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甲鎮瀾宮】 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廟宇。
位於臺中縣(註1)大甲鎮(註2),所祀天上聖母神像,宮誌紀錄為1730年(雍正8年)林永興自中國福建湄州迎請的家神;
1770年(乾隆35年)建廟為「天后宮」,1871年(同治10年)出版的《淡水廳志》中便有「天后宮……在大甲街,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之記載。
1786年(乾隆51年)林爽文事件後,百姓送「護國佑民」匾答謝媽祖;
1863年(同治2年)戴潮春事件,大甲遭受3次圍城之險,百姓送「慈庇兵戎」匾答謝媽祖。
經歷次重修,1872年(同治11年)擴大重修,將廟名改為鎮瀾宮。
1924年(大正13年)結束僧侶管理,改由鄉紳杜清父子接任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鎮長郭金焜接任,1974年接受政府的「改善民俗」建議,廢除爐主制,改為管理委員會。
1978年改為財團法人至今。
鎮瀾宮於1984年重建落成,農曆12月24日舉行安座三獻禮大典。
為五門二進閩南式建築,有李世逸的剪粘、潘麗水的門神、李漢卿的彩繪、游禮海的神桌等薪傳獎作品。
正殿供奉媽祖,附祀註生娘娘、伽藍爺、觀音菩薩、神農大帝、太歲星君等神尊。
廟埕為酬神演戲等活動場所。
天井置放天公爐;
兩旁廊下供放祭拜品;
拜殿為廟方正式祭典場所;
正殿特將神案前移,讓信眾可更接近媽祖。
若遇盂蘭盆會等大節日,就在三川殿搭壇祭祀。
每年元宵夜執筊決定遶境進香日期,全程來回300多公里,沿途信眾就近在家門口或大甲媽祖經過之處,立香案祭祀,並爭相「躦轎腳」、「扛神轎」,以期和媽祖近身接觸,沿途信眾會準備茶水、飲食慰勞香客。
大甲媽祖北港進香史料首見1914年大甲媽祖神轎至北港請香火,捐5圓香油錢。
至1926年大甲媽祖回鑾,報紙已介紹地方團體組織頭香、二香、三香等接駕巡繞各街。
1942年因戰爭停止進香。
1948年再恢復進香。
1974年結束爐主制,改由鎮瀾宮人員負責進香事宜。
1988年2月,因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的「分靈廟之爭」,經鎮瀾宮董監事以13:3人數,通過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1999年起,臺中縣(註1)政府推廣進香為「媽祖文化節」,增添許多藝文活動與進香紀錄。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