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股凌雲寺派】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觀音山派開基道場。
1739年(乾隆4年),有福建人來此建凌雲寺。
因地處深谷,又稱內岩寺。
清末因匪徒盤踞,臺灣巡撫劉銘傳為剿匪而將寺廟焚毀。
1900年(明治33年)寶海和尚從中國福建鼓山受戒回臺,於自宅設佛堂;
1909年臺北富商劉金波父喪欲作功德,寶海提議建寺供養,獲得允諾後,為有別於俗稱內岩的凌雲寺,新寺名為凌雲禪寺。
自1909年12月起建,翌年8月竣工。
1910年,寶海因年邁而禮請本圓和尚為繼承者。
1914至1920年,本圓大力擴建凌雲禪寺。
1916年(大正5年)與臺南開元寺同時脫離曹洞宗,1917年正式加入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本圓被任命為布教師,1920年補大本山西堂職。
1918年,妙心寺派長谷慈圓來臺,仿曹洞宗布教方式,成立「鎮南學林」以教育僧侶齋友子弟,同時倡組「臺灣佛教道友會」。
後來鎮南學林合併於「臺灣佛教中學林」(後更名為曹洞宗中學林)。
本圓與弟子覺淨在日治時期獲妙心寺派重視,1921年與基隆靈泉寺善慧及陳火、黃監等成為臺灣總督府「南瀛佛教會」4位臺籍創會委員之一。
1912年11月,凌雲禪寺首傳大戒,四眾弟子約七百餘人,此空前盛會將凌雲禪寺及本圓的聲望推上高峰;
1922年本圓代表臺灣臨濟宗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
1925年更代表臺灣佛教訪問日本聯合會。
其法派主要集中在北臺灣,與臺南開元寺同出一脈。
1947年本圓和尚圓寂,觀音山派與其他本土三大法派日漸衰微,1949年大批中國僧侶來臺,衝擊更甚。
其主要派下道場集中在臺北、桃園、新竹,仍有一定影響力。
目前(2009年)凌雲寺住持為玄定尼。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