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水蜈蚣】
拼音
shuǐwúgōng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蜈蚣拼音名ShuǐWGōnɡ別名金鈕草、三莢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瘧疾草、金牛草來源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短葉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iaRottb.,以全草入藥。
全年可采,洗凈,曬干用。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祛瘀消腫。
用于傷風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
外用治蛇咬傷,皮膚瘙癢,癤腫。
用法用量0.5~1兩;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干品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水蜈蚣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uǐWúGōnɡ英文名ShortleafKyllingaHerb,HerbofShortleafKyllinga別名球子草、瘧疾草、三莢草、金牛草、寒氣草、金鈕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發汗草、山蜈蚣、無頭香附、龍吐珠、三夾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球頭草、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寒熱頭草、一粒珠、九頭香、水竹缽、一粒關、狗公草、千打錘、落地螞蟥、三棱環、一粒子草、黃古頭劃、水金釵、水土香、鋼拳頭、連根草、草含珠來源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帶根莖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yllingabrevifoliaRottb.采收和儲藏:5-9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
根莖長而匍匐,外被膜質、褐色的鱗片,具多數節間,節間長約1.5cm,每節上生一稈。
稈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個圓筒狀葉鞘,葉鞘頂端具葉片。
葉片稈近等長,柔弱,寬2-4mm,平張,上部邊緣和背部中肋具細刺。
葉狀苞片3,極展開,基中片極短,后期向下反折。
穗狀花序單生,極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長5-11mm,寬4.5-10mm,具密生的小穗;
小穗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壓扁,長約3mm,寬0.8-1mm,有1花;
鱗片膜質,闊卵形,長2-3mm,白色,有銹斑,少為麥桿黃色,背面龍骨狀突起綠色,具刺,頂端延伸成外彎的短尖,脈5-7條;
雄蕊3,花藥線形;
花柱細長,柱頭2。
小堅果倒卵狀長圓形,扁雙凸狀,長約1mm,淡黃色,表面密具細點。
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邊草叢中及海邊沙灘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忌寒。
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
早春,將母株挖起,分成數蔸,每蔸留有3-4個莖,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種,蓋土,稍壓根部,澆水。
田間管理,生長期勤拔雜草。
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類水為主。
旱季注意灌水。
性狀性狀鑒別,多皺縮交織成團。
根莖細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紫褐色,節明顯,具膜質鱗片,節上有細莖,斷面粉白色。
莖細具棱,深綠色或枯綠色。
葉線形,基部鞘狀,紫褐色,有的可見球形穗狀花序,黃綠色。
果實卵狀長圓形,綠色,具細點。
氣微。
化學成份全草含揮發油,牡荊素(vitexin)等黃酮類(flavonoids)。
鑒別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濾紙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鋁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燈下觀察,顯黃色熒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試管中,水浴加熱,加鎂粉少許,滴加鹽酸3-4滴,溶液顯淺紅棕色。
性味味辛;
微苦;
甘;
性平歸經肺;
肝經功能主治疏風解毒;
清熱利濕;
活血解毒。
主感冒發熱頭痛;
急性支氣管炎;
百日咳;
瘧疾;
黃疸;
痢疾;
乳糜尿;
瘡瘍腫毒;
皮膚瘙癢;
毒蛇咬傷;
風濕性關節炎;
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
或搗汁;
或浸酒。
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1.《植物名實圖考》:殺蟲,敗毒。
2.《廣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間草藥》:解熱利尿。
治瘧疾。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散風,除陳寒,止咳嗽。
5.《廣西藥植圖志》:除風熱,利竅,止血,止咳。
治跌打,蛇傷。
6.《南寧市藥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
7.《四川中藥志》:治感冒風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熱。
8.《廣東中藥》Ⅱ:鎮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摘錄《中華本草》
引用:http://big5.wiki8.com/shuiwugong_79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