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為單細胞原蟲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之感染症。
全球感染盛行率於1997年以前估計約為10%,之後因排除非致病性但形態相同之原蟲E. dispar感染,真實盛行率待重新調查。
痢疾阿米巴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但痢疾阿米巴可能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引發腸道症狀,輕微者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或便秘,重者伴隨發燒、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也可發生次發性腸外感染,其中以肝膿瘍(liver abscess)最為普遍,更甚者為肺膿瘍或腦膿瘍等。
全球估計每年因阿米巴感染症致死者為4∼11萬,為寄生蟲感染死亡的第二位(僅次於瘧疾)。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原蟲痢疾阿米巴為本病之致病原,其生活史有兩個階段:主司代謝繁殖的活動體(trophozoite;又名營養體)及能耐惡劣環境的囊體(cyst),後者具囊壁,隨寄主之排泄物進入環境,經食入後,在下一寄主腸道脫囊(excystation)成為活動體。
活動體可侵入組織造成病變,囊體則為具感染力之階段。
痢疾阿米巴之形態與腸道共生原蟲E. dispar相同,鏡檢不易區分,此外痢疾阿米巴和其他非致病性之腸道阿米巴,如大腸阿米巴(E. coli)、哈氏阿米巴(E. hartmanni)等也容易混淆。
阿米巴性痢疾Amoebiasis|醫學辭典-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https://www.kingnet.com.tw/diagnose/single?dicId=9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