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2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黃水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2 07:1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22 07:15 編輯

醫學百科●黃水瘡

 

拼音

 

huángshuǐchuāng

黃水瘡,又稱滴膿瘡、天皰瘡,是一種發于皮膚、有傳染性的化膿性皮膚病。

 

《外科正宗·黃水瘡》云:“黃水瘡于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

 

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現膿皰、膿痂:多發于夏秋季節,好發于兒重,有接觸傳染和自體接種,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中傳播流行。

 

相當于西醫的膿皰瘡。

 

該病為脾胃濕熱內生,外受風邪而成。

 

癥見初起皮膚患處先起紅斑,繼之成粟米樣水皰,逐漸增大,皰液初呈透明,后變為混濁,基底紅暈,隨即變為膿皰,患處痛癢難忍,搔破黃水淋漓,甚者蔓延成片,直至瘡水干后結痂而愈。

 

該病多發生于小兒頭面、耳、項等處,重者可延及全身各處。

 

治宜祛風勝濕,清熱涼血,熱毒偏盛者,可內服升麻消毒飲加蒼術、黃連;

 

風邪偏盛者服消風散;

 

濕熱重者服平胃散加黃芩、黃連。

 

外治熱重者可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

 

濕甚者用碧玉散或叁石散外敷。

 

相當于膿皰病。

 

黃水瘡病因病機夏秋季節,氣候炎熱,濕熱交蒸,暑濕熱海客于肌膚.以至氣機不暢、汗液疏泄障礙,濕熱毒邪壅遏,熏蒸肌膚而成;

 

若小兒機體虛弱,肌膚嬌嫩,腠理不固,汗多濕重,調護不當,暑濕毒邪侵襲,更易導致本病的發生。

 

反復發作者,濕熱邪毒久羈,可致脾虛失運。

 

黃水瘡診斷好發于頭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損初起為散在性紅斑或丘疹,很快變為水皰,形如米粒至黃豆大小,迅速化膿混濁變為膿皰,周圍繞以輕度紅暈,膿皰開始豐滿緊張,數小時或1—2天后膿液沉積,形成半月狀積膿現象,此時,皰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濕潤而潮紅的糜爛瘡面,流出黃水,干燥后形成黃色膿痂,然后痂皮逐漸脫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

 

若膿液流溢他處,可引起新的膿皰。

 

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一般無全身癥狀,但皮損廣泛而嚴重者,可伴有發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癥狀。

 

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腫痛,易并發腎炎、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長短不定,少數可延至數月。

 

黃水瘡鑒別診斷一、水痘多見于冬春季,發病前常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皮損為綠豆至黃豆大小、形態較一致的水皰,向心性分布,化膿與膿痂輕微,索侵及粘膜。

 

二、,膿窩瘡常因虱病、疥瘡、濕疹、蟲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膿皰壁較厚,破后凹陷成窩,結成厚痂。

 

黃水瘡辨證論治黃水瘡內治法(一)暑濕熱蘊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

 

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黃;

 

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辨證分析:夏令暑濕熱邪熏蒸,蘊結于肌膚,故見膿皰密集,色黃,周圍繞以紅暈,糜爛面鮮紅;

 

暑為陽邪,傷津耗液,則口干,便干,小便黃;

 

舌紅、苔黃膩、脈濡滑數為暑濕熱蘊之象。

 

治法:清暑利濕解毒。

 

方藥:清暑湯加減。

 

熱重煩躁者,加黃連、山梔等以清熱除煩;

 

大便于結者,加生大黃以瀉滯導熱。

 

(二)脾虛濕蘊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

 

伴有食納少,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

 

辨證分析:脾虛失運,濕熱內生,熏蒸肌膚,故見膿皰稀疏,色淡白或淡黃,糜爛面淡紅;

 

脾虛失運,則食納少,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微膩,脈濡細,為脾虛濕蘊之象。

 

治法:健脾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食滯不化者,加檳榔、焦叁仙以化氣行滯。

 

黃水瘡外治法(—)膿液多者,選用馬齒莧、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適量煎水濕敷或外洗。

 

(二)膿液少者,用叁黃洗劑加入5%九一丹混合搖勻外搽,每天3—4次。

 

(叁)局部糜爛者,先用明礬溶液洗去膿痂,再將冰硼散撤于患處。

 

(四)膿痂厚者,選用青黛、黃柏、蒼術研細末,植物油調勻外涂。

 

黃水瘡預防與調攝1.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

 

2.有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及時治療。

 

3.嬰兒室、托兒所及幼兒園如發現本病患兒應立即隔離,并對居住環境進行消毒。

 

結語黃水瘡相當于西醫的膿皰瘡。

 

其特點是顏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膿皰、膿癡。

 

多見于兒童,好發于夏秋季,可并發腎炎及敗血癥,應與水痘、膿窩瘡相鑒別。

 

暑濕熱蘊證,治宜清暑利濕解毒,方用清暑湯加減;

 

脾虛濕蘊證,治宜健脾滲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參考資料[1]《中醫外科學》

 

引用:http://big5.wiki8.com/huangshuichuang_1423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0: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