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溫辨論】
傷溫辨論
夫濕乃重濁之邪,其傷人也最廣。
考《難經》、
《金櫃》有傷濕、中濕、風濕、濕溫之名。
殆傷則傷其表,表者,乃陽明之表,肌內也,四肢也;
中則中其內,內者,乃太陰之內,脾陰也,濕土也。
故傷表則肢節必痛,中裡則腕腹必悶。
及濕與風搏,而周身痛楚,濕與熱合,而煩悶熱蒸,都甚於夏秋。
蓋江南地卑氣濕,沿江瀕海,霧露風潮,較別處尤甚,且易感染。
故醫者,亦不務傷寒,專事濕溫。
然比之傷寒,尤為瑣屑,更難調治。
所謂能醫大江南之病者,思過半矣。
矧其症,不獨夏秋,四時兼有。
其濕之盛者,猶有微熱惡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憑,若濕之微者,依然外無痛楚,內不煩擾,但覺倦怠嗜臥,脈證緩弱,一如虛損。
斯候也,誤補之則濕遽化熱而病反增劇,誤消之則濕留正損而更覺難堪。
又要分別陽濕陰濕,陽濕者,胃熱恆多,即為濕熱,陰濕者,脾陽必衰,即為濕寒。
更審其傷內傷外,傷內者,脾土必虛,《內經》所謂卑隘之土,易於聚濕,胸腹必滿,氣機必滯;
傷外者,陽氣必虧,河間所謂表虛之體,易於著濕,肢體必重,關節必痛,傷內者,理脾為主;
傷外者,宜氣為先。
陽濕者,主以苦辛;
陰濕者,主以苦溫。
俱當以淡滲佐之。
茍能明其陰陽,分其內外,臨機應變,神而明之,庶不愧為醫中之司命焉。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53680&pid=726110&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