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6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修行次第】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21:5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文●修行次第

 

佛教修行方法的順序。

 

根據初期佛教經典(如《中阿含經》習相應品),修行的次序是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

 

或是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除(去疑惑而清淨)、道非道見淨(明瞭何者是道?

 

何者非道?

 

因而清淨)、行道見淨(對「修行之道」明瞭而清淨)、智見淨(獲得斷煩惱之智慧而清淨)等「七種清淨」次第,此為南傳佛教所重視之清淨道。

 

各種修行次第若是因緣相生而次第增進,則因緣生而有,因緣滅而無,本性空寂。

 

所以佛教雖也將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行次第比喻為渡河的船筏,可使眾生從生死此岸,到彼岸涅槃。

 

但是也提示依靠船筏渡生死河而到達涅槃彼岸,若認為此筏對我有益而不捨此筏,繼續持用自隨,則反而造成累贅。

 

所以「(八正道等)善法猶可捨,何況非法(雜染法)?」

 

大乘佛教大多著重「圓頓」,直接觀照諸法的本性寂滅、凡聖平等而悟入。

 

漢傳佛教也大都是延續此特色,但是其末流則有空疏貧乏之弊。

 

當大乘佛教面臨重視修行次第之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時,便產生許多激盪與影響,例如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之「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比較時,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提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修行體系,以及當今臺灣佛教界也有各種因應與努力。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7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21:48 , Processed in 0.0800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