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 空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臭氧(O3)等,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具有維持近地面大氣穩定氣溫的溫室效應。
目前全球平均氣溫約15℃,設若大氣中沒有前述的溫室氣體,則預估全球將降溫到-6℃。
基本上,太陽輻射熱量約342Wm-2(Wm-2為代表單位面積內的能量進出變化之單位)進入大氣層內,其中近30%被大氣氣體分子、懸浮微粒、雲及地表等反射或散射回外太空,約50%為地表所吸收,20%留在大氣內。
同時,地表與大氣也會將能量輻射回外太空,以期維持大氣層頂的能量進出平衡。
過程中,大氣為穩定地表的能量收支平衡,除向外太空,亦同時往下向地表輻射能量。
此種一方面吸收太陽輻射能量,亦同時向地面輻射能量的功能,使得大氣就像是溫室一般,讓近地面氣溫維持穩定適合人類居住,其主要就是依賴前述的溫室氣體。
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乃源自大自然與人為排放,並由海洋、森林、生態系等吸收。
如火山爆發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再經光合作用吸存二氧化碳,二者在空間與時間尺度上存在相當差異。
甲烷則可由沼澤地釋出,在進入平流層後分解形成水汽,就被破壞掉。
至於對流層內的水汽,亦是相當重要的溫室氣體,其主要在地表因為水的蒸發而進入大氣,但又會經由凝結與降落,而回到地表。
不過,人類在近兩百多年來,燃燒大量化石燃料與進行大規模農耕畜牧等,釋出超過大自然所能吸存的溫室氣體量,而致促成近百年的全球溫暖化現象。
臺灣地區自199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兩倍多,每人平均排放更達先進國家水準。
目前,政府已宣佈將積極減量,並訂定未來減量目標時程,期能早日見到確切成效。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