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帶兼目疾論】
經帶兼目疾論
經者,經脈也。
血隨氣行,周身旋轉,應月而下,不失其常,故即謂之經水。
帶者,帶脈也,環束如帶,管攝諸經,失其所司,時流穢濁,故即謂之帶下。
女科首重調經,其人心脾充旺,則經候如常。
蓋脾輸五穀之津液,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水。
苟心脾衰弱,便有參差不月之虞。
血虛者,後期而至,血熱者,先期而來。
陰氣勝陽,則血不營運,故令乍少。
陽氣勝陰,則血流散溢,故令乍多。
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血亦結。
鬱怒過度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
氣血結逆於臟腑經絡之間,而經閉不通矣。
又有經前誤食冷物,遏抑陽明之路,阻其血脈,每次經來,必先腹中作痛,或筋骨酸疼,經後風寒乘虛客於胞門,傷其衝任,所生之血不能宣流而下,斷續淋漓,或成塊作片,此皆當察其虛實而治之也。
經閉不調,皆有目患。
蓋目為血脈之宗,血不足,則脾臟失職,不能歸明於目,而且肝木無制,必然化火生風,為星翳霧障,甚則挾相火上行,刑克水源,為瞳神淡白。
經水逆行而上,目中清純之膏,為濁陰擾亂,或為瘀血灌睛,或為胭脂內障。
先賢治法,氣虛陰勝者,四君子主之。
氣滯者,四君加香附延胡索調之。
血虛陽勝兼熱者,四物加芩連丹皮清之。
血實有瘀者,四物加桃仁紅花破之。
憂思者,歸脾湯補之。
鬱怒者,加味逍遙散,佐以越鞠丸達之。
經來脹痛者,當歸抑氣散行之。
風寒內客者,當歸養榮東加薤白以溫之散之。
帶之為病,五臟六腑皆有之。
《產寶》云:帶下三十六疾,分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
然總而論之,不過虛實二字,故後人只以赤白言之。
凡風寒濕熱客於胞門,傳至臟腑,結於帶脈,津液因之涌溢而出,必辨其色赤者為熱,白者為寒,青者為風,黃者為濕。
內經言白蠱白液白淫,皆主任脈為病,治宜專固任脈。
若因脾虛,中氣下陷,不能統固,宜補中升陽。
或因心腎不交,相火蒸爍膏液,宜交通心腎。
若兼目疾,因於風寒濕熱者,必翳障羞明。
因於脾虛心腎不交者,必午後乾澀,甚則瞳神昏暗,皆由津液暗耗,無以滋榮。
總宜閉其精竅,開其水道,庶清濁得分,更兼用補其氣血,和其陰陽。
氣血旺,則客邪無隙可乘,陰陽和,則水火得以既濟矣。
引自: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30577&pid=633803&fromuid=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