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論二十三首】
《千金》論曰︰考諸經方,往往有腳弱之論,而古人少有此疾。
自永嘉南度,衣纓士人多有遭者。
嶺表、江東,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
晉朝仕望,多獲全濟,莫不由此二公。
又宋、齊之間、有釋門僧深,師仰道人,述支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
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
魏、周之世,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慇懃,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是以關西、河北之人,不識此病。
自聖唐開闢,六合無外,南極之地,襟帶是重,爪牙之寄,作鎮於彼,不襲水土,往者皆遭。
近來中國士大夫雖不涉江表,亦有居然而患之者,良由今代天下風氣混同、物類齊等所致之耳。
然此病初得,即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
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
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水平山敷施連、范祖耀、黃素等諸家療腳弱方,凡八千餘條,皆是精要。
學者尋覽,頗覺繁重,正是方集耳。
卒欲救急,莫測指南。
今取其所經用灼然有效者,以備倉卒,餘者不複具述。
論何以得之於腳︰問曰︰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也?
答曰︰夫人有五藏,心、肺二藏,經絡所起在手十指;
腎、肝與脾三藏,經絡所起在足十指。
夫風毒之氣,皆起於地,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常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腳,久而不差,遍及四肢腹背頭項也,微時不覺,痼滯乃知。
經云次傳、間傳是也。
論得已便令人覺否︰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
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覺,會因他病一度乃始發動,或奄然大悶,經三、兩日不起,方乃覺之。
諸小庸醫,皆不識此疾,謾作餘病療之,莫不盡斃。
故此病多不令人識也。
始起甚微,食飲嬉戲,氣力如故,唯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
黃帝云緩風、濕痺是也。
論風毒相貌︰夫有腳氣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
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
又風毒之中人也,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澀秘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酷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腳脛腫,或不腫,或腿頑痺,或時緩縱不隨,或複百節攣急,或少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也。
其候難知。
當須細意察之,不爾必失其機要,一朝病成,難可以理,婦人亦爾。
又有婦人產後,春夏取涼,多中此毒,宜深慎之。
其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
又但覺臍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兼小便淋瀝,不同生平,即是腳氣之候。
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痺。
論得之所由︰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靴襪,當風取涼,皆成腳氣。
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地者、則熱濕之氣蒸入經絡,病發必熱四肢酸疼煩悶。
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地者,則冷濕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體酷冷轉筋。
若當風取涼得之者,病發則皮肉頑痺,諸處瞤動,漸漸嚮頭。
凡常之日,忽然暴熱,人皆不能忍,得者當於此時,必不得頓取於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複不得受之,皆生病也。
世有勤功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也。
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跌,或先中膝以下踹脛表裡者。
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服發也。
黃帝云當風取涼,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論冷熱不同︰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
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
冷熱不同。
熱者療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
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痺。
論須療緩急︰凡小覺病候有異,即須大怖畏,決意療之,傷緩氣上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逆滿,氣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寬者數日必死,不可不急療也。
但看心下急則氣喘不停,或白汗數出,或乍寒乍熱,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皆死也。
論脈候法︰凡腳氣雖複,診候多塗,而三部之脈要,須不違四時者為吉。
其逆四時者勿治,餘如脈經所說,此中不複具載。
其人本黑瘦者易治,本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
黑人耐風濕,赤白不耐風,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疾至深難已也。
論腫不腫︰凡有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他病發動,療之得差。
後直患嘔吐,而複腳弱,餘為診之,乃告為腳氣。
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
不肯服湯。
餘醫以為石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
故腳氣不得一嚮以腫為候,有腫者,亦有不腫者。
其以小腹頑痺不仁者,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
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剋心火故也。
論須慎不須慎︰凡腳氣之病,極須慎房室、羊肉、牛肉、魚、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麪、酥油、乳糜、豬、雞、鵝、鴨,有方用鯉魚頭,此等並切禁,不得犯之,並忌大怒。
唯得食粳米、梁米、粟米、醬、豉、蔥、韭、薤、椒、薑、橘皮。
又不得食諸生果子、酸醋之食,犯之者皆不可差。
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論善能療者幾日可差︰凡腳氣病,枉死者眾,略而言之有三種。
一覺之傷晚,二驕狠恣傲,三狐疑不決。
此之三種,正當枉死之色,世間雖有良醫,而病人有性靈,堪受入者更複尠少。
故雖有騏驥而不遇伯樂,雖有尼父而人莫之師。
其為枉橫,亦猶此也。
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餘療之,不過十日,可得永差矣。
若無受入性者,亦不須為療,縱令療之,恐無差日也。
非但腳氣,諸病皆然,良藥善言,觸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
法為信者施,不為疑者說。
(出第七卷中。)《病源》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也。
得此病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病,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
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痺,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洒洒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疼,或緩縱不隨,或攣急,或有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踹腸,徑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心忪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語言錯亂,有善妄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
此皆病之證也,若療之緩,便上入腹。
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
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月。
初得此病,便宜速療之,不同常病也。
病既入藏,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
若病人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
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
若脈轉駃而緊,宜服竹瀝湯。
若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
此皆多是因虛而得之。
若大虛乏短氣,可間服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之。
若未愈,更服竹瀝湯。
若病人脈浮大而緊駃,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脈或沉細而駃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
浮大者,病在外;
沉細者,病在內,療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
其形右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
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
此湯竹瀝多,服之皆須熱服之。
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
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作大鱉甲湯下之。
湯勢盡而不得下者,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輒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
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氣循經絡,漸入腑藏,腑藏受邪,氣便喘滿。
以其病從腳起,故名腳氣。
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內氣嚮下,使心內氣(一作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努,長舒一足,仰取指嚮上,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嚮前,頭嚮上努挽一時。
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
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又云︰覆臥傍視,內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痺弱。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嚮涌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
右足屈捲,將兩手急捉腳涌泉,挽足踏手,手挽足踏,一時取勢。
手足用力,逆氣嚮下三七,不失氣數尋。
去腎中冷氣,膝冷腳疼。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俟急,一足安膝頭。
散心兩足跟,出氣嚮下。
一手拓膝頭,嚮下急捺,一手嚮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
去膝痺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嚮後,將足解谿安腨上,急努兩手,偏相嚮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
去足疼痛,痺急腰痛。
(出第十三卷中。)、吳氏竅尋蘇長史、唐侍中、徐王等腳氣方,身經自患三、二十年,各序氣論,皆有道理,具述灸穴,備說醫方,咸言總試,但有效驗,比來傳用,實愈非虛。
今撰此三本,勒為二卷。
色類同者,編次寫之,仍以朱題蘇、唐、徐姓號,各於方論下,傳之門內,以救疾耳。
蘇長史論曰︰腳氣之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者,無問男女。
若瘦而勞苦,肌膚薄實,皮膚厚緊者,縱患亦無死憂。
一差已後,又不可久立蒸濕等地,多飲酒食麪,心情憂憒,亦使發動。
晉宋以前,名為緩風。
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
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氣上陰,攻心便死,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
然則緩風毒氣,得其總稱矣。
近來諸醫,多宗《小品》所說,粗為詳悉,而因循舊貫,頗為膠柱。
《肘後》單略,時有可依。
《集驗》亦遵《小品》、胡洽、陶公,微在梗概,並非身以經患,不能原始要終也,今略述病有數種,形證不同,一人經病三十年中便數發,每發差異,為療亦殊。
前用經效,後用便增,一旬之內,變候不等,未能深達,往往致斃,固不可先方救後發也。
鄙年二十許時,因丁憂得此病,三十年中,已經六七度發,每發幾死,後發時大況雖同,三分論之,二分有異,依舊有差方療,不複有效,更張乃瘳耳。
一分同者,毒氣定後,手足緩弱,頑痺不仁,服側子金牙酒,往往得差。
此酒腳氣之要也,餘無以加。
痿蹶不能動者服之。指期取起二分異者,毒氣入腹,冷熱不同,已經投藥,虛實亦異,或補或瀉,須臨 時變革也。
按《小品》、《集驗》,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
自三十年,凡見得此病者,脈沉緊者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差。
大況如此。療之違法,雖輕亦殆;
療之得理,雖重可生也。
凡腳氣為疾,不同餘病,風毒不退,未宜停藥。
此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或以病小側言疾自愈,廢藥不服,或已服藥而患未退,諸藥病相違,乃改為他療,皆自取危殆。
如之何?略述所知,以示同病者。
蘇凡腳氣病多以春未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情地憂憒,春發如輕,夏發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
亦時有異於此候者。
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
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江嶺間也。
既婦人亦病,又非由腎虛而得。
卑濕之土,斯病尤眾,不為此療,寃死極多,深用哀悼,無如之何。
夫療腳氣者,須順四時,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時疾盛,專須汗利,十月以後,乃用補藥,雖小小變通,終不越此法。
或有凡人曾以夏時見患汗利得差,冬時遇病還令汗利;
冬時見患用補藥得除,夏時遇病還用補藥,此並下愚,專固同之。
醫者雖懷濟物之心,翻有致死之效,既未深達,以何差療?
又如野葛救饑人乎?
今錄此方,並經試驗,患者披覽,當狀自療,必有驗效,殊勝庸醫也。
幸當傳之,以濟危殆矣。
蘇凡腳氣病雖苦虛羸,要不可補之,補藥唯宜冬月酒中用之。
丸散亦不可補,服之臚脹,非瀉不差。
唯昆布丸用葶藶子、大黃乃佳耳。
庸醫多不曉此,謂為腎虛多將補藥,有不經劑而斃也。
古方多用風引續命湯療之,猶十愈一二,若氣毒少而風多者。
若以療腳氣。
法用療風,則十愈八、九矣。
如當病用藥,終無不差,腳氣非死病。
若不肯療,蓋自取死,非病能殺人也。
若在遠無藥物處,病毒深,非灸不能差病者不論耳。
中華足藥,病不肯療而致死者,深可痛哉!
蘇夫腳氣病不可常服補藥,補藥多令鼓脹緊實,難救了。
每月之中,須五、六度行利為佳。
縱常服藥,時時取利,亦宜時取汗,當候冷熱,隨時消息,不可專一法。
覺熱煩口乾,頭麪熱悶,即須取冷;
覺頑痺不仁,身體強屈冷疼者,便暖將息。
此並可解,尋常飲酒,作豉酒服之,大辟風濕,兼利腰腳,晝日莫多臥,須力遨游,舒暢情性,以勿睡也。
蘇諸毒氣所攻,攻內則心急悶,不療至死。
若攻外毒出皮膚則不仁,不仁者膏摩之差。
若未出皮膚,在榮衛刺痛者,隨痛處急宜灸三、五炷即差,不必要在孔穴也。
遠方無藥物處,急宜灸之。
腹背手足諸要穴,皆能療此病。
縱明堂無正文,但隨所苦,火艾徹處,痛便消散。
此不可不知也。
又候灸瘡差後,瘢色赤白,平複如本,則風毒盡矣。
若色青黑者,風毒未盡,仍灸勿止,待肢體輕乃休矣。
蘇療腳氣不可全補,當依前論,隨四時候病虛實療之,常宜食犢肉、犢蹄、鯽魚、鱧魚、豬、兔肉、蔥、芥、薤、蒪等菜、豬肝。
食法,先湯中浸之,使纔熟作臠切,以醬汁和水,並著一抄米薑椒,煮令極熟。
每食下飯,大補益,消得腳氣,生薑、蒜、豉當食大佳。
不宜食麪及羊肉、蘿卜、蔓菁、韭,酒醉房室,久立冷濕,船行水氣,夏月屋中濕氣、熱氣,勞劇、哭泣、憂憒,如此等類,好使氣發也。
初以微發,即服煮散以壓之。
服煮散不必日別二、三服,量病輕重,日一服,或二日一服,以攘毒耳。
若毒氣盛,非煮散所能救者,急服麻黃等湯也。
毒氣既退,唯苦頑痺,兩腳緩弱,十月服側子酒,不至三劑,皆即能行。
蘇凡腳氣複發,或似石發,惡寒壯熱,頭痛手足冷,或似瘧發,發作有時,又似傷寒,脈甚洪急。
七日以後,壯熱既定,則腳氣狀見也。
冷毒盛脹,即服金牙酒;
熱盛脹,即服紫雪。
平平脹者,單用檳榔飲子亦差。
患腳氣人,遠行在家,常有金牙、紫雪,不虞病發,便能起死,諸大湯藥,卒求難濟。
蘇凡腳氣虛病,猛在皮膚,毒未入者,可服三、五劑,大、小竹瀝湯,唯宜多熱者,大、小續命湯,時宜可用,不宜多至十劑也。
石斛酒及鐘乳酒,惡於側子,而傷緩鈍小。
石斛散及鐘乳散,宜多冷者,猶不如側子酒中加鐘乳一、二十兩、白石英一、二斤,合漬服之,其力數倍。
兩腳緩弱者服之,百日皆起行。
消息腳氣法,依此消息,必得氣愈。
第一忌嗔,嗔即心腹煩,煩即腳氣發。
第二忌大語,大語即損肺,肺損亦發動。
又不得露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腳,腳脛尤不宜冷,雖暑月常須著綿褲,至冬寒倍令兩脛溫暖,微有汗是大佳。
依此將息,氣漸薄損。
每至丑寅日,割手足爪甲,丑日指,寅日足。
亦宜十二日一度,割少侵肉去氣。
又數須用梳攏頭,每梳欲得一百餘梳,亦大去氣。
每旦長展腳坐,手攀腳七度,虛攀一度,令手著腳指,漸至腳心,腳極踏,手極攀,每日如此,腳氣亦不傷人。
唐若頭麪及項,少似熱氣上,即露背膊取冷,勿使腰腎冷;
其背膊冷,極厚著衣,須如此姑息必漸差。
若不解將息,立見危殆困篤,轉加易發,致損性命。
洗麪及腳,皆須熱湯,小添冷水洗之。
又不得食酸飯,不用乘馬。
若能步行勞筋力,其腳氣自然漸差。
唐凡腳氣病人,不能永差。
至春夏還複發動,夏時腠理開不宜臥睡,睡覺令人按挼,勿使邪氣稽留,數勞動關節,常令通暢,此並養生之要,拒風邪法也。
尋常有力,每食後行五百步,罷倦便止,此腳中惡氣,隨即下散,雖浮腫氣不能上也。(出上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