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敏感區】 「環境敏感區」是指對於人類具有特殊價值或具有潛在天然災害,極容易受到人為不當開發活動之影響,而產生環境負面效應的地區。
環境敏感區由於環境品質與資源非常脆弱,因此需要受到相關治理、保護與關注,以避免後續災害的發生。
環境敏感區的分類,則依據其特性和功能,大致上可分為四大類:一、災害敏感區:崩塌敏感區、沖蝕嚴重區、地層下陷區、海岸侵蝕區、強震敏感區、洪水敏感區等,具有高度災害潛勢的地區。
二、生態敏感區:野生或特殊稀有種之動、植物棲地,或重要生態體系(如沼澤、海岸濕地)等。
三、景觀敏感區:重要之地形、地質景觀、文化景觀等。
四、生產性資源敏感區:重要礦產資源敏感區、特定農業區(優等則農地)、重要之自然能源(如水力、地熱等)所在地、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及地下水)保護區等。
環境敏感區的設置為國土保安的重要概念,而國土保安的主要目標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災害避免以及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不當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自然災害發生與資源損失,常會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
因此常由經營管理的策略和手段的兩大目標,即保育與保護等兩個方向著手。
我國對於環境相關的法令中,即有保護區、保育區、保留區等規範的設置,具有環境敏感區劃設的概念。
其合理性、完整性與必要性,是國土規劃之依據與基礎。
敏感區如西南沿海黑面琵鷺保護區的棲息地,便是一例。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