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02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2: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3


象曰。


震來厲。


乘剛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柔爻柔位。


而下為初九。


剛爻剛位。


其應六五亦柔。


而下有九四亦剛。


皆以柔在剛上。


故成乘剛之象。


乘剛則易涉于險。


如履冰。


如臨淵。


其危可知。


故爻稱震來厲。


明其行之未平。


履之未安。


故有億喪貝之占。


憂虞之感。


不能自已。


皆由其乘剛來。


又剛與柔未能協。


中位所貴。


在得中和。


今二五皆柔是無所協。


而憑于初四之剛。


乃不得中和之道。


其危慮實多。


不過以六二本坤之道。


安貞之德。


順承之心。


雖乘剛而無自大之思。


雖履危而有修省之道。


終以恐致福。


因危轉安。


有守則利于行。


能順則免于咎。


故能高明柔克。


卒有躋于九陵之占。


而所喪者。


勿逐。


七日復得。


貝非動物。


而曰勿逐。


則以逐字作追逐講。


言毋尋究也。


億于事先。


而得之有期。


則所喪。


非意外之失。


故毋庸尋究也。


蓋震本振作之用。


有勇進之思。


懷恐?之情。


明反省之義。


是能知難而不害其進。


有阻而不?其升。


故因其危。


轉足勗其上達之志。


虞其失。


轉可戒其幸得之貪。


是則柔道之勝。


使上下致于中和。


威嚴之施。


躋卑暗底于明遠。


仍是震一陽出坤之初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2: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4


六三。


震蘇蘇。


震行無眚。


宣聖講義此震六三爻辭也。


六三下卦之終。


中爻之始。


而以三畫卦言。


即震終爻。


與上應。


皆為震行至極之位。


震者氣也。


氣行有始終。


起為其始。


止為其終。


氣至終極。


不復進。


必再起而後再進。


此六畫卦之震。


應為兩起兩落。


如水波之前後相接。


故象曰洊雷。


而六三當其初落之地。


其氣就衰。


其行已緩。


其威漸減。


其力亦微。


故雖震動。


而其勢蘇蘇然。


不若前之密接而驟發。


突兀而轟隆也。


故曰蘇蘇。


言如蘇菜之疏落也。


又蘇者醒也。


生也。


如物之生。


如人之醒。


其情懶懶然。


其像依依然。


不甚堅拔之意。


蘇者菜類。


亦入藥。


草本而獨生。


非如荊楚之為灌木也。


長不過數尺。


而氣味芬芳。


食之令人清醒。


故名蘇。


亦治暑病。


或風寒濕之疾。


均取其疏散宣通。


祛逐邪氣。


舒暢?絡。


使人爽然清快。


六三之象亦如之。


震動而不甚猛。


震驚而猶舒徐。


蘇蘇落茖。


似斷似續。


休休整整。


若列若亂。


是氣已弱。


?已混。


而其功用。


在能清醒人而振作之。


條暢之。


不威而和。


不疾而趨。


行乎太虛。


神德自昭。


此則有異于虩虩者矣。


蓋震之極。


則變為巽。


雷之末。


則易為風。


風行草上。


則蘇蘇然如偃。


雷雨之行。


必挾以風。


風雨潤物。


亦蘇蘇然若刷。


故蘇字包有甦生之義。


又兼酥字之用。


輕暢滑潤之謂也。


以震且行而無過。


故占無眚。


眚過也。


在行曰過。


在德曰眚。


故成?曰眚。


以其過也。


天雷無妄。


亦以其過否別眚之有無。


與震之行相證。


皆以雷震為言。


雷震之過。


則為震?。


如地震亦為?。


皆氣之甚始有之。


若氣已平。


雖震無眚。


在天為不成?。


在人為無失德。


是六三之用。


雖不當位。


以其介于中間。


與九四剛柔相協。


雖類于未濟。


而就六三言。


則反得其調協也。


故占無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2: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5


象曰。


震蘇蘇。


位不當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三居中爻之始。


而柔履剛。


與九四成背道之象。


遂如未濟。


陽反在上。


剛反遠柔。


示相離攜。


而難調協。


故震而見蘇蘇之情。


是其位之不相當也。


相當猶相宜。


即合適也。


匹配也。


俗稱婚姻匹配曰門當戶對。


此不當二字。


猶不匹配之意。


以六三九四。


雖一剛一柔。


若相匹敵。


而內柔外剛。


陽升陰降。


互失其位。


乃成不當之勢。


震本剛德。


進而阻于柔。


其氣已衰。


則蘇蘇不復振拔。


非震之咎。


位之失也。


位以地域所限。


行而不達。


止而不守。


乃乖中和之用。


而戾協濟之情。


此不當與各卦指非正位者微殊。


六三原非正位也。


而中爻之正。


必依既濟九三六四。


方孚匹配之義。


而得時地之宜。


今震六三九四。


反易其位。


皆不相當。


故九四稱未光。


亦與六三同有惋惜之意。


以柔履剛為不當。


是不克守也。


以剛加柔為未光。


是不克進也。


守既不能。


進又不可。


徘徊中道。


四顧何之。


惝恍半途。


孑身奚托。


則有震起之志。


而乏直上之謀。


秉振作之心。


而少安全之策。


是人道已失。


為天道之所忌也。


天道忌盈。


盈則易滿。


滿則易驕。


驕則易顛。


顛則易墜。


故六三之無眚。


循至九四。


遂為墜泥。


求高反降。


求進反?。


則戾震起之義。


而反就于艮止之為得矣。


以中互蹇卦。


六三九四六五為坎險之地。


而九四正在陷中。


自六二六三至九四。


則為艮卦。


知難則止。


庶免于不當之咎。


見險則惕。


庶無陷墜泥之?。


善用震者。


應先識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3: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6


九四。


震墜泥。


宣聖講義此震九四爻辭也。


原文誤墜為遂。


古字隊墜通用。


隊即墜也。


而訛作遂。


以阜旁訛為?。


古亦作墜。


凡從?之字。


本多作阜。


從阜之字。


亦多作土。


皆取地土之義。


如從邑部者。


亦多通作阜或土旁。


以?左與?右原近似。


而邑阜又皆土也。


九四為外卦之始。


以剛履柔。


與六三同屬中爻。


中互當艮之上。


坎之中。


是一高一卑。


一崇一陷之地。


故爻辭稱震墜泥。


言自震動以上。


而又墜落及泥也。


九四本乾九四所出。


乾曰或躍在淵。


亦從高下躍。


由上下墜之象。


而純乾皆剛。


其升近天。


其墜及淵。


皆上下至極。


如詩云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


一升一降。


一飛一?。


上下往來。


循環終始。


升降高卑。


周流無已。


以乾為天。


而天水一色。


河圖始生水也。


故升則天。


降則淵。


氣行自至。


數極自復。


震出于坤。


化于乾。


亦與乾同用。


而介于兩陰。


故與乾九四微異。


乾曰淵。


震曰泥。


淵則至深。


泥僅及水。


則與需之需于泥沙相類。


以介于陰陽之際。


在于水陸之間。


非水而近水。


屬陸而非陸。


以含有水濕之陸地。


必水澤之濱。


窪下之地。


恰孚于坎陷之義也。


艮山之窮。


窮則變而下墜。


坎水之中。


中則陷于泥沙。


故曰墜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3:4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7


以震自下上。


至九四。


忽墜就窪下之泥。


則剛加柔。


升反降矣。


剛行志上。


而柔位不能順之。


前進有險。


而中道突被所陷。


則以九四居六三六五間也。


兩陰一陽。


陷而難出。


雖與初九應。


而仍躑躅泥中。


稱泥者。


正以其泥阻不易拔脫。


濡滯不能急起也。


震起而遇坎陷。


乃有此辭。


則迅奮之氣。


留于污泥之中。


振作之心。


阻于窪濕之域。


是行之不利也。


其變于艮而知止。


則非前之崇高。


其類未濟而相峙。


則莫竟其進取。


此九四之用。


非震之本志也。


而陽剛初發。


情性難馴。


苟戾戒?之懷。


即有墜落之害。


此爻辭不及吉凶。


但著其象。


俾占者知其不可強進而思退。


不能遽行而先止。


則庶免墜泥之患。


卒成振拔之功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4: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8


象曰。


震墜泥。


未光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未光指前途暗淡。


不見光明之意。


坎離相反。


離為光明。


震而用坎。


是陷于泥潦之中。


卑窪之內。


自無光明之德。


而震性躁急。


泥性濡滯。


兩者相違。


既無光明。


亦難光大。


雖九四本乾健自強不息。


而坎險以間之。


剛而不能自柔。


則反為柔所苦。


此未光者。


時位使然。


與六三之不當。


又有甚焉。


故六三無眚。


而九四則吉凶莫卜。


以柔道勝者。


雖不利。


猶可免害。


以剛道過者。


苟失利。


則禍隨之。


故墜泥。


亦有遂陷之意。


言由此遂為泥所陷。


不得出也。


辭由象成。


震九四乃坎之中爻。


故險阻艱難。


如入陷阱。


不易拔脫。


釋為未光。


猶惜其勇進之志。


而慨其多難之遇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4: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49


六五。


震往來厲。


憶無喪。


有事。


宣聖講義此震六五爻辭也。


六五居上卦中位。


亦全卦正位。


而為柔履剛。


有乖于九五之德。


以震之用。


本于陽剛升進之義。


今遇陰柔。


則成退止之象。


是以爻辭稱其往來。


猶進退也。


行止也。


震本前往。


而六五柔道。


反為來。


與蹇卦之稱往來同義。


以中互至五爻為極。


則前之往者。


今為來矣。


往為向前。


來則退後。


而以爻用言。


以震動往者。


則其來為危厲。


厲即乾卦九三之厲。


為危害兼勵與礪之義。


因危知?。


由?而自勵自礪。


則孚于乾惕之道。


而免于害。


故六五以震往來厲。


(原稿此處脫落一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4: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50


宣聖講義象曰。


震往來厲。


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五之震。


與六二類似。


六二下卦中爻。


六五則上卦中爻。


若以三畫原卦言。


六五即六二。


固無異也。


而合成六畫卦。


則六五有殊于六二。


此象稱洊雷。


言如雷之?鳴。


前後既分。


盛衰自別。


故二五爻各不同。


六二億喪貝。


六五則億無喪。


是其明證。


億出于心。


二五中位。


如人心意。


而下上有應。


則猶心腎也。


智慮所發。


志氣所生。


皆心腎所司。


中互坎。


腎也。


為心之源。


知識之本。


精神之舍。


故有所感覺。


必因于心。


心之所測。


是謂之億。


而六五之稱厲者。


心所謂危。


非困危也。


以震往者。


動于躁疾。


則危害至焉。


故曰來厲。


言其為因果也。


如無往之躁疾。


則免于來之危害。


此得喪由所行卜之。


故釋文曰危行也。


言行危而在意中。


設不戒慎恐?。


必受其害。


非六五之咎。


乃行之未安。


動作之未審。


遂有厲焉。


然以得正位。


易就于中道。


則仍有所作為。


此爻辭稱有事也。


而不偏不激。


不過亦無不及。


則孚于中和。


保其中正之德。


此所以終無所失。


釋文以其事在中。


大無喪也。


明所成為永在中行之內。


不干意外之危。


故克無喪。


中字包一切。


凡不過不私。


從容中道。


無偏無頗。


致夫中和者。


皆在中也。


由德著之。


德以位明。


行以德顯。


既在中位。


自昭中德。


故曰大無喪。


大者贊美之辭。


如大哉之意。


古稱事物至極者為大。


即大也。


極也。


如春秋傳之例。


言其無以復加。


而為萬行所法也。


以德中而位正。


則其無喪。


豈非至大者乎。


蓋六五既以危行稱。


而其後乃無所喪。


其行之至善可知。


作為之至宜可見。


此無喪之占。


誠可貴矣。


洵難能矣。


以六五剛位而柔行。


震起而艮止。


兼戒?之念。


懷振作之心。


而永執厥中。


不戾其正。


克如其分。


不出其位。


此聖智之所為。


故較六二之喪而復得者為優。


震本勇往直前。


而心則騖遠?邇。


氣原振動勃起。


而行則綿密舒徐。


乘時以致功。


守位以明德。


順天以達道。


體柔以無過。


故健順適于中道。


進退依于事宜。


六五主持之。


乃有此危行而無喪之占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2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5:2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51


上六。


震索索。


視矍矍。


征凶。


震不于其躬。


于其鄰。


無咎。


婚媾有言。


宣聖講義此震上六爻辭也。


震至六五。


大用已極。


若至上六則窮。


窮則變。


上六與六三同。


皆震之終。


而六畫卦則上六為大終。


以全卦之盡也。


由震動言。


氣行且盡。


功亦漸盡。


故六三曰蘇蘇。


上六曰索索。


索索猶蘇蘇。


而又甚焉。


謂氣勢索然。


以盡又如繩索。


逶迤拖曳。


本強末弱。


終則委地。


不復振作。


故曰索索。


兼有蕭索之意。


蕭蕭索索。


皆蕭條寂莫。


離亂閒散之象。


有如秋冬霜雪既降。


草木萎謝。


萬物衰敗。


景況凋殘。


則生氣索然。


動機凝滯。


陽之消也。


震以陽動。


而上六為重陰。


剛揜于柔。


衰以代盛。


繁華消歇。


零落蕭疏。


則索索焉。


不可復振。


而震者氣之進。


力之伸。


雷電之威。


震驚百里。


而氣有時竭。


力有時羸。


氣竭則不復張。


力羸則下可續。


故索索者。


震之盡也。


有聲不聞。


有光不見。


聲近而光遠。


聞短而視長。


其本己不充。


所被者亦不足。


則雖有光。


亦不過如流星。


如熠燿。


如漁火。


如微燈。


一閃即亡。


偶明又滅。


則縱有視亦惟矍矍而已。


矍字上兩目。


下為隻。


目雖雙而用則半。


示其為半明半滅之象。


又矍矍驚視貌。


如火澤睽。


目睛不正。


視物不清。


則有見如無。


暫?忽隱。


非明顯之物。


當匆遽之間。


偶有所矚。


而矍矍然如睽之視。


多幻變之象。


戾乎正見。


不辦其真妄矣。


以聲之將竭。


則索索焉而震。


以光之將滅。


則矍矍焉而視。


皆本爻象之用。


明震之不復進矣。


不震不進。


則不利于行。


故占征凶。


以其戾于動起之道。


強為進取之圖。


則其凶可知。


物窮則變。


數極則改。


震起之變則為艮止。


振作之改。


則為休憩。


此征凶悖夫時地之宜。


違于天人之道耳。


然始有終。


本有末。


強弱雖異。


體用不殊。


故雖窮而猶震。


雖凶而仍作。


則所震者。


非其本身。


而屬諸?。


此則以遠近異方。


我之遠。


不若鄰之近。


此之窮。


不若彼之續。


則震固未自已。


而惟于其?受之。


躬之與?。


亦猶主與賓。


主之利。


或即賓之害。


?之震驚。


或反為躬之安和。


斯則時位為之。


以卦言。


則六三當之。


六三之無眚。


亦以眚在上六也。


而以震兌後天卦位言。


則?者指兌。


震東兌西。


震木兌金。


相匹敵也。


故比諸?。


又艮兌相對。


震反為艮。


亦取兌之用。


是震之?。


即兌也。


而先天則屬巽。


巽為長女。


如姊娣。


且同屬木。


異剛柔。


震主躁進。


巽則順其行以進退。


是亦猶?也。


因震在?。


故占無咎。


而剛反近柔。


男以下女。


無論為巽為兌。


皆有婚媾之緣。


而周易主後天。


仍取兌卦。


故曰有言。


以兌主口舌也。


且自六二反接初九成艮。


艮兌為匹。


故曰婚媾有言。


蓋如澤山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5: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52


象曰。


震索索。


中未得也。


雖凶無咎。


畏鄰戒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震之盡。


氣己竭。


用已窮。


則中無所得。


而有索索之情。


索又求也。


搜求曰索。


以視之無見。


聽之無聞。


搜索其中而無得也。


中字兼指中爻。


以上六六三兩柔相應。


柔道空虛而不實。


故曰未得。


又以上六窮極。


不得中行。


亦曰中未得。


換言之。


即未得中也。


六五為得中。


故無喪。


上六未得中。


故征凶。


以易偏激。


而忘戒?也。


然上六重柔。


本非震之大用所重。


震用在初九九四也。


其他四爻皆柔。


皆不足當震之用。


而二五得中。


尚足以成震之道。


故六二喪貝復得。


六五無喪。


以位正而行中道也。


若六三上六。


則失中。


柔而失中。


何震之為。


而上六尤甚。


以其窮極也。


然柔道之偏。


不似剛道之過。


故雖凶。


而免于咎。


為其鑒于?之震恐。


而自戒?耳。


?當其震。


我慎其守。


?占其凶。


我免其咎。


故曰畏?戒也。


畏與戒應。


因畏而戒。


乃不受其眚。


一則因畏在?。


而自戒備。


一則畏?之累。


而豫戒備。


皆免咎之道。


震本于陽。


上六陰爻。


故不直受其震。


而失中行。


則仍易受其累。


則以洊雷如波之相及也。


果知其將及。


而先戒慎。


防其波及。


而早戒備。


自無凶咎之患。


故索索矍矍。


為警人知戒?也。


彖所謂驚遠?邇。


遠即指?。


邇即指其躬。


此百里震威。


感受有別。


而善于戒?者。


即篤于恐?修省之君子。


故畏威不必及身。


懷德不必以遠。


天無私。


道不偏。


則有聞固自驚。


有見亦自省。


不得以其震未及躬而忽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6: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53


宗主附注艮震往來。


皆四陰兩陽爻卦而非匹對。


以先天震長男。


艮少男。


皆陽卦也。


若就八卦方位言。


則先天震對巽。


即長男對長女。


合之成恒與益。


恒為夫婦之本。


人倫之始。


尤足明乾坤交合之用。


後天則震對兌。


即長男對少女。


亦如震巽。


以陰對陽。


而上下易位。


故周易以震兌分主東西方位。


合之則成歸妹與隨。


而歸妹為男遣嫁女。


兄遣送妹。


為姊弟分離。


婚姻初結。


本乎天地合德。


生化位育之功。


而為人事之要。


人生之源。


亦如咸恒之為人道本始也。


不過咸恒示先天之四偶。


為男女夫婦之所諧。


而歸妹則示婚媾之相聯。


親戚骨肉之好合。


又在咸恒之次也。


傳稱歸妹女之終也。


明女子必有所歸。


歸于夫。


則終其身。


而不二姓。


女子從一而終。


為貞德之所著。


故歸妹雖為男送女。


實即女歸男。


言由兄之嫁妹。


成為歸之從夫。


是夫婦之倫。


必在兄弟之次。


兄弟同出。


以天性之合。


夫婦異性。


以情義之諧。


此人倫有所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6: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震卦-釋爻辭-54


然恒明夫妻之道。


歸妹明夫婦之情。


皆以震主持之。


震巽合則為恒。


震兌合則為歸妹。


而震一也。


其地位不一。


恒之震。


夫也。


歸妹之震。


兄也。


皆男先女。


而其待女之誼有殊。


故易下經以恒始。


八宮以歸妹終。


終始皆人倫之本。


男女分合之緣。


皆關于婚姻之事。


不問為嫁或娶也。


不問為遣女或納妻也。


皆必以震主之。


明長子代父。


為家之督。


性之尊。


族之宗也。


故震之上六。


特以婚媾有言。


明其用焉。


婚媾者男女婚配遇合也。


以震先天對巽。


後天對兌。


皆因與女合。


皆婚媾之事。


而必本于交互相調協也。


故曰震不于其躬。


于其?。


明所繫在外。


如婚媾必合異性也。


?與族異。


近者曰?。


親者曰族。


故同出者為族。


異性者為?。


以其雖不同姓。


而居相比近也。


近則易諧。


疏而近者。


婚姻之所肇也。


詩曰。


洽比其?。


婚姻孔云。


與上六辭一義。


婚姻有言。


即婚姻孔云。


云言也。


而以兼兌之用。


又包言說之情。


謂有言。


猶有所訿議。


有所辨別。


則兌為口舌之司。


尚口乃窮。


今已處窮位。


而尚口說。


能無爭議哉。


故釋曰畏?戒也。


言非祇畏?之震而戒備。


實兼有人言可畏微意。


以比?之口。


是非之言。


最為可畏。


較雷震之驚?或且過之。


恐于震者。


為畏天命。


戒于?者。


為畏人言。


皆自警惕。


自戒慎。


如十目所視。


十手所替。


其嚴之訓。


此仍尊象辭君子恐?修省之義來。


前後始終。


無不以人道合天道。


敬天命。


畏天威。


而期于言寡尤。


行寡悔。


此本乾惕之誡。


更引申之。


明震原出于乾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6: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總釋象例-55


艮卦艮下艮上宣聖講義艮卦與震乃一卦顛倒而成兩卦。


傳曰震起也。


艮止也。


即一始一終之意。


言自震起始。


至艮終止也。


又兼有動與定。


初與成。


本與末。


下與上之別。


而俗稱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作息亦震艮也。


行道者由甲地首途。


達乙地休止。


首途休止。


亦震艮也。


皆首尾去來之地。


初終往返之時。


概人事天道而言者也。


有始則有終。


有往則有復。


理數如此。


德用亦然。


故震動于前。


艮止于後。


震起于下。


艮休于上。


震往則艮來。


震升則艮降。


猶日月之代明也。


朝夕之相繼也。


歲時之往復也。


榮枯之代謝也。


有春有冬。


歲序乃畢。


有朝有夜。


日用乃成。


故艮者終也。


成終者成其始。


如夏正建寅。


歲之始也。


而由子丑至寅。


亦可視為終。


地之兩極。


終也。


而由南北極以往返者。


亦可視為始。


故曰艮成終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7: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總釋象例-56


又曰成言乎艮。


以艮一陽由初起者震。


歷中爻則坎也。


至上止則為艮。


三陽卦。


非三陽並見。


乃一陽歷三級。


而著其初成。


示其升降耳。


升者自下。


降者自上。


升極必降。


降極必復升。


來往亦然。


直立者升降之道。


平行者來往之途。


故震起者。


至艮則止。


道若相反。


德實相成。


不有其止。


何來自起。


不有其終。


何來所始。


故成終者亦成始。


而艮則以終明乎始者也。


艮主土。


後天代坤。


為五行之母。


故艮始終。


兼往返。


概初成。


天道人事舉不能外。


以物象之。


則山也。


土之積也。


土積而高出地面者為山。


山高而氣下。


為其升而有降也。


山之脊曰艮。


音轉為岡。


岡者剛也。


陽止于表也。


俗猶有呼艮者。


訛作峎。


人之脊。


亦艮也。


陽行于背。


上達于巔。


以脊主之。


艮之道也。


故人立必賴脊。


俯仰動憩。


必藉脊椎之力。


人思必賴。


腦精神氣血。


必藉腦之運用。


腦之本。


亦交脊下達于腎。


中注于心。


督脈所同。


神氣所貫。


為其善止。


故亦能行。


為其有終。


故亦能始。


則艮者限也。


範之也。


有度有節。


不偏不激。


故中和不二。


艮者退也。


返本復始之道也。


至極則變。


達至則回。


行而先止。


動以後靜。


故道功本焉。


道以返原為的。


逆行為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7: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總釋象例-57


故貴艮止。


止而後定。


定而後靜。


定靜而後返于所始。


復其天性。


故止者一切之妙諦。


而必適于時。


遵乎道。


蓋非徒止也。


止中之起。


靜中之動。


是純乎性。


全其天者。


不動以動。


不行以行。


無為以為。


無思以慮。


則艮之極則。


道之至功。


天地猶不能違。


而況人乎。


此震之次必為艮也。


周易之序。


後天人道所遵也。


艮卦以陽在上。


下覆兩陰。


與震卦以一陽承兩陰者。


恰相反。


陽止于上。


則不復升進。


故義為止。


而以中爻九三六四。


合成既濟之象。


故利于行。


止其所而利其行。


則行止皆宜。


是以為人道之本。


下經三十四卦。


艮當二十一卦。


孚三七之數。


亦與人道協。


人道因于地。


孚于天。


天道七日來復。


故艮數七。


人道也。


而合天地人三者。


成其始終。


則以人備天地之德。


兼剛柔之道。


具位育生成之功。


而賅博厚高明悠久者也。


乾以大始。


坤以永終。


合而為艮。


一陽兩陰。


陽奇陰偶。


匹配以成。


動定終始。


互底于平。


此艮雖陽在上。


而其用不窮也。


推之一切。


善進者退。


善行者止。


柔而濟剛。


終以為始。


山之巍峨。


土之突峙。


升降以時。


初成可紀。


其對為兌。


窪下以瀦水。


水之與土。


皆生機之始。


立乎至中。


俯以萬里。


氣根于下。


形著于外。


中藏至柔。


安貞無?。


坎險不陷。


乾剛不害。


合以中互。


雷水為解。


解蹇往來。


一艱一怠。


止于所止。


乃持其界。


不偏不倚。


乃慎所戒。


此無咎之道。


不求于外也。


坎離之用。


其道光明。


震艮之交。


其用成平。


九三上九。


相應而不親。


六二六五。


重柔而體乎坤。


故艮者得乾而歸坤。


持陽而返陰。


其義則止。


其利則行。


高而自卑。


滿而不盈。


達于其極。


而志夫中庸。


一止以息。


守貞而得中。


體用兼善。


是人道之宗。


斯行藏之莫悖。


而利義之攸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8:1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總釋象例-58


宗主疏述艮為少男。


乃乾氣之將盡。


如人老年少孑。


一陽在上。


陽升至極。


不得復進。


故艮為止。


言不能前行也。


若進則反為退。


故退字從艮。


亦言其為止也。


降者至初為極。


升者至上為窮。


艮陽已窮。


而氣已衰。


于物為老。


而稱少男。


是以得乾之氣先後別之。


先者為長男。


即震也。


一陽在初。


繼者為中男。


即坎也。


一陽在中。


後者為少男。


即艮也。


一陽在上。


與巽離兌之三陰卦。


分長女。


中女。


少女者相對。


皆自其所出名之。


故艮之陽雖窮。


而年猶稚。


以出乾晚耳。


三畫卦如是。


合為六畫卦亦然。


不過成一起一伏之象。


故艮象辭。


稱為兼山艮。


以艮象山。


重艮則為兼山。


兼猶連也。


重?連接之意。


夏后氏之易曰連山。


即以艮為首。


明取兩山相連之義。


與震之洊雷。


坎之水洊至固同。


即與巽之隨風。


離之明兩。


兌之麗澤。


亦無非上下相接。


前後相隨之象。


而艮則如山之靜而崇高。


峻而巍峨。


有挺出之勢。


有重鎮之形。


巍然獨立。


卓爾不移。


俯臨下土。


超越諸物。


以在地上者。


惟山為高。


風雷日月。


雖高于山。


非立于地。


不得與之並論也。


故高者山。


低者澤。


兩相對照。


而若主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8:2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總釋象例-59


故艮兌先天對位。


其用相反。


艮以高而不危。


峻而不險。


特立獨行。


超群邁類。


故擬諸人道。


謂人之德性。


當如艮也。


知止而止。


知退而退。


致于至善。


歸于中和。


此艮為人卦。


與乾天坤地。


並稱三才。


而夏后氏本之以立治焉。


夏重人時。


商重地利。


周重天道。


三代之易。


各異其首。


即夏首艮。


商首坤。


周首乾。


而歲時亦如之。


夏建寅。


商建丑。


周建子。


觀其曆數。


知其治功。


艮本人道。


則凡仿艮者。


皆人事之所本。


人者仁也。


論語曰仁者樂山。


以其德性近也。


艮震往來。


一卦顛倒。


故震往艮來。


行有異方。


事有異宜。


而震中互蹇。


艮則互解。


蹇解亦往來卦。


以中爻言。


蹇六三九四。


與未濟同。


艮則九三六四。


與既濟類。


既未濟亦往來卦也。


故艮震之用恰相反。


如行者背道而馳。


傳稱震起也。


艮止也。


一起一止。


亦相違。


即一動一靜。


一作一息之意。


物極則反。


道窮則變。


震動之後。


必屬艮止。


故序卦傳曰。


物不可以終動。


止之。


故受之以艮。


言兩者相調劑也。


以道言為反背。


以用言為調劑。


此震艮之異。


當于中爻證之。


行者必止。


進者必退。


為防其窮。


則必變而反其道。


推之如剝與復。


亦本此理。


地雷復者。


震之道也。


山地剝者。


艮之道也。


消者以息。


盈者以虛。


陽共陰相推。


剛與柔相盪。


此天地生化之妙。


即在震艮往來中見之。


震者振作之義。


其行易躁。


艮者休息之義。


其志易怠。


欲孚于道。


必去其弊。


欲成于用。


必戒其過。


此山雷頤為養正。


而雷山小過反為過失也。


蓋頤陽表陰裏。


而小過剛中柔外。


一順天行。


一違物理。


各有殊也。


故艮字義取山岡之挺拔。


而不失其靜守之道。


俗有呼山脊曰艮。


者訛作峎。


岡音之轉。


象本卦一陽在上。


覆兩陰也。


陽昂于外。


而陰伏于中。


此德用克諧。


偶以待奇。


靜以御動。


此道功所本。


故大學稱知止。


佛教明止觀。


止乃天下大本。


一切動作。


皆自止出。


大哉止乎。


不止將何所行。


道以靜坐為本。


先求止而已。


故不獨人道重艮。


仙佛亦自艮成。


學者習艮卦。


當先明此義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8: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釋彖-60


艮其背。


不猶其身。


行其庭。


不見其人。


無咎。


宣聖講義此艮彖辭也。


艮卦以陽止于表。


剛章于外。


如人之背脊。


故曰艮其背。


背。


與面相反。


見其面者。


不見其背。


今艮其背。


自不得見其身。


身以向我言。


向背猶表裏也。


如人之行向前者。


在後不得見其人。


但見其背影而已。


故背字對向言。


兼有背馳之意。


又悖也。


相違也。


人行固有向背。


立時亦然。


此背字賅立行言。


惟見其背。


而不相向。


是以不得其身。


不獲即不得。


不得見其人耳。


與下不見其人一義。


而以背言。


故稱身艮者止也。


止于背者。


即限于所止之地。


止則不復動轉。


故以背止者。


不獲其身。


如背我而立。


不能見其人也。


雖見之。


亦不知其為誰。


以不見其面目。


無以辨其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3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9:1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釋彖-61


而艮之象。


一陽在上。


如山之脊。


人之背。


背脊之外無物也。


背脊之內。


則不得知。


為其蔽也。


艮止也。


而兼限義。


限于其背。


則背外無可得。


則所知者。


惟背而已。


以卦與震顛倒。


震為進。


艮為退。


震為前。


艮為後。


故見震者得其前身。


見艮者止其後背。


正相反也。


如登山者。


見山之脊。


不見其山之面。


若不登山。


則見之矣。


而艮者。


止而不移。


故不動轉。


止于上者。


何以窺其側面哉。


此明示艮止之道。


不務旁觀。


不求多識。


不期移轉。


不志前行。


此所以為止。


止于所止。


永不改也。


而知有限焉。


行有界焉。


思有位焉。


見聞有所域焉。


不隨物以循環。


不遂事以周旋。


不因人以窮達。


不緣數以得失。


此艮者有限者也。


限于其地。


限于其時。


縱可得者背。


而全身不可得也。


可言者後。


而其面目不可言也。


故艮止。


一切動作云為皆止。


雖有智者。


不可易也。


故有目無?。


有耳無聞。


有口無言。


有知無覺。


則艮之境。


靜定之至。


無所有也。


無所得也。


無知亦無得也。


故有行若無行。


有人若無人。


為耳目不用。


聰明不施。


神識不動。


一無所觸。


則心亦止。


物之示我者背。


我之示人亦背。


背外更無可見。


則雖行其庭。


中不見其人。


然人之見否。


在我之耳目神識。


覺察與否定之。


庭中固未必無人。


而行者不之見也。


以心已止。


則物不干。


聰明已塞。


則聞見不復達于外。


此藏精去智。


存神知化者也。


故雖不見而無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4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1 20:09: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7-經文講義-艮卦-釋彖-62


推之于道。


止于一者。


不知其餘。


化于虛者。


不辨其有。


有自無出。


果心已無。


更何有哉。


眾自一分。


果志已一。


更何分哉。


故一止天下同止。


利害皆泯。


得失皆刪。


陰夷皆平。


禍福皆淨。


則更何咎哉。


故艮彖辭。


道之至也。


推之人事。


亦將如之。


人事之艮。


當退休之時。


潛藏之際。


亦以艮背為用。


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者。


即不獲其身之謂。


蓋以艮一陽止于表。


不復前進。


剛昭于外。


利用退藏。


則有其功名者。


必急流勇退。


著其聲譽者。


必知止不殆。


此正所以保全其身。


無害于人。


塞其聰明。


清其心志。


則人莫之見。


亦不為世咎也。


以卦爻言。


中互解。


有懈怠之勢。


中藏坎。


有險陷之虞。


故德業不可復加。


行藏必有其度。


此艮其背。


猶山之已崇高。


尚何求于騰越哉。


巍峨之極。


留為萬方所瞻。


峻拔之餘。


將以培育其下。


此山之氣反下達也。


故善進者先思退。


善飛者先求息。


以天道不可過也。


此艮之用。


人道所循。


行以期止。


則止為道。


止以備行。


則行不?。


故崇高者志于卑。


升進者志于退。


勤作者志于息。


功成名立者。


志于休養。


皆以中多險陷。


人易懈怠也。


見聞之極。


反為不見不聞。


榮顯之餘。


轉成無榮無顯。


非故為之。


數有必至。


非強致之。


理有固然。


艮承震動之後。


不得不思其止矣。


故無咎者。


不止則有咎。


知止則免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5 20:45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