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武曲 於 2012-6-25 19:34 編輯
【藍寶石】
藍寶石的礦物名稱也叫剛玉,目前寶石界將紅寶石之外,其餘各色寶石級剛玉統稱為藍寶石。
藍寶石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鋁(Al2O3),因含微量元素鈦(Ti4 )或鐵(Fe2 )而呈藍色。
屬三方晶系。
晶體形態常呈筒狀、短柱狀、板狀等,幾何體多為粒狀或緻密塊狀。
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折光率1.76-1.77,雙折射率0.008,二色性強。
非均質體。
有時具有特殊的光學效應-星光效應。硬度為9,密度3.95-4.1克/立方厘米。
無解理,裂理髮育。
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產生美麗的六射星光,被稱為“星光藍寶石”。
有一種變色藍寶石,在陽光下藍色明顯,在燈光下紅色突出。
最大的藍寶石產於斯里蘭卡,重達19公斤。
藍寶石可以分為藍色藍寶石和豔色(非藍色)藍寶石。
顏色以印度產“矢車菊藍”為最佳。
據說藍寶石能保護國王和君主免受傷害,有“帝王石”之稱。
國際寶石界把藍寶石定為“九月誕生石”,象徵慈愛、忠誠和堅貞。
藍寶石是世界五大珍貴高檔寶石之一。 藍寶石的評價與選購。
藍寶石的評價與選購因素是顏色、重量、透明度和淨度。
藍寶石的最大特點是顏色不均勻,聚片雙晶不發育,二色性強。
緬甸地區產的藍寶石,呈鮮豔的藍色(含鈦致色),因含包裹體,可產生六射或十二射星光。
印度克什米爾藍寶石,呈矢車菊藍色,是微帶紫的靛藍色,顏色鮮豔,屬優質藍寶石。
斯里蘭卡、泰國、中國、澳大利亞產的藍寶石也各具特色。
藍寶石具有脆性,佩帶時應避免摔打、磕碰。 人們最初是在河床中,山谷沖積或坡積地帶發現藍寶石的。
這些作為砂礦的藍寶石來自原生礦床。
地質工作者研究認為原生藍寶石產自高溫和富鋁缺矽環境中,並應具有鐵、鈦元素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
藍室石是在地球深部高溫條件下,結晶初期從氧化鋁過飽和的基性岩漿熔融體中形成。
形成於鹼性基性煌斑岩中的藍寶石,呈斑晶均勻分佈於岩石中,圍岩為隱晶質方沸鹼煌斑岩。
與藍寶石伴生的有尖晶石、透輝石、黑雲母、磷灰石、鋯石等。
鹼性玄武岩中的藍寶石多呈強熔蝕狀小晶體,分佈很不均勻,含量低,但是它是形成大型藍寶石沖積砂礦的最主要源岩,這類原生藍寶石主要賦存在新生代鹼性玄武岩中,藍寶石呈渾園熔蝕狀微斑晶或捕虜晶產出,與鋯石、石榴石、尖晶石、磁鐵礦等礦物伴生。
含藍寶石的鹼性玄武岩低SiO2,高TiO2,多構成岩頸、火山口和小岩體。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鹼性玄武岩中的藍寶石是上地幔中氧化鋁過飽和,氧化矽不足的熔融體在岩漿通道中直接結晶的產物。
藍寶石還產在正長岩體與富鎂碳酸鹽岩內接融變質帶中的矽酸鹽矽卡岩中,主要是富鋁的正長岩體上侵過程中交代富鎂碳酸岩時熔離出來的三氧化二鋁,並從圍岩中帶入微量鐵和鈦元素,從而形成藍寶石。
伴生礦物有中長石、方柱石、金雲母和尖晶石。
有的藍寶石還產在侵入到白雲質大理岩或結晶灰岩中的偉晶岩中,發現藍寶石晶體嵌在長石斑晶之中,由此表明藍寶石是偉晶岩階段氣成熱液交代長石的產物。
還有超基性雲母雲英岩藍寶石礦床,麻粒岩和角閃岩相的變質成因藍寶石礦床等等。
由此可看出,原生藍寶石的生成是多種成因的。
砂礦中的藍寶石均來自藍寶石的生成岩或礦床。 世界上出產藍寶石的地方很多,主要有緬甸、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印度、澳大利亞、美國、肯尼亞、坦桑尼亞和中國等地。 緬甸不僅紅寶石世界著名,藍寶石也聞名於世。
緬甸藍寶石主要產在抹谷地區,這是一個古老結晶岩的分佈區,由各種類型的片岩和片麻岩組成,其中穿插了大型的偉晶岩脈。
還有分佈十分廣泛的大理岩,深成岩體的侵入形成鎂質矽卡岩帶,藍寶石等剛玉類寶石就產生在這個矽卡岩帶中。
伴生礦物有尖晶石、鎂橄欖石和透輝石。
緬甸藍寶石也稱為東方藍寶石,表示極優質的"濃藍"微紫的寶石。
優質的藍寶石價值也是很高的,世界上藍寶石的產量極大,但是顏色好、質地佳,粒度大的藍寶石並不多。
引用:http://azaure.blog.hexun.com/3345333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