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4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瀛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7:1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史學●瀛洲

 

清代福建漳州、泉州人士對臺灣的慣稱。

 

瀛洲一詞源於戰國時代的燕國、齊國方士對「三神山」的傳說。

 

《史記》提供了此一傳說的早期文獻。

 

相傳三神山在渤海中,島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西元前219年(秦始皇28年),有齊國人徐市上書,指出海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為仙人居所,「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僊人。」

 

徐市三神山之行,歷時10年,耗費多而藥未得;

 

乃辯稱「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秦始皇因此親自出海射鮫,終不遇神山而還。

 

秦始皇的求藥之舉雖然未成,但在後代則衍生出一些變形:一是方士徐市以徐福之名獲得流傳,二是神山的位置逐漸南移,三是徐市求藥10年一直在秦,但後世的傳說則轉為在海外另建新天地。

 

這類瀛洲傳說的變形裡,較早出現的是六朝時期的澶洲傳說:傳言秦始皇遣徐福率領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原本位於渤海中的瀛洲,至六朝時期已南移至會稽外海的澶洲,下迨清初則更南移以附會臺灣,如徐懷祖成書於1695年(康熙34年)的《臺灣隨筆》提到臺灣原住民:「或云秦始皇時,方士將童男女五百人入海,蓋出於茲山,而育種至今。」

 

瀛洲者,瀛海之洲也。

 

瀛海一詞,出自戰國時代陰陽家騶衍的大九州之說,在大九州的邊界有「大瀛海」環其外,為「天地之際」;

 

相對於環繞在大九州外圍的瀛海,在小九州間則有「裨海」形成地域性之區隔。

 

清代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徐宗幹,以「南瀛」稱福建漳州,瀛海指涉的範圍包括日本(東瀛)至廣東(南瀛),可知瀛海一詞具有邊界義。

 

清代漳州、泉州人士常以南瀛自稱,且移住臺灣者眾,遂將此語移用於臺灣,故至清代始見以南瀛或瀛海指稱臺灣,如南瀛書院等等。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47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6 00:0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