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4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1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綜上所述,在癌腫診斷中,首先注意患者的病史情況,利用舌診初篩出一批可疑患者,再結合臨床其他方面的詳細檢查,搞清診斷。


初篩標準:舌質色澤紅潤,未見青紫舌或青紫瘀點、瘀斑,而舌苔薄白微膩,苔根不厚者可初步排除癌腫。


慢性病容(如出血、浮腫、神疲乏力等),舌質淡紫或有青紫瘀點、瘀斑,舌苔腐濁厚膩,苔根尤甚,輪廓乳頭形態改變顯著者,列入懷疑範圍,進一步全面檢查,以期確診。


凡以上情況又經一再檢查,尚難確診者,不能馬上排除癌腫,需進一步觀察。


此外,臨床一些疾病,如風心病、冠心病、老慢支、肺心病、肝硬變、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也可以出現舌苔方面改變,臨床需注意鑒別,以免誤診。


利用舌診初步篩選癌腫病例的方法,尚顯粗糙,理論方面的探討也很膚淺,有待進一步探查、研究,加以提高。


但是,由於目前診斷癌腫的方法不多、水準較低、設備也欠完善的情況下,使用舌診一法進行初篩,在節省人力物力方面,其意義還是很大的。


因此,在實踐中,進一步觀察大量病例,找出舌苔在癌腫者身上的特異性表現,使用現在的科學技術,從生理、病理、生化、細胞學方面進行探討,一定可以找出一條中西醫結合診斷癌腫的新路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24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一、甯心湯 組成:牡蠣50克、丹參50克、地龍50克、炒棗仁50克、炙甘草15克、大麥冬20克、浮小麥50克、紅棗50克、柏子仁20克、首烏藤50克。


功能:益心氣,補心血,安神定志。


主治:冠心病或冠心病伴心律失常。


方解:本方以牡蠣、炒棗仁為主藥。


牡蠣味鹹性寒益陰潛陽,棗仁甘酸性平,有寧心安神之作用,兩藥合用,安神定志作用效果良好,配以地龍、丹參、麥冬、炙甘草、浮小麥、柏子仁、首烏藤、紅棗加強益心氣、補心血、安神定志之作用。


牡蠣、麥冬、浮小麥、紅棗、甘草等藥含有豐富的糖甙、維生素類及各種礦物質,具有穩定機體機能營養心肌調整心律的作用。


丹參、地龍活血化痰安神定志且有明顯的神經系統安定作用和擴張冠脈、改善心肌供血功能的作用,對心律的恢復具有明顯效果。


紅棗、柏子仁、首烏藤養心安神,因棗仁具有阻滯神經傳導的作用,可發揮其延緩心電位的傳導,抑制異位節律的發生,從而達到恢復正常心律的作用,但這種傳導阻滯作用有加重房室傳導阻滯的可能,故對有傳導阻滯情況的患者應慎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33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加減運用:①失寐多夢易驚者加合歡花5克、琥珀末3~6克(衝);


②舌苔白膩、食不知味者酌加蒼朮、白朮、砂仁、薏苡仁、藿香、佩蘭之類;


③舌苔厚膩者加茵陳15~30克;


④氣虛較甚者加紅參10克,黃耆、黃精各30克;


陰虛較甚者加西洋參10克;


氣陰俱虛甚者,加西洋參、紅參各5~10克;


脈遲畏寒者,酌加制附片、山茱萸、龍眼肉之類。


用法:每日1劑2煎,每5劑複查心電圖1次,30劑為1療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42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二、定痛湯 組成:罌粟殼20克、玄胡索20克、廣鬱金20克、丹參50克、降香5~15克、紅花15克、赤芍20克。


功能: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冠心痛、心絞痛者。


方解:其中丹參為主藥,配以一派行氣活血化痰之藥,並加用罌粟殼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丹參味苦性微寒,其功能活血涼血,再配以鬱金、降香、紅花、赤芍等行氣止痛之藥,一疏通脈絡行氣活血變「不通則痛」為「通則不痛」;


二擴張冠脈,改善冠脈迴圈,改變冠脈的阻塞情況;


三除直接鎮痛外,玄胡索、丹參等具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鎮靜作用,這樣就可以減慢心率,減弱心肌的收縮力,減少心肌的耗氧量,從而可以緩解心肌因缺氧而造成的疼痛。


加減運用:①陽虛型具腎陽虛及脾陽虛症狀,加心絞痛者,使用基礎方劑糾正腎陽虛及脾陽虛的藥物如附子、肉桂、熟地、仙靈脾、鎖陽、破故紙、胡桃肉、沉香及白朮、乾薑、黨參、雲苓等(以上藥物可隨症選用);


②陰虛型具有腎陰虛及肝腎陰虛症狀,加心絞痛者,使用基礎方劑加糾正腎陰虛及肝腎陰虛的藥物,如生地、當歸、枸杞子、杜仲、首烏、黑芝麻、地龍、鉤藤、菊花、鱉甲、草決明等(以上藥物可隨症狀選用)。


用法:每日1劑,煎服,日3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50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三、祛脂湯 組成:茵陳30克、山楂50克、銀花30克、丹參50克、虎杖30克、首烏30克、龍須草30克、茶樹根50克、廣鬱金20克。


功能:行氣健脾消食,行血逐瘀解鬱。


主治:各種高脂血症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5:59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此方以茵陳、山楂為主藥,茵陳味苦微寒,行氣健脾利濕,山楂味甘酸性微溫,消積化痰行氣活血,配以銀花、丹參、虎杖、首烏、龍須草、茶樹根、廣鬱金等起行氣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生新、消除陳腐之作用。


同時,此方還具明顯的利膽、增加肝血量的作用,而肝臟是合成、氧化及排泄膽固醇的重要器官,增加膽汁的排泄,加強肝臟對脂肪的代謝,可能是此方能降低血脂的主要途徑。


加減運用:①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山萸肉、桑寄生、生地、地骨皮之類;


②肝火偏旺者酌加杭菊花、草決明、夏枯草、白芍之類;


③氣滯血瘀者酌加柴胡、紅花、桃仁之類;


④脾虛氣弱者酌加黃耆、茯苓、五爪龍之類;


⑤兼有肉積食滯者酌加雞內金、麥芽之類。


用法:每日1劑2煎,30劑為1療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0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四、除痹湯 組成:桂枝9克、羌活9克、獨活9克、川芎10克、虎杖10克、防風12克、尋骨風12克、木瓜12克、白花蛇12克、淫羊藿12克。


功能:溫經散寒通絡,活血化瘀補肝腎。


主治:各種急性風濕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18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方解:本方以桂枝、羌活、獨活為君藥,以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川芎、虎杖活血化瘀止痛為臣藥;


佐以木瓜、淫羊藿補肝腎強筋骨,防風、尋骨風、白花蛇為使藥。


諸藥合用其溫經散寒通絡活血化瘀補肝腎作用更甚。


加減運用:①伴有寒熱頭痛者,酌加荊芥、白朮之類;


②患肢關節紅腫發熱者酌加生石膏、黃柏之類;


③皮膚有紅斑者酌加牡丹皮、生地黃、赤芍、地膚子之類;


④關節腫痛劇烈者伴發煩渴、舌紅少津者酌加水牛角、生地、玄參、麥冬之類;


⑤患肢關節腫脹重著者酌加蒼朮、防己之類;


⑥腰酸痛明顯者酌加狗脊、續斷;


⑦關節畸形活動不利者酌加蜈蚣、土鼈蟲之類。


用法:每日1劑2煎,60劑為1療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27 | 只看該作者

經驗方


五、新茯苓皮湯 組成:茯苓皮30克、大腹皮12克、苦桔梗12克、北連翹12克、焦枳殼12克、白通絲12克、生苡仁18克、藿香12克、薄荷12克、煨草果12克、黃芩10克、炒神麯12克、蘆根30克。


功能:溫寒健脾化濕,疏肝解鬱除熱。


主治:寒濕因中陽阻抑鬱久而化熱,特點為晨起相對輕鬆,午後日晡發熱,低熱長久不退。


方解:此方茯苓皮、大腹皮、草果溫脾健脾化濕為君藥;


苦桔梗、北連翹、焦枳殼、白通絲、生苡仁淡滲利濕,藿香、薄荷助暢氣化濕之效,並除穢,以上皆為臣藥;


佐黃芩清濕中之蘊熱並牽制草果熱性,(鮮)蘆根清利下焦;


炒神麯扶脾、健脾為使藥。


君臣佐使合用利濕祛寒,上下分消,不愁一身之鬱熱不清。


用法:每日1劑2煎。


(邱德文編) 重視繼承與創新的中醫理論家李德新 鄭洪新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37 | 只看該作者

編者按


李德新,遼寧營口人,我國著名的中醫藥理論和臨床專家,現任遼寧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李氏幼承庭訓,出身科班。


博學多才,文史哲醫,悉心鑽研;


學貫中西,銳意創新。


理論功底堅實,學術造詣精深。


專著《實用中醫基礎學》集中醫學基礎理論之大成,反映了中醫學理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注重中醫理論研究與臨床、實驗和文獻相結合,多學科、多層次地進行縱橫綜合研究,努力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跟蹤學術發展前沿,在「中醫氣機升降學說」、「脾虛對生物膜結構與功能影響及其應用研究」等方面,獨樹一幟,頗有創見。


教學、科研碩果卓著,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60余篇,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7項。


李氏嫻於醫術,醫德高尚,精通中醫內科,通曉西醫,實踐經驗豐富。


臨證以補益脾胃、調暢氣機為特色,尤以治療肝、膽、脾、胃疾病見長。


辨證絲絲入扣,理法方藥,機活法圓,論治應手取效。


李氏,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培養博士13名,碩士25名,其中有日本、臺灣等地的弟子,而得其指導及授課的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曾多次應邀赴日本、義大利、澳門等地講學,促進了中醫藥對外教學和交流,桃李滿天下,聲譽海內外。


李氏為中醫藥事業做出了卓越的成績,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及瀋陽市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並被載入《中國當代自然科學學者大辭典》、《世界名人大辭典》、《世界著名學術領導人辭典》之中。


言忠信,行篤敬。


———(《論語?衛靈公十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48 | 只看該作者

李德新


字震之,男,1935年生,遼寧省營口縣人。


其父為營口著名中醫,長於內科,尤精婦科。


因此幼承庭訓,耳濡目染,家傳師授,奠定了堅實的中醫學基礎。


1958年就讀於遼寧中醫學院中醫係醫療專業,196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歷任遼寧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中醫基礎教研室主任及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


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世界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中醫走向世界國際學術研究會副主席、美國世界傳統醫學聯盟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醫藥科技進步顧問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遼寧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生命科學學會常務理事、瀋陽市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瀋陽對外交流促進會理事等職。


李氏博極醫源,精勤創新,以中醫理論和中醫內科為專攻,文史哲醫,中西古今,廣覽群書,熟讀精思,既悉心研究《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又善於擷取歷代醫家名流之特長,刻意探索求新,學貫中西,融會新知,師古而不泥古,治學以「勤奮、嚴謹、求實、創新」著稱。


注重中醫理論研究與臨床、方藥和文獻相結合進行縱向和橫向綜合研究,以專題文獻研究為前提,努力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跟蹤學科發展前沿,多學科、多層次地從事中醫學理論研究。


在「中醫氣機升降學說」、「中醫氣血理論」、「脾虛對生物膜結構與功能影響研究」等方面,獨樹一幟,頗有創見,發表了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學術論文60余篇。


李氏專著《實用中醫基礎學》,反映了中醫學理論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被譽為國內外集中醫學理論之大成的權威性著作,1994年由臺灣志遠書局再版,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專著《傷寒論方藥析義》、《中醫生理學》、《中醫辨證學》、《中醫科研方法學》等,並任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函授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主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副主編、《醫部全錄續編》主編、《傷寒論古今研究》副主編等,共出版著作15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6:56 | 只看該作者

在傳統中醫理論研究的基礎上


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方法,從生物膜、微循環、酶學、免疫學和神經內分泌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


例如,脾虛證對生物膜結構和功能影響的研究為脾虛證的病理機制和補益脾胃法治療多系統疾病提供了膜分子生物學依據,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其中,脾虛證證治規律研究、脾虛與生物膜關係研究、補益脾胃法防治老年癡呆症及腫瘤放化療增效減毒作用研究等省級重點科研課題8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獎3項。


並且,在探索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和脾陰虛證的病理變化特點及其內在規律實質與應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氏不僅理論功底深厚,而且嫻於醫術,經驗豐富,無論同道及病家,均交口稱譽,頗受尊敬。


精通中醫內科,通曉西醫,尤以治療肝膽脾胃疾病見長。


認為肝病為萬病之賊,治肝宜於疏肝理氣之中,勿忘和血護陰。


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凡消化、吸收、輸布、排泄障礙均可責之於脾胃,儘管其病變多種多樣,但基本上是脾胃升降功能異常。


調理脾胃取法於李東垣之溫補,葉天士之濡潤,融溫補升降於一爐,每多效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06 | 只看該作者

30餘年勤耕耘


如今桃李滿天下。


李氏作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授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與老年病學》、《中醫科研方法學》等10余門,已培養博士研究生13名、碩士研究生25名。


日本、臺灣等地有學生慕名遠道而來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其他如美國、新加坡等地也有他的弟子;


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術骨幹中有他的「門人」。


這些研究生參加由他主持和指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新藥博士基金課題以及遼寧省科委、教委的重點科研專案,增長了才乾,培養了創新開拓能力。


其中,有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的得主;


有全國優秀教師中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的獲獎者;


有進而攻讀博士後者;


也有的被充實進領導崗位。


李氏是全國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親自主持了四屆全國性學術會議。


團結全國同行,集中大家智慧,從各個專題深入研究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並吸引了日本、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到會,推動了中醫藥走向世界。


李氏曾應邀赴日本、義大利、澳門等地講學,受到國外學者的讚譽。


並應邀擔任《世界傳統醫學大係》的副總主編兼《世界傳統醫學基礎理論》主編,主持了中日合作項目。


為加強中醫藥的交流和進步,他主持了大型《中、英、日中醫學術語辭典》的編撰工作。


因此,被載入《中國當代自然科學學者大辭典》、美國世界名人傳記協會《世界著名學術領導人辭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世界名人大辭典》等多種世界名人書籍中,聲譽中外,名揚四海。


李氏在中醫藥事業中做出了卓越的業績,1991年被授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被批准為遼寧省首批優秀專家;


先後3次被評為瀋陽市勞動模範;


2次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1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中醫藥理論的研究方法整體醫學是近代西方科學哲學從還原論向系統論回歸的必然結果,是醫學科學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的標誌,而中醫學則遠在數千年前就將整體觀念作為建構中醫學術的理論基礎,整體觀念便成為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將天人、形神、心神合為一體,建構了以五臟為中心的機能活動的系統理論,直接以人的活體作為研究物件,動態地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從人與自然、社會及體內各種機能活動的復雜關係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但中醫學由於歷史的原因,其科學形態還處在朴素階段,其概念原則與理論尚缺乏嚴格科學意義上的分析、加工和整理,尚不能準確、精密地掌握理論的各個細節,因此,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醫學理論體系,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中醫學理論。


對科學技術來說,發展是永恆的主題。


沒有發展就會逐漸背離科學技術自身的特徵和規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其科學性,中醫學也是如此。


科學的進步實際上是理論的進步。


科學的發展總是以理論發展為先導的。


因此,中醫學的發展必須以中醫學理論的發展為前提。


要把理論研究放在中醫科學研究的首位,特別是重視基礎理論研究。


科學理論具有繼承性和預見性,是傳統和創新的統一。


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繼承前人的成果是為了預見未知,遵循傳統是為了打破舊的傳統而創造新的理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2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中醫學理論研究包括文獻研究、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三個方面。


中醫文獻彙集著歷代醫家的辛勤探索和研究成果,是從事中醫科學研究的基本素材,也是發展中醫學的階梯。


因此,我們要重視文獻研究,特別是專題文獻研究,努力探驪索珠,繼承前人的學術經驗,並使之更加系統化,為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奠定基礎。


實驗研究是指實驗觀察和模型實驗觀察而言。


實驗研究是證明和發展科學知識的有效手段,是產生新理論的基礎和源泉。


中醫理論的實驗研究必須在堅持中醫特色的同時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手段,賦予中醫學理論以現代科學內涵,才能不斷地發展中醫學理論,在動物實驗中應堅持整體性設計、動態觀察、系統性分析的原則,把宏觀綜合與微觀分析密切地結合起來。


時刻追蹤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注意從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受體學說、免疫網路學說等方面去探索可能的結合點,根據中醫理論從病因、病機、治則等多方面去研究和創造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以促進中醫理論實驗研究的提高和發展。


臨床研究包括自然觀察研究和試驗觀察研究兩個方面,就中醫理論來說,後者較前者更為重要。


臨床研究的任務在於:①繼承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把經驗轉化為理論,豐富中醫學理論;


②發現和研究臨床實踐中所遇到和提出的現有理論難以回答甚至與之相悖的現象和問題,並給予假定性的解釋,不斷地為實驗研究提出新的課題;


③驗證實驗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的真理性。


實驗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創新,通過實驗所獲得的新的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在於它是否能指導臨床實踐。


實踐是任何理論的真理性,從而也是評價其進步性的惟一的、最高的客觀標準。


因此,中醫學理論研究必須堅持聯繫實際的原則,重視臨床研究,即理論的應用研究。


迄今,中醫學理論研究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這些成績與時代的要求還相去甚遠。


科學研究需要徹底依附於傳統,但突破性的成功又在於與之決裂。


面對現代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必須改變和更新自己的傳統觀念和習慣,既植根於傳統之中,又敢於打破舊的傳統而獲得新知,加速發展中醫學理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3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中醫氣機升降學說氣機升降學說是祖國醫學基本理論之一。


肇始於《內經》,經張仲景、劉河間、張潔古、李東垣等歷代醫學家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成為祖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機升降學說是建立在古代唯物主義精氣學說基礎之上的,它不僅從靜態結構,而且從動態變化上闡述了人體結構與功能、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係,從而指明了機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的基本形式,貫穿於中醫病因學、病理學、方藥學和治療學之中,內容十分廣泛。


因此,認真地研究和探討氣機升降學說,使之不斷完善提高和系統化、條理化,對促進中醫基本理論的發展,促進中醫現代化,創造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新醫藥學有著重要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47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一)構成物質世界的要素———氣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世界,「氣」是構成宇宙的最根本的原始物質。


「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呂氏春秋?大樂》)。


這裡所謂「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氣;


「兩儀」、「陰陽」是已分的氣;


「天常」是指自然界的規律。


宇宙間客觀存在的萬物都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即宇宙是含氣的自然界。


故云「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


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處於大氣之中,故云「地為下乎……地為人之下,太虛(宇宙)之中者也……大氣舉之也」(《素問?五運行大論》)。


由此可見,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物質元素,是一種運動著的精細的物質實體,故曰「其細無內」,它充塞於宇宙之間,故曰「其大無外」。


從物質現象到精神現象,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氣運動變化的結果。


所以說「本乎天者,天之氣也;


本乎地者,地之氣也。


天地之氣合,六節分而萬物生化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素問?六節臟象論》)。


氣的運動的基本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故云:「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


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素問?六微旨大論》)這種氣的升降運動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7:56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二)氣機升降與臟腑的關係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無非是升其清陽,降其濁陰,攝其所需,排其所棄。


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陰陽,均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繫,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與它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


升降運動是臟腑的特性,是物質運動的規律。


而每一種物質運動的形式,又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質所規定,因此,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及其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升降趨勢亦不盡相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8:0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1臟腑氣機升降的一般規律:人體的生命活動,內而消化迴圈,外而視聽言行,無一不是臟腑升降運動的表現。


「出入」是升降運動的外在表現,可與升降運動聯繫在一起。


一般說來,五臟貯藏精氣,宜升;


六腑傳導化物,宜降。


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的樞紐。


六腑,「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臟》),雖然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宜降,但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也有吸收水穀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膽之疏泄膽汁,胃之腐熟水穀,小腸之泌別清濁,大腸之主津液等等。


可見,六腑的氣機運動是降中寓升。


不僅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處於升降的統一體中,而且每一臟腑本身也是升與降的統一,即升降中復有升降。


總之,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在生理狀態下,是有一定規律的,一般可體現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08:15 | 只看該作者

學術精華


2臟腑氣機升降的具體形式:臟腑的氣機升降,除一般規律外,還有其本身的活動規律。


心位於胸中,主血脈,藏神。


心血上榮頭面,供養神明,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面部紅潤。


心血又必須下行以營運周身,此為心血之升降。


心主神明,為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總司,五臟六腑之大主,統禦全身各臟腑組織,使之相對平衡、協調,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此又是心主神明的升降。


心在上,其升降特性主要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為五臟六腑之華蓋。


肺主宣發,能吸清呼濁,貫注心脈,使氣血津液敷布全身,內而臟腑經絡,外而肌肉皮毛,無處不到。


肺氣宣發通暢,則主一身之氣而呼吸調勻,助心行血而朝百脈,通過汗液、呼吸調節水液代謝;


宣發衛氣,輸精於皮毛,發揮屏障作用,此為肺之升。


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肺氣下降則呼吸出入有序,水液運行全身,水道通調,下輸膀胱,為肺之降。


肺之宣發和肅降是對立的統一,沒有宣發就無所謂肅降,沒有肅降也無所謂宣發。


只有有宣(升)有肅(降),才能氣道通暢,呼吸均勻,保持人體內外氣體的交換,才能使氣血津液敷布全身,以濡養各臟腑組織,使無用的水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而無水濕痰濁遺留之患。


可見肺的氣機特性主要為降,升居其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14:37 , Processed in 0.21874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