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虎尾龍善寺】 原名「龍善堂」,為民間齋教信仰,本地有四十餘名食菜居士信奉,隸屬於斗南龍善堂。
昭和3(1928)年9月,鍾招治、沈協二位居士發起募建,以三千圓建築本寺。
後因法務繁忙,聘請施萬章居士協助寺務,任內興建北面廂房。
1935年,龍善堂聘復妙禪師主持寺務,施萬章居士仍以堂主身分處理外務。
龍善寺在日治時代就有崇高地位,街內大型活動多能見到蹤跡。
昭和6(1931)年舉辦秋季大祭典。
昭和9(1934)年5月15日虎尾街慶祝升格,特別在這舉辦祭典。
就連臨濟宗的秋期巡教也以龍善堂為巡迴點之一。
皇民化時期,耆老指出日人曾企圖破壞德興宮神像,改為「日語講習所」,因信眾將神像密藏於龍善寺內才倖免於難。
可見這座佛教寺院的地位。
光復後龍善寺的佛教派別屬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寺派,在歷任住持的努力下,龍善寺的規模不斷擴大。
復妙禪師任內增建東廂寮房,民國46年圓寂,寺方另聘沈相當居士為主持兼管理人。
民國52年法融法師繼任,翌年圓寂,改由修定尼師晉任住持。
修定尼師與監院達妙尼師於民國59年共同募建齋堂,62年再建講堂所,64年落成。
80年前後,龍善寺拆除重建,重建後的主體以大殿、兩側廂房以及造型特殊的噴水龍池為主。
是鎮內首屈一指的大型宗教建築,全部的工程於民國82年全部完工。
每年的農曆春節與佛祖誕辰,龍善寺多會舉辦法會或遊街,吸引不少民眾參與,同時熱心於地方事務,不因相異宗教而有界線,至今仍是居民的信仰重心。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