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8:0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後腹脹。與下後腹滿。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裡為實。發汗後。外已解也。


腹脹滿。知非裡實。


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此湯。和脾胃而降氣。〔程〕胃為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胃氣虛。


而不能敷布諸氣。故壅滯而為脹滿。是當實其所虛。自能虛其所實矣。


虛氣留滯之脹滿。較實者。自不堅痛。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凡言發汗後者。以外無表證。裡無別術。止有腹脹一事而已。除此之外。即獲全安。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千金。名厚朴湯。分兩稍異。)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玉函。作半斤)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成本。千金翼。有炙字。)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玉函。五味下。有 咀二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8:1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錢〕此雖陽氣已傷。因未經誤下。故虛中有實。以胃氣未平。故以厚朴為君。生薑宣通陽氣。半夏蠲飲利膈。故以為臣。參甘補中和胃。所以益汗後之虛耳。〔喻〕移此治泄後腹脹果驗。


證治大還曰。孫召治一女子。心腹脹滿。色不變。經曰。三焦脹者。氣滿皮膚。 然石堅。遂以仲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下保和丸。漸愈。


張氏醫通曰。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於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


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玉函。若下下。有若發汗三字。脈上。有其字。脈經。千金翼。作傷寒吐下發汗後。少一振字。


脈經。無白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8:2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


與此湯以和經益陽。〔錢〕傷寒本當以麻黃湯汗解。若吐下之。則治之為逆。心下者。胃脘之間也。


逆滿。


氣逆中滿也。


〔汪〕裡虛氣逆。心下作滿。且上衝於胸膈之間。更上逆於頭。起則作眩。〔鑒〕脈沉緊。是其人必素有寒飲。相挾而成。若不頭眩。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今乃起則頭眩。是又為胸中陽氣已虛。不惟不可吐。亦不可汗也。


〔張〕至若吐下後。重發汗太過。亡陽。厥逆煩躁。或仍發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又屬真武湯證。非此湯可能治也。


傷寒準繩曰。凡傷寒頭眩者。莫不因汗吐下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也。


眩者。目無常主。頭眩者。俗謂頭旋眼花。是也。


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


案逆滿者。上虛而氣逆不降。以為中滿。氣上衝胸者。時時氣撞搶於胸脅間也。


二證遞別。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千金。名茯苓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金匱。及玉函。作三兩。)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玉函。


三服下。有小便即利四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8:4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身為振振搖者。即戰振身搖也。


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戰振欲墮於地也。


二者皆為陽虛失其所恃。一用此湯。一用真武者。蓋真武救青龍之誤汗。其邪已入少陰。故主以附子。佐以生薑苓朮。是壯裡陽。以制水也。


此湯。救麻黃之誤汗。其邪尚在太陽。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朮。是扶表陽。以滌飲也。


至真武湯。用芍藥者。裡寒陰盛。陽衰無依。於大溫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斂之品。恐陰極格陽。必速其飛越也。


此湯不用芍藥者。裡寒飲盛。若佐以酸斂之品。恐飲得酸。反凝滯不散也。


案金匱要略痰飲篇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乃知此條。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者。陽虛淡飲所致也。


傷寒類方曰。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輕者。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玉函。脈經。千金翼。發汗病不解。作發其汗不解而。)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8:5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營衛俱虛也。


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營衛。〔徐〕汗後而表不解。是證仍如故。而惡寒獨曰反。比前有加也。


〔錢〕或曰。既云發汗病不解。安知非表邪未盡乎。曰。若傷寒汗出不解。則當仍有頭痛發熱。脈浮緊之辨矣。


而仲景非唯不言發熱且毫不更用解表。而毅然斷之。曰虛故也。


則知所謂虛者陽氣也。


其脈必微弱。或虛大虛數。而見汗出但惡寒之證如附子瀉心證。及用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類。


故曰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玉函。作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玉函。千金翼。五升。作三升。


無疑非仲景方五字。五合。玉函。作三合。千金翼。作二合。成本。無三服之三字。方作意。)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9:05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周〕汗多為陽虛。而陰則素弱。補陰當用芍藥。回陽當用附子。勢不得不芍附兼資。然又懼一陰一陽兩不相和也。


於是以甘草和之。庶幾陰陽諧。而能事畢矣。


〔柯〕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陰陽俱虛。


故加附子。皆仲景治裡不治表之義。〔汪〕叔和認為傷寒病發汗不解而惡寒。乃表邪未盡。仍宜發汗。因疑此方。


為非仲景意。似不可用。故內台方議亦云。若非大汗出。又反惡寒。其脈沉微。及無熱證者。不可服也。


明乎此。而此方之用。可無疑矣。


柯氏曰案少陰亡陽之證。未曾立方。本方恰與此症相合。芍藥止汗。收肌表之餘津。甘草和中。除咽痛而止吐利。附子固少陰。而招失散之陽。溫經絡而緩脈中之緊。此又仲景隱而未發之旨歟。


案此方。於芍藥甘草湯中。加附子。於四逆湯中。去乾薑。代芍藥。陰陽雙救之意。可自知也。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脈經。千金翼。作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9:2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發汗若下。病宜解也。


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苓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程〕發汗下後。病仍不解。而煩躁者。此時既有未解之外寒。復有內熱之煩躁。大青龍之證備具矣。


不為所誤者。幾何。不知得之汗下後。則陽虛為陰所凌。故外亡而作煩躁。


必須溫補兼施。〔徐〕此證惑人。在病仍不解四字。〔汪〕此虛煩虛躁。乃假熱之象也。


〔鑒〕大青龍證。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須躁屬實。


此條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後之煩躁屬虛。然脈之浮緊沉微。自當別之。恐其誤也。


故諄諄言之也。


案此湯症。陽症俱備。而不然者。身雖煩熱。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雖有煩渴引飲。亦自喜熱而惡冷。


舌苔白滑。或假生燥苔。脈雖洪大。或散而數。或弦大浮疾而空虛。無力無底。總之取脈不取症。庶幾無失真的矣。


茯苓四逆湯方茯苓(四兩○成本。作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玉函。味下。有 咀二字。三升。作一升二合。去滓以下。作分溫再服日三。千金翼。三升。作二升。)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9:3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柯〕先汗後下。於法為順。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陰。陰陽俱虛。而煩躁也。


故制茯苓四逆。固陰以收陽。先下後汗。於法為逆。而表症反解。內不嘔渴。似於陰陽自和。而實妄汗亡陽。所以虛陽擾於陽分。晝則煩躁也。


故專用乾薑附子。固陽以配陰。二方皆從四逆加減。而有救陽救陰之異。此比四逆為緩。固裡宜緩也。


薑附者。陽中之陽也。


用生附而去甘草。則勢力更猛。比四逆為峻。回陽當急也。


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緩急自別。加減之妙。見用方之神乎。


案千金方。婦人產後。淡竹茹湯方後云。若有人參。入一兩。若無。納茯苓一兩半。亦佳。蓋人參茯苓。


皆治心煩悶。及心虛驚悸。安定精神。


聖濟總錄。治霍亂臍上築悸。平胃湯。(即本方)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


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原注】玉函云。與小承氣湯。○玉函。脈經。千金翼。故也下。有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九字。乃合前條。為一則耳。又調胃承氣湯。


作小承氣湯。千金翼注。一云。調胃承氣湯。程。喻。錢。及王肯堂校千金翼。熱上。有惡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4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49:5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


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裡實也。


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


(見下編十棗湯條。)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程〕汗後不惡寒反惡熱。其人大便必實。由發汗後。亡津液所致。病不在營衛。而在胃矣。


法當和胃氣。〔錢〕既汗之後。陽氣已虛。不宜大下。故當與調胃承氣湯。即陽明篇所謂。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是也。


〔柯〕虛實俱指胃言。汗後正氣奪則胃虛。故用附子芍藥。邪氣盛則胃實。故用大黃芒硝。此自用甘草。是和胃之意。此見調胃承氣。是和劑而非下劑也。


案陽明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正與此條發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注】即豬苓散是○脈經。後。作若。乾字。作燥。無煩躁之躁字。


欲得飲水。玉函。作其人欲引水。玉函。脈經。少少與。作當稍二字。胃氣。作胃中。五苓上。成本。玉函。


並有與字。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0:0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汪〕此條論當作兩截看。太陽病發汗後云云。至胃氣和則愈。此系胃中乾。煩躁作渴。止須飲水以和胃氣。非五苓散證也。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此系水熱結於膀胱而渴。乃為五苓散證。太陽病。乃合中風傷寒。而言之也。


方喻列入中風。何其執也。


〔魏〕大汗出。所謂如水流漓也。


於是胃中津液。受傷而乾。


因乾而燥。因燥而煩。因煩躁而不得眠。此一串而至者。惟恐人誤認為傳裡之燥煩。誤下也。


於是標出欲飲水者一證。〔志〕不可恣其所欲。須少少與飲之。〔鑒〕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則是太陽表邪未罷。膀胱裡飲已成也。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矣。


今邪熱熏灼。燥其現有之津。飲水不化。絕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匱。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


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熱。內輸水府。則氣化津生。熱渴止而小便利矣。


〔方〕消。言飲水而小便又不利。則其水有似乎內自消也。


渴。言能飲且能多也〔錫〕案大汗出。胃中乾者。乃胃無津液而煩躁。故與水以潤之。小便不利消渴者。乃脾不轉輸。水津不布而消渴。故用五苓以散之。若胃中乾者。復與五苓散。利其小便。則愈乾矣。


故陽明篇云。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0:1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傷寒準繩。張兼善曰。煩渴用白虎湯。宜也。


其用五苓散滲津液。何哉。曰白虎。乃表證已解。邪傳裡而煩渴者用之。今脈尚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白朮茯苓之甘淡。以潤虛燥也。


五苓散方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成本。銖下。有半字。)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成本。玉函。無枝字。後人故生議。考成氏本注。並明理論。俱作桂枝。知其脫誤也。)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搗為散。金匱。成本。玉函。作為末二字。千金翼。作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外台夭行病。作為散水服。千金。亦作水服。多飲暖水。


千金。無暖字。外台。溫病。作多飲暖水。以助藥勢。成本。無如法將息四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2&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0:33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錫〕散者。取四散之意也。


茯苓澤瀉豬苓。淡味而滲泄者也。


白朮助脾氣以轉輸。桂枝從肌達表。外竅通而內竅利矣。


故曰多飲暖水汗出愈也。


〔汪〕方中用術。昔賢如孫真人朱奉議許學士等。皆用白朮。近醫方中行喻嘉言。改用蒼朮。然蒼朮過於燥烈。不若白朮之甘平滋膩。能補津液而潤燥。縱使仲景時無白朮。於今業已有之。在醫人亦可權宜取用。方後云。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此即桂枝湯方下。 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之義。建安許氏云。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於此可見。〔魏〕五苓必為散。以白飲調服。方能多服暖水。而汗出始愈。設煎法而服。則內外迎拒。藥且不下。故必服藥如法。然後可效。


案明理論曰。苓。令也。


號令之令矣。


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


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馬永卿懶真子錄云。關中名醫駱耕道曰。五苓散五味。而以木豬苓為主。故曰五苓。莊子之言曰。藥也其實堇也。


桔梗也。


雞壅也。


豕零也。


是時為帝者也。


疏云。藥無貴賤。愈病則良。去水則豕零為君。豕零。木豬苓也。


二說未知何是。姑兩存焉。


案白飲。諸家無注。醫壘元戎。作白米飲。始為明晰。活人書作白湯。恐非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3&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0:4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千金方。五苓散。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


和劑局方。辰砂五苓散。治傷寒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郁悶。唇口乾焦。神志昏沉。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及治瘴瘧煩悶不省者。即本方加辰砂。如中暑發渴小便赤澀。用新汲水調下。小兒五心煩熱。焦躁多哭。


切牙上攛。欲為驚狀。每服半錢。溫熱水下。


三因方曰。己未年。京師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無佗。溫疫也。


(案醫說。引信效方。)


又五苓散。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許。


傷寒百問經絡圖。五苓散。又治瘴氣溫瘧。不伏水土。黃膽或瀉。又治中酒惡心。或嘔吐痰水。水入便吐。心下痞悶。又治黃膽。如黃橘色。心中煩急。眼睛如金。小便赤澀。或大便自利。若治黃膽。煎山茵陳湯下。日三服。


濟生。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熱二氣。及冒濕泄瀉注下。或煩。或小便不利。


於本方。加車前子。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4&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1:02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直指。五苓散。治濕症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治傷暑煩渴。引飲過多。


小便赤澀。心下水氣。又流行水飲。每二錢。沸湯調下。小便更不利。加防己佐之。又治尿血。內加辰砂少許。


用燈心一握。新水煎湯調下。又治便毒。疏利小便。以泄敗精。用蔥二莖。煎湯調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玉函。已。作後。浮下。有而字。脈經。千金翼。煩上。有復字。)


〔方〕已者。言發汗畢。非謂表病罷也。


煩渴者。膀胱水蓄。不化津液。故用四苓以利之。浮數者。外表未除。故憑一桂以和之。所以謂五苓能兩解表裡也。


(案方注。系金鑒改訂。故與原書。有異同焉。)〔鑒〕發汗已。為太陽病已發過汗也。


脈浮數。知邪仍在表也。


若小便利而煩渴者。是初入陽明胃熱。白虎湯證也。


今小便不利而煩渴。是太陽腑病。膀胱水蓄。五苓證也。


故用五苓散。如法服之。外疏內利。表裡均得解矣。


案表邪未解。則陽氣盛於外。而津液亦走於外。下焦蓄水。則升騰之氣液失其常。是以胃中燥而煩渴。


故主以五苓。外發表邪。內利蓄水也。


成注。為亡津液。而胃燥之解。恐非是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5&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1:1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此申上條或渴而不煩。或煩而不渴者。以別其治也。


傷寒發汗後。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今惟曰汗出者。省文也。


渴而不煩。是飲盛於熱。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水以化津也。


若不煩且不渴者。是裡無熱也。


惟脈浮數汗出。小便不利。是營衛不和也。


故主以茯苓甘草湯。和表以利水也。


案柯氏汗出下。補心下悸三字。其說難憑。蓋因厥陰篇。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


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一條。而生此說耳。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玉函。作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6&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1:2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鑒〕有脈浮數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棗芍藥者。因有小便不利之裡。恐滯斂而有礙於癃閉也。


五苓去朮澤豬苓者。因不渴不煩。裡飲無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過於燥滲傷陰也。


傷寒類方曰。此方之義。從未有能詮釋者。汗出之後。而渴不止。與五苓。人所易知也。


乃汗出之後。


並無渴證。又未指明別有何症。忽無端而與茯苓甘草湯。此意何居。要知此處汗出二字。乃發汗後汗出不止也。


汗出不止。則亡陽在。即當與以真武湯。其稍輕者。當與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更輕者。則與以此湯。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蓋汗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鎮之。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此二方則以桂枝甘草斂汗。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此方之義。不了然乎。觀厥陰篇心悸治法益明。


虛實辨疑曰。水停心下而悸者。茯苓甘草湯。加芫花主之。金匱要略云。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則發悸。是以悸當治其飲也。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名曰。玉函。及千金翼。外台。作此為。喻本。程本。柯本。張本。主之下。有多服暖水汗出愈七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7&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1:4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魏〕表裡證。裡證何。即所謂煩渴飲水。水入即吐。是也。


表證何。即前條所謂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汗出。是也。


於是用桂枝以驅表邪。佐以術苓澤瀉。以固土逐水。加以多飲暖水。使汗出而表解。水既不逆。


小便利而裡解。而病有不愈者乎。〔柯〕是其人。心下有水氣。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結於內。水飲拒絕於外。


既不能外輸於玄府。又不能上輸於口舌。亦不能下輸於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


〔方〕伏飲內作。故外者不得入也。


蓋飲亦水也。


以水得水。涌溢而為格拒。所以謂之曰水逆也。


吳遵程方論曰。五苓散。逐內外水飲之首劑。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


止用二三味。總不出是方為祖劑云。凡太陽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及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顛眩者。咸屬水飲停蓄。津液固結。


便宜取用。但須增損合宜耳。若津液損傷。陰血虧損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再用五苓利水劫陰之藥。則禍不旋踵矣。


張景醫說曰。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其人汗自出。肢體重痛。轉仄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或引飲過多。多有此證。但多服五苓散。小便通利。濕去則愈。切忌轉瀉發汗。小誤必不可救。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8&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1:56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初虞世云。醫者不識。作傷風治之。發汗死。下之死。己未年。京師大疫正為此。予自得其說。救人甚多。壬辰年。予守官洪州。一同官妻。有此證。因勸其速服五苓散。不信。醫投發汗藥。一夕而斃。不可不謹也。


大抵五苓散。能導水去濕耳。胸中有停痰。及小兒吐 。欲作癇。服五苓散。


最效。初君之說詳矣。


予因廣此說。以信諸人。出信效方。博聞類纂曰。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霖雨乍歇。


地氣蒸郁。令人驟病頭疼壯熱嘔逆。有舉家皆病者。謂之風濕氣。不知服藥。漸成溫疫。宜用五苓散半帖。入薑錢三片。大棗一枚。同煎。服一碗。立效。


未持脈時。病患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脈經。手叉。作叉手。玉函。脈經。千金翼。不咳間。有即字。作以重發其汗虛故也。)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59&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2:07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張〕此示人推測陽虛之一端也。


陽虛耳聾。與少陽傳經耳聾迥別。亟宜固陽為要也。


叉手冒心。加之耳聾。陽虛極矣。


嘗見汗後陽虛耳聾。諸醫施治。不出小柴胡加減。屢服愈甚。必大劑參附。庶可挽回也。


〔錢〕


誤汗亡陽。則腎家之真陽敗泄。所以腎竅之兩耳無聞。猶老年腎憊陽衰。亦兩耳無聞。其義一也。


治法宜固其陽。〔魏〕蓋陽虛之甚。兩耳無聞。則陽浮於上。根離於下。待時而脫。昏蒙之狀。神明已亂矣。


案汪氏引補亡論曰。素無熱人。可與芍藥附子湯。素有熱人。可與黃 建中湯。魏氏曰。輕則桂枝甘草。


重則加參附。程氏亦用以桂枝甘草湯。然桂枝甘草湯症。虛特在膻中。今加之以耳聾。精氣將脫。危險殊甚。


張氏用大劑麥附。固為得矣。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玉函。脈經。千金翼。多下。有者字。)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0&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16:52:1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成〕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


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錢〕中風發汗後。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可也。


若飲水過多。則胃虛不運。水冷難消。必至停蓄不滲。水寒侵肺。呼吸不利。故肺脹胸滿。氣逆而喘急也。


若以冷水灌濯。則營衛先已空疏。使寒邪入腠。水氣侵膚。


內通於肺。而亦為喘也。


〔柯〕漢時治病。有火攻水攻之法。故仲景言及之。


案水攻。論中無所考。唯玉函脈經。有可水篇。其中一條云。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云云。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裡通利。其病即除。正其義也。


(文蛤散條。反以冷水之。若灌之。)


案此條。喻氏張氏魏氏。並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主。蓋本於郭雍補亡論。水寒傷肺。恐非所宜也。


柯氏主以五苓散。汪氏則用茯苓桂枝生薑甘草湯。加厚朴杏仁。錢氏云。去麻黃加葶藶之小青龍湯。或可酌用。


蓋錢所處。似切當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脈經。下發字下。有其字。玉函。若字以下九字。無。)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C%AF%E7%BE%A9/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0681&pid=711361&fromuid=7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7 14:28 , Processed in 0.28125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