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和圓通禪寺】 (1926年,台北縣中和市(註1)~)位於台北縣(註2)中和市(註3)錦和里圓通路的「圓通禪寺」,創建於日據時期的昭和元年,也就是民國十五年(西元1926年),當時由二十六歲的妙清尼師開山,歷三十餘年,與徒達聖尼師共創。
妙清尼師,俗名林塗,十四歲時奉命成婚,十六歲得子,二十三歲那年,因見當時有許多孤寡女子悽苦無依,為幫助她們,林塗乃徵得婆婆的同意,出家皈依佛門,並立下宏願,要為女尼創建一處修行之地。
因此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妙清尼師由新竹來到中和,費時二年,才覓得現址,乃於民國十五年開始建設,初建功德堂,再闢地基,並利用山上石頭砌牆,以碎石沙土混凝作為建材,歷經數十年,才完成大雄寶殿。
台灣光復後,圓通寺仍續地增建,民國四十二年再經重修,但因長期積勞,妙清尼師於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圓寂,享年五十五歲。
繼任住持達禪尼師,也於民國六十五年(西元1976年)圓寂,第三任住持達精尼師,與達聖法師,共同策劃寺內未完之工程,繼續興建,直至民國六十六年(西元1977年)才告落成,圓通寺自開山為始,費時五十一年,歷經兩代三任住持,整體建築才告完成,是台北縣(註2)著名的古剎。
圓通禪寺建築風格是仿唐式又略具日式風味,山門前兩側立有兩座大型洗石子的獅象雕塑,乃民國六十六年新光人壽公司董事長吳火獅所捐贈。
右邊是文殊菩薩的座騎火獅,性情威猛;
左邊是普賢菩薩座騎青象,神情溫柔,剛柔並濟,鎮守寺門前。
山門內有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箕踞而坐,故其匾曰:「悅爾眾心」。
而圓通寺前殿,寬正五間,殿內一尊釋迦牟尼童像,站於七朵蓮花之上,指天指地,表「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意。
越過前殿的中庭,即是大雄寶殿,總面寬亦為五間,殿內三間,正面及左右側三邊設廊,殿內主祀「華嚴三聖」,即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及菩賢菩薩。
兩側為廂房,在日據時代,曾做為日軍囚禁犯人的監獄所在,如今為女尼們禪修、居住的地方。
後方的祖師塔為印度式建築,目前功能是靈骨塔。
大雄寶殿右方,便是最早破土興工的極樂院,原名功德堂,是中國式的磚造建築,民七十年改建成現在的水泥建築。
極樂院一樓的功德堂供放神主牌位,二樓則為彌陀閣。
另在民國七十一年,於圓通禪寺右方設立圓通寺圖書館一座,專供研究佛學使用。
圓通寺所處之地舊名為「石壁湖」。
由於厚層砂岩構成的木山,曾經因地殼擠壓變動產生摺皺,形成ㄇ字如畚箕似的造型,岩壁直立陡峭,中間凹處因地質鬆軟易風化形成窪地,窪地的閩南語叫做「湖」,因而得名,亦稱為「中和八景」之一的「壁湖怪石」。
而圓通寺後山登山步道有長長的爬山階梯,低海拔林相盡收眼底。
步道會穿過如一線天般的山洞,須縮小腹魚貫前進,最窄處僅47公分寬,通過一線天,即可見美麗的相思樹林。
這些樹原生於屏東,日治時代由日人移植到北部,因木質脆,拿來頂在礦坑上方,當礦坑快要倒塌時會發出斷裂聲,便於礦工及時逃命,而有「救命樹」之稱。
因此圓通寺除了是台灣的佛教聖地之外,亦是台灣自然景觀保留相當完整之地。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