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陽陵泉】
拼音
yánglíngquán
英文參考
yanlingquan(GB34)
概述
陽陵泉,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屬足少陽膽經。
合(土)穴。
八會穴之筋會。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和腓深神經處,并有膝下外側動、靜脈。
主治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腫痛,及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10-15分鐘。
標準定位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取法
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陽陵泉穴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有膝下外側動、靜脈。
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及腓深神經處。
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
腓總神經在窩上角由坐骨神經分離以后,沿著窩外側壁到腓骨小頭的后下方穿腓骨長肌,分為腓淺、深神經。
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腓骨長、短肌。
特異性
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土;
八會穴之筋會。
功用
舒肝利膽,強健腰膝。
主治病癥
1.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下肢癱瘓,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統疾病: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癥,習慣性便秘;
3.其它: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陰陵泉,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陽陵泉配環跳、風市、委中、懸鐘,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陽陵泉配陰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陽陵泉配人中、中沖、太沖,有祛風鎮靜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
文獻摘要
《甲乙經》: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銅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大成》:主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
《圖翼》: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
研究進展
膽囊炎、結石癥據報道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
膽總管的規律性收縮,排出膽道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
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對慢性膽囊炎、結石癥有治療效應。
肝脾臟疼痛針刺陽陵泉透陰陵泉,治療肝脾臟疼痛療效較好,用強刺激手法,得氣后留針10~20分鐘,捻轉出針。
落枕針刺陽陵泉,治療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關節周圍炎有報道針刺陽陵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6例,效果良好。
調整腦血流量針刺陽陵泉,對腦血流量有一定影響。
對急性缺性中風患者,通過針刺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實驗研究,針刺右側陽陵泉和曲池穴可影響到腦的血流動力學,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出針后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明顯。
而針刺對正常貓的腦血液動力學影響不大。
引用:http://big5.wiki8.com/yanglingquan_4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