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4 06:5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拼音

 

fèipàobiǎomiànhuóxìngwùzhì

 

英文參考

 

surfaceactivesubstance,surfactant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存在于正常肺泡內表面的一種能減弱肺泡表面張力的物質。

 

其主要成分為“二棕櫚酰卵磷脂”(DPPC)和特殊的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相結合的復雜脂蛋白(表)。

 

系由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內質網所合成,轉移并貯存于板層狀包涵體中,隨包涵體從細胞內釋放,而分布于肺泡的內襯層的液膜。

 

其生理功能有二:(1)使肺泡穩定地保持在擴張狀態。

 

當吸氣時,肺泡擴張,表面活性物質分布變稀,僅具單分子層,因而對減弱表面張力的功效降低,肺泡容易回縮;

 

當呼氣時,肺泡縮小,表面活性物質分布變濃,減弱表面張力之功效提高,使肺泡不致大縮小,防止了“肺不張”。

 

(2)防止肺毛細管中血漿向肺泡滲出。

 

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2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大于肺循環毛細血管壓(10毫米汞柱)。

 

但如肺泡表面張力很大(可達50達因/厘米),與血漿張力相等,會使肺毛細血管周圍產生15毫米汞柱負壓,此負壓與毛細血管壓相加,可使血漿外滲的有效濾過壓超過血漿膠體滲透壓,而造成肺水腫。

 

正常情況下,由于表面活性物質存在,肺泡表面張力明顯減小,而避免了肺泡內積水。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在正常肺內不斷更新,肺循環血流中斷相當時間后,表面活性物質顯著減少,以致肺泡表面張力增加,造成肺不張。

 

胎兒到第30周左右,表面活性物質才移到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出生的嬰兒常難于存活。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ipaobiaomianhuoxingwuzhi_10717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5-16 16:49 , Processed in 0.07812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