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陽池】
拼音
yángchí
英文參考
yangch’ih;te4;
yangchi(SJ4)
經穴名·陽池
出《靈樞·本輸》。
別名別陽。
屬手少陽三焦經。
原穴。
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和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
主治腕痛無力,臂肘疼痛,耳聾,瘧疾,消渴等。
直刺0.3-0.5寸。
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陽池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
取法俯掌,于第三、四掌骨間直上與腕橫紋交點處凹陷中取穴;
或于腕關節背部指總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處取穴。
穴位解剖陽池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腕背側韌帶、三角骨(膜)。
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
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皮膚由前臂后皮神經和尺神經的手背支雙重分布。
皮下筋膜致密,手背靜脈網的尺側部和小指的指背靜脈漸匯成貴要靜脈的起始部。
深筋膜增厚并形成韌帶。
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過深筋膜,在小指伸肌和指伸肌腱之間,直抵三角骨面。
以上二肌(腱)均包裹有腱鞘,由橈神經支配。
特異性本經之原穴。
功用清熱通絡,通調三焦,益陰增液。
主治病癥五官科疾病:耳聾、目紅腫痛,喉痹。
運動系統疾病:手腕部損傷,前臂及肘部疼痛,頸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風濕病,糖尿病等。
刺灸法刺法:直刺0.3-0.5寸,深刺可透大陵,局部酸脹,可擴散至中指。
平刺0.5-1.0寸,向左向右平刺,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腕關節。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不宜瘢痕灸。
配伍陽池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痹。
陽池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
陽池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文獻摘要《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外臺》: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
《圖翼》:主治消渴口干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
推拿穴位名·陽池
①位于腕背尺骨下端橈側,掌背橫紋上1寸許的凹陷處。
見《小兒按摩經》。
用掐法或揉法,有降逆、清腦、止頭痛等。
②位于前臂背側,離掌根三寸處。
《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掌背穴圖》:“在掌根三寸是。
治風痰,頭痛。”
③位于掌側腕橫紋的靠橈側一邊。
見《幼科推拿秘書》。
治頭痛,風寒無汗,肢冷等癥。
引用:http://big5.wiki8.com/yangchi_4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