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是成立於1896年的一所傳授新式教育的小學。
設校於艋舺學海書院內,現址為臺北市萬華區福音里桂林路64號。
一、學校沿革1896年(清光緒22年、明治29年)5月21日成立,校名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學舍設於艋舺學海書院內,學生有13人(全臺第三所成立的小學)。
1897年1月4日移遷至艋舺祖師廟。
1898年10月1日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校址移至艋舺蓮花街(現址)。
1910年4月1日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艋舺公學校。
1919年4月1日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艋舺第一公學校。
1922年4月1日改稱為臺北市老松公學校。
1924年4月1日改稱為台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
1927年5月1日改稱為台北市老松公學校。
1941年4月1日改稱為台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民國34年)11月改稱為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學校編制,教職員38人,學生1355人。
1946年7月成立臺北市老松初級中學,校長由國民學校校長兼任。
1947年7月老松初中改稱為臺北市立老松商業職業學校。
1966年9月全校學生數達158班11,110人,創班級與學生最多數。
1968年8月1日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69年6月畢業生1961人(歷年最多數)。
1978年8月附設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原民眾補習班廢止。
1990年3月12日改稱為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6年5月建校一百週年校慶。
1999年6月29日老松1920年代興建的校舍經登錄為臺北市定古蹟。
2003年10月15日綜合大樓開工動土。
2006年2月23日舉辦剝皮寮老街東側修復再利用工程落成典禮暨臺北市鄉土教中心開館。
2006年5月6日舉行110週年校慶活動,以「老松展新意.舞動心世紀」為主題,並編輯110週年校慶專刊。
2008年11月22日舉行綜合大樓落成啟用典禮。
全校學生數889人。
2009年6月19日剝皮寮老街西側修復再利用工程完工。
2010年6月榮獲99年度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選。
二、學校環境老松國小位於萬華區,是臺北市最早開發區。
校區南側的剝皮寮,是萬華區唯一現存的清代老街,蘊含的歷史和人文意義,極具保存並富有教育價值。
另附近景觀有臺糖臺北倉庫、西門紅樓、慈雲寺、萬華林宅、艋舺地藏庵、艋舺青山宮、艋舺洪氏祖厝、艋舺清水巖、艋舺謝宅、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西本願寺輪番所、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
學校校舍為市定古蹟,使校園更具發展社區人文特色。
校園除具有發展自然學習步道的環境,更可提供社區居民休憩之用。
專科教室充足,擁有教師研究室、視聽教室及校史室等教學活動環境;
綜合大樓完工啟用,提供完備且多元的教學環境。
老松國小學區有萬華區福音里、仁德里、菜園里、新起里、富民里、富福里。
三、歷任校長老松國校(1896-1945)一、町田則文(1896年6月)二、本田嘉種(1899年4月代理)三、田中敬一(1900年6月)四、持地六三郎(1905年9月代理)五、本莊太一郎(1906年5月)六、限木繁吉(1910年2月)七、太山秀穗(1919年6月)八、志保田錐吉(1922年5月)九、下川高次郎(1927年5月)十、小宮山信二邸(1928年3月)十一、龜岡不二生(1939年6月)老松國小(民國時期)第一任:鍾文修(1945年-1951年)第二任:周家樹(1951年-1952年)第三任:楊增煥(1952年-1969年)第四任:張郭水(1969年-1976年)第五任:簡勝卿(1975年-1987年)第六任:林樹根(1987年-1992年)第七任:廖文隆(1992年-1997年)第八任:呂昭清(1997年-2000年)第九任:劉曾菊(2001年-2009年7月)第十任:簡邑容(2009年8月-)四、老松校歌中美春治作詞岩田泉作曲劉克明改寫李金土改編曲蓮花池畔屹立校堂學海淵遠書香綿長我們繼往開來景仰昔賢遺光努力兮!
努力兮!
學求優行求良好像那君子之花發出清清之遠香老松我校文甲傳芳宏宏學舍正正學風我們求成大器要積磨練之功努力兮!
努力兮!
身愈壯志愈強好像那參天松柏以為國家之棟樑五、學校展望老松國小是臺北市最早設立的新式教育學校之一。
學校周遭有豐富的的歷史和人文景觀。
學校藉著剝皮寮老街修復再利用與興建綜合大樓兩大工程,結合校內外相關資源,配合學校中長期發展計畫,共同致力於校園整體規劃,打造校園優質環境,以期融會傳統與現代的建築風格,並兼顧時代脈動與社區需求,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勤奮向學、實現自我,並結合萬華社區創新計畫,帶動學校與社區的發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8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