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臺北保安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09:1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文●臺北保安宮

 

臺灣北部著名的保生大帝廟。

 

清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保安宮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列為臺北地區三大寺廟。

 

1985年被列為二級古蹟。

 

保安宮為中國福建泉州同安人初至臺北大龍峒時,因應疾疫及同鄉認同所需,至故鄉白礁慈濟宮乞靈分火奉祀。

 

創建年代最早有1742年(乾隆7年)之說,至晚則於1802年(嘉慶7年)興建。

 

完工後西側建有店舖44坎,為大龍峒街肆之始。

 

1917年(大正6年)重修,奠定今日大廟之貌。

 

1920年為慶祝重修完成,進行五日建醮,臺灣總督府及臺灣北部士紳名流百餘人與會,為地方宗教盛事。

 

建築分前殿、正殿、後殿及東西護室,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

 

建築特色反映出移民拓墾之背景,如屋頂為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屋脊則為閩南式風格、在地面及牆面砌上寬而扁的紅磚瓦、前殿及正殿吊筒皆伸出龍頭,亦為福建同安、漳州、泉州一帶的手法。

 

1950、1960年代,保安宮主任委員林拱辰大力整頓革新,除整修宮廟,積極社會救濟、宣講教化事業外,為提昇宗教文化,組織女子誦經團、祈安消災會、敬香會等,1957年更組織「全省巡禮行香團」,至各地重要寺廟巡禮。

 

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有三: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盂蘭盆會、3月15日保生大帝誕辰祭典及遶境、家姓戲等,以及4月26日五穀先帝誕辰祭典及遶境。

 

1980年代,保安宮進行內部興革與轉型為文化寺廟,1994年將保生大帝誕辰祭典發展為「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家姓戲、藝文展演等結合傳統與現代之活動。

 

平時亦積極於藝文研習、鄉土文化推廣、學術研究、社會救濟等活動。

 

1995-2002年,副董事長廖武治統籌完成保安宮重修,以結合傳統建築工藝與現代科學保護方法,成為文化資產保護之典範,2003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保安宮由傳統族群性轉型為文化性之宮廟,其歷史、社會變遷與現代化之路徑,可作為臺灣漢人地方宮廟發展與信仰文化之重要理解對象。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16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12:04 , Processed in 0.23437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