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脈法第一】
結者,氣偏結固,陰陽之氣不得而雜之。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雜以為和,不相雜以為結。
浮數,陽脈也;
能食而不大便,裡實也。
為陽氣結固,陰不得而雜之,是名陽結。
沉遲,陰脈也;
不能食,身體重,陰病也;
陰病見陰脈,則當下利,今大便硬者,為陰氣結固,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
論其數者,傷寒之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
至六日為傳經盡,七日當愈。
七日不愈者,謂之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
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經者,再自太陽而傳,至十二日再至厥陰為傳經盡,十三日當愈。
十三日不愈者,謂之過經,言再傳(醫統本無「傳」字)過太陽之經,亦以次而傳之也。
陽結為火,至十七日傳少陰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則愈;
陰結屬水,至十四日傳陽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則愈。
彼邪氣結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故當劇。
《內經》曰: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也。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
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趙本無「假令」二字)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
陰偏不足,則陽得而從之;
陽偏不足,則陰得而乘之。
陽不足,則陰氣上入陽中,為惡寒者,陰勝則寒矣;
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為發熱者,陽勝則熱矣。
陽脈浮(趙本注:「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
血虛則筋急也。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6816&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