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氣候變遷】 約2萬年前,當最近一次的冰期結束後,全球氣溫迅速上升。
但約在11,000年前至10,500年前之間,出現一次短暫的回冷期,冰川再度擴張,海水面迅速下降。
由於後來在較低緯度發現原本生長在極區的植被仙女木化石,所以被地質學家以「新仙女木事件」稱之。
此類短暫、迅速的氣候變化事件,就被認定為「突然氣候變遷」現象。
上述現象的發生,最被接受的看法,就是海洋的「溫鹽環流」被突然停止所造成。
原則上,由北極海向外流動的海水,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的南方海域,因為又冷又鹹又重而下沉,成為深海洋流,再經千年後由其他海域上升到表層。
但是,當氣溫迅速上升,各地冰川迅速融解,河水由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的河川流入北極海,使得海水漸變淡,而致鹹度下降,也即變得輕而致無法下沉。
此時,溫鹽環流因而停止。
表層洋流原應由赤道輸送熱量到極區,也因而中斷。
如此,反致使極區迅速降溫,海冰快速擴大,加強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導致全球迅速降溫。
當然,此處所謂的「迅速」,是以百年尺度來進行的。
由於冰期結束後,氣溫本應持續上升,新仙女事件這類突然氣候變遷現象的發生,乃大自然的負回饋現象,但非主控氣候變化的因素,所以經過相當時間後,氣溫仍舊恢復上升,地球進入到目前的間冰期。
由臺灣地區高山湖泊的沉積柱分析,曾有學者認為可以分辨出新仙女木事件的氣候變化特徵,即是氣溫突然變冷,北方強風帶來的沙塵量增加。
但是,湖泊沉積物是否能解析千年以內的氣候變化,仍是相當值得斟酌的課題。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山區沉積物中的過去冰河遺跡,亦可能與新仙女木事件有關。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