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惡性通貨膨脹】 物價在一年內上漲數百倍、數千倍的失控狀態。
多因政府背負龐大的財政赤字,超量發行貨幣以支應巨額債務,而導致通貨不斷貶值、物價完全失控的惡性循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下半年至1952年,臺灣物價持續不斷上漲,尤以1948-1949年上漲最為劇烈。
依據官方統計《臺灣省物價統計月報》的數據,以1946年底為基期(=100),臺北市躉售物價指數自1946年底至1952年底上漲8,342倍。
經濟學者吳聰敏估計,1945年初至1950年底,臺灣的躉售物價指數上漲218,455.7倍。
臺灣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包括:(一)太平洋戰爭末期,臺灣銀行承購巨額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埋下通貨膨脹的壓力;
(二)戰後生產減少、人口增加,尤其是1948-1949年中國大陸人口大量移入臺灣,使臺灣物資供給更形緊迫,增加物價上漲壓力;
(三)貨幣供給量大量增加,主因為臺灣銀行以發行貨幣來融通公營企業的資金需求及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
(四)臺幣與中國大陸的法幣維持固定匯率,引發台幣發行遽增的壓力。
尤其在1948年8月19日在南京的國民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進行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後,情形更為嚴重。
金圓券發行初期與台幣仍維持固定匯率,因而引發深受惡性通貨膨脹衝擊的中國大陸避險資金大量流入臺灣,11月以後雖改為機動調整,亦無法遏止。
在這些因素交互影響下,1948年下半年以後,臺灣惡性通貨膨脹更急遽加速。
面對惡性通貨膨脹,政府採取的主要對策包括: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
採取高利率政策與黃金儲蓄政策;
維持財政收支平衡,以及藉由美援以穩定財政經濟。
1949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施行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將臺灣與大陸貨幣經濟切斷連結,物價一度趨於穩定。
但因財政赤字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並未消弭,新臺幣發行持續增加,直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決定對臺灣提供經濟與軍事援助(美援),財政赤字問題獲得紓解,惡性通貨膨脹得以根本解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