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台東市東禪寺】 位於台東縣台東市和平街115號的東禪寺,原為清代鎮海後軍中營的營址所在地,之後更曾為台東市天后宮的舊廟址,現為台東市佛教的觀音道場。
【沿革】東禪寺開山住持了覺禪師年少時遠渡日本研習佛法,民國三十一年(西元1942年)回台後,便在池上附近山中靜修,至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了覺禪師才向台東縣府租賃現址做為建寺基地,並賣故鄉私產,以磚造創建了東禪寺,於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三月落成完工。
民國四十年(西元1951年)東禪寺因大地震而倒塌,了覺禪師為設法重建,因此在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再賣私有煙圃,並得信眾集資支持,才逐步重建東禪寺,但仍無法竣工,至民國五十五年(西元1966年),了覺禪師再以房屋向區合會貸款八萬,於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才得以將觀世音菩薩安座,到民國六十年(西元1971年)九月東禪寺規模才始具迄今。
【傳說】據東禪寺了覺禪師所立「開山歷紀碑志」,除記載了東禪寺的建寺始末外,也提及了「大庄番變」事件的這段歷史,但碑文對於「靈泉井」的由來,卻與今天后宮碑文略有些出入。
據碑碣原文所述:『戊子年六月,大庄番變,六百餘里八十餘社番齊集埤南圍攻孤營。
水源被奪,掘井無泉;
軍民恐慌,徬徨無計。
張公自幼虔誠信佛,即焚香禱告觀音解救厄難,軍中信奉聖母者皆同祈禱。
禱畢,用飛擲皿器祈求顯示靈異;
若飛皿落地不破,則軍營固保、掘井有泉。
果然飛皿墮地無損,繼在皿器著地處,掘井成泉,軍心大振,堅守待援,歷時十七日,糧食盡絕。
叛番更縱火焚營,風助火勢,烟焰連天,勢極危殆。
張公乃率眾當天誓愿,禱告觀音與聖母曰:「倘蒙顯靈庇佑、解救厄難、平治後山,決建寺宇,前殿祀聖母,後殿奉觀音,以答洪恩。」
愿畢,虔誠默念觀音聖號。
頃刻,風靜火熄,來援救兵亦不久乘輪抵達,破敵解圍,蕩平叛亂。
光緒十四年於禱愿顯靈處(即本寺現址)建天后宮,前祀聖母,後奉觀音,以遂誓愿。
』因此當時張兆連不僅是向聖母祈求,同時也向觀音菩薩祈願,所以東禪寺現址同為媽祖、觀音顯聖之地,共佑台東。
【特色】東禪寺主祀觀音菩薩,由於開山住持了覺禪師從日本京都永平寺天山和尚習法,屬禪宗曹洞一脈,為紀念源流,故今寺名之上加「永平山」三字,因此又稱「永平山東禪寺」。
而東禪寺弘法,特重禪悟,不必執著名相,因此現任主持玄光禪師與台東天主堂神父為知交,曾至天主堂示修女禪坐之法,所以慈悲與博愛,共生安養,同圓種智,樹立東禪寺特立的風格。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4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