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臺灣第一所現代醫學教育設施。
日治之初,臺灣總督府鑑於臺灣熱帶傳染病流行,加以來臺的日人西醫嚴重不足,1897年(明治30年)在臺北醫院附設醫學講習所,招收國語傳習所、私立學校等結業生為講習生,給予津貼,施以預科一年、本科三年之講習。
1899年,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正式創設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修業年限為本科四年、預科一年,招收公學校畢業生。
師資最初主要由臺北醫院各科醫師兼任,惟異動頻繁,其後,醫學者漸被臺灣豐富的研究資料所吸引,師資久任者漸多。
創立之初,遭遇招生困難的問題,最初兩年錄取率均是100%,1903年起錄取率降為約20%,其後,驟降為平均約10%,入學競爭激烈,習醫漸成為臺灣社會最熱門的風氣。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雖是臺灣最高學府,但其課程及學科程度均低於日本本土,實稱不上是高等教育設施。
1918年(大正7年),醫學校增設一年制熱帶醫學專攻科及三年制研究科,招收該校畢業生進修;
同時,附設四年制醫學專門部,招收日本人中學畢業生,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機關,並且打破專收臺灣人之慣例,開啟日本人在臺習醫之途徑。
1919年,隨著學制改革,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修業年限由五年延長為八年,仍招收公學校畢業生,1922年,改制易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學制比照日本國內醫專,招收中學校畢業生;
1936年(昭和11年),臺北帝國大學增設醫學部,並將醫學專門學校併入成為附屬醫學專門部,習醫長期以來是臺人精英分子競趨的目標。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之初即十分重視鼠疫、傷寒、霍亂、赤痢、瘧疾等臺灣流行的熱帶傳染病,熱帶衛生學、熱帶傳染病學等成為重要的學科,師生積極致力於熱帶醫學研究。
1939年,臺北帝國大學設立熱帶醫學研究所,設有熱帶病學科、熱帶衛生學科、細菌血清科、化學科等,醫學教授擔任各項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豐碩,儼然成為亞洲熱帶醫學研究的重鎮,並培養不少傑出的熱帶醫學人才。
迄至1924年,醫學校畢業生臺人755人。
至1945年,醫專畢業生臺人652人,日人771人;
醫學部畢業生臺人131人,日人136人;
獲醫學博士學位的臺人計96人。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