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太陽系年齡 比原來所知老30~190萬年】
更新日期:2010/09/13 10:11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Audrey Bouvier等人針對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一塊隕石,進行隕石球粒中的鉛同位素比例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太陽系的形成年齡約為45.68億年,比現知的年齡再往前推30萬~190萬年之久。
但是這麼微小的年齡前推,卻引發目前公認的太陽系起源理論中對於鐵-60同位素含量的爭議,因為必須含有2倍於現行太陽系理論的鐵-60含量,才能符合這個太陽系新年齡,並進而推估形成這些鐵-60的前一代大質量恆星的狀況。
鐵元素一般形成於壽命很短的大質量恆星,當它們演化到生命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時,將這些重元素拋向太空,成為下一代恆星形成的原料。
如果太陽系誕生之初的鐵-60含量必須比現行理論多2倍,那麼在太陽系誕生之前,鄰近的太空區域中發生的超新星爆炸很可能不只一樁而已。
換言之,太陽系可能是從大質量恆星環伺的環境中誕生的,因此目前的太陽系現況很可能受這些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影響非常深。
Bouvier等人的研究結果正好解決了一個有爭議的議題:兩組天文學家用不同的定年技術測量隕石,結果得出了不同的太陽系年齡。
第一組天文學家採用鉛-207(Pb-207)與鉛-206(Pb-206)的同位素比例,其估算結果可信度比較高,但時標(時間尺度,timescales)比較寬。
第二組天文學家採用鋁(Al)對鎂(Mg)的比值,時標可以縮得比較小,但所得太陽系形成時間比Pb-Pb計時法還早100萬年。
Bouvier等人的結果顯示其實兩者都是對的。
科學家一致對此研究成果表示讚賞,因為未來科學家可以更瞭解太陽系早期各種事件發生的精確時間而得到更完整太陽系歷史圖像。
不過,科學家也表示必須測量更多球粒隕石,甚至直接到太空中測量小行星或彗星的原始組成部分,以便證明Bouvier等人的研究是否正確,而且也要瞭解為何之前的Pb-Pb計時法所得定年時間會比較年輕。(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913/17/2cxs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