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閉症致病成因 中研院有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2-13 18:3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閉症致病成因 中研院有解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自閉症的成因在學界仍是個謎,僅知自閉症肇因於早期神經發育異常,但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薛一蘋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連結大腦杏仁核的「後端前連合」若發生異常,將影響社交活動。研究也發現,用於治療肺結核的舊藥「D-環絲胺酸」,能有效改善自閉行為。薛一蘋指出,由於「D-環絲胺酸」已是臨床用藥,無須再做人體實驗,未來作為自閉症臨床用藥指日可待。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薛一蘋帶領研究團隊,針對轉錄因子TBR1,研究神經迴路異常導致自閉症的關連性。這項研究歷時9年,研究成果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


杏仁核神經連結異常

27日於國科會舉行的記者會上,薛一蘋指出,自閉症並非單一基因突變所造成的疾病,而先前美國已有研究指出,TBR1是發生率排行第5的自閉症致病基因,她的研究團隊也長期探討TBR1的分子功能,因此以野生種的小鼠與TBR1缺失小鼠做比較,模擬病人缺少TBR1的生理變化。


在這項實驗中,放入同一空間的兩隻野生種小鼠,對彼此好奇且彼此追逐,但與野生種小鼠同處一個空間的TBR1缺失小鼠,完全不理會對方且無社交活動。經由研究團隊切片檢視,並以親脂性螢光染料追蹤小鼠大腦杏仁核軸突發現,TBR1缺失小鼠缺少負責連結兩個大腦半球杏仁核的後段前連合。


薛一蘋解釋,經由這項實驗證實,當大腦的TBR1基因出現缺失,會造成同側杏仁核內部連結缺陷。


而神經迴路異常,則會導致訊息無法正確傳遞,神經細胞因而無法接受適當刺激,出現正常反應。


這也是為何自閉症患者出現社交能力低落等行為特徵。


臨床用藥待進一步實驗


儘管目前醫學無法直接修復患者的後段前連合,但研究團隊使用「D-環絲胺酸」抗生素藥物,能夠控制NMDA受體活性,直接活化離子通道,讓基因表現的活性變好。在實驗中,研究團隊經由大腦直接注射、腹腔注射兩種方式,皆發現原本社交活動低落的TBR1缺失小鼠,注射「D-環絲胺酸」後,開始追逐另一隻小鼠,活動力幾乎恢復成與野生種小鼠一樣,有效改善小鼠的類自閉行為。


薛一蘋指出,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每88名兒童就有一名是自閉兒,面對自閉症罹患率逐漸提高,若未來「D-環絲胺酸」在臨床實驗上證實對治療人類自閉症有效,一旦兒童經過MRI檢測有前連合問題,便可進一步檢測TBR1是否有問題,是否以「D-環絲胺酸」予以治療。但她也強調,中研院是基礎研究,「D-環絲胺酸」是否用於臨床治療,要透過注射或口服方式更有效,皆需臨床實驗進一步確認。

 


引用:http://n.yam.com/lihpao/arts/20140127/20140127079038.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8 收起 理由
巨門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6: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