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軟性消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0 12:53: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08:12 編輯

史學●軟性消耗

 

所謂的軟性消耗,是指器物因為人們長期之使用、與比較軟性之物質相互磨擦接觸所造成的器物外表損耗。

 

軟性物質意指一些並不堅硬的東西,譬如肉類、植物、土壤、布料甚至軟如麻糬,這些東西硬度並不高,並不會對器物造成任何立即性明顯的損傷。

 

可是,隨著人們使用時間的增長或者是器物與這些軟性物質的接觸次數增加,漸漸地,器物上便會出現一些因為與他物磨擦而非大力碰撞崩裂所形成的細微消耗痕跡。

 

軟性消耗痕在許多物品上,其實都可以找得到。

 

比方說,我們拿來鏟土種花的鏟子,它的邊緣在使用久了之後多少會顯得比原來還要鈍;

 

每個人的家中常常會有一把專門拿來切菜、切食物的菜刀,觀察一下,那把刀雖然還是很鋒利,但是兩側表面會略顯比較平滑。

 

這些都是軟性消耗的結果。

 

再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原住民生活文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行為,就是拿他們農耕所獲得的小米或米,先煮成熟飯之後再放入臼之中,由兩三個人各拿著一支杵,輪流將米飯搗成麻糬,之後再一起分享食用。

 

這個過程中,杵所接觸到的是相當軟的麻糬,一時半刻並不會有任何損傷,但是長期下來,杵還是會留下軟性消耗的痕跡。

 

在考古遺物方面,石器和骨器是主要被發現留存有使用痕跡的器物。

 

考古學者對於器物上之軟性消耗,在田野初步是利用肉眼觀察和手的觸感來判斷,軟性消耗會使得器物的邊緣顯得較為圓鈍,觸摸起來有著較為光滑的感覺。

 

在資料整理的階段,欲進一步了解該軟性消耗是如何形成、與何種行為有關,則必須仰賴微痕分析,配合實驗考古學所整理出關於使用痕與人類行為之關係的知識,做一番更詳盡的觀察和確認。

 

我們現在大概可以推論,某些具有軟性消耗痕之考古遺物應與何種行為有關聯,譬如石刀用以切割肉類或收割作物,石錛用以刨削木材。

 

了解了這些行為及其所產生之痕跡的相互關係,考古學者也才能夠就遺物上所具有的軟性消耗痕跡,去推測該器物可能的功用。

 

有些器物一方面因為使用狀況的影響,會同時留存著軟性消耗與硬性消耗的痕跡,例如石鋤,其主要相互接觸的物質是較軟的土壤,但是在鋤土的過程中,器物也許也會敲擊到土中的硬質石塊,造成較明顯的損傷。

 

另外,也有可能因為器物具有兩種以上的不同功能,譬如某個石錘可能其中一面被拿來當做捶擊面,另外一面當作磨東西的砥石,而同時具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使用痕。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3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8 08:30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