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戰後台灣的肉身菩薩崇拜】 (1945~2011)戰後迄今(1945-2011),台灣佛教界和一般社會人士,都很著迷和崇拜所謂「肉身菩薩」。
所謂肉身菩薩,是指一個漢傳佛教僧侶,死後未進行火化,改以「坐缸」(兩個大水缸上下覆蓋,內裝有木炭、生石灰等,將屍體安置其中)或其他方式處理,經若干時日後,開缸驗看,若已腐爛,即予火化或土葬;
若未腐爛,全身雖縮水乾癟,但大致完好,即表示已成全身舍利或肉身成道。
於是請專人加以多層的塗汞(防腐處理)和纏布(恢復脫水前的原貌),在最表層,則貼上晶亮的金箔,然後就像「菩薩」一樣,被信徒膜拜。
從近代的學術認知來看,基本上,這只是一種宗教聖物崇拜的變貌。
不過,在佛教的早期,主要是因佛陀入滅火化後,遺留下來的靈骨結晶:舍利,曾在阿育王統治全印時,廣建寺塔供養,故形成以寺塔為信仰中心的佛教習俗。
至於戰後在台灣地區,於1955年11月,由日本佛教協會送還部分唐玄奘大師的頭骨,是轟動朝野的大事。
為了要安置幾片頭骨,還由蔣中正總統(1887-1975)及夫人(1897-2003)親自到日月潭觀察地點和指示圖樣,然後於1964年建成莊嚴巍峨的玄奘寺。
可是,初期的熱潮一過,幾十年來該寺既未成佛學研究中心,也不具有宗教的影響力。
至於所謂的肉身菩薩,以戰後在台出現的來說,首先是最轟動的慈航法師(出現在汐止,1957年),以及後來相繼出現的清嚴法師(出現在新店,1976年)、瀛妙法師(出現在北投,1983年)普照法師(出現在燕巢,1982年)、甘珠活佛(出現在新店,1979年)和曾創辦高雄龍發堂的釋開豐(在高雄路竹,2004)等。
然而,即以最先因「坐缸」成肉身菩薩的慈航法師來說,當年雖轟動一時,但是新鮮感沒幾年就消退了。
反而他來台後辦教育和協助逃難來台的僧侶,迄今仍在教界獲得很高評價。
因此,當代大陸福建佛教界,也來台請人用木料仿刻一尊同樣尺寸的漆金複製品,然後於2007年9月12日,以盛大的隆重儀式,迎回大陸的寺院中供奉。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