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7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曆書由來的傳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2 14:0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2-7 20:28 編輯

曆書由來的傳說

 

曆書是編排年、月、日、節氣等以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曆書也是人類長期創造的文化成果之一。


相傳在古代,由於曆法定得不準,天時與農事往往不能正確地配合,農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


當時的天子祖乙(約公元前1450年)見到節令紊亂導致民不聊生,非常憂慮。


以為是得罪了天神,於是祖乙親自率領百官,焚香沐浴,前往天壇祭祀天神,並傳喻全國百姓設壇祭天,祭拜天神,請求寬恕,使節令恢復正常,可是節令還是照樣的紊亂。


相傳當時在定陽山下,有個青年樵夫名叫「萬年」,平日以打柴採藥為生,平時對曆法及節令很感興趣。


有一天,萬年上山砍柴,砍完了就坐在樹下休息。


他望著樹影出神,不知不覺過了大半個時辰,發現地上的樹影已悄悄地移動了方位。


萬年靈機一動,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呢?


回到家後,萬年就設計出一個「日晷儀」。


可是,一遇上陰雨天,日晷儀就失去效用了。


有一次,萬年在溪邊喝水,看見崖上的水很有節奏的往下滴,規律的滴水聲又啟發了他的靈感。


回家後,萬年就動手做了一個五層的漏壼,利用漏水的方法來計時。


這麼一來,不管天氣陰晴,都可以正確地掌握時間了。


有了計時的工具,萬年更加用心的觀察天時及節令的變化。


經過長期的歸納,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覆一次。


只要搞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不用擔心節令不準了。


於是萬年就帶著自己發明製造的日晷儀及水漏壼進見天子祖乙,說明節令不準與天神並不相干。


祖乙覺得萬年說的很有道理,就把萬年留下,並在天壇前蓋起日晷台、漏壼亭,又派了十二個童子供萬年差遣。


從此以後,萬年得以專心一意地研究時令。


過了一段日子,萬年根據推算出的初步成果報告祖乙:「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榮枯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現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蠶百星,星象復原,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恭請天子定個節名吧!」


祖乙說:「春為歲為,春始歲始,就叫春節吧。」


於是萬年留在宮中繼續推算,修改不夠準確的太陽曆草曆。


這樣經過了幾十年,萬年精心制定的太陽曆終於完成了。


當他把太陽曆獻給祖乙時,已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


祖乙深受感動,就把太陽曆定名為「萬年曆」,並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直到今天,人們也習慣將陽曆稱為「萬年曆」,並在春節時掛上日月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功高德重的萬年。


不過這些朝代所使用的曆元都是一致的,曆元就是將冬至作為一節的開始,將陰曆初一作為一月的開始,將夜半子時作為一天的開始,將甲子日定為天干記日周期的開始。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里,耕作的進度往往依天時為準,曆法自然就成了農民作息的依據。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曆法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所以歷代天子,都十分重視修訂曆法一事。


在戰國時期之前,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朝代,所使用的曆法,皆為「四分曆」,其中黃帝、周、魯三種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陰曆十一月)為一歲之首。


殷朝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陰曆十二月)為一歲之首。


夏朝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陰曆正月)為一歲之首。


顓頊時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陰曆十月)為一歲之首。


到了漢武帝時,已出現了曆法與天象不符的偏差。《漢書》「律曆志」形容此時為:「朔晦月見,弦滿望高」。


武帝下令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秦「顓頊曆」,另訂「太初曆」,仍以夏曆的孟春之月為歲首,並將廿四節氣列入曆法。


這套曆法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民國以後,才改用陽曆。


在西周時,人們已將沿著黃道赤道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後來并命名為:


東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白虎:奎、婁、胃、昂、畢、觜、參。


北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


在擇日的應用上,人們早就有擇良辰吉日的做法,司馬遷說:「當窺觀了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可見擇日中許多名目作法在古代是一種陰陽之術,並非全是無稽之談。


古代曆法選擇日課上,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五行用事或土王用事。


直到魏正光曆法,才加上七十二候、四正卦、上朔等。


在唐朝以後,各種曆法註解項目更為繁多,而吉凶神煞更是讓人眼花撩亂,不過,大抵上仍可分為六類:


一.由太歲干支決定。


二.由月名(日行十二宮)決定。


三.由月名及日干支決定。


四.由日名決定。


五.由年和日干支所決定。


六.由四季和日干支所決定。


曆書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古時稱「通書」,或稱「時憲書」。


我國遠在古代就已設有觀察天象、推算曆法的官職。秦代有太吏令,唐代設太吏局,宋、元代有司天監,明清改為欽天監。


最早的曆書是裝裱成軸,用毛筆書寫。


到唐朝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曆書出售了。


帝制時代,曆書是由皇帝頌布的,並規定只許官方印,不准私人刻印,從此曆書又叫「皇曆」。


現存最古老的曆書是唐僖宗(公元805年)時印制的。


而真正古老的曆書產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


當時在皇宮中出現的是記事日曆,共分12冊,每月一冊,一天一頁,記載日、月、國家、朝廷大事和皇帝言行。


後來發展到把干支、月令、節氣,以及各種術數如擇日、星相吉凶、卜卦等內容都印在日曆上面了。


曆書在民間流傳和普及是宋代以後的事。


據說,宋代有個考官叫學政,他在批閱考卷時,發現秀才大都把日期寫錯了。


查問原因,秀才答:「學生晝夜讀書只能觀星月計算日期,那有不差一二天的」。


於是學政奏明朝廷,請翰林院年年修撰曆書,售給秀才掌握日子。


後來曆書由宮廷逐漸發行到民間,成為勞動人民的曆書流傳至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曆書也逐漸普及、更新,種類就有年曆、月曆、日曆、懷曆、台曆、挂曆、袖珍曆、萬年曆及農家曆等。


而內容更是多采多姿,受到廣泛大眾的歡迎。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cjjs-tw/article?mid=6650&prev=6856&next=4693&l=f&fid=20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5000 金幣 +500 龍幣 +2 學習 +50 收起 理由
廉貞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09:39 , Processed in 0.0878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