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1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火燒庄之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1 07:18: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19:24 編輯

史學●火燒庄之役

 

(1895,屏東縣長治鄉長興庄~1895,屏東縣長治鄉長興庄)火燒庄之役西元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於是在馬關條約中將臺、彭、金、馬以及遼東半島讓與日本,日本方面派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臺指揮接收台灣的相關事宜;

 

當時居住在台灣的部分島民,無法接受中國將台灣割讓日本,因而揭竿起義,捍衛自己的土地與家園。

 

日本因接收台灣事宜受挫,因此將駐守在韓國區域的軍隊調往台灣,協助接收工作;

 

日本軍團乃木中將艦隊於枋寮登陸後,持續逼近下六根(今屏東縣佳冬鄉),並且派員告知地方民眾:「揭白旗服從皇軍,及可保全性命,安居樂業。

 

否則就要殺個雞犬不留。」

 

,此舉引發南部地區六堆鄉民的憤慨,因而相互召集前往西勢忠義亭,並共推長興庄前堆總理邱鳳揚,擔任六堆義軍第十屆大總理。

 

六堆居民所組成的抗日隊伍首波由左堆總理蕭光明帶領與日軍步兵少丘桑波田景堯所率領的軍隊在下六根(現今屏東縣佳冬鄉)展開激戰,而下六根地區的六堆軍最後不幸失敗,於是整個戰場逐漸轉往西勢、萬丹等地,最後由六堆大總理邱鳳陽下令退守長興庄(火燒庄)。

 

日軍步兵少丘桑波田景堯為恐再次遭受如同下六根的慘痛犧牲,多次派員(最後一次的議和者為屏東縣內埔鄉的邱沛霖)要求與六堆軍議和,但是身受六堆相民重負的邱鳳陽父子決定與義勇兄弟生死與共,所以整個議和行動失敗,而火燒庄之役也就此展開。

 

就曾秀氣所著之「六堆傳家寶典」中提到,火燒庄之役由民國前十七年十一月九日下午兩點正式展開,當時的長興庄的建築架構蜿蜒曲折多有巷道隱弄,庄外又有殺蛇溪作為分界堡壘,再加上六堆居民以此作為最後的戰地,因而堅守死戰,使得日軍遲遲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在事件開始的第三日,調派駐守在阿猴城的日軍展開砲火攻擊,頓時長興庄陷入血深火海的慘況中,人員傷亡迅速增加,就連大總理邱鳳陽年僅十九歲的三子邱元添也因此怩難;

 

在日軍砲火無情的盲目掃射下,不僅是死守在長興庄的六堆軍無法全身而退之外,就連全庄的老幼婦孺也無法於其難,最後只好逃往德協、四十份、番子屋、新東勢…一帶,也因為這個原因,在當地的老一輩皆稱此役為「走番」,而整個長興庄也被日軍化為焦土。

 

火燒之役結束之後,六堆軍在大總理邱鳳揚的帶領之下,改走游擊對策,使得日軍也不斷的遭受慘痛損失,因此日軍步兵少丘桑波田景堯決定以恩威並進的方式再次派員議和,在多次協議的結果下,大總理邱鳳揚惟恐日軍繼續屠殺村民,於是決定出面投降,由此六堆地區的抗日事件也日趨平息。

 

P.S:火燒庄之役除了當地人稱為「走番」之外,也有其他人稱此役為「長興之役」、「長興會戰」、「牙城之役」、「牙城之戰」…等說法。

 

P.S:六堆戰事中除了「步月樓之役」與「火燒庄之役」較廣為人知之外,其他尚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零星之戰未被載籍;

 

而此兩場戰役中的「火燒庄之役」的相關資料幾乎是由當地人士口耳相傳(或私人記載),寫作而成,在歷史書籍的記錄所提甚少,推測與當時日軍的管理政策有關(因為當時日軍在六堆戰事之後,為拉攏六堆軍民的人心,因而採取半寬鬆的管理方式,又替六堆人修繕忠義亭(經民國四十七年完成重建,並改名為「忠義祠」),但事後發現六堆居民無法將六堆的義勇精神轉化對日皇的忠誠精神,開始嚴禁鄉民祭拜祖先與忠義亭。),其真實狀況仍待考究。

 

P.S:每個書籍所寫的時間點不盡相同,乃是因為部分人士採用「清光緒年間」的算法,部分人士採用「民國前」的算法,有些人採「西元、公元」的算法,亦有些人採用「明治年間」的算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40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23:5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