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8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旭高臨證醫案-痢疾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7-8 10:5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旭高臨證醫案-痢疾門


痢疾門

 

馬 高年下痢,一日夜百餘次。

 

舌苔白 ,身熱惡心,診脈細,飲食不納,痢下五色,皆為忌款。

 

敗毒散法初起的是,然須人參扶正和胃。

 

若喻氏痢疾門中,五色噤口,不治者多。

 

尚祈商政是荷。

 

參鬚 敗毒散 陳米(荷葉包) 石菖蒲苗 濕傷於下,風傷於上,熱處於中。

 

濕夾熱而成痢,痢下紅血,濕熱傷血分也。

 

風夾熱而咳嗽,痰稠舌白,風熱傷氣分也。

 

從手太陰、陽明,一臟一腑立法。

 

豆豉 荊芥炭 黃芩 薄荷 焦六曲 桑葉 黑山梔 杏仁 桔梗 薤白頭 赤芍 通草孫 濕溫邪陷厥陰,下痢色紫後重,左脈沉小,右脈弦大,舌黃,晡熱,是陽明積熱內戀,而木來乘土。

 

高年體虛神怯,防其厥脫。

 

沙參 川連 白頭翁 升麻 淡芩 焦六曲 川朴 通草 楂肉 秦皮 葛根 金銀花 白芍 砂仁又 前方升陽明,泄厥陰,以提下陷之邪。

 

今改用敗毒法,祛其邪,從表解,即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也。

 

人參敗毒散去薄荷、生薑,加神曲。

 

陳米煎湯代水。

 

又 舌苔灰黃,腹痛下痢,是陽明濕熱積滯。

 

而倦怠音低,正氣大虛,飲食不納,慮延噤口重症。

 

仍以苦辛寒化腸胃之濕熱,而開通其氣,冀其谷進、熱和、痢減為妙。

 

北沙參 川石斛 川連 木香 石菖蒲 川朴 枳實 滑石 白芍 淡芩 焦楂肉 陳皮 荷葉 鮮藕又 下痢不減,胃氣略開。

 

病將半月,高年元氣內虧,濕熱未化,深恐生變。

 

沙參 淡芩 川連 川朴 枳實 白芍 廣木香 木瓜 西洋參 茯苓 通草 荷梗又 痢將半月,色如敗醬,腹痛後重,舌苔灰黃。

 

濕熱膠滯,腸胃不和,納穀殊少。

 

高年防其虛脫。

 

西洋參 川連 陳皮 六神曲 穀芽 青皮 當歸 白芍 地榆炭 淡芩 砂仁 茯苓皮又 考治痢方法,因於暑濕熱阻滯腸胃者,不出苦辛寒藥疏通理氣。

 

若胃不納者,謂之噤口痢,九死一生。

 

今高年體弱,胃不納穀,舌色灰黃,身熱腹痛,既不可補,又難用攻,只得宣通化滯,開其胃氣。

 

白頭翁東加枳實、紅曲、白芍、青皮、楂肉炭、木香、荷葉蒂、茉莉花蒂、砂仁(半生半熟炒研)、稻葉。

 

某 紅痢日久,脾氣必虛,營氣必耗。

 

前方理中湯下駐車丸,頗驗。

 

奈輕聽人言,服紅曲、滑石末,致痢劇。

 

脈遲緩而澀,舌薄白而底絳。

 

渴不貪飲,口惡甜味。

 

素體多濕,今脾陽失運,濕又動於中矣。

 

徐靈胎云︰血痢挾濕者,胃風湯最妙。

 

《醫歸‧痢疾門》亦采是法。

 

八珍湯去地、草,加肉桂、升麻、粳米。

 

淵按︰理中湯溫運中陽,駐車丸分導濕熱,從脈象遲澀看出。

 

紅曲、滑石適與相反。

 

李 久吃洋煙,脈沉而細。

 

病方三日,微寒微熱,頭略脹痛,晝不痢,痢在夜,是屬寒邪;而反色赤者,寒傷營也。

 

當以和營散寒、溫通陽氣為法。

 

勿與常痢同治。

 

防風根 白朮 陳皮 木香 白芍(桂枝三分,煎湯炒) 炮薑 砂仁服二劑愈,應手之至。

 

淵按︰脈細肢寒,晝不痢,痢在夜,乃脾陽不能統攝營陰也。

 

蔡 右脈細弦,木侮土也;左脈細弱,腎水虧也。

 

病由肝氣而起,水不涵木也。

 

茲患下痢赤白,木勝土衰,濕熱不化也。

 

華先生用補中升陽,參入育陰,從本求治,極有見地。

 

鄙意再參溫化,乃兼顧脾腎之陽氣也。

 

黨參 茯苓 冬朮 歸身 阿膠 杜仲 白芍 炮薑 木香 川連 神曲 菟絲餅尤 伏暑挾積,濕熱內蘊。

 

胸痞嘔惡,發熱舌燥。

 

通腑之後,變為下痢,痢色紅白膩凍,飲食不納,慮成噤口。

 

須得胃開谷納,痢減不嘔為妙。

 

高年頗為重症。

 

川連 淡芩 白芍 陳皮 青皮 茯苓 焦楂肉 川朴 沙參 砂仁 穀芽 玫瑰花此病兩脈虛濡,脾胃元氣大弱,似宜參入扶正為善。

 

然下痢古稱滯下,起於濕熱居多,早補早斂,往往受累,此河間苦辛宣通腑滯之法,所以為痢門必采之方。

 

若補陰陽,治脾胃,多為久痢而設也。

 

宋 遠行傷飢,飲酒傷胃,而成休息下痢。

 

痢經兩載不愈,許學士香茸丸最妙。

 

今師其意,變湯服之。

 

杜仲 菟絲餅 丁香 當歸 白芍 炮薑 鹿角霜 木香 茯苓 砂仁陸 《脈經》云︰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多指陽氣為言。

 

今下痢而得促脈,脾胃之陽微特著。

 

況形衰畏冷,而小便清長者乎﹗惟是下痢赤者屬血分,腹中痛為有積,立方從此設想,尋其罅而通之補之,亦治病之機巧也。

 

附子枳實理中湯送下駐車丸。

 

薛 先患紅痢,續加以瘧,又變泄瀉,瀉止仍痢,兩月有餘。

 

脈弦硬,晝無小便,每交子後至辰便痢數次,小溲亦得稍通。

 

此伏暑濕熱蘊於腸胃及厥陰。

 

厥陰之表便是少陽,故先見熱痢,后兼瘧象,乃厥陰、少陽表裡同病也。

 

瘧後大便溏泄者,少陽木邪侮土也。

 

瀉止而瘧痢仍作者,胃氣強旺,土不受邪,仍還厥、少兩經也。

 

小便少者,陰氣虧則滲愈少,當滋其化源也。

 

今清厥陰之熱而舉清陽,兼益腎之陰,運脾之濕,從白頭翁合胃風湯意。

 

白頭翁東加防風、白朮、白芍、五味子、大熟地、伏苓、神曲、穀芽、北沙參。

 

淵按︰議論如秋月寒潭,開後學心思不少。

 

方亦精妙。

 

王 厥陰有寒,腸中有熱。

 

少腹冷痛,下痢紅粘,身熱肢寒,汗出舌膩,惡心不食,慮成噤口。

 

擬辛通厥陰之寒,苦泄腸中之熱,用姜萸當歸四逆東加香、連、芩、楂主之。

 

桂枝 白芍 吳茱萸 炮薑 炙甘草 木通 當歸 川連 木香 黃芩 楂肉炭 砂仁淵按︰有熱深厥深之象,乃濕熱積重遏腸胃,氣機不得通化,宜佐通因通用法,使膠粘之邪速去。

 

范 肝胃不和,濕熱積滯為痢。

 

痢延半載,仍脘腹脹痛,惡心。

 

治以苦辛泄肝和胃,佐以分消運化。

 

川連 茯苓 川朴 木香 楂肉 青皮 陳皮 砂仁 赤芍 白芍另用駐車丸三錢,烏梅丸一錢,相和服。

 

又 痢減腹仍痛,肝胃未和也。

 

現值經來,脈弦寒熱,血虛木

 

擬養血疏肝。

 

八珍湯去草,加香附、木香、陳皮、神曲、砂仁。

 

另駐車丸、烏梅丸、歸脾丸各一錢,相和服。

 

張 便痢白膩如水晶魚腦色,小便不利,少腹偏右板窒。

 

諸醫以為腸癰,固以相似。

 

然考腸癰為病,有寒有熱。

 

《金匱》並出二方,如大黃牡丹湯,苡仁附子敗醬散,概可見矣。

 

但此症則屬寒積,脈弦緊而數,面色青而不渴,宜用溫通。

 

肉桂五苓散加楂肉、砂仁。

 

又 溫通已效,仍從前方加炮薑、木香。

 

又 欲溺不爽,溺後氣向下墜,便痢白膩雖稀,然腰尻酸痛如折。

 

全屬陽虛氣陷之象。

 

仿東垣參入前法。

 

西黨參 升麻 冬朮 肉桂 茯苓 澤瀉 炮薑 木香 訶子(煨) 砂仁 生鹿角此方連三劑,大便白膩全無,脾胃已開。

 

按此症並非腸癰,乃寒積下痢耳。

 

因諸醫皆雲腸癰,只得委曲周旋,但從腸癰有寒有熱,輕輕轉筆,折入溫通方法,既不礙醫,又與病相合,不得不然之事也。

 

故志之。

 

某 休息痢將及五年,腹中塊壘時痛,痢下仍兼乾糞。

 

脈弦遲,苔灰白。

 

此虛而有寒積也。

 

《本事方》云︰痼冷在腸胃,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理,不可畏虛養病。

 

此症的是。

 

姑擬一方備采。

 

信則服之,疑則勿服。

 

參鬚(三錢) 熟附子(三錢) 乾薑(二錢,炒) 甘草(錢半) 當歸(錢半,酒炒)大黃(三錢,酒炒) 川朴(三錢) 枳實(三錢,土炒) 元明粉(二錢) 共研細末,蜜水泛丸。

 

每日三錢,砂仁湯送下。

 

淵按︰痢疾濕熱未清,早服兜澀,往往延成休息,用溫下法頗為合拍。

 

但大黃分量宜重一倍,否則不但積不去,且不敵薑、附之溫燥耳。

 

張 症有變遷,治無一定。

 

痢疾多由積滯,而煙客中氣素虧,腎氣亦損。

 

小溲不利,腎虛陽氣不化也;舌紅無苔,腎虛陰津不升也。

 

腹不痛,無積可稽;氣下注,清陽下陷。

 

種種虛象,所以淹纏不易奏功。

 

夫有胃則生,古人是訓;而大煙傷氣,剝削可虞。

 

故煙痢一症,醫家難以著手。

 

諸宜自愛,謹慎為上。

 

熟地炭 白芍 川芎炭 肉桂 澤瀉 歸身炭 黨參(元米炒) 冬朮 茯苓 蜜炙粟殼淵按︰熟地不宜炒炭。

 

某 泄痢白膩,腹不痛,脈沉細。

 

此寒也。

 

宜溫之。

 

吳茱萸 茯苓 木香 陳皮 炮薑 六神曲 焦白朮 訶子 烏藥 砂仁李 河間論痢屬熱者多,而景岳論痢屬寒者不少。

 

此症腹不甚痛,但肛 且脹,脈緊肢寒,並不發熱,兼素有寒疝,苔白不渴,寒象為多。

 

宗景岳論治之。

 

吳茱萸 茯苓 炮薑 木香 炙甘草 焦六曲 陳皮 砂仁邢 休息痢必有積,延來兩月,近今發熱,濕熱鬱蒸於腸胃,痢色或白或赤。

 

化濕熱以運中州,疏積滯以和氣血。

 

勿以為日既久,遽投固澀也。

 

白朮 川連 白芍 木香 當歸 茯苓 廣皮 楂炭 升麻 澤瀉 防風 另︰資生丸,補中益氣丸、駐車丸等分,相和一處。

 

每朝服三錢,開水送下。

 

徐 紅痢匝月,仍腹痛後重。

 

據雲,先曾發熱三次。

 

此屬中虛表邪傳裡。

 

現今脈細肢寒,太陰陽氣已弱;小便艱難,膀胱氣化又鈍。

 

擬開其中焦,化其濕熱,兼升陽解表,亦表裡雙解之法也。

 

柴胡 桂枝 茯苓 澤瀉 川連 木香 白朮 黨參 砂仁 炮薑 炙甘草張 瘧後勞碌感寒,瘧邪發,更加紅痢後重,此中虛氣陷,濕熱未楚也。

 

用敗毒散。

 

活人敗毒散加神曲、楂炭、陳皮。

 

許 熱伏營中,久痢純血,腰疼腹痛。

 

舌苔薄白,底絳,兼有紫點。

 

此屬濕熱挾瘀之候。

 

病將一載,法以咸苦通澀兼施。

 

杜仲(鹽水炒) 阿膠(川連炒) 川斷(鹽水炒) 黃柏(鹽水炒) 地榆炭 白芍防風根 炙升麻 當歸 生熟砂仁又 投咸苦通澀之劑,諸恙皆減,仍宗前法增損。

 

原方去黃柏、防風,加熟地、淡芩(醋炒)、荷葉蒂。

 

高 三瘧汗少,邪不外達,飲食不節,變增泄瀉。

 

今竟下痢紅白粘膩。

 

自來體質氣虛多濕,最怕淹纏。

 

急宜忌口為要。

 

羌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花檳榔 萊菔子 陳皮 炙甘草 茯苓 山楂炭 焦六曲 木香 砂仁金 紅痢三年,腹左結塊板硬不移,按之則痛,漉漉作聲,即便下痢。

 

此瘀凝寒積,久留於腸腑。

 

當以溫藥下之。

 

蒼朮炭 川熟附 枳實炭 地榆炭 茯苓 當歸 通草 桃仁(炒黑研) 大黃(酒炒)仁淵曰 ︰潔古芍藥湯亦治痢要方,濕熱積鬱結腸胃甚者,宜通下以開壅塞,使邪不久留,正氣不致大傷,何數十証無一及之者,或未遇此等耳。

 

夫痢疾古名腸 ,夏秋濕熱居多。

 

邪壅腸胃重而經絡輕者成痢,腸胃輕而經絡重者為瘧疾、伏暑。

 

亦有經腑同病,寒熱痛痢並作者,初宜苦辛芳淡通而化之。

 

挾表則活人敗毒散。

 

積重痛甚者,因而竭之,潔古芍藥湯。

 

病有寒熱虛實,藥有補瀉溫涼,非一法所能概也。

 

若噤口不納者難治。

 

乃濕熱傷胃,邪勢捍格,絕不思谷,治法雖多,須中氣尚有根柢,猶或可治。

 

煙痢亦難治,因久吸洋煙,腎精脾氣先已告困,迨痢疾一發,勢即不支,故諸藥不效耳。

 

初起視其正尚可支,急為逐邪,切勿彷徨。

 

輾轉三五日後,臟真傷而津氣竭,欲攻不能,欲補不可,即棘手矣。

 

若邪正並急,尤宜舍邪顧正,或溫補脾胃,或清補氣液,佐徹邪一二味,能受即是生機。

 

否恐邪未化而正已脫,但不可早用兜澀,無益而害之。

 

蓋兜澀莫過洋煙,洋煙不靈,豈禹糧、石脂、訶、粟、榴皮能為力乎?苟元氣津液可恃,邪不自容,痢中自有去邪,邪化痢止,必然之理。

 

虛不受補者死,且胃氣亦不可恃。

 

平人能納穀者,雖重可治。

 

煙痢脾腎臟真受傷,雖能納穀,不過稍延時日,待胃敗則死耳。

 

蓋脾為倉廩,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二陰鎖鑰故也。

 

根柢一壞,神丹莫挽矣。

 

論脈弦急大者死,緩弱者生。

 

須看其所下何如。

 

若虛坐努責,或紫水敗醬,雖腹痛後重,虛象大著矣。

 

切勿再進苦寒傷胃,宜溫運脾腎,疏達肝木。

 

木達氣升,其痛自止;痢隨痛減,胃氣亦醒。

 

達木用肉桂最妙,蓋甘緩辛通發散為陽,最能暢達鬱結也。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2:01 , Processed in 0.2968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