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3-9-20 11:27 編輯
【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九章 學習心得】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晚上7點由術龍老師解惑。
原文:
易之為書也。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自己對文章的直譯:
易之為書也。
易此當作著作。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起始的起頭、開端應該從開始到末了一整段時間當做事物的根本、特性而已。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六交錯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只有那個當前的內容而已。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他的開始、起源不容易洞悉、了解,他的動作的開始不困難的、不須費力的洞悉、了解,事物的根源或本原不重要的、不是根本的事情。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開始、起源言詞、文詞起草、編寫此,終止、結束既有的、既定的此最後的。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假如提到集聚不同類的內容著述、寫作規範,判別對跟錯,就不是那個交錯非完整無缺的。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然而,假如索取活著死去的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即處所能夠了解也,洞悉、了解者看那個卦義言詞、文詞,即想法某種行為曾經發生在中間也。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二跟四,聚集成效至不同的所在的地方,他的專長於非一樣,二常常美好的,四常常害怕,合乎、合於並行。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感覺溫和的這當作方法非吉祥、順利不親近者,那個索取沒有過失,他的功能、效果感覺溫和的裡內並行。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三跟五,聚集成效至不同的所在的地方,三常常不祥、災禍,五常常為完成某事,所投注的心力,重視輕視這次第。
其柔危,其剛勝邪。
那感覺溫和的不安全,他的堅強占優勢怪異、不合常理。
老師對文章的直譯:
易之為書也。
易這當作著作尚可。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起始的事情的起頭、開端值得重視的到底、畢竟當做事物的根本而言。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六交錯交互、彼此集聚不同類的,只有他現在的、當前的內容而言。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他開始、起源不容易洞悉、了解,他的範圍改變洞悉、了解,事物的根源或本原不是根本的事情而言。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開始、起源言詞、文詞起草、編寫此,終止、結束變為此最後的、最末的而言。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如果認為集聚不同類的內容著述、寫作規範,判別對、正確跟認為不對,就不是他裡、內交錯未盡、皆,充分的意思。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然而,也應該活著死去的美善的、幸運的、有利的不祥、災禍,即處於能夠意識、感覺才是,學問、識見的人看那卦義的文字,即想某種行為曾經發生或已經完成在中間也。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二結交、交往四,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他專長於未一樣,二如何名聲,四如何害怕,相似而言。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感覺溫和的當作方法未好處、益處避開的人,他求沒有責罰、怪罪,他需要感覺溫和的動作正在進行而言。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三結交、交往五,聯合、聚集成效至不同的、另外的所在的地方,三如何厲害、激烈,五如何成效,身分尊高地位低下的區分而言。
其柔危,其剛勝邪。
他感覺溫和的傷害,他堅強超越不正當的思想或行為。
學習後的理解:
“易之為書也。”
如果把易學當成一般的著作也可以,但是與其他著作不一樣的是,天地間所有生物都不開這套運行機制,大家可以想一下,只要我們人還活著,無論做任何事離不開時間與空間,是它在控制我們的言行舉止與行為模式,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不同的語言表達或行為舉動,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例如有人結婚舉行婚事,就要說一些喜慶吉利的話語大家會皆大歡喜,如果說一些不吉利的言語就會讓人家產生厭惡感一樣的道理,所以無論你懂與不懂易學,它的真理都是存在的永遠都不會改變。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易學與易經可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人們往往把它混為一談,易學包含了山、醫、名、卜、相五術在裡面,易經只是一本情境的資料庫而已,看過並不代表你真的懂它的臻義。
所以無論學習還是自認為已經掌握這套學術的人,都要問一下自己是否懂得它起源的開始,是否知道它從何而來,為何而去的道理,就像八卦、六十卦、九宮等等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可以說清楚它的人又有幾個呢?
如果只是說看過這套著作,而且自認為懂了,但又說不出它的起源、道理、作用、方法與關鍵竅門,那就不是真懂,所以,無論是自認大師也好,學習者也罷,都要重視它的源、理、義、法、竅,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根本依據,才能把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發揮它的作用性。
當今人們之所以很大程度忽略了這套學術,原因就是沒有看到它的作用性,沒有看到它作用的原因又在於所謂大師執行操作依據的正確與否,如果連最基本的時間依據挨星盤都不懂,只會九宮亂飛亂跳或什麼派門秘笈之類,怎麼可能找到打開空間聚寶盆的金鑰匙。
就像學習駕駛證,你先要學習交通法規,再來學習駕駛操作以及保養技術,如果不懂交通法規你說我駕駛技術很好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紅燈,什麼是禁行,讓你來駕駛一部車只會危及自己以及他人生命。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我們的地球空間稱為六度空間,我們的陽宅主體稱為三度空間,也就是六爻卦的內卦,家的外面稱為外卦,每個本體卦由三炁組成,各區分天、人、地三才,內卦三度與外卦三度合成六度空間,裡外各自存在各自所需的作用,每天都在從家裡出去上班、學習、購物等等,然後回到家裡吃飯、睡覺、學習等等,每天這樣往返於裡外之間滿足自己所需。
現在一般人看到六爻卦就認為是子孫卦是不正確的,因為前面文章一開始就提到六爻變化為三極之道也,也就是上卦與下卦、內卦與外卦、父卦與母卦定義區分時間與空間,如果還在動六爻而變化也就代表根本不懂父母卦與子孫卦的真正含義,不懂這個道理也就無法正確找到立極之地,測量數據一樣是錯誤,數據錯誤判斷的結果怎麼可能正確呢?
因此,空間論的是父與母的關係,只有空間範圍裡面才會產生出子孫,時間就是連接裡面空間與外面空間的橋樑,也就是學術中雌與雄的關係,有時間不一定可以找到空間,例如你去超市購物或是餐館吃飯,因為還在找尋當中或是路途中堵車等等,等你找到或是到達之後人家可能已經關門停止營業,但是,有空間就一定有時間,時間打開空間就是這個意思,不然怎麼可能進入到空間裡面。
所以,時間是進入空間的重要依據,它的定義不是一言可以道盡的,三元九運,每一運各自有符合每一運的空間定義,每五天、十五天、一個月、三個月等等各自有所不同,就像當今八運天年,就要運用八運運盤做為論斷所處時間與空間的依據,如果還在運用羅盤上呈現的一運運盤來做為測量依據,或是考察古墓、故居等等,做一些與時空定義不相符的事情,答案正確與否就顯而易見了。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所有事情都有其因有其果,這套時空程序法則的開始與起源之處很不容易了解,沒有學習過的人可能會認為是故弄玄虛,但事實通過學習之後才真的理解到作者寫這句話的含義了,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老師傳授,根本沒有人可以說得出元運從什麼時間開始,又為什麼會這樣,存在什麼道理,這不是有些人認為看過一些相關書籍就可以理解的,不然楊公學術為什麼要流傳口傳心授,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些自認為聰明者,甚至想利用所看到結果的規律來導出源始依據,那就是俗稱的本末倒置,造就出像什麼五黃飛星法、玄空大卦、排山掌訣等等一大堆的笑話出來,所以,學習這套學術認為三五個月甚至幾天的速成班就可以掌握這些程序法則公式,那真是太小看這套學術了,一個小學文化還要學習六年呢,更何況是天地運行的機制,可笑那些人太天真無知了,人被騙只能怪自己無知,沒有其他原因,如果怪罪到騙人的人身上,就應該屬於本末倒置吧!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作者在這裡明確的告訴後學者,從文章第三卷引用易最初的爻辭開始寫到第四卷終止結束,裡面全部論述的是註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辭基礎情境,該說的道理已經全部都說了,能不能看懂這些臻義,就要看自己的理解程度了。
如果沒有辦法看懂作者文章中註解的真正含義,根本就找不到破解情境的三般卦在哪裡,只能是自認為動爻而產生改變卦體的意思,除去術龍老師之外,當今可能沒有人會了解文章所論述的是情境之說,更不懂要運用三般卦的方式來破解它,也不會依據他所提及的品格性情做為君子之道的標準,什麼都不懂也哪裡會有遵從而言。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如果只認為作者所寫的第三卷與第四卷是在聚集不同類的內容來敘述自己見解的話,就會誤以為他是在論斷吉凶,對於文章的本義產生是非混淆,代表沒有充分理解它裡面所說六炁交錯變化真正學理的意思所在,如果不能學以致用或是以此為依據來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聖賢所遺留下來的這些珍貴資料豈不是沒有任何作用。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炁也好,卦也好,彖辭也好,並沒有鎖定什麼是吉,什麼是凶,吉凶定義是建立在自己所需之上,滿足你想要的就是吉,不是你想要的就是凶,所以對於吉凶的認定不是只依據文章所寫的吉就是好的,凶就是不好的,你想要的可能是我摒棄的,你認為不好的也可能正是我想要的,它會因不同的人、事、物、地、境依據自己所需而造就出吉與凶各自不同的定義,我們生活在情境裡面,你所面對的只有要與不要、有與沒有、做與不做而已,但現實中依然有很多人還是看到一個什麼卦就認定是吉或是凶,只能說明你根本還沒有懂作者寫這些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所以作者寫到這裡不禁發出無奈的感嘆聲,人啊!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就算要論吉與凶,也總要人還活著吧!
因為只有人還活著才有情境可言,即使身處在不同的空間國度,以現在的科技網絡時代也一樣可以聯繫到一起,你可能會因為接到一個電話,就會感受到吉與凶的親身體驗,除非人已經死掉,情境劇本才會終止它給你的所有感受。
通過學習後懂這些意思的人,無論看到一個卦或爻辭情境,你的智慧都會告訴你它是什麼意思,智慧又來自於你眼睛看到的文字,經過大腦的解析來找到字義的表達,就像術龍老師讓我們課前直譯文章一樣,目的就是糾正我們對於文字認知的正確性,因為解釋正確它可以告訴你很多的訊息資料,如果連文字都不懂就算秘笈擺在你面前,也是一樣沒有作用。
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各有其專屬的意思,變化出三百八十四爻辭基礎情境只是一個大框架結構,運用本卦、互卦、變卦三般卦的方式破解基礎情境之後,那可就不是簡單的三八八十四爻辭情境了。
例如澤水困卦代表受困的意思,其中的六爻每一爻的變化其受困的情境都會各有不同,如果是上五爻的情境,三般卦破解出來本卦山水蒙,互卦地雷復,變卦風水渙,本卦是現在所處受困的原因,互卦是可用資源,變卦是最後的結果。
但是這三個卦又各有六爻,每個六爻卦中再改變任何一爻,其各自的結果也隨之改變,就這樣一直無窮盡變化下去,直到坤為地或者是乾為天才算終止,因為乾為天象徵權利、事業等已經到達頂峰,坤為地代表可用資源耗盡已經無路可走,所以懂得越多,你所選擇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才會更多,要做先知先覺的人,還是做後知後覺的人,還是做不知不覺的人,只能是看自己如何來選擇了!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六爻本卦的二、三、四爻三炁組合成另外一個卦體,稱為下卦或母卦空間,但其含義會隨之而改變,例如炁的歸屬、所代表的事物以及方位等等完全改變,二爻是原來下卦本體的中爻,代表在人界當中,人最注重的就是名聲,因為名聲好人緣就好,大家都喜歡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如果名聲不好,所有的人可能都會避而遠之,所以人名聲的好壞,是二爻轉乘到互卦的下爻地卦後,也就是所在空間而產生。
四爻是原來本卦的上卦下爻,代表外面的空間,轉乘到互卦之後變成了下卦的上爻,成為下卦的時間,下卦也稱為內卦,意思是說你現在有沒有恐懼,原因是人一般在離開家之後就會缺乏一種安全感,因為外面的空間不是自己的地方,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掌控,這與前面所說的爻動炁變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是一樣的道理,只有懂這些變化道理的人,在看到一個卦的變化時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文章這裡提到柔的意思是不積極,溫順退讓不爭取,柔並不代表一定就是凶或不好,作者在這裡就是告訴後人,如果一個人以此作為處事的方法,那他永遠都是躲避之人不可能會成功,例如現實中很多人都會害怕遇到困難,或者看到一些違法行為與不正當的事情就會找出一大堆理由躲閃退縮,害怕承擔責任不敢勇於面對,這樣的人只能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的過活一生。
一個真正有能力者處事不會去選擇這樣的方式,因為你所面對的事情就是對你知識與能力與智慧的考驗,一棵小樹要經過數年風雨的洗禮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也一樣,所有行為處事要剛柔並濟,該是屬於我們的一定努力爭取不放過,不該是我們的,我們想也不去想。
卦的論用沒有固定之說,重點在於時間、人之所需、空間三點變化為依據,如果只會當成口訣死記硬背,那永遠也不會看懂文章所說的意思,更不要說什麼變化之理了。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這裡說的是六爻本卦的三、四、五爻三炁組合成另外一個卦體,稱為上卦或父卦時間,這句話與上面互卦下卦是一樣的道理,三爻在本卦之上稱為時間,轉乘之後變成上卦的空間,代表空間所用時間的多少,一提到時間就意味在倒數當中,所以才稱為凶,五爻在本卦當中一樣處於人界,轉乘之後變成上卦時間,就相當於你在外面的時間可以做出多大成效的意思,相對產生出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自身價值的高低貴賤之分。
就像我們外出賺錢一樣,有的人出去一天的時間馬上就要回家了才轉到幾塊錢,自然會煩惱沮喪,當然歸屬凶的定義,但是有的人出去幾個小時就談成一筆生意轉到幾千或幾萬塊錢,我們是不是會說這樣的人真有本事,高低貴賤不用說也會自然呈現出來。
所以外卦是判斷你事業成功與否的依據,內卦是判斷你內心世界恐懼之處的依據,這裡文章就是告訴我們後學者內卦與外卦互用之下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與結果,並且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道理,要根據不同的人、事、物、地、境以及所需來選擇論用。
“其柔危,其剛勝邪。”
內卦與外卦各自有各自的作用與運用依據,相對來說在家裡我們可以運用柔之定義,至少可以讓我的家庭更溫暖和諧,但在外面還保持這種方式,可能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就像那些婚外戀,把應該在家裡展現的溫順不計較發揮到了外面其他人身上,把在外面應該展現男人霸氣努力爭取的一面,卻用到了家裡人身上變成不講理爭財產等等,使很多人不同程度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傷害。
所以無論外卦也好,內卦也好,一切都以人為中心點,要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運用柔之定義,什麼情況下運用剛之定義,如果不知道家裡外面,也分不清什麼是陰陽、剛柔、動靜之定義,一概而論之,自然是身處險境而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