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110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02:2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釋爻辭-101


宣聖講義此大過上六爻辭也。


上六居全卦之終。


當兌之上爻。


位高而地盡。


用竭而時窮。


乃大過之竟。


將反而變為下也。


大過全卦。


以崇高之象。


有棟梁之喻。


而因初上二爻之陰。


乃成橈弱之勢。


上六既屬柔弱之地。


又遭窮盡之時。


雖在位。


其用反沈淪于下。


為全卦兌居上。


兌為澤。


澤水也。


性就下。


而上位無可進。


不得不隨流而下。


故有過涉滅頂之象。


其位雖高。


其勢則降。


其名雖進。


其實則沈。


其居雖隆。


其行則污。


其稱雖亢。


其志則卑。


此雖在上爻。


而有涉水滅頂之占也。


且易數窮則變。


大過已過。


一窮必變而為不及。


故在上變而沈于下。


在高變而滅其首。


亦即由大過變而投于坎險之意。


坎繼大過。


卑以承高。


潛以繼飛。


由上而入于水。


由空而墜于淵。


此因其過之極。


乃不得不變為沈陷也。


兌澤以水為用。


所居愈高。


下流愈急。


所壅愈厚。


潰防愈甚。


為其不可高而厚也。


而竟高之厚之。


是過之咎。


過之反。


即不及。


故高者反沈。


厚者反滅。


因其志于行。


其勢不可遏止也。


唯君子預防其弊。


故先獨立不懼。


遯世無悶。


即為求免于上六。


過涉滅頂之凶而已。


身已臨水。


則勢必涉。


澤已決防。


則勢必流。


涉水而遇急流。


處窮而逢劇變。


則其遭滅頂之凶。


固有所必至。


而大過實尸其咎。


謂不過。


則不至此。


今上六之滅頂。


為其過也。


故稱過涉。


過涉亦有二義。


一則因過而涉。


謂初自處于過。


至水不得不涉。


因已無他途可行。


實逼處此。


不能自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02: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釋爻辭-102


猶項羽之欲渡烏江也。


一則因涉而過。


謂可無涉而慢涉之。


未察水之淺深。


流之緩急。


輕身試險。


乃陷于沈沒之厄。


如孺子之游大浸也。


是皆謂之過涉。


或過于先。


或過于後。


其過雖不同。


而其為過則一。


是皆不免滅頂之凶。


求其不凶。


唯有先期無過。


世之涉者眾矣。


苟自無過。


何罹于凶。


上六之凶。


由于過涉。


以己之過。


雖凶無咎。


謂其無可咎也。


不得咎水之阻其行。


亦不得咎時之迫其渡。


更不得咎天或人為之災禍也。


故曰無咎。


言唯自任其咎。


無他責也。


在九四爻有他吝。


則猶可諉于物之吝。


上六之咎。


無可諉矣。


故稱無咎。


象曰。


過涉之凶。


不可咎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大過上六為全卦之終。


即卦用之極。


大過以亨而利于行。


至上六利反為害。


亨反成塞。


而行者有過涉滅頂之凶。


此理數必至者也。


過涉雖因兌澤之水。


有阻于行。


實由大過之過。


有累于後。


以陽爻四位在卦中。


獨首末為陰。


陽不與陰調。


剛不與柔協。


至上六而齟齬之情益甚。


牴觸之行益昭。


為陰在上。


不克約束諸陽。


而水在高。


不克涵濡下巽。


上下相厄。


風水兩違。


頗有類于天水違行之訟。


蓋訟乾在坎上。


陰與陽背馳。


而大過兌在巽上。


剛與柔分立。


當陽爻得位之際。


尚可維繫偕行。


至于上六。


陽已無權。


陰獨在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19: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釋爻辭-103


進則無地。


唯有逐水下流。


是將由大過變于坎陷之象。


故有過涉滅頂之凶。


以陽志升。


陰志沈。


中爻諸陽欲升。


而上爻一陰獨沈。


是陽至此不得不涉。


涉則不免于沈沒。


乃爻位之進退。


二氣之消長。


推移摩盪。


乃成過涉滅頂之凶。


此爻辭取以為喻。


雖不必涉水。


亦不限于涉水。


徒以兩不相濟。


界域分明。


欲罷不能。


以涉而滅頂。


明其不可用也。


在此卦爻。


正如內外交疏。


上下相訟。


不肯同濟。


勢與俱沈之象。


則以其有過也。


陽之過。


在先不能善用。


而甘于萎弱詭隨。


以失其剛健中正之德。


陰之過。


在今不能善守。


而務為漂流放蕩。


以失其悅澤涵容之功。


是不濟而彊涉。


所以謂之過涉也。


過涉之凶。


既由二者之過。


而皆發于本身。


則其終遭滅頂之害。


是雖有咎。


而不可咎。


謂其咎在大過全卦。


非上六一爻之咎。


故曰無咎。


言既不可進。


追其未來。


又不能退。


罪其已往。


來往皆不可咎。


亦祗曰無咎已耳。


兌卦之用。


原在上爻。


而大過藉之為用。


始成其過。


則上六之咎。


大過固早已甘之。


欲咎唯自咎。


而自咎則固不得稱大過。


無咎云者。


實以大過之用本無可咎也。


君子明知其故。


乃先求其無過。


苟有過矣。


則咎亦何為。


此象辭重在獨立不懼。


遯世無悶。


期其終始不過。


則不獨無咎可言。


亦無滅頂之凶可憂矣。


綜合全卦。


均以過而為用。


獨九四一爻。


因自反而能孚于中孚。


以轉橈為隆。


化凶為吉。


而仍有他吝之辭。


可見無過之匪易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19: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疏述-104


無過必無格物。


格物致知。


始免于過。


語曰仁人不過于物。


孝子不過于物。


仁人孝子。


能格物致知。


此所以無過。


此所以常保其中和。


易教大義。


重在反大過。


以成中孚。


吾所謂五十學易。


可以無大過者。


正謂此也。


宗主疏述大過之用。


與中孚反。


與頤對。


而皆為獨立卦。


似乾坤坎離。


不合他卦為一體。


故大過小過頤中孚四卦。


獨往獨來。


其用無窮。


雖大小過為過。


不及頤中孚之得中。


卻自有其適時之宜。


因變之道。


就卦序言。


頤後繼以大過。


而下篇中孚之後。


繼以小過。


皆先得中。


而後為過。


文王寓有儆人示戒之意。


凡事得中則已。


再進必成過。


天地之大。


尚不可過。


況于人乎。


極暑祁寒。


適可而止。


甚則必變。


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


此過之不能免。


以數所至。


逾限自失中矣。


人之一生。


有窮達。


有憂樂。


知其所宜。


則行止皆孚中道。


不知而妄為之。


則行有過。


止亦有過。


為其非時地之合。


乖理數之例。


進退不以其道。


則何為而不過哉。


故頤貴養正。


養正則可無過。


然人情難抑。


物欲易干。


不覺不知。


遂犯于過。


此頤之後。


仍不免于大過也歟。


大過全卦六爻。


半凶半吉。


自四爻而上多為吉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19: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疏述-105


蓋本兌卦之用。


得巽為之輔也。


大過之過。


原由兌在上。


而巽在下。


若反之。


則成中孚。


故大過下卦以巽為主。


則多凶。


及至上卦。


以兌為主。


巽反在上。


是變而協于中孚之象。


故多吉。


凡卦六爻。


皆成圓體。


雖本卦兌在上。


今推其始末。


則四爻即變初爻。


而三爻以下。


反倒為上卦。


如順序數之。


四為初。


則初又成四。


是大過變而成中孚。


因其主不同。


則其用亦異。


此卦與爻吉凶之占。


往往不同也。


不然。


同一卦。


何在下則凶。


則上則吉哉。


要知非在上之吉。


乃在上能自反而就下耳。


君子卑以自牧。


在上位者。


貴能下人。


謙虛有容。


則德日大。


和易近物。


則道益弘。


此不獨易卜為然。


凡百行止。


皆宜以之為法也。


故在九三。


則曰不可有輔。


明其不善得人也。


在九四。


則曰不橈乎下。


明其能自卑抑也。


橈者隆之反。


已橈則宜隆。


己隆則宜橈。


九三以橈而不克隆。


乃凶。


九四以隆而能自橈。


乃吉。


此凶與吉之判。


即在善自調劑與否。


君子尊則不亢。


卑則不屈。


以底于平。


故能免凶而迪吉。


大過之吉凶。


實關人生處世之道。


讀者勿輕易看過。


大過九五與九二。


象同而上下異。


九二下為陰。


上接眾陽。


九五上為柔。


下連眾剛。


其行不同。


故主賓相易。


九二以陰為主。


故有老夫少妻之喻。


九五以陽為主。


故有老婦土夫之稱。


而皆不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19: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疏述-106


雖配非偶。


老夫少妻。


陽之過也。


老婦士夫。


陰之乖也。


既稱夫婦。


可知非初昏也。


既有配合。


可知非外遇也。


以不齊而彊之合。


實違人倫之正。


以失節而謀其後。


更非守貞之人。


是以過相交。


乃大過之尤者。


故爻辭取以為喻。


未必實有其事也。


唯二五兩爻。


居內外之中。


得卦位之正。


有中正之分。


而失中正之德。


稱中正之名。


而昧中止之義。


此所以肇亂之道也。


君子造端夫婦。


王道始于人倫。


今先乖其成規。


毀其舊紀。


將何以善其後哉。


故大過取譬于此。


非獨陰陽不均之象。


實關綱常不整之時。


風尚既差。


教化乃廢。


世運之敗。


不僅一人休戚已也。


此聖人命名大過而寓有諷剌之意也。


吾嘗推大過小過之稱名。


莫不由于卦中陰陽之失當。


以陽包陰者正。


以陰束陽者乖。


大小過皆以陽屈伏干陰。


而陰反肆蕩于外。


天地之序以亂。


剛柔之用以淆。


是以稱為過也。


苟糾正其失。


悔改其行。


一轉易間。


即孚正道。


故小過反而為頤。


則養正之義。


大過反而為中孚。


則中和之功。


君子順應天時。


砥礪人事。


必察夫順逆之道。


而審其從違之途。


方足以濟天之窮。


達時之變。


不得一昧因循苟且。


謂為尊時率天者也。


聖人不究其往。


但追其來。


名之曰過正。


所以望人之善改。


改則無過。


改過不吝。


則奚吝哉。


九四爻辭所謂有他吝者。


實責其自己之不吝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0: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1-經文講義-大過卦-疏述-107


大過下即坎卦。


坎以險稱。


因過而後遇險。


險由不平。


因過而後失其平均。


故大過之後。


繼以坎。


可見天道之好還矣。


過則不能公平。


而自履于險。


坎則因其陷下。


而逢迎其過。


物之升愈高。


其降愈下。


履之憑愈崇。


其傾愈危。


此氣之盈虛。


數之進退。


以不平平之。


不齊齊之而已。


大過因失于過。


則其繼之者。


必失于不足。


過則如堆土為山。


超越乎平地。


其勢隆甚。


故有棟隆之喻。


坎則如掘土為阱。


深陷于地下。


其勢險甚。


故有險阻之喻。


實則一高一下。


一起一伏而已。


而天道乃見其至平之理焉。


不有高者。


無以見其下。


不有伏者。


無以形其起。


固一數之所成。


一理之所致。


而人乃因之有窮達順逆之感。


天數未嘗有容心也。


為高者此土。


為下者亦此土。


為起者此物。


為伏者亦此物。


君子惡其不平。


乃先求其平。


不自高。


則可無下。


不自起。


則可無伏。


不先自過。


則何至履坎險哉。


而人情恆不遑卹其後。


當其過也。


彌足快意。


而不知險陷之隨至也。


易以數示人。


而必申之以教。


故象辭曰君子以獨立不懼。


遯世無悶。


為欲其自保于平安。


而不復涉險陷也。


反大過則為中孚。


中和之行。


更何坎險之虞哉。


此文王序卦微意。


惜後人多未省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0: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2-經文講義-坎卦-總釋象例-1


坎卦坎下坎上宣聖講義坎卦為文王八卦中代坤位之卦。


與離相對。


而在六十四卦序中。


與離卦接居上經之末。


蓋自乾坤至坎離。


恰為一大循環數。


由乾坤至此兩卦。


其氣交。


其象錯。


坎為陽而多陰。


離為陰而多陽。


以陰陽得上下正位。


故也。


坎上下正位皆陽。


故為陽卦。


不獨少為貴也。


反之。


離上下正位皆陰。


故為陰卦。


合而觀之。


一陰一陽。


一升一降。


正與乾坤等。


而坎離又係乾坤已交之卦。


故在八卦方位。


坎反代坤。


離反代乾。


所謂代者。


非謂坎離即乾坤也。


以坎離居乾坤之位。


代乾坤而成其用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0:4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2-經文講義-坎卦-總釋象例-2


坎代坤。


為陽代陰。


由卦爻言之。


陽少陰眾。


是所代者。


言如代領其眾耳。


坎陽代坤。


坤純陰也。


而用陽。


是坎致乾之用于坤。


以竟其生化之功。


後天生化之例。


固如是耳。


唯坤以無成代終。


順承乎乾。


既易以坎。


而後順承者以自主。


無成者以自成。


是乾坤之用。


合見之離坎矣。


坎雖代坤。


得乾之道。


本乾之德。


而直入坤中。


居其正位。


先天之坤。


遂變為後天之坎。


而先天之純陰。


變為後天之陽。


變則卦用以見。


卦德以充。


坎之用。


乃合坤與乾。


納陽于陰。


而見乾之功用。


于坤之地位矣。


坎孚先天五行之水。


為河圖五行。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水之生成。


既非純陽。


亦非純陰。


而合之則為一。


分之則為天者一。


為地者六。


一六乃水數。


坎卦四陰二陽。


以爻言之。


為乾者二。


為坤者四。


四二之比。


同于二與一。


即一陽而二陰也。


此卦之象水。


與河圖相類。


而取物以證之。


水固非一種原質者。


雖所含不一。


其為陽與陰之比數。


亦與卦爻相近。


卦原卦物象名。


不必指坎即水。


凡後天之物有類是者。


皆坎也。


在天之月。


在方之北。


在時之冬。


在人身之腎。


在味之鹹。


在色之黑。


在聲之羽。


皆坎屬也。


以其皆為一陽二陰者也。


坎卦上下同。


自為一卦。


與乾坤離大小過中孚頤各卦同。


不似他卦顛倒別為一卦也。


坎上下合三畫卦為重坎。


三畫卦本為二陰一陽。


重之。


則為四陰二陽。


五二兩爻皆陽。


餘四爻為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0: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2-經文講義-坎卦-總釋象例-3


陽入陰中。


有類于陷。


故名坎。


坎猶坑也。


音之轉耳。


坎陷于內。


故字從欠土。


言陷入土中。


如土之缺欠不平。


陰陽停勻曰平。


如泰卦祇既平。


以其平勻無贏絀也。


坎陰多于陽。


陽在陰中為所陷。


乃不平之象。


以承大過之後。


大過以陽多而連瓦于中。


曰過。


言如土之墳起也。


前有墳。


即後有坑。


地勢自然。


前者隆。


則後必污。


前者盛。


則後必衰。


泰卦所謂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


天道自至。


非人所為。


此大過之後。


必繼以坎。


且大過。


過也。


過猶不及。


贏于彼者絀于此。


益乎東者損于西。


如人之盛。


不思久保。


則衰繼至。


如月之滿。


不克久圓。


則虧繼來。


此事物往復之理。


天人消息之數也。


以坎繼大過。


則不平者平。


物不終過。


唯坎以劑之。


坤土也。


坎出于坤。


故從土而名坎。


不必限于土也。


凡深陷者皆坎。


故坎謂之險。


夫不平者。


以不平平之。


不齊者。


以不齊齊之。


此天道之妙。


物理之巧。


大過不平。


坎亦不平。


前失之多。


今失之少。


前因其高。


今因其下。


多少合而恰宜。


高下并而正好。


此兩不平合而為平。


兩不齊并而為齊也。


坎固險矣。


而以險成用。


為其能平不平。


齊不齊。


以歸于道耳。


在坤則厚載。


而坎則為薄陷。


在坤則周行。


而坎則為阻險。


以坤之柔。


于乾之健。


故坎德不類坤也。


坎四陰或分或合。


以包裹陽。


與離正反。


陽居重圍之中。


而能據之不敗者。


為有險可守也。


守險以自固。


則陷而不害。


因下以自藏。


即深而不傷。


所得在上下正位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1: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2-經文講義-坎卦-總釋象例-4


二五爻位。


內外之樞機。


守之不失。


此所以克成其大用。


譬之水也。


能浮能沉。


流而不涸。


能方能圓。


波而不瀉。


則以其有防岸。


為之護固也。


大者海洋。


小者溝渠。


必有畔岸。


必有堵塞。


使之不汎不漏。


不至于涸或瀉者。


是坎之功用也。


為其地污下。


而居深潭。


外不可測。


內不可竭。


故能成其大。


汪洋萬頃。


騰為雲兩。


沛為潤澤。


此水之大用也。


汩流無盡。


灌于田野。


行于舟渠。


此水之大利也。


推其至。


則生化之德。


言其細。


則滋濡之功。


而合諸離火。


以為天下造化主宰。


是坎之神通。


有不可盡矣。


而皆繫于坎之有守。


深入不汎。


因于有險。


防固不洩。


此坎卦取二陽陷入陰中為象也。


坎以陽入陰中。


陰包乎陽。


內剛外柔。


以成險陷之象。


由卦爻言之。


上下二卦皆坎。


是重險也。


而分別言之。


則四陰內涵二陽。


陽雖陷而得正位。


有其守也。


陰雖包乎外。


而若拱護。


有其衛也。


上下相應。


以剛中。


內外相接。


以健正。


備剛健中正之德。


有其道也。


陰環四方。


初上皆柔。


柔以為表。


順以為行。


有其用也。


是坎之為卦。


能達于物。


而通于道。


固于內。


而應于四維。


以智為本。


而行之以仁。


以義為方。


而施之以和。


是雖侷促于中。


而有推弘之志。


沉潛于下。


而有升騰之思。


則猶藏寶玉于身。


外有光潤之美。


懷明珠于腹。


表有文采之華。


其德可比于成行之士。


出處不同。


而威儀則一。


又如守貞之女。


剛柔不同。


而堅潔即無殊。


為其有守善藏。


因勢利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1: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12-經文講義-坎卦-總釋象例-5


故坎取象于水。


水外柔巽。


而其力可以潰石壘。


傾堅防。


水性流下。


而其激也。


可上于山峰。


可飛于陸地。


則其中之陽。


自成剛健之用也。


水可狎而不可狎。


能利于物。


而害亦隨之。


唯在知其性。


明其用耳。


故水稱其智焉。


人之德行。


唯仁之用全。


而必有智以輔益之。


傳曰顯諸仁。


藏諸用。


謂外見其仁。


中藏其智也。


五德以智居中。


仁義禮信配于四方。


智雖藏。


而用則憑四德以行。


故仁者必有智。


禮義信亦必有智。


無智則德不立。


唯不可顯諸外耳。


水之稱智。


正以其善藏。


藏而不竭。


乃能成其用。


而備夫四德。


四德推仁為首。


故與仁並稱。


外柔仁也。


中剛智也。


智亦仁也。


藏謂之智。


見謂之仁。


禮義信亦然。


藏謂之智。


見謂之禮義信。


德雖眾名。


而出不二原。


仁與智皆此陽也。


善藏善用。


則仁智備矣。


水之善用。


乃以上智稱。


亦以其克賅仁也。


老氏曰。


上善若水。


仁智俱至。


謂之上善。


大學之至善。


亦指此。


其德無名。


其象無形。


其去無垠。


其止無停。


純亦不已。


譬之至誠。


稱之至神。


此君子之所尚。


道之所成也。


則此于太極。


喻于太一。


範于至中。


而通乎天地之精。


乃清濁自分。


流止自平。


潤澤萬物。


灌溉生成。


其善也。


何可名。


今坎卦乃取象焉。


是坎之德用。


足為後天之尊。


先天之源。


河圖天一生水。


是其源也。


洛書一位居北。


是其尊也。


如天之北辰。


眾星拱之。


如地之洋海。


萬流歸之。


其尊也。


即其廣也。


其廣也。


即其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1: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彖辭-5


且全易卦皆發于乾。


則乾為各卦之本。


坤自乾變也。


由乾而坤。


自成往。


由坤復乾。


自成來。


乾往變坤。


為有限者。


故仍必復。


坤來返乾。


為不動者。


故為還原。


亦小往大來之象也。


泰與否反。


泰為小往大來。


否為大往小來。


蓋泰之相交。


往者短狹。


來者廣長。


乾坤互抱。


其氣週迴。


其道紆遠。


循環不息。


以生化萬物。


故為小往大來。


否則反是。


故為大往小來。


往者。


去也。


已也。


縮也。


減也。


來者。


進也。


未至也。


加也。


推廣也。


泰為小往大來。


明其為生化無盡。


育成無量。


其數不可紀也。


否則反是。


易以後天為準。


故重來而輕往。


傳曰。


數往者順。


知來者逆。


易逆數也。


言全易為求知來者之象。


故重在逆數。


逆者迎而取之也。


知者推而得之也。


世間生化由簡進繁。


由寡進眾。


由亂進治。


由陋進精。


此自然之理。


必至之數也。


故重來而輕往。


泰小往大來。


恰孚易旨。


所利亨于物者。


皆來也。


其不利亨者。


則往矣。


故為治安之世。


為繁美之時。


以天地相成。


陰陽相和。


以開其化而致其政。


蓋乾坤相合。


剛柔相宜。


以成其用。


以達其德。


故有吉亨之占也。


小往大來。


陽長陰消。


剛中柔外。


利已利物。


所過者不論。


所來者無不善。


曰吉亨。


言吉利亨通。


至無盡也。


彖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內陽而外陰。


內健而外順。


內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2: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彖辭-6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言泰卦之德用。


所關極大。


所繫極眾。


其最要者。


本乾之健。


用坤之順。


藏陽于內。


行陰于外。


乃泰之本義。


彖辭之大旨也。


既孚乾坤之道。


合天地之德。


剛柔交而上下接。


內外一而行止同。


氣包萬方。


而理通一切。


精育萬物。


而神用無窮。


天地周旋。


人物化育。


道不異物。


用不殊方。


志意相同。


德業相濟。


大則無外。


細則無內。


上則通神。


下則齊物。


以生養變化。


而無不適。


以動靜闢闔而無不宜。


主持至中。


而行動至和。


辨別至精。


而調理至神。


故能表裏陰陽。


綱維天地日月不失其度。


山河不差其儀。


萬物咸亨。


庶類同泰。


是在天下為君子在位。


小人棄置。


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


蓋君子體陽。


小人體陰。


君子用柔。


小人用剛。


君子治內。


小人治外。


君子利物。


小人利己。


道不同也。


志不合也。


故泰平之世。


君子進用。


離亂之紀。


小人僥倖。


其行固異。


其事業自殊。


泰之為泰。


仁以為志。


智以為識。


忠恕以為天下。


禮義以為政教。


無黨無偏。


王道平平。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皆泰之德用也。


王道者至道也。


聖人之道也。


王者法則天地。


仿效陰陽。


如日月之代明。


如春秋之遞嬗。


無私利。


無過不及。


無朋比異同。


無奸邪反覆。


巧取彊奪。


故底于泰平。


言能至平也。


平則均。


均則和。


和則安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2:2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彖辭-7


以乾坤兩得其平。


陰陽至均。


健順至和。


故一切皆安。


安則生化日盛。


榮美日增。


故泰卦為盛世。


為旺時。


為正道。


為君子之德業。


比之于家。


父子夫婦兄弟。


各盡其道。


各具其德。


以和以安。


則家道必昌。


比之于國。


君臣上下。


官吏人民。


各盡其道。


各具其德。


以和以安。


則國治必隆。


上下各如其分。


利物利人。


生成各如其志。


成己成物。


故為泰。


謂其平也。


唯平乃泰。


有一不平。


則不泰矣。


君子道長。


小人道消。


善人得福。


惡人予罰。


正天道之常。


事理之平也。


若反是。


君子被斥。


小人盈庭。


陰險為政。


彊暴以逞。


則天下不平。


兆民怨恨。


上下相賊。


秩序陵夷。


是為否世。


乃泰之反。


其所以然者。


失其平均也。


凡物或事。


莫不有陰陽二者。


莫不有平均與傾偏。


平均則泰。


傾偏則否。


此理也。


亦數也。


泰之和安。


以乾坤平均。


陰陽協調。


健順相應。


剛柔相成也。


故無不宜。


萬物同亨。


庶類同吉。


非一人一事之利也。


非為君或民。


非為己或物也。


而皆利之。


是謂大亨。


言無不亨也。


氣交則通。


數孚則達。


故亨者。


乾之所覆。


坤之所載。


無不亨也。


以君子之道。


正如是耳。


所謂吉者。


由亨而吉。


由吉以亨。


天下同亨。


天下同吉。


則誠泰矣。


再是卦。


重在上下健順。


恰得其當。


亦如履也。


尊者自卑。


高者自下。


則易得其平。


故陽貴能陰用。


剛貴能柔用。


泰之德用。


正以乾坤能相濟相成耳。


不獨人事所貴。


天道亦復如是。


人之脩道。


亦當深體此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2: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彖辭-8


由後天言之。


泰否即既濟未濟。


泰與既濟皆取此義。


亦全易之義。


蓋莫不以逆行為順也。


逆則知來。


而吉亨正在此逆字中。


然逆者乃迎而推之。


非與天數違行也。


以逆而和。


乃可貴。


若違行。


是不和。


是否與未濟也。


此處宜細思之。


宗主附注易卦由乾坤至泰否。


為一大節。


乃天地之數。


已交互成行。


乾坤之道。


已分合成序。


履之所以辨也。


定也。


畜之所以育也。


全也。


萬物皆得其生矣。


各安其所矣。


是天地生成之德已備。


乾坤尊卑之分已明。


而天下治平。


人物亨吉。


而泰卦以成象。


于是易之為易。


已自成一大循環。


人世之為治亂。


亦自分一大階段。


是謂之世紀之樞也。


故乾坤至泰為交合。


至否為分離。


一闔一開。


而門戶以見。


一聚一散。


而事物以繁。


是在天道無為自化之時。


漸入人道有條為理之際。


聖者合天而治世安民。


妄者逆天而亂邦禍眾。


皆緣于人事之異。


而以見泰否之互成。


是天下者。


人治之。


人亂之。


泰者。


人所致之。


否者。


人所使之。


天道固自循環。


而在人事之相孚也。


故有履而後有泰。


忘履而後有否。


乾坤交合之氣。


至泰而大光。


天地生成之德。


至泰而大顯。


是以泰為及時之化。


上治之世。


為元亨之道。


為利貞之功。


蓋乾坤四德。


皆見于泰。


而內有其守。


外致其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2:5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彖辭-9


故泰者亨也利也。


彖稱為吉亨。


指其外功也。


有履之元貞在內。


故也。


吉即利也。


陰順陽正。


天先地從。


故有始有終。


有生有成。


而天下皆亨。


萬物同利矣。


此泰之所以為泰也。


泰大也。


古通用。


又曰。


泰卦為正月卦。


乃三陽三陰平分之數。


自一陽來復。


二陽臨。


至三陽泰。


皆陰中生陽。


陰日消。


陽日長。


冬盡春來。


而天地絪縕。


萬物生育。


是春令見于泰。


春政成于泰。


是以泰居春首。


春與泰同頭。


而下一為日。


一為水。


正後天坎離代乾坤之用。


主生化之源也。


水與日。


為一切生化之本。


缺一則不生不化。


無水則枯。


無日則凍。


冬令嚴寒。


萬物凋萎者。


即水日不足也。


不足由于天地不交。


陰陽隔絕。


日不為煖。


則物冷而生氣少。


水不為潤。


則物燥而生意失。


必待春月。


天地始交。


陰陽以和。


水溫而澤。


日煖而蒸。


萬物抽芽。


氣候和煦。


此即泰卦之小象也。


天地之大。


生化之弘。


猶必待泰而後見其功。


至春而後成其用者。


實以二氣之調為不易也。


必剛柔相濟。


升降相得。


一元隨化。


五行周流。


然後孕育無垠。


生成不已。


可見泰運之有期也。


一年唯一度春風。


百世唯一逢泰運。


必天人相合。


禮教並隆。


聖德在朝。


仁義為政。


方可冀太平之治。


成泰階之時。


以孚乾坤元亨之德。


見陰陽造化之神也。


故泰運難期。


而否世易至。


非獨天道也。


人事亦任其責焉。


世無堯舜之君。


誰成唐虞之治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3: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象辭-10


故泰否相繼。


而人民終苦多難也。


象曰。


天地交泰。


后以財成。


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宣聖講義此申釋全卦象義。


以明人道也。


泰卦既以乾坤合德。


天地同泰。


以生成萬物。


長養萬民。


則居天地之中者。


並稱三才之人。


亦當體天地之仁。


成天地之道。


化行天下。


以教育民。


治成天下。


以利養民。


予之以生育安全。


藉之以和樂平易。


大而同化。


小而永宜。


裕後而無窮。


承先于不替。


方足以孚泰之道。


致泰之用。


而全泰之功也。


故人類有主。


國家有君。


天下有后。


為以代行天地之政。


廣及乾坤之德。


以教養之。


治理之。


以左右斯民。


而達乎泰世。


此固天之所命。


而賴有人以順承之。


正如坤之合乾。


地之順天。


無微不至。


無曲不達。


故天道因人而見。


易教因人而行。


泰以人成。


世以人治。


此天人相應之極。


而為神形上下交契無間之盛世也。


故泰之體。


出于天地自然。


泰之用。


依于聖王政教。


此禮治之所肇。


人文之所建也。


禮以開太平。


人以成盛德。


天道照臨于上。


神功潛運于中。


則風雨以時。


寒暑不忒。


財物豐阜。


人民安康。


天下樂嬉。


不知帝力。


國家富盛。


不見人功。


誰為致之。


蓋天所降命之君師也。


君而兼師。


政而合教。


禮行而刑措。


化及而令簡。


上清下寧。


遠懷近悅。


是謂無為之治。


唐虞之際。


大同之期也。


故辭極言人君之功。


以適于交泰之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3: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象辭-11


教養之力。


以孚于天地之和。


唯和乃宜。


唯宜乃利。


唯利乃亨。


斯成亨吉之象。


而得平安之占也。


后。


帝也主也。


以泰之用。


必有后以致之中。


庸所謂非天子。


不議禮。


不制度。


不考文。


必有德有位。


然後能為之。


泰由履來。


太平由禮教啟。


此辭之必稱后也。


又后同後。


言天地交泰之後。


人乃應之。


以成天地之道。


以泰否皆天道。


人所以順承者。


必因泰而致之。


故彖辭首言天道。


次乃人事。


雖運會出于自然。


而功用必徵諸人力。


君子以道長而進用。


小人以道消而退斥。


即人能孚天地之德。


而後能成世之泰也。


天道在前。


人道在後。


前後相及。


而天地交泰者。


乃成天人交泰矣。


故稱後以明人功耳。


財與裁栽才古皆通用。


辭稱財成。


言因天地之利以利物。


而財以阜物以豐也。


有天時者。


必盡地利。


有地利者。


必得人和。


三者俱備。


事無不成。


功無不舉。


故大學稱。


有土斯有財有用。


而先在有人。


易傳曰。


何以聚人曰財。


皆言財用不可少。


而國以治平。


天下以安者。


必先理財。


故辭稱財成。


且兼含裁成栽成之意。


言有財而後能裁成之。


或栽成之。


裁言平準。


栽言培植。


無非志于成而已。


又包才義者。


才與纔哉二字原通。


以有此才成耳。


亦若曰此足以致于成。


才固同材。


言有此材而用之適宜。


則何為不成。


故財成蓋括此數義。


其最要者。


有天之時。


地之利。


以為人之財。


則得人之和者。


寧有不達天地之道。


成天地之物者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0 15:23: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7-經文講義-泰卦-釋爻辭-12


聖王治平天下。


必因天地之因緣。


人物之會合。


上以契其精神。


下以納其物力。


故盛世必有豐年。


治國必多富民。


利用阜生。


必因天時地利。


人歸物與。


必由生育安全。


故天地交泰。


恰以備后之用也。


后因之以財成天地之道。


而輔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


則民物同康。


天下無不泰矣。


輔相者因時而時之。


因利而利之。


寒暑有時。


燥濕各利。


必輔以導之。


相以辨之。


宜天地之宜。


而盡時利之用。


左右者教化之事也。


神農播百穀。


而民粒食。


軒轅制衣裳。


而民被服。


凡因天地之所有。


以導民生產。


即天地之所能以授民開拓者。


皆左右之事也。


文化之美備。


風習之淳良。


生活之安全。


起居之便利。


莫非吾后左右之功。


以此而民泰矣。


而國泰矣。


而天下皆泰矣。


則所謂天地交泰者。


賴有后以致之成之。


以為世泰。


然則后之功大矣。


后之德至矣。


辭之所指。


固已盡其意矣。


安得長有此人以為民后哉。


初九。


拔茅茹。


以其彙。


征吉宣聖講義此泰初九爻辭。


言初爻之用也。


泰初九即乾初九。


而乾之上有坤。


則用異乎乾。


乾為潛龍勿用。


以陽之升于地中也。


泰初九。


為陽之蓄而待發。


且天道上。


地道卑。


今乾居下。


其志在升。


乾主升始。


其用在動。


故爻辭曰。


拔茅茹。


以其彙。


征吉。


茅者。


用以包物。


茹者。


根也。


皮也。


彙。


類也。


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4 04:22 , Processed in 0.26658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