力難自醫,是烏可以無備。


梁陶景序《肘後百一方》亦云:夫生民之所大患,莫急乎疾疢。


疾疢而不治,猶救火而不以水也。


今夫師藥之值,郊郭已希,況窮村迥陌、遙山絕浦?


其間夭枉,焉可勝言?


葛氏自謂其書可以施於貧家野居。


然而縉紳君子或滋滋祿,外邑將命遠途,


或祇值禁闈,或羈束戎陣,驚急倉卒,唯聞拱手,孰若探之枕笥,而隨在醫師?


若夫虞摯之詠疾愈,則曰:講和緩之餘論,尋越人之遺方,考異同以求中,稽囊術以簡良。


嵇含之賦寒食散則又曰:爾乃酌醴操散,商量部分。


進不訪舊,旁無顧問。


偉斯藥之通神,建殊功於今世。


夫疾不愈於無方,而一散著夫神績,洵陳孝廉不就黃太尉之辟。


而其精於方藥,至以心識分銖不假稱量。


蓋凝玄契之有不可告語人者。


新安多高士,每每營精必求其傳。


如程君衍道者,以良醫之心代良宰相,其夙願已。


丙子客過我籍二頌之,適季兒病脾,爰命偕客以一葦遙訪,不意下榻信宿遂霍於一已。


想董蘇門墻亦無多讓。迺其心尤以足下事半覆於庸人,而疾疢為最。


期複見巫岐面目使人得盡年。


姑以王司馬《秘要》方為振領,刻而布之海內。


今天下事之待疏泄,事事待補救。


伊耆作方書,有熊究息脈,陶唐用之以平洚水,有虞用之以殄凶人。


卻濁除毒,其義一也。刻成而拉餘言弁其首。


餘無暇盡讀《秘要》。


程君刻《秘要》之意則餘得而明之。


況乎治已然與治未然,凡抱尊體而重民命之意者,又烏可不相與講求哉?


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方逢年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0:56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序

 

余沐休林下,習程公敬通。

 

公之里,先有玠公者成進士,於軒岐之術靡不精。

 

公尤博學,補諸生以餘閒從事於養生家言,遂抉其奧。


得禁方參伍而用之,活人甚眾,業擅一時。


四方造廬而請者車填咽門。


公以次按行,東之,西怨;


南之,北怨。


病者望之如望歲焉。


間與余論方技,言人秉陰陽既薄,蝕於寒暑風霾,又侵奪於饑飽嗜慾,複伐於喜怒女謁,身非木石,何得不病?


巨室力易於致醫,若夫甕牖繩樞之子,與逆旅遷客,不幸惹恙,於時倉皇,則簡之笥中而醫師自足,是方書重矣。


《外臺秘要》已驗之良法,不下於《肘後百一》。


欲廣布之海內,籍余弁首而行。


余謂病之需良醫猶治之待良相。


美哉越人之言曰:上醫醫國,其次醫家,其次醫身。


夫和靜則壽域,戾擾則亡徵。


藥有養命者,有養性者,察其虛實,審其寒熱,時其補洩,能防於未然。


導養得理,性命自盡,何夭枉之有?


觀於身而知國,未有不均於哲士而僨於庸人者。


公妙於上池而推重司馬之書,因知《秘要》蓋方略之善者也。


推端見委,證治較然,卓越群識,與《素問》、《靈樞》合轍。

 

推公之志,欲使人人得以盡年,其仁心為質乎!


雖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不泥於《秘要》也者,斯善讀《秘要》者也。


賜進士第正議大夫太常寺卿吳士奇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2:58 | 只看該作者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程子敬通,醇儒也,而旁通於醫。

 

吾於醫固未之學,而一接程子,指脈說病,則目無全人。


微言高論,疊見層生。

 

聞未聞、解未解、程子之於醫幾乎道。


又見其醫人也,雖極賤貧,但一接手,則必端問詳審,反覆精思,未嘗有厭怠之色。


其疑難者,多至盈時,惟恐少誤,無惑而後動。


其心行複如是。


是其人一第而為宰官。


推是道也,用是心也以往,其謀國以善萬里生民之寄豈可及哉?


有唐王刺史《外臺秘要》一書,更五代至宋,孫中丞一較正行之,及今而絕。


程子不忍,圖令其流布人間,而為余言。


余因問程子:如欲知醫,何道而能精?


曰:必好學。將何學?


曰:先讀書。讀書可以醫乎?


曰: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矣,決未有不讀書而能醫者也。


嗚呼!


天下事皆然耳,獨醫也乎?


余因問程子:以子之道,醫世之人,當吾世而既日,不暇給及身後,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吾懼其不傳也,盍得其人而傳之何以書程子曰:師之求弟,甚於弟之求師。


有來學者,吾願盡所學焉爾。


而無如今之來學者,未嘗求學,徒以求行也。


是道也,非苦心十年不可得。


而今之學者,來輒問曰:欲就師授,十日足乎?


一若是其亟也,吾雖欲傳,其何從而傳?


嗚呼!


天下之學大抵然耳,獨醫也乎?


古之君子,其於道也,其始也急,求人而已。


及其求人不可得,則不得不有事於書,以冀其長存天地之間。


其於書也,不必自著書,而彰隱繼絕圖存古人之書。


古人之書其賴有心之後人以獲行世者多矣。初不必後人之盡有心,盡好學而能讀也,而其書則不忍以不存,以為萬有一人焉。


有心好學而一能讀是書也,則是一書為遂不虛存也。


更百世而當有人焉出而視今日之敬通程子,亦猶程子之視唐宋王刺史,孫中丞兩先生也。


則今日之及程子之門而欲以十日盡學其所學者,程子其亦可以謝之而無所負矣。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絫佐軍務欽授山東道監察御史郡人金聲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4:46 | 只看該作者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語有之:運千刃者可以發硎,操千曲者可以聽聲。


醫亦云然。


上古之世,方不如醫;


中古之世,醫不如方。


世愈降而方愈揉。方者防也,防於未然,驗於已試。


譬之輪、轅、輻、轂,合軸而致遠;


檣、帆、樓、櫓,合楫而乘風。


醫不習方,與瞽趨冥蹈等。


昔者宓犧畫卦,炎農嘗草,本造化以開人事。


而吉凶悔吝宰命造物率繇之。


五運六氣非即陰陽順逆之指乎?


五味五色非即水火風雷之辨乎?


君臣佐使非即君一民二之徵乎?


牛溲馬渤非即雞豕犬羊之象乎?


喜忌溫涼非即損益剝複之義乎?


《繫辭》所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思過半矣。


聖人之心無非易,聖人之易無非醫。


神而守之,變而通之,日乾夕惕而時保之,則又宣尼無過之旨,有恒之占也。


聖王惟以易觀醫,故不規術而規道。


軒轅《素問》先彖象以闡微,《周官》政令掌之醫師,隸之冢宰,天道好生,醫道承天,謹人事以體天道。


綦重矣,術云乎哉?


自太史公斥為不祥,九流置之,然而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宋之文摯,鄭之扁鵲,漢之樓護、陽慶、倉公,其人九京,其方千古。


存什一於千百,後率遵塗而問徑焉。


垂之天寶,王司馬燾有《外臺秘要方》四十卷,縷析條分,採摭幾備。


沿及政和,有《聖濟總錄》二佰卷。


迄元大德、重加訂梓,金匱玉版之藏,桐君雷公之秘,巳無遺義。


夫以哲後鉅卿,修舉靡間,爰注精一匕寸指之末,何哉?


要亦承天規道之極思,而德洽好生,仁壽一世,雖和、緩、倉、扁複起,吾知不能出大宗而外象帝矣。


惜貯之內府,不落人間。


新安程生衍道購得家藏善本,輒閉戶卻軌,皈禮藥王,矢願訂讎,不計歲月,且謀棗梨,以公海內。


而力有未逮,請先從王司馬秘方始。


粵稽司馬有至性,嘗藥事母,窮究方冊,薈萃成編。


今程生名藉藝林,腹笥經庫,不啻籠挫萬象,旁燭眾有。


凡所拯療,直可卻二豎、識分銖。猶複研究不遺,則又仁孝深情寧止為道術分解也?


程伊川曰:事親者不可不知醫。


不佞亦云:善醫者不可不攷方。


敬諾程生之請,為前導。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奉勅提督學政當湖陸錫明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5:54 | 只看該作者

重刻外臺秘要序

 

嘗謂良醫與良相功齊,總之能為民生造命耳。


予武夫也,不知相亦不知醫。


惟是人之有疾不啻已出。


值此滄桑變故之際,民 遭兵火,若患熱烈之症,予濫任撫綏,尤當視民如傷,恨不能人人而投以清涼之劑。


自入新安以來,每問民間疾苦。


見程生衍道者,業儒而通醫,博施濟眾久矣。


更購唐時王刺史《外臺秘要》四十卷,詳訂而剞劂之。


蓋醫之有方,猶兵之有法也。


說者曰:功在一隅者小,而功在四海者大。


又曰:功在一時者小,而功在千古者大。


是程生傳流方略意也。


若然,則程生志在要功矣,而非也!


程生恐匹夫匹婦疾病而無告,又恐良醫良相世代不全有。


不能弭病於無病之先,尚可瘳病於有病之後。


繼宋而攜,壽民因以壽國,大有深心。


文王畫卦使人知吉凶,孔子作《春秋》,使人知君臣,即此意也。


程生一士子,醫而行相道。


然與予撫民一念默相吻合,又以醫而兼將矣。


曷可與庸人道也?


天下後世能按此而擴充之,又何病民之與有?


欽命提督徽寧池太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同知榆林張天祿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7:29 | 只看該作者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程敬通氏,名儒也。


語輒破的,以文雄兩浙間。


亦名醫也,所活無算。


都人士走其門如騖,敬通氏亦挾刀圭而走四方。


以日出治醫,日晡治儒。出門治醫,入門治儒。


下車治醫,上車治儒。


分身以應,猶不勝其勞憊。


而乃謀之余不佞,不佞曰:子儒者,余請以儒言醫。


宣尼有言博施濟眾不如為仁之方。


方,術也。


醫方,仁術也。


以身生人與以言生人,其仁孰廣?


其為仁孰約?


試辨之。


敬通氏乃窮寒暑日夜之力,購集唐王燾《外臺秘要》四十卷,為方六千九百有奇,縷分嚴訂,以付剞劂。


夫敬通氏斷葷少飲,雖不佞佛,寔大得西來意。


故其言曰:醫有秘要猶佛有秘密藏也。


大醫王隨病發藥,集經五千四十八卷,開示眾生。


眾生之學其道者,認賊作子,不得,因賊棄子,不得;


指標為月,不得;


指月廢標,亦不得。


若夫醫之有方,正類兵法之有孫、吳、穰苴。離則為野戰,執則又為馬服。


子讀父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變而通之,存乎其心。


譬之維摩詰嘿然無語,三十二義一時俱墮。


語不能顯,嘿不能藏,雖非秘猶秘也。


旨哉,陸井翁之以易詮醫也。


其理平易,其用變易,其方又不易。


明乎易,而青囊之訣思過半矣。


昔長桑君禁方非秦越人不傳,今敬通氏尊王司馬為長桑君,而以己當秦越人。


千年舊本稍經參駁,便足禘軒岐而繹四氏。


一旦起而醫國,膏肓腠理,洞若觀火。


行使六合之大運於十指,萬姓之命起於一匙。


凡枕中秘藝,當與鴻寶金匱並傳。


兩者寧出唐王司馬下哉!


賜進士第中議大夫贊治尹奉勅巡撫湖廣等豦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太常寺少卿欽差督催湖廣餉務吏部驗封清吏司即中文選考功清吏司員外郎典陝西試事里人唐暉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18:35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序

 

天下事久壞於庸人,而庸醫均之。


所謂庸者,皆不學無術之人也。


其遇事也,初不晰其受病之源,並不審其對治之方,而或以姑息養癰,或以魯莽嘗試。


究之魯莽之為害什居五。


而姑息之為害什居八。


乃始藉手以貽後人曰:吾姑徐徐無動為大耳。


不知邪氣日深,元氣日削,而大命已隨之。


所謂庸臣誤國,與庸醫誤人,其情同,其罪均,而其原皆本於不學。


使其學之而窮究古今之病源,細攷古今之方略,其病之在標在本也,其方之宜補宜洩也,其病之或傳或變也,其方之不執不拘也。


彼夫三年蓄艾能治之於未病之先,與夫一匕迴生能治之於已病之後,皆是先聖先賢當日殫竭之心思,皆是醫國醫人當日素具之方略。


懦者明理,奈何不亟亟講求而以人命為戲耶?


此余友敬通氏探析性命之微,雅抱痌瘝之痛,而以好學不倦之旨,牖人以博施濟眾之方。


先梓《外臺秘要》,續補《聖濟總錄》。


壽國壽民,具茲編矣。


程子之功,顧不偉歟!


時崇禎庚辰清和之吉。


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國史講官邑人吳孔嘉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25:20 | 只看該作者

自序

 

蓋聞上古之世方不如醫,中古之世醫不如方。


甚矣,醫與方之並重也。


世降而方愈凌雜,莫不各據一家言,彼此互相是非。

 

間有二三驗方,亦惟是父師,傳之子弟,絕不輕以示人。


而其鐫行於世者,率皆依樣葫蘆,時或改頭換面,以搏名高則已矣。


余獨取《外臺秘要》付之剞劂者何?請得而備言之。


蓋自神農氏深明藥性,著《本草經》三卷而未有方也。


軒轅氏日與岐伯雷公剖析病機,著《素問》、《靈樞經》各九卷而未有方也。


商周之間、如伊尹、如和、如緩、如跗,皆以醫名而未有方也。


越人受長桑君之禁方,所傳於世者《八十一難經》及治虢太子尸厥耳。


而其為帶下醫、小兒醫、耳目痺醫,俱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倉公受公乘陽慶之禁方,所可曉者,莨菪子湯、苦參湯耳。


其他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亦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若夫刳腸湔胃無論,其方不傳。即令華元化方傳至今而亦難乎傚。


其為方也,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論》以治傷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匱要略》以治雜病,著方一百一十二。


醫方寔開先焉,蓋鼻祖也。


又得叔和王氏為之詮次,得仲景之微旨益以彰明。


叔和氏不更立方,即述仲景之方為方者也。


皇甫士安之《甲乙經》特重鍼刺而無方。


巢元方之《病源》每病必有源,源必立論,而無方,覽者咸以無方致憾。


迨唐,有孫真人者,初著方三十卷,晚複增三十卷,自珍其方日《千金》。


醫方較明備焉,益大宗也。


乃前後乎孫真人者,人則有深師、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昇若。


而人方則有《廣濟》、《錄驗》、《刪繁》、《肘後》、《延年》、《小品》、《必效》若。


而方門分派別,編帙浩繁,從未有綜而輯之者。


獨刺史王燾先王,前居館閣二十年,採摭群書,彙成方略。


上溯炎昊,下及諸家。傷寒壹遵仲景,發論率冠《病源》。


雖置鍼法不言,而大唐以前之方靡有遺佚,《千金》則居多焉。


卷凡四十,方餘六千,蓋集醫方之大成者。


題曰《秘要》悉皆秘密樞要也。


自宋皇祐詔諭刊布後,無複鋟梓,以廣其傳。


豈非沿習時尚而探源證本者之寡其儔哉?


夫天下何事不宜師古?


文則六經之外,必追秦、漢;字則篆籀而後,必法鍾、王。


至於醫而何獨不然?


昔祖訥云:辨釋經典,小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受獘不淺。


此餘亟欲以《外臺秘要》公諸海內之深意也。


向購寫本,訛缺頗多,因複殫力校讎。


遇有疑義,則旁引類證,錄於篇側。


其無文可徵者,不敢強釋,以俟解人。


十載始竣厥工。


客閱而謂余曰:奧義之難析也,圓機之莫辨也,淺識可以漫試乎?


余曰:用其所信,闕其所疑可也。


又謂:世代之推遷也,風氣之殊尚也,陳轍可以適時乎?


余曰:不師其法而師其意可也。


且謂:同病而異方也,同方而異治也,毫釐不幾千里乎?


余曰:三部微妙,別之在指;五臟精華,察之在目。


合色脈而後定方,求其曲當可也。


總之,以方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為方,方乃萬變而不窮。


誠究心於平昔,會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於臨時,施其確然對症之方。


果屬熱而當寒,何不參之河間?


濕而宜燥,何不參之東垣?


可汗、可吐、而可下,何不參之子和?


陰陽交錯榮衛失調,何不參之丹溪?


博洽前方,勿執我見。


期於寔有拯救不愧前賢濟民利物之心,則請以《外臺秘要》一書為醫家之筌蹄也,亦奚不可?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謹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27:59 | 只看該作者

外臺秘要方序

 

唐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清源縣開國伯王燾撰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嘗百藥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扎,俾厥土宇用能康寧,廣矣哉!


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藥以供其事焉。


歲終稽考而製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


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


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


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捨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尸之。


餘幼多疾病,長好醫朮,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兩拜東掖,便繁臺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觀奧升堂,皆探其秘要。


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


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嬰痾,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


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


美者美矣,而未盡善。


何者?


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


今並味精英。


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客有見餘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邪。


餘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豈進於學哉?


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


投藥治疾,庶幾有瘳乎!又謂餘曰︰稟生受形,咸有定分,藥石其如命何?


吾甚非之,請論其目。


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


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則聖人不合啟金藤,賢者曷為條玉版?


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


客曰︰唯唯。鳴呼!齊梁之間,不明醫朮者,不得為孝子。


曾、閔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藥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


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


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


余敢採而錄之,則古所未有,今並繕輯,而能事畢矣。


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志不足則補其複溜以養之,溶溶液液,調上調下,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不誣方將,請俟來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臺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


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29:11 | 只看該作者

較正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序

 

夫外臺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樞要之謂也。


唐王燾臺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採摭,集成經方四十卷,皆諸方秘密樞要也。


以出守於外,故號曰《外臺秘要方》。


凡一千一百單四門,以巢氏《病源》、諸家論辨各冠其篇首,一家之學不為不詳。


王氏為儒者,醫道雖未及孫思邈,然而采取諸家之方,頗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詵之流也。


且古之如張仲景、《集驗》、《小品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後之學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


又謂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鍼,亦醫家之蔽也。


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承命,以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經書之異者,注解以著其詳,魯魚豕亥,煥然明白。


臣謂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漢,止以侍醫李柱國校方技,亦未嘗命儒臣也。


臣雖加濫吹儒學,但盡所聞見,以修正之,有所闕疑,以待來哲。


總四十卷,並目錄一卷。


恭惟主上盛德承統,深仁流化,頒此方論,惠及區宇,贊天地之生育,正萬物之性命,使歲無疵癘,人不夭橫,熙熙然歌樂於聖造者也。


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醫書臣孫兆謹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30:28 | 只看該作者

重訂唐王燾先王外臺秘要方

 

宋皇祐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內降劄子,臣寮上言,臣昨南方州軍連年疾疫瘴癘,其尤甚處,一州有死十餘萬人。


此雖天令差舛致此扎瘥,亦緣醫工謬妄,就增其疾。


臣細曾詢問,諸州皆闕醫書習讀,除《素問》、《病源》外,餘皆傳習偽書舛本,故所學淺俚詿誤。


病者欲望聖慈,特出秘閣所藏醫書,委官選取要用者,校定一本,降付杭州開板模印,庶使聖澤及於幽隱,民生免於夭橫奉聖旨,宜令逐路轉運司,指揮轄下州府軍監,如有疾疫瘴癘之處,於《聖惠方》內寫錄合用藥方出牓曉示,及遍下諸縣,許人抄劄。


仍令秘閣簡《外臺秘要》三兩本,送國子監,見校勘醫書官子細校勘。


聞奏劄付孫兆准此。


至治平二年二月二日,准中書劄子校正醫書,所狀醫書內有《外臺秘要》一項。


今訪聞前校正官孫兆校對已成,所有凈草見在本家,校欲乞指揮下本家取赴本局,脩寫進冊,所貴早得了當,候指揮奉聖旨,依所申施行。


四年三月 日進呈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34:25 | 只看該作者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目錄

 

:卷第一(傷寒上,十二門)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肘後方》七首 ::《深師方》四首 ::《小品方》四首 ::《集驗方》五首 ::《千金方》六首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 ::《崔氏方》一十五首一方附 ::《張文仲方》一十首 ::《古今錄驗方》八首 ::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並是論中所要 :卷第二(傷寒下,二十一門) ::傷寒中風方九首 ::傷寒結胸方七首 ::傷寒嘔噦方一十四首 ::傷寒喉咽痛方八首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傷寒衄血方四首 ::傷寒煩渴方九首 ::傷寒癖實及宿食不消方二首 ::傷寒春冬咳嗽方三首 ::傷寒攻目生瘡兼赤白翳方六首 ::傷寒口瘡方二首 ::傷寒手足欲脫疼痛方八首 ::傷寒虛羸方四首 ::傷寒不得眠方四首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傷寒瘡方一十首 ::傷寒陰陽易方八首 ::傷寒勞食複方二十五首 ::傷寒百合病方七首 ::傷寒狐惑病方四首 :卷第三(天行二十一門)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天行病方七首許仁則 ::天行嘔逆方七首 ::天行嘔啘方七首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天行衄血方四首 ::天行口瘡及口乾苦方四首 ::天行咳嗽方五首 ::天行發斑方三首 ::天行發瘡豌豆皰瘡方一十三首 ::天行虛煩方二首 ::天行狂語方三首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澀方四首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天行瘡方八首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天行虛羸方二首 ::天行後禁忌方二首 ::天行勞複食複方六首 ::天行差後勞發方五首許仁則 :卷第四(溫病及黃疸二十門) ::溫病論病源二首 ::辟溫方二十首 ::斷溫令不相染方二首 ::溫病噦方四首 ::溫病渴方二首 ::溫病發斑方七首 ::溫病勞複方四首 ::諸黃方一十三首 ::急黃方六首 ::黃疸方一十三首 ::黃疸遍身方一十一首 ::陰黃方三首 ::黃疸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黃汗方三首 ::女勞疸方四首 ::黑疸方三首 ::酒疸方七首 ::穀疸方三首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雜黃疸方三首 :卷第五(瘧病一十五門) ::療瘧方二十一首 ::五臟及胃瘧方六首 ::溫瘧方五首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十二時瘧方一十二首 ::發作無時瘧方二首 ::瘖瘧方五首 ::間日瘧方二首 ::久瘧方八首 ::勞瘧方三首 ::牡瘧方二首 ::一切瘧方四首 ::灸瘧法一十三首 ::攘瘧法六首 ::許仁則療瘧方四首 :卷第六(霍亂及嘔吐二十九門) ::霍亂病源論三首 ::霍亂吐痢方一十二首 ::霍亂臍上築方三首 ::霍亂腹痛吐痢方七首 ::霍亂不止及洞下洩痢方八首 ::霍亂後脈絕手足冷方四首 ::霍亂煩躁方八首 ::霍亂眾藥療不效方二首 ::乾濕霍亂及痰飲方五首 ::霍亂心腹痛方三首 ::霍亂煩渴方四首 ::霍亂乾嘔方五首 ::霍亂轉筋方一十四首 ::霍亂雜灸法二十六首 ::三焦脈病論二首 ::上焦熱及寒吐痢腸鳴短氣方九首 ::中焦熱及寒泄痢方三首 ::下焦熱方六首 ::下焦虛寒方六首 ::許仁則霍亂方三首 ::雜療霍亂方四首 ::乾嘔方六首 ::嘔噦方四首 ::噦方七首 ::嘔逆吐方八首 ::嘔逆不下食方八首 ::許仁則療嘔吐方四首 ::雜嘔吐噦方三首 ::噫醋方七首 :卷第七(心痛心腹痛及寒疝三十二門) ::心痛方八首 ::九種心痛方三首 ::諸蟲心痛方一十八首 ::冷氣心痛方五首 ::惡疰心痛方三首 ::心痛癥塊方二首 ::心背徹痛方四首 ::卒心痛方一十四首 ::中惡心痛方五首 ::多唾停飲心痛方二首 ::心下懸急懊痛方四首 ::心痛不能飲食方二首 ::久心痛方六首 ::雜療心痛方三首 ::腹痛方四首 ::卒腹痛方七首 ::心腹痛及脹滿痛方一十首 ::心腹脹滿及鼓脹方一十四首 ::卒心腹脹滿方六首 ::腹脹雷鳴方三首 ::腹內諸氣及脹不下食方一十一首 ::灸諸脹滿及結氣法二十二首 ::胸脅痛及妨悶方四首 ::脅肋痛方二首 ::胸膈氣方三首 ::寒疝腹痛方九首 ::寒疝心痛方三首 ::卒疝方三首 ::七疝方三首 ::寒疝不能食方四首 ::寒疝積聚方四首 ::心疝方四首 :卷第八(痰飲胃反噎鯁等二十門) ::痰飲論二首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方九首 ::懸飲方二首 ::溢飲方三首 ::支飲方九首 ::留飲方二首 ::酒癖飲方三首 ::留飲宿食方七首 ::痰癖方二首 ::飲癖方二首 ::癖飲方七首 ::冷痰方四首 ::痰結實及宿食方三首 ::胸中痰癖方三首 ::痰厥頭痛方八首 ::風痰方五首 ::療諸痰飲方四首 ::胃反方二十首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脾胃病日漸瘦困不食方三首 ::胃實熱方二首 ::胃虛寒方七首 ::五膈方八首 ::七氣方三首 ::氣噎方六首 ::諸噎方一十二首 ::卒食噎方九首 ::五噎方三首 ::諸骨哽方三十五首 ::雜誤吞物方一十七首 :卷第九(咳嗽二十三門) ::咳嗽方三首 ::五嗽方四首 ::新久嗽方三首 ::卒咳嗽方八首 ::暴熱嗽方二首 ::冷咳方三首 ::咳失聲方四首 ::氣嗽方八首 ::呷嗽方二首 ::熏咳法六首 ::療咳方一十四首 ::積年久咳方二十一首 ::久咳坐臥不得方二首 ::咳嗽短氣方七首 ::九種咳方一首 ::咳逆及厥逆飲咳方七首 ::十咳方七首 ::久咳嗽上氣唾膿血及濁涎方五首 ::咳嗽膿血方一十一首 ::久咳嗽膿血方四首 ::咳嗽唾粘方二首 ::許仁則療咳嗽方一十二首 ::雜療咳嗽方三首 :卷第十(肺痿肺氣上氣咳嗽二十門) ::肺痿方一十首 ::肺氣客熱方二首 ::肺熱兼咳方七首 ::肺虛寒方三首 ::肺氣不足口如含霜雪方四首 ::肺脹上氣方四首 ::肺氣積聚方二首 ::肺癰方九首 ::大腸論二首 ::大腸熱實方三首 ::大腸虛寒方三首 ::皮虛實方二首 ::上氣方九首 ::卒上氣方六首 ::久上氣方四首 ::上氣胸滿方二首 ::上氣咳身面腫滿方四首 ::上氣喉中水雞鳴方一十二首 ::因食飲水上氣方四首 ::卒短氣方四首 ::上氣及氣逆急牽繩不得臥方八首 ::咳嗽上氣方七首 ::咳逆上氣嘔吐方四首 ::上氣咳嗽多唾方三首 ::上氣咳嗽方一首 ::久咳嗽上氣方三首 ::咳逆上氣方五首 ::雜療上氣咳嗽方四首 :卷第十一(消渴消中一十八門) ::消渴方一十七首 ::《近效極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極要》熱中小便多漸瘦方四首 ::渴利虛經脈澀成癰膿方一十一首 ::消渴口乾燥方三首 ::消中消渴腎消方八首 ::睡中尿牀不自覺方六首 ::渴後小便多恐生諸瘡方二首 ::渴後恐成水病方三首 ::虛勞小便白濁如脂方四首 ::強中生諸病方六首 ::消渴不宜鍼灸方一十首 ::卒消渴小便多太數方八首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二首 ::將息禁忌論一首 ::敘魚肉等一十五件 ::敘菜等二十二件 ::敘米豆等九件茶酒附 :卷第十二(癖及痃氣積聚癥瘕胸痺奔豚三十八門) ::療癖方五首 ::癖結方三首 ::寒癖方五首 ::久癖方二首 ::癖羸瘠方二首 ::痃癖方四首 ::痃氣方三首 ::癖及痃癖不能食方一十四首 ::癥癖等一切病方四首 ::癖硬如石腹滿方二首 ::食不消成癥積方四首 ::心下如柸結癥方二首 ::癥癖痃氣灸法四首 ::積聚方五首 ::積聚心腹痛方三首 ::積聚心腹脹滿方一首 ::積聚宿食寒熱方四首 ::療癥方三首 ::暴癥方六首 ::鱉癥方四首 ::米癥方二首 ::食癥及食魚肉成癥方二首 ::髮癥方二首 ::蝨癥方一首 ::鱉瘕方一首 ::蛇瘕方一首 ::蛟龍病方一首 ::胸痺方二首 ::胸痺短氣方三首 ::胸痺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 ::胸痺噎塞方二首 ::胸痺咳唾短氣方四首 ::胸痺心痛方四首 ::胸痛方二首 ::奔豚氣方三首 ::奔豚氣衝心胸方四首 ::雜療奔豚氣及結氣方六首 ::灸奔豚法六首 :卷第十三(骨蒸傳屍鬼疰鬼魅二十六門) ::虛勞骨蒸方七首 ::骨蒸方一十七首 ::灸骨蒸法圖四首 ::痃氣骨蒸方三首 ::虛損慘顇作骨蒸方四首 ::瘦病方五首 ::傳屍方四首 ::伏連方五首 ::飛屍方三首 ::遁屍方三首 ::五屍方一十一首 ::屍疰方四首 ::五疰方四首 ::江南九十九疰方二首 ::江南三十六疰方三首 ::疰病相染易方三首 ::鬼疰方二首 ::鬼疰心腹痛方一首 ::鬼疰羸瘦方二首 ::鬼氣方三首 ::鬼魅精魅方八首 ::鬼神交通方四首 ::白虎方五首 ::無辜方二首 ::除骨熱方四首 ::盜汗方七首 :卷第十四(中風上二十一門) ::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 ::卒中風方七首 ::四時中風方四首 ::中風發熱方三首 ::賊風方一十二首 ::歷節風方一十首 ::中風角弓反張方七首 ::風口噤方一十首 ::風口喎方九首 ::風失音不語方八首 ::風不得語方二首 ::風身體手足不隨方二首 ::風半身不隨方八首 ::癱瘓風方四首 ::風痱方三首 ::偏風方九首 ::風猥退方三首 ::風嚲曳及攣躄方二首 ::柔風方二首 ::許仁則療諸風方七首 ::張文仲療諸風方九首 :卷第十五(風狂及諸風下二十四方) ::風狂風九首 ::風驚恐失志喜忘及妄言方六首 ::風邪方八首 ::五邪方五首 ::風驚悸方九首 ::風驚恐方三首 ::風癲方七首 ::五癲方三首 ::癇方三首 ::風癇及驚癇方五首 ::風毒方五首 ::風多汗及虛汗方五首 ::風熱方六首 ::頭風及頭痛方一十首 ::頭風眩方九首 ::頭風旋方七首 ::癮疹風疹方一十三首 ::風搔身體癮疹方五首 ::風熱頭面疹癢方四首 ::風搔癮疹生瘡方六首 ::風身體如蟲行方四首 ::癧瘍風方一十五首 ::白癜風方九首 ::白駮方七首 :卷第十六(虛勞上四十九門) ::五臟勞論一首 ::肝勞論一首 ::肝勞實熱方二首 ::肝勞虛熱方四首 ::肝勞虛寒方五首 ::膽實熱方二首 ::髓虛實方二首 ::咽門論並傷破聲嘶方二首 ::六極論一首 ::筋極論一首 ::筋實極方四首 ::筋虛極方二首 ::筋虛胞轉方二首 ::轉筋方七首 ::心勞論一首 ::心勞實熱方五首 ::心實熱方三首 ::脈極論一首 ::脈熱極方三首 ::脈寒極方四首 ::脾勞論一首 ::脾勞實熱方四首 ::脾勞虛寒方三首 ::脾實熱方六首 ::瀉脾丸主脾氣不調及腹滿方三首 ::溫脾湯丸主脾氣不足及不調下痢方六首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肉極論一首 ::肉極熱方四首 ::肉極寒方五首 ::肺勞論一首 ::肺勞實熱方五首 ::肺勞虛寒方二首 ::肺虛勞損方三首 ::氣極論一首 ::氣極熱方三首 ::氣極寒方二首 ::腎勞論一首 ::腎勞實熱方二首 ::腎勞虛寒方二首 ::腎勞熱方二首 ::腎熱方三首 ::骨極論一首 ::骨極實方四首 ::骨極虛方七首 ::精極論並方三首 ::虛勞失精方五首 ::虛勞尿精方八首 ::虛勞夢泄精方一十首 :卷第十七(虛勞下二十九門) ::《素女經》四季補益方七首 ::五勞六檢七傷方一十首 ::雜療五勞七傷方三首 ::腰痛方六首 ::風濕腰痛方四首 ::腎著腰痛方二首 ::腎虛腰痛方七首 ::暨腰痛方三首 ::卒腰痛方七首 ::久腰痛方二首 ::腰胯痛方二首 ::腰腳疼痛方三首 ::腰胯疼冷方二首 ::腰腎膿水方二首 ::虛勞補益方九首 ::補益虛損方七首 ::虛勞羸瘦方五首 ::虛勞食不生肌膚方三首 ::長肌膚方三首 ::腎氣不足方六首 ::虛勞裹急方六首 ::虛勞心腹痛方二首 ::虛勞偏枯方一首 ::虛勞骨熱方二首 ::虛勞虛煩不得眠方八首 ::病後不得眠方二首 ::虛勞百病方五首 ::虛勞陰痿方七首 :卷第十八(腳氣上十二門) ::腳氣論二十三首 ::腳氣服湯藥色目方一十九首 ::腳氣不隨方五首 ::風毒腳弱痺方六首 ::大小續命湯中風方二首 ::不仁不能行方三首 ::因腳氣續生諸病方四首 ::大法春秋宜服散湯方六首 ::腳氣嘔逆不下食方二首 ::腳氣疼不仁方二首 ::腳氣衝心煩悶方二十二首 ::嶺南瘴氣腳氣酒湯散方一十三首 :卷第十九(腳氣下十六門) ::腳氣腫滿方二十九首 ::腳氣腫滿小便澀方三首 ::腳氣上氣方五首 ::腳氣心腹脹急方四首 ::腳氣寒熱湯酒方一十首 ::腳氣痺弱方七首 ::腳氣痺攣方二首 ::風偏枯方二首從風偏枯以下五門並兼療腳氣及風毒等相類 ::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方五首 ::風不仁方三首 ::風濕脾方四首 ::風濕方九首 ::許仁則療腳氣方三首 ::論陰陽表裡灸法三十七首 ::灸用火善惡補瀉法一首 ::雜療腳氣方一十四首 :卷第二十(水病二十六門) ::水腫方一十三首 ::水病方七首 ::十水方三首 ::大腹水腫方五首 ::風水方八首 ::水蠱方四首 ::卒腫滿方六首 ::腫入腹苦滿方三首 ::水通身腫方一十一首 ::水氣腫鼓脹方三首 ::水腫咳逆上氣方三首 ::氣兼水身面腫方四首 ::水氣方七首 ::皮水方三首 ::水腫從腳起方四首 ::水癥方二首 ::水瘕方一首 ::石水方四首 ::暴腫滿方四首 ::氣滿胸急方八首 ::虛熱及先服石風水腫方三首 ::三焦決漏水病方二首 ::男女新久腫方三首 ::水腫小便澀方三首 ::上氣大便澀方二首 ::水病雜療方一十二首 :卷第二十一(眼疾二十四門) ::天竺經論眼序一首 ::敘眼生起一首 ::出眼疾候一首 ::眼疾品類不同候一首 ::眼將節謹慎法一首 ::眼暴腫痛方一十首 ::赤目痛方二十一首 ::胎赤久赤方七首 ::目暴卒赤方六首 ::目癢方四首 ::目中風腫方五首 ::眼熱磣痛赤腫方三首 ::眼闇令明方一十四首 ::失明方六首 ::青盲及盲方六首 ::雀目方四首 ::目膚翳方一十五首 ::暈翳方四首 ::生膚息肉方八首 ::目風淚出方六首 ::眯目方八首 ::肝氣不足方二首 ::肝實目痛方二首 ::眼雜療方二十首 :卷第二十二(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五十六門) ::耳聾方二十三首 ::風聾方三首 ::耳聾有膿方三首 ::久聾方五首 ::耳鳴方六首 ::聤耳方一十首 ::耳卒疼痛方三首 ::耳卒腫方二首 ::通耳中膿方二首 ::蟲入耳方一十首 ::蜈蚣入耳方三首 ::蚰蜒入耳方三首 ::飛蛾入耳方二首 ::蟻入耳方二首 ::耳雜療方八首 ::鼻中息肉方一十一首 ::鼻齆方五首 ::肺寒鼻齆方二首 ::鼻窒塞不通利方七首 ::鼻塞常清涕方二首 ::鼻生瘡及疳蟲蝕方九首 ::牙疼方八首 ::齒痛方一十一首 ::齒疼方六首 ::牙齒疼痛方八首 ::齒方五首 ::齒風疼痛方三首 ::齲齒方七首 ::齒蟲方五首 ::風齒方四首 ::風齒根出方二首 ::風齒口臭方二首 ::牙齒風齲方三首 ::牙齒疼風蟲俱療方五首 ::風衝牙齒搖動方二首 ::甘蟲食齒方一十首 ::齒痛有孔方四首 ::齒挺出及脫落方五首 ::齒間血出方三首 ::齒血不止方四首 ::齒腫方二首 ::牙疼痛及蟲方三首 ::牙齒雜療方七首 ::緊脣方一十三首 ::瀋脣瘡爛方五首 ::唇瘡方三首 ::口瘡方一十一首 ::口瘡久不差方二首 ::口吻瘡方四首 ::口乾燥方五首 ::口臭方九首 ::舌論一首 ::舌本縮口噤方二首 ::舌上瘡方二首 ::咽喉舌諸疾方七首 ::口唇舌鼻雜療方一十四首 :卷第二十三(癭瘤咽喉 癧癭二十八門) ::癭病方一十八首 ::氣癭方一十首 ::五癭方八首 ::灸癭法一十三首 ::瘤方三首 ::白瘤及二三十年瘤方三首 ::喉痺方二十一首 ::喉咽中閉塞方三首 ::喉舌生瘡爛方八首 ::咽喉生瘡方四首 ::咽喉腫方五首 ::喉卒塞痛及卒毒攻痛方三首 ::懸癰腫方三首 ::咽喉雜療方四首 ::寒熱瘰 癧 方一十一首 ::瘰 癧 結核方四首 ::惡核瘰 癧 方四首 ::癰腫瘰核不消方五首 ::鼠瘻及瘰 癧 方一十一首 ::毒腫瘰 癧 四首 ::灸瘰 癧 法六首 ::九瘻方三十五首 ::諸瘻方一十五首 ::腋臭方三十七首 ::漏腋方三首 ::七孔臭氣方三首 ::令人體香方四首 ::雜療汗出不止方一十首 :卷第二十四(癰疽發背九門) ::癰疽方一十四首 ::癰腫方二十五首 ::石癰方五首 ::癰癤方一十四首 ::附骨疽方七首 ::瘭疽方一十六首 ::緩疽方四首 ::發背方四十一首 ::癰疽發背雜療方二十六首 :卷第二十五(痢三十三門) ::水榖痢方一十首 ::水痢方六首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冷痢方二十二首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白痢方八首 ::重下方六首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冷熱痢方七首 ::熱毒痢方三首 ::熱毒血痢方六首 ::赤痢方四首 ::久赤痢方二首 ::卒下血方七首 ::血痢方六首 ::久血痢方三首 ::蠱注痢方三首 ::腸蠱痢方一首 ::膿血痢方七首 ::赤白痢方六首 ::久赤白痢方四首 ::疳痢方六首 ::久疳痢及久痢成疳方九首 ::數十年痢方一十一首 ::休息痢方五首 ::腹肚不調痢方一首 ::泄痢不禁不斷及日數十行方三首 ::下焦虛寒及遠血近血方二首 ::下痢食完出及上入下出方一首 ::下痢腸滑方三首 ::大注痢及赤白困篤腸滑方二首 ::痢兼渴方二首 ::許仁則痢方七首 :卷第二十六(痔病陰病九蟲等三十五門) ::五痔方一十二首 ::五痔數年不瘥方六首 ::五痔脫肛方二首 ::腸痔方一十五首 ::諸痔方二十八首 ::痔下部如蟲嚙方九首 ::大便下血風冷積年變作痔方三首 ::灸痔法二首 ::雜療痔方五首 ::脫肛方三首 ::肛門突出方三首 ::卒大便脫肛方六首 ::腸肛俱出方二首 ::脫肛歷年不愈方三首 ::疝氣及方六首 ::卒病方五首 ::卵偏大方三首 ::灸諸法一十四首 ::陰腫方六首 ::陰疝腫縮方一首 ::陰卒腫痛方三首 ::陰囊腫痛方五首 ::陰下癢濕方七首 ::陰痛方三首 ::陰瘡方七首 ::陰邊粟瘡方五首 ::著砂方四首 ::九蟲方一首 ::五臟蟲方七首 ::長蟲方二首 ::蛔蟲方九首 ::寸白方一十九首 ::蟯蟲方六首 ::三蟲方七首 ::雜療蟲方三首 :卷第二十七(淋並大小便難病二十七門) ::諸淋方三十五首 ::五淋方三首 ::石淋方一十六首 ::血淋方五首 ::小便赤色如紅方三首 ::熱淋方三首 ::勞淋方三首 ::氣淋方五首 ::膏淋方二首 ::許仁則淋方二首 ::大便難方六首 ::大便不通方一十七首 ::大便秘澀不通方七首 ::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 ::關格脹滿不通方四首 ::許仁則大便暴閉不通方一首 ::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 ::小便難及不利方九首 ::遺尿方六首 ::尿血方一十一首 ::胞轉方一十五首 ::小便血及九竅出血方一十二首 ::小便不禁方二首 ::小便數及多方五首 ::許仁則小便數多方四首 ::尿牀牀方六首 ::灸穴雜法一十二首 :卷第二十八(中惡蠱注自縊暍死一十八門) ::中惡方一十三首 ::卒死方二十三首 ::客忤方一十三首 ::卒魘方二十一首 ::鬼擊方一十首 ::尸厥方一十一首 ::中蠱毒方二十一首 ::蠱吐血方一十首 ::蠱下血方九首 ::五蠱方一十二首 ::蠱注方三首 ::蠱毒雜療方五首 ::貓鬼野道方三首 ::自縊死方一十五首 ::熱暍方七首 ::溺死方九首 ::凍死方一首 ::入井塚悶方二首 :卷第二十九(墜墮金瘡等四十七門) ::從高墮下方三首 ::從高墮下瘀血及折傷內損方一十八首 ::墜損方三首 ::墜落車馬方六首 ::折骨方三首 ::傷筋方三首 ::筋骨俱傷方七首 ::折腕方一首 ::折腕瘀血方四首 ::蹉跌方三首 ::被打有瘀血方一十三首 ::被打損青腫方七首 ::許仁則療吐血及墮損方三首 ::金瘡禁忌序一首 ::金瘡預備膏散方三首 ::金瘡方一十一首 ::金瘡續筋骨方三首 ::金瘡止痛方五首 ::金瘡生肌方四首 ::金瘡去血多虛竭內補方二首 ::金瘡中風方八首 ::諸瘡中風寒水露方五首 ::被刀箭傷方一十一首 ::竹木刺不出方一十六首 ::狐尿刺方二首 ::狐刺方四首 ::惡刺方三首 ::灸瘡方四首 ::灸瘡膿不瘥方三首 ::火燒瘡及火油天火瘡方三首 ::火灼爛壞方五首 ::湯火所灼未成瘡及已成瘡方一十一首 ::湯火瘡無問大小方四首 ::湯火爛瘡方五首 ::湯煎膏火所燒方四首 ::漆瘡方二十七首 ::侵淫瘡方七首 ::月蝕瘡方一十二首 ::代指方一十一首 ::甲疽方五首 ::肉刺方二首 ::手足皸裂方五首 ::手足逆臚及瘃壞方二首 ::疣目方一十九首 ::去黑子方二首 ::疣贅疵黑子雜療方六首 ::滅瘢痕方一十七首 :卷第三十(惡疾大風癩瘡等二十三門) ::惡疾大風方一十首 ::諸癩方九首 ::烏癩方五首 ::白癩方五首 ::十三種丁腫方一十二首 ::丁腫方二十首 ::犯丁腫重發方二首 ::惡腫一切毒瘡腫方一十七首 ::反花瘡及諸惡瘡腫方四首 ::魚臍瘡方一十首 ::丹毒方九首 ::赤丹方五首 ::白丹方一十二首 ::丹胗方四首 ::赤胗白胗方一十一首 ::肺風冷熱胗方二首 ::雜丹胗毒腫及諸色雜瘡方五首 ::瘑瘡方一十二首 ::瘑瘡久不瘥方五首 ::癬瘡方一十一首 ::乾濕癬方一十五首 ::疥癬惡瘡方五首 ::疥風癢方七首 :卷第三十一(採藥時節所出土地諸家丸散酒煎解諸毒等二十三門) ::採藥時節一首 ::藥所出州土一首 ::用藥分兩煮湯生熟法則一十六首 ::古今諸家丸方一十七首 ::吃力伽丸方一首 ::耆婆萬病丸方一首 ::大麝香丸方一首 ::小麝香丸方一首 ::溫白丸方一首 ::張仲景備急丸方一首 ::理中丸方一首 ::駐車丸方一首 ::牛黃五香丸方一首 ::玉壺丸方一首 ::青木香丸方一首 ::李子昭七宣五補丸方二首 ::犀角丸方一首 ::黃連丸方一首 ::麻人丸方一首 ::三黃丸方一首 ::古今諸家散方六首 ::小金牙散方一首 ::五香散方一首 ::備急散方一首 ::紫雪散方一首 ::仙人絳雪方一首 ::腎瀝煮散方一首 ::古今諸家膏方四首 ::神明白膏方一首 ::陳元膏方一首 ::烏膏方一首 ::蓮子膏方一首 ::古今諸家煎方六首 ::阿魏煎方一首 ::鹿角膠煎方一首 ::蒜煎方一首 ::地黃煎方一首 ::單地黃煎方一首 ::近效地黃煎方一首 ::古今諸家酒方一十二首 ::天門冬酒方一首 ::大金牙酒方一首 ::鐘乳酒方一首 ::五精酒方一首 ::朮酒方一首 ::枸杞酒方一首 ::蒼耳酒方一首 ::烏麻酒方一首 ::枸杞酒方一首 ::地黃酒方一首 ::五加酒方一首 ::代茶飲方一首 ::解飲食相害成病百件 ::食魚中毒及食繪不消方五首 ::食椒菜瓠中毒方四首 ::解一切食中毒方三首 ::酒醉過度恐腸及喉舌生瘡方三首 ::飲酒連日醉不醒方九首 ::飲酒令難醉方一首 ::飲酒積熱方二首 ::斷酒方一十五首 ::服藥過劑及中毒方一十一首 ::解諸藥草毒方二十九首 ::解諸蛇蟲毒方六首 ::辨五大毒方一首 ::解金鐵等毒方八首 ::惡毒障氣毒風腫毒方四首 :卷第三十二(面部面脂藥頭膏髮鬢衣香澡豆等三十四門) ::面膏面脂兼療面病方一十三首 ::洗面藥方二首 ::面色悅方五首 ::令面色白方四首 ::面皯方一十三首 ::面皯黯方二十一首 ::面皯靤方一十五首 ::面方皶靤一十三首 ::面粉滓方四首 ::化面方二首 ::雜療面方六首 ::頭風白屑方四首 ::沐頭去風方五首 ::頭風白屑兼生髮方八首 ::生髮膏方一十一首 ::生眉毛方二首 ::令髮黑方八首 ::拔白髮良日並方三首 ::變白髮染髮方五首 ::髮黃方三首 ::鬢髮禿落方一十九首 ::白禿方一十二首 ::赤禿方三首 ::令髮不生方三首 ::鬼舐頭方二首 ::澡豆方八首 ::手膏方三首 ::口脂方三首 ::燒甲煎法六首 ::造胭脂法一首 ::造水銀霜法二首 ::鹿角桃花粉方二首 ::熏衣濕香方五首 ::裛衣乾香方五首 :卷第三十三(婦人上三十七門) ::求子法及方一十二首 ::久無子方五首 ::養胎法並禁忌一十三首 ::妊娠隨月數服藥及將息法一十九首 ::妊娠嘔吐及惡食方九首 ::妊娠胎動方九首 ::動胎腰腹痛方三首 ::頓仆胎動方四首 ::胎數傷及不長方三首 ::妊娠傷寒方四首 ::妊娠患瘧方三首 ::妊娠下痢方四首 ::妊娠心痛方八首 ::妊娠腹痛方三首 ::妊娠漏胞方五首 ::妊娠下血及尿血方七首 ::妊娠小便不通利方五首 ::妊娠子淋方五首 ::妊娠大小便不利方五首 ::妊娠子癇方二首 ::妊娠水氣方三首 ::損娠方六首 ::數墮胎方四首 ::妊娠得病欲去子方三首 ::落胎去胎方四首 ::產乳序論三首 ::年立成法一首 ::十二月立成法一首並圖 ::推日游法一首並圖 ::體玄子為產婦借地法一首 ::日歷法二首 ::安置產婦法二首 ::產難方二十四首 ::逆產方一十二首 ::橫產方四首 ::子死腹中欲令出方一十五首 ::胞衣不出方二十首 :卷第三十四(婦人下四十八門) ::產婦忌慎法六首 ::令易產方六首 ::下乳汁方一十五首 ::妬乳瘡痛方一十四首 ::乳癰腫方一十八首 ::產後血暈心悶方一十首 ::乳母運絕方五首 ::產後血不盡腰腳疼惡露不下方七首 ::產後惡露不絕方四首 ::產後血氣煩悶方四首 ::產後心痛方三首 ::產後腹中絞刺痛方九首 ::產後虛熱方二首 ::產後虛勞方四首 ::產後風虛瘦損方四首 ::產後虛羸方三首 ::產後中風方三首 ::產後下痢方四首 ::產後赤白痢方五首 ::產後冷熱痢方二首 ::產後痢日數十行方二首 ::產後卒患淋方五首 ::產後小便不禁兼數方四首 ::產後小便數兼渴方二首 ::產後渴方二首 ::許仁則產後方一十六首 ::產後遺糞方三首 ::產後陰道開方二首 ::產後陰下脫方六首 ::八瘕方一十二首 ::肉癥方二首 ::崩中方一十一首 ::崩中去血方一十三首 ::帶下方一十首 ::婦人虛羸及月病不能食方三首 ::陰蝕及疳方八首 ::陰中腫痛方四首 ::陰中瘡方五首 ::陰癢方五首 ::陰癢有蟲方六首 ::陰下脫方四首 ::陰挺出方三首 ::女人傷丈夫頭痛方二首 ::交接輒血出痛方二首 ::童女交接他物傷方三首 ::小戶嫁痛方四首 ::坐藥方三首 ::婦人欲斷產方四首 :卷第三十五(小兒諸疾上三十六門) ::小兒方序例論一首 ::小兒初生將護法一十七首 ::小兒初生將息法二首 ::小兒初受氣論一首 ::小兒變蒸方二首 ::相兒命長短法並論二十八首 ::小兒藏衣法五首 ::浴兒法一十一首 ::剃兒頭法一首 ::哺兒法三首 ::禳謝法一十二首 ::揀乳母法一首 ::小兒驚癇啼壯熱不喫奶吐不已不小便方五首 ::小兒將息衣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並灸法二十八首 ::小兒驚悸方二首 ::小兒夜啼方一十首 ::小兒驚夜啼方七首 ::小兒客忤方一十首 ::小兒癥瘕癖方六首 ::小兒痰結方二首 ::小兒因食痞滿羸瘦不下食肚脹方四首 ::小兒食不下及不消不嗜食方四首 ::小兒霍亂方一十二首 ::小兒霍亂雜療方六首 ::小兒吐痢方四首 ::小兒噦方二首 ::小兒口噤方四首 ::小兒重舌方並灸法一十三首 ::小兒鵝口鷰口方六首 ::小兒口瘡方五首 ::小兒口中涎出方三首 ::小兒舌上瘡唇腫方五首 ::小兒咽喉生瘡方二首 ::小兒喉痺方四首 ::小兒聤耳方四首 ::小兒鼻塞方四首 :卷第三十六(小兒諸疾下五十門) ::小兒中風方四首 ::小兒咳嗽方八首 ::小兒咳逆上氣方七首 ::小兒傷寒方三首 ::小兒天行方八首 ::小兒諸黃方四首 ::小兒諸瘧方九首 ::小兒眼赤痛方八首 ::小兒諸淋方六首 ::小兒小便不通方五首 ::小兒遺尿失禁方五首 ::小兒大便有血方三首 ::小兒大便不通方四首 ::小兒赤白痢方七首 ::小兒蠱毒血痢方九首 ::小兒熱渴痢方四首 ::小兒疳痢方七首 ::小兒無辜疳痢方三首 ::小兒諸雜痢方四首 ::小兒忽衄血方六首 ::小兒齒不生方二首 ::小兒頭熱盜汗方三首 ::小兒顖開不合方四首 ::小兒解顱方二首 ::小兒月蝕耳瘡方三首 ::小兒臍中汁出並瘡腫方一十一首 ::小兒癰腫方二首 ::小兒丹毒方七首 ::小兒禿瘡方七首 ::小兒頭瘡方三首 ::小兒頭面熱瘡方七首 ::小兒瘰癧方二首 ::小兒侵淫瘡方三首 ::小兒蠷螋瘡方二首 ::小兒惡瘡方五首 ::小兒火灼瘡方二首 ::小兒風軫瘙癢方五首 ::小兒疝氣陰方八首 ::小兒陰瘡及腫方八首 ::小兒脫肛方六首 ::小兒蟲蝕下部方四首 ::小兒疳濕瘡方六首 ::小兒蛔蟲方七首 ::小兒蟯蟲及寸白方五首 ::小兒瘻瘡方四首 ::小兒疥瘡方六首 ::小兒癬瘡方六首 ::小兒誤吞物方四首 ::小兒雜療方六首 :卷第三十七(乳石論上一十九門) ::薛侍郎服乳石體性論一首 ::李補闕研煉鐘乳法一首 ::曹公草鐘乳丸法二首 ::崔尚書乳煎鐘乳餌法二首 ::雜餌鐘乳丸散補益法二首 ::雜餌鐘乳酒法二首 ::東陵處士鐘乳丸餌並補乳法二首 ::周處溫段侍郎鍊白石英粉丸等餌法並論紫石白石英體性及酒法五首 ::雜煮石英和金銀草藥餌及銀罐煮水飲法三首 ::同州孟使君餌石法一首 ::羊肉中蒸石英及石汁醮豬肉兼作薑豉服法三首 ::豬肚中煮石英及飼牛取乳兼石英和磁石浸酒服餌法三首 ::服石後有不可食者有通食而無益人者有益人利石者藥菜等一十條 ::張文仲論服石法要當違人常性有五乖七急八不可兼備不虞藥並論二十三條 ::乳石陰陽體性並草藥觸動形候等論並法一十五首 ::銓擇薛侍郎等服石後將息補餌法一十五條 ::飲酒發熱諸候將息補餌論並法一十條 ::餌寒食五石諸雜石等解散論並法四十九條 ::癰疽發背證候等論並方五十三首 :卷第三十八(乳石下一十八門) ::乳石發動熱氣上衝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三首 ::石發熱嗽衝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石發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石發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石發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五首 ::諸石發腹脹痞滿兼心痛諸形證方七首 ::石發熱目赤方一十首 ::石發痰結大小腹留壅老小虛羸方六首 ::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霍亂及轉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下痢及諸雜痢方一十二首 ::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禁方三首 ::石發苦熱解折下石方四首 ::服石後將息飲食所宜法二首 ::紫餺飥並食飲將慎法三首 ::服石後防慎貯備雜藥等一首 :卷第三十九(明堂灸法七門) ::《明堂》序 ::論邪入皮毛經絡風冷熱灸法 ::論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補瀉入木火法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減法 ::年神傍通並雜忌傍通法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傍通 ::十二身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第一肺臟人一十八穴 ::第二大腸腑人四十五穴 ::第三肝臟人二十二穴 ::第四膽腑人一百四穴 ::第五脾臟人四十八穴 ::第六胃腑人九十一穴 ::第七心臟人一十六穴 ::第八小腸腑人二十六穴 ::第九心包絡人一十六穴 ::第十腎臟人七十七穴 ::第十一膀胱腑人一百四十四穴 ::第十二三焦腑人五十六穴 :卷第四十(蟲獸傷觸人及六畜疾三十二門) ::熊虎傷人瘡方七首 ::辨蛇一首 ::禁蛇法三首 ::辟蛇法三首 ::蛇嚙人方一十四首 ::蛇螫方六首 ::蛇毒方三首 ::青蝰蛇螫方二首 ::蝮蛇螫方一十首 ::虺蛇螫方四首 ::眾蛇螫方七首 ::蜘蛛咬方六首 ::蜂螫方一十首 ::蜈蚣螫方八首 ::蠍螫方二十七首 ::蠷螋尿方二十二首 ::惡蛇方三首 ::蠆螫方二首 ::射工毒方一十九首 ::溪毒方二十一首 ::沙虱毒方六首 ::犬咬人方九首 ::狂犬咬人方二十二首 ::豬嚙人方二首 ::馬咋踏人方四首 ::剝死馬馬骨傷人方三首 ::馬骨所刺及馬血入舊瘡方八首 ::馬汗及毛入人瘡中方六首 ::驢馬諸疾方三十一首 ::牛狗疾方六首 ::牛觝觸腸出方一首 ::油衣粘及松脂蓍人衣並蟲蝕韉法五首 ::新安程季友是友父總校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目錄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35:41 | 只看該作者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一卷目錄傷寒上一十二門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肘後方》七首《深師方》四首《小品方》四首《集驗方》五首《千金方》六首《千金翼方》一十三首《崔氏方》一十五首一方附《張文仲方》一十首《古今錄驗方》八首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並是論中所要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一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簡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中憲大夫徽州府知府當湖玉井陸錫明校閱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43:35 | 只看該作者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仲景、《病源》、《小品》、《千金》同。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


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以臨時消息製方,無不效也。


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小品》、《千金》同。


又曰︰夫表和裡病,一作陽盛陰虛。


下之而愈,汗之則死;裡和表病,一作陽虛陰盛。汗之而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不可以誤發,神丹丸在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


甘遂何可以妄攻?


甘遂者,水導散也。


在第三卷天行狂語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


出《千金方》。


表裡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


然則桂枝下咽,表和則斃。


桂枝湯,在此卷仲景日數部中,桂枝等五味者是也。


承氣入胃,裡平則亡。


承氣湯,在此卷仲景日數部中,三味者是也。


此表裡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


而醫朮淺狹,為治乃誤,使病者隕沒。


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死尸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千金》同。


又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


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內。


言巧似是,於理實違。


安危之變,豈可詭哉!


夫病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


發於陽者,可攻其外;發於陰者,宜溫其內。


發表以桂枝,溫裡宜四逆。


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味者是也。


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即愈。


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膚,可法鍼,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


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複發汗則愈。


若不解者,止,勿複發汗也。


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丸,微吐則愈。


若更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


視病尚未醒,醒者複一法鍼之。


藜蘆丸,近用損人,不錄之。


瓜蒂散在卷末雜療中,《范汪方》二味者是也。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則可下也。


若熱毒在胃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便入胃,則爛胃也。


然熱入胃病,要當須複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


胃虛熱入,爛胃也。


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


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


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士弱氏曰:藜蘆丸見第五卷。


許仁則療瘧云:曾用釋深師一方大效,三味者近似。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


五苓散,仲景云豬苓散是也。


在第二卷傷寒中風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也。


當以新汲井水,強飲一升許,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


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


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


當更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即危。


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


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鍼之尤佳。


又云︰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


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


膏在雜療中,黃膏七味,白膏四味,《范汪方》是也。


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


又不宜厚覆,宜服六味青散。


青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


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

赤散,赤散在雜療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

本出華佗。


雪煎亦善,雪煎在雜療中,《古今錄驗方》三味者是也。

若無丸散及煎,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並可服也,不但一也。


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


實者轉下之。


其脈朝夕駃者為實癖也。


朝平夕駃者非澼也。


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下多耳。


少與當數其間。病有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


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


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師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矣。


諸虛煩但當行竹葉湯。竹葉湯,在第三卷天行虛煩部中,出《文仲方》是也。


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者,可重與也。


橘皮湯在第二卷傷寒嘔噦部中,四味者是也,出於《深師方》。


此法官泰數用甚效。


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仲景、《千金方》同。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


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


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


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踡,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


於被中就粉傅身極燥,乃起便愈。


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


《小品》、《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氏日數部中,阮河南法,又有桃葉湯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范汪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傷於寒而得病,何以反更為熱?


歧伯曰︰極陰變陽,寒盛則生熱,熱盛則生寒。


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


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


歧伯答曰︰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纔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


《千金》同。


《九卷》云︰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


一曰汗不出,大灌發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灌發赤噦者死。


通按:《靈樞‧熱病論》中大顴發赤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甚,一作黃。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


熱病痙者,腰反折,瘈瘲齒噤齘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便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者,生。


《甲乙》、《太素》同。


士弱氏曰:灌發,灌驟也,漬也。


先不出汗,後則若灌溉之驟至,而淋漓浸漬亡陽也。


《小品》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


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


考之眾經,其實殊矣。


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出第十卷中。


《千金》同。


《千金》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


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


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則天地變化之一氣也。


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


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


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樽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


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


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


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


湯食競進,折其毒熱,自然而差,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


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又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隔,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


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藏,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明矣,當須消息病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


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又夏亦不可下,此醫之大禁也。


文仲同又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時覺,視病已積日,其病源結成,非複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


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


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濕所中,並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若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


若隱忍不療,冀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


若天行不和,當自戒勒。


若有小不和,則須救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療,鮮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雖和緩,亦無能為也。


癰疽疔腫,尤為其急,此自養之至要也。


又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療之也。


又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


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矣。


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勿令極意也。


能飲一斗者與五升。


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者,不可與之。


飲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


人得病能飲水者,欲愈也。


出第九卷中。


《經心錄》論曰︰傷寒病錯療禍及,如反覆手耳。


故諺云:有病不治,自得中醫者,論此疾也。


其病有相類者,傷寒熱病,風溫濕病,陰毒陽毒,熱毒溫疫,天行節氣,死生不同,形候亦別,宜審詳也。


出第二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49:53 | 只看該作者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歧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


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


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於寒病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也。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出第九卷中。


《甲乙》、《太素》同。


《病源》傷寒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者,小腸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


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


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又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


故得病二日,肉熱鼻乾,不得眠也。


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方,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芍藥六兩。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如嘔家不可服建中湯,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蔥。


《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內,麻黃湯主之。


此云小建中湯,非也。


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煩。


《病源》傷寒三日,少陽受病。


少陽者,膽之經也。


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


故得病三日,胸脅痛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藏,故皆可汗而解。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炙)三兩、芒消半升、大黃四兩。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微沸,溫溫頓服,以調胃承氣則愈。

 

忌海藻、菘菜。


《經心錄》同。


出第十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三日亦可服麻黃湯,此云調胃承氣湯,非也。


此方但治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病源》傷寒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


是知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

 

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


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


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病。


少陰者,腎之經也。


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


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飲也。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


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栝樓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溫覆汗出者,便愈也。


忌生蔥、海藻、菘菜。


 范汪同。出第三卷中。


仲景《傷寒論》名柴胡薑桂也。


合用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小柴胡湯是也。

 

《玉函》、《千金翼》同。


《病源》傷寒六日,厥陰受病。


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


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


此則陰陽俱受病。


毒氣在胸,故可下而愈。


又傷寒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盡故也。


今七日以後,病反甚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


並出第七卷中。仲景《傷寒論》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


其人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湯方。


士弱氏曰:藥非衄後用,乃當汗時用,則不衄矣。


先未汗,故衄耳。


桂枝湯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53:21 | 只看該作者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


忌生蔥、海藻、菘菜。


《集驗》、《備急》、文仲、范汪同。


仲景《傷寒論》,此方六七日,病在表者可服之。


 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故可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病源》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存也。

 

又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


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


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而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之脈浮虛而澀者,屬桂枝附子湯。


若大便鞕,小便自利者,附子白朮湯。


桂枝附子湯方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忌生蔥、豬肉、海藻、菘菜。


附子白朮湯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55:39 | 只看該作者

白朮四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二兩、附子三枚(炮去皮,四破)。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痺,半日許,複服之都盡。


其人如冒狀者,勿怪。


此以附子、朮並走皮中,逐水氣未除,故使人如冒狀也。


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


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等。


《千金翼》同。


出第十一卷中。


張仲景論︰法當加桂枝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故去桂也。


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


虛弱家及產婦宜減之。


此二方但治風濕,非治傷寒也。


《病源》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出第七卷中。


《素問》、《太素》、《甲乙》並同。


仲景《傷寒論》,療吐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但發熱讝。


讝疾而寤寐自語也。語者,屬大承氣湯方。


大黃(去皮)四兩、陳枳實(炙)五枚、芒消三合、厚朴半斤。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二沸,分為兩服。


初一服便得利者,止後服,不必盡劑。


《千金方》並《翼》同。


出第五卷中。


又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


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可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斤(水洗)、大棗十三枚(擘)、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今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也。


忌羊肉、餳。兼主天行。


《千金翼》、《肘後》同。


又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熱畢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毉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擘)、芒消二合。


右八味,切,以水四升,煮七味。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上火煎一二沸,分為兩服,未解更作。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


出《玉函經》,一方芒消三合,桑螵蛸五個,大黃四分,煮取一升半,溫服五合,微下愈。


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取愈。


一方外加芒消、大黃、桑螵蛸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57:23 | 只看該作者

《肘後方》七首

 

《肘後》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


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蔥豉湯方。


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

 

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兩。


一方更加升麻三兩。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差。


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服,取汗出為效,文仲同。


又方蔥白一握(切)、米三合、豉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米,少時下豉,後內蔥白,令大熟,取三升,分溫三服,則出汗。


又方豉一升(絺綿裹)。


右一味,以童子小便三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為效。


《集驗方》加蔥白一升,切,云神良。


支太醫、文仲、《備急》同。


又方葛根四兩(切)。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取汗為差。


又方搗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


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方。


豉三升(綿裹)、鹽一兩。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蜜一升,又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為效。


又方苦參三分、甘草(炙)一分、瓜蒂、赤小豆各二七枚。右四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當吐,吐不止者,作蔥豉粥解之必息。


忌海藻、菘菜。


又方苦參、黃芩各二兩、生地黃半斤。


右三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服一升,或吐下毒物,忌蕪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00:58:38 | 只看該作者

《深師方》四首

 

深師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作此湯方。葛根半斤、烏梅十四枚、蔥白一握、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粉之。


又麻黃解肌湯,療傷寒三四日,煩疼不解者方。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桂心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沫,乃內諸藥合煮,取二升半。


絞去滓,分服八合,以汗出為度。


忌海藻、菘菜、生蔥。


本仲景麻黃湯,《千金翼》並同。


又黃芩湯,療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方。


黃芩、桂心各三兩、茯苓四兩、前胡八兩、半夏半升(洗)右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薑粥,投取小便利為差。


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


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是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黃連、黃檗、黃芩各二兩、香豉一升(綿裹)、梔子十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後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


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


忌豬肉、冷水。


出第十四卷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3:0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