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關閉 [複製鏈接]
12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29:58 | 只看該作者

濕 


第四論曰:


太陽中熱者 是也。


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又曰: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按:


此證一味涼藥清內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為妙。


汗下俱不可,若加之溫針,則速其斃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06 | 只看該作者

王肯堂


霖按:


仲景治 ,三法鼎峙,前已釋明,注言此證一味涼藥清內火,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三者為妙,恐未盡然。


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濕勝也,豈寒涼酸收所能治哉!


疏矣。


辨太陽病脈第五論曰: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18 | 只看該作者

王肯堂


霖按:


此節正仲景示人以傳經之活法也。


天有寒暑燥濕風火之六氣,人之臟腑有三陽三陰之六氣,天之寒熱感於人,人即以己身之寒氣應之,所謂同氣相得也。


《靈樞 本藏篇》云: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太陽寒水主皮毛,為膚表之第一層,故風寒首傷太陽,然亦有不從太陽而竟至於陽明少陽,以及於三陰者,蓋三陽三陰所主之部位,何經虛,何經即受邪也。


如病形篇云:


中於面則下於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又曰:


中於陰者,常從 臂始是也。


至於《素問 熱論》,所謂傳經之法,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者,乃人身之六氣,以次相傳,此氣傳非病傳。


但人身何經何氣之虛,其病邪亦即由此而入,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


仲景恐治傷寒者,泥於按日傳經,故曰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是二日陽明如傳,當見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三日少陽,當見胸脅痛而耳聾,若不見陽明少陽經病證,則不傳也,三陰亦然,是傳經不可拘執按日,見何經病證,即以何經法治之,至若言足不言手者,省文也。


須知陰陽有互根之義,寒邪首傷足太陽,熱邪必首傷手太陰,此互根之理,不可移易者也。


後世言傷寒按日傳經,固屬大謬,而謂溫暑只在三焦,而不傳他經者,亦非果否。


則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傳經之說,何以見諸熱論乎?


夫傷寒有直中三陰者,溫熱伏氣有發於少陰出諸少陽者,暑邪中人,有入心入肝入脾之辨,是皆不可膠柱者也。


又曰: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按:


溫病無專經,隨其所中,以脈辨之,亦有不中太陽,初不頭痛惡寒諸證,而庸醫認為痰火內傷,禍不旋踵矣。


此證不傳經,止中一二經,慎之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27 | 只看該作者

王肯堂


霖按:


溫病乃冬至陽生,人身所伏之陽熱,被嚴寒折伏,藏於肌骨之間,至春郁遏之陽熱,為外邪逗引,始得發泄。


伏陽既出肌膚,遇春令之氣暄熱,兩熱相干,而成溫病,即《素問 生氣通天論》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者是也。


其外感之邪輕,故不惡寒,只發熱而渴,亦有微惡寒,旋即熱渴者,外邪較重也。


若口黏苔膩,身痛便溏,有汗不解,脈濡數者,非中風,乃溫病挾濕也。


溫邪內發,其脈多盛於右部,熱傷氣也。


風熱之邪外受,先傷手太陰經,風寒之邪,則先傷足太陽經,蓋肺主表,膀胱亦主表也。


治傷寒之麻黃湯,非瀉肺藥乎?


言太陽病則手太陰亦包括於中,省文也。


溫熱當察三焦論治,其傳經見何經證,以何經法治之,傷寒亦然,惟用藥寒熱之不同耳。


或言溫熱不傳經,只重三焦,則熱論何以又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傳經之文?


此不待辨亦明矣。


謂溫病無專經,此越人五十八難指疫證而言,不得拉雜冬日伏氣之溫熱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37 | 只看該作者

王肯堂


又曰: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


此證皆春溫,以內有火熱,感以風寒,故一發劇也。


眠睡語難,皆火內灼,非風溫外甚也。


自汗風傷衛,不惡寒,外證輕也。


止宜辛涼藥內解,微發表則愈。


霖按:


風溫為內蘊伏熱,外感風邪,其惡風怯寒,為或有之證,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證也。


發汗已身灼熱者,是誤以辛溫發表,風藥多燥,觸引伏氣,風火相煽,致有自汗、身重、多睡、鼻鼾、語難出諸候,斯皆誤汗劫液後之變證,非風溫初病固有之證也。


若再誤下誤火,則直視失溲,驚惕螈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


此明初既誤表,繼又誤下誤火,釀成不可救藥,足征風溫為燥熱之病,泄熱和陰,為斯證一定治法,縱或稍挾表邪,只宜蔥、豉、蒡、薄等味,辛涼輕劑,啟腎氣疏風熱是矣,豈可妄施麻桂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46 | 只看該作者

孫思邈傷寒例論


傷寒例論曰:


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難測,故有炎涼寒燠,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營運各別,終其晷,度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


天地尚且如此,然在人安可無事?


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


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


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


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


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滿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太半。


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兢進,折其毒勢,自然而差,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命,斯為誤矣。


按:


真人此論,從天人合基處發脈,義理源頭上起瀾,而議論蒼古,渾渾灝灝,真與南華並傳,雖論寒哉,而溫與暑之秘皆兼之矣。


敬錄置之座右,以為玄宗之一助,醫道待其余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0:54 | 只看該作者

劉河間,中暑論


中暑之證,身熱頭痛,背寒面垢,自汗煩燥,大渴口乾,倦怠而身不痛,或時惡寒,或畏日氣,脈虛而弱。


無問表裡,通宜白虎湯,並感冒發熱煩渴,五苓散、桂枝茯苓甘露飲、黃連香薷飲,或雙解散,或裡熱甚,腹滿而脈沉可下者,大承氣湯下之,或三一承氣湯尤妙。


半表半裡者,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


按:


劉河間論暑證甚詳,獨明於諸家用藥,頭頭中款,可謂得其解者。


但暑證不分表裡,一味清內,得寒涼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氣湯走馬之糞也。


卻之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03 | 只看該作者

李東垣 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


痿論云: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


今水不能勝火,則骨枯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


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腦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


自時當長夏至此,已采入正款,不敢擺刖,故重出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以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


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名曰清暑益氣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11 | 只看該作者

清暑益氣湯


黃 (汗少者減五分) 蒼朮(泔浸,去皮,各一錢五分) 升麻(一錢) 人參(去蘆) 白朮 橘皮 神麯(炒) 澤瀉(各五分) 甘草 黃柏(酒浸)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青皮(去白) 葛根(各三分) 五味(九個) 《內經》云: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


以黃 、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橘皮、當歸身、甘辛微溫,養胃氣,和血脈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濕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粗稍熱,食遠服。


按:


東垣意見精密。


立方中和,清暑益氣湯一劑近世多宗之。


然氣血虛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強壯者,不能取效,且助溫火,不可不斟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21 | 只看該作者

朱丹溪 中暑論


中暑論曰: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


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畜水。


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


當以解毒湯、白虎東加柴胡。


如氣虛者,加人參,此為傷暑。


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


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湯、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


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按:


暑病原有輕重,分傷冒中三款是已。


但凡感暑而病者,皆從冒火而得,總謂之傷暑,其感火多而熱重者,乃為中暑。


以內外諸雜證分屬五臟,猶為近理,至以五臟分屬冒傷中三者,則誤矣。


其內外諸雜證,即有重輕,均從臟腑而發,若以分屬之三證,豈不泥且左矣。


名家亦有此誤,又何以破後人之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31 | 只看該作者

辨動得靜得


丹溪曰:


若暑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台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證也。


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干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


靜動而得,分中暑傷暑,此論出自張潔古,後皆因之。


天盛暑之時,炎火若炙,無之非是,故古人聞避暑而未聞避寒,深堂廣廈,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


且房室陰涼,正可護衛陽氣,又安得而遏傷之乎?


即膏粱深處,必不能無冒暑,應接其傷暑者,亦於動中得之耳。


老子曰:


人能常清靜,天地盡皆歸。


一靜即可祛暑,從何而中也?


至於冰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傷脾胃,亦生雜證,謂瀉痢雜證,內有此物積聚則可,謂專以此致暑病則不可,若執口得寒物,身犯寒氣,同冬時寒病治之,則謬以千裡矣!


霖按:


潔古論暴以動靜分陰陽,甚屬不經,致啟後人訾議,然亦出諸不得已也。


何以言之,夫暑字從日,云暑而不云火,其義可思,蓋天日之陽熱,蒸地氣以上騰,人在氣交中,感之者為病暑。


《素問 五營運大論》,謂暑以蒸之,《禮記 月令》,謂土潤溽暑者是也。


夏至陰生,人身所伏者陰氣,暑在六氣,屬之君火,在臟屬心,在卦屬離,且離火中虛,則暑為陽熱中含陰象可征,是以仲景治 ,三法鼎峙,潔古猶恐世醫不明其義,故設陰暑陽暑之名以辨治。


丹溪引伸潔古之意,故曰此非治暑也,治因暑天所致之病也。


何等曉暢,初不料遺譏於後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39 | 只看該作者

辨動得靜得


夫潔古所謂動而得之為陽暑者,是言藜藿之人,或奔走長途,或戮力田間,暴中天日之熱為陽暑,乃動中之動也。


所謂靜而得之為陰暑者,是言膏粱之人,廣廈風車,恣欲無度,致損真陽,陰濕內伏,寒熱外襲為陰暑,乃靜中之動也。


若果清靜無為,真氣內守,百邪亦不能侵,豈獨一暑病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48 | 只看該作者

方古庵 附余暑論


論曰:


寒則傷形,熱則傷氣,何以言之?


人與天地同一橐龠,夏月天之氣浮於地表,則人之氣浮於肌表,況被盛暑所傷,膚腠疏豁,氣液為汗發泄於外,是表裡之氣俱虛矣。


不善攝生者,暑熱傷於外,生冷戕於中,若之何而能運化也?


是以水穀停積而為濕熱,發為嘔吐,為泄瀉,甚則吐瀉俱作,而揮霍悶亂也。


若不即病,濕熱怫鬱於內,他日為瘧為痢之所由矣。


今大順散,非治暑熱之藥,乃治暑月飲涼過多為病之劑也歟。


按:


此論精當,但大順散不可輕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1:56 | 只看該作者

王節齋 附余暑論


論曰: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證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


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


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


然治法不同也。


按:


節齋此論,氣脈證方俱備,種種精妙,暑月可錄一通於座右,古庵、節齋,以世代不宜列此,因原系丹溪附余,姑附之。


霖按:


節齋此論,似是而非。


夫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應地之五行,則木水火土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暑為君火,在卦為離,離中虛,乃明兩作之義,故曰暑中多挾濕也。


暑先入心,應乎君火,包絡主手厥陰相火,其氣與心相通,其脈與心相連。


心病每治包絡者,以心為君主之宮藏,義不受邪也,不得舍君火而言相火,是六氣尚不能明,豈可錄之座右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2:06 | 只看該作者

陶節庵 辨張仲景《傷寒論》


辨張仲景《傷寒論》曰:


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


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


夫受病之原則同,亦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


請略陳之。


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而成溫涼寒熱也。


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天道和煦,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於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惡風惡寒之證,其余時月,則無此證也。


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


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帙頗多。


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詮次流傳,其功博矣。


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


陳無已氏因之順文注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


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征也。


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論》非全書,得其旨哉,蓋傷寒之國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


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


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


經曰:


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


按:


麻黃桂枝湯,原為冬月傷寒正藥,溫暑二病,不可混施。


節庵力破從來之迷,至於辯仲景書中多遺帙缺誤,歸罪於王叔和之詮次,陳無已之注釋,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但仲景醫書,專明傷寒,故詳於寒病,略於溫暑,原不為溫暑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2:14 | 只看該作者

治傷寒用藥大略


論曰:


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論也。


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可,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


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傷榮,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


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克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


經云:


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


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又非庸俗所可擬也,予亦有代之者。


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必宜用辛溫散之。


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疼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和之,則愈矣。


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之,則殺人多矣。


曰辛涼者何?


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為至穩,嗚呼!


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


按:


辨寒溫暑藥甚明,沖和一湯,尤為溫涼二證穿楊之劑,百發百中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2:33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變溫熱病


論曰:


《活人書》發於溫病曰:


陽熱未盛,為寒所制,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


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耶?


又於熱病曰:


陽熱已盛,寒不能制,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


蓋是春夏陽熱已變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陽熱耳,外有寒邪,能折陽氣者,乃是時行寒疾,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為時行寒疫是也。


三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


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名不正則言不順矣。


張仲景又云: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要在辨其病源,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


按:


南陽發變字,大有慧心,至於伏寒之誤,南翁亦灼然知其然,而不敢明攻其非,恐起襲聞者議耳。


乃亦為非時寒疾,以破其惑,始自東垣設寒疫一款,皆可羽翼《內經》,啟蒙萬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2:48 | 只看該作者

溫病辨


《難經》曰:


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證頭疼惡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


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


經曰:


不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


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


按:


傷寒傳經,由腑入臟,由陽入陰。


溫病不傳經,止中一二經,或乘某經火,或乘某經虛,被春時寒氣所中,自內發外,而作寒熱等證,或中腑則腑病,或中臟則臟病,不論日期,始終惟此一二經。


《內經》言惟經所動,隨經而取,自是明明斷案,節庵分經良是,而以過太陽經不傳別經,定為溫病,此辨別寒溫之口訣,所當佩服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3:06 | 只看該作者

辨惡寒


論曰:


惡寒否乎?


曰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外則有惡寒惡風之證,既名為溫,則無此證矣。


曰:


然則子之言何所據乎?


曰:


據乎經耳。


經曰:


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


不惡寒則病非因外來,渴則明其自內達表。


按:


冬月傷寒,由於外感而惡寒是矣。


曰:


溫證不惡寒非也。


蓋溫證緣陽氣發暢,為春時風寒所迫,雖系內熱,亦由外感,故亦有惡寒等證,豈獨溫即暑病?


亦有此證,蓋暑屬外火傷於臟腑,內外炎炎,故熱極戰栗而成惡寒,醫不知,遂為傷寒,不可不詳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2 16:33:17 | 只看該作者

辨溫暑涼寒諸證


論曰:


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


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感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


經云: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


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


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夫傷寒二字,蓋冬時天氣嚴寒,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傷寒,乃有惡寒頭疼發熱之證,故用麻黃、桂枝發散表中寒邪,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證?


如或頭疼惡寒,表證皆除,而反見譫語怕熱燥渴,大便閉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熱愈,有何怪證?


其余春夏秋三時,雖有惡寒身熱,頭疼亦微即為感冒,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


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夏秋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


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無表證明矣。


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


其伏寒至夏,又感冒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


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熱二證,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


所發之時既異,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


此三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定殺人矣。


辛涼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為至穩,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垣夷其神乎哉!


世俗皆所未知也。


若表解其裡證具者,亦以法下之無惑,又傷寒下後,過經不愈者,亦溫病也。


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隨病制宜。


凡有辛苦勞役之人,有患頭疼惡寒身熱,加之骨腿酸疼,微渴自汗,脈雖浮大而無力,此為勞力感寒,用補中益氣辛溫之劑為良。


經云:


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


若當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下證見者,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切勿過用猛烈,其害非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1:4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