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13 06:09 編輯
【醫學百科●足少陽膽經】
拼音
zúshǎoyángdǎnjīng
英文參考
GallBladderChannelofFoot-Shaoyang;gb;gallbladdermeridian足少陽膽經,十二經脈之一。
膽經共44個穴位,原穴為丘虛穴,絡穴為足厥陰肝經之蠡溝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15個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側面,29個穴位在臀、側胸、側頭部。
本經腧穴可主治病癥頭面五官病癥、神志病、熱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例如:口苦、目眩、頭痛、頷痛、腋下腫、胸脅痛、缺盆部腫痛、下肢外側疼痛等。
少陽是陽氣初生的經絡,所以它能治療發熱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質介于太陽陽明之間。
經中穴道
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處目銳眥去五分之瞳子髎穴(療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間之聽會穴(療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發際之客主人穴(上關穴),再上內斜行兩太陽曲角上廉之頷厭穴。
從頷厭穴后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之中為懸顱穴,后下行耳前曲角上兩太陽下廉懸厘穴,再后行經耳前發際曲隅陷中之曲鬢穴,再上入發際耳后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后發際內二寸下行經天沖、浮白、竅陰、完骨等穴。
從耳根后方凹處之完骨折上行,循頭中線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額為側發際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彎處之陽白穴(療穴),在此往上后直行入發際五分處之臨泣穴(頭),延此線循耳后沿經目窗、正營、承靈,至行至耳后枕外粗隆外側之腦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側凹陷處之風池穴(療穴)。
從風池下行肩上高處后沿之肩井穴(療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淵液穴,下行復前一寸為輒筋穴,沿下腹脅內行至第九肋間(乳下二肋)端赗下五分之日月穴(膽功穴),再下斜后行,至腹后側部第十二肋之京門穴(膽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帶脈穴(療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與關元平之五樞穴,再下五分之維道穴,從維道后行三寸為居髎穴(療穴),轉大腿外側下行,至大轉子后上方之環跳穴(療穴),從環跳下斜中行腿外側至膝上七寸為風市穴(療穴),從風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瀆穴,下行膝上三寸為陽關穴(療穴),膝下外側二寸之陽陵泉穴(筋會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內斜三分之陽交穴,從陽交穴前外斜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為光明穴(療穴),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內斜三分為陽輔穴(經穴),外踝上三寸為懸鐘穴,又名絕骨穴(隨會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從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節后足跗間陷中之足臨泣穴(輸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跖骨間之地五會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縫間為俠溪穴,止至無名趾外側足端之足竅陰穴(井穴)。
足少陽膽經經筋圖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
還貫爪甲,出三毛。
[本經穴]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膽募)、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合),陽交、外丘(郄),光明(絡),陽輔(經),懸鐘,丘墟(原),足臨泣(輸),地五會,俠溪(滎),竅陰(井)。
[交會穴]頭維、下關(足陽明),翳風、角孫、和髎(手少陽),聽宮,秉風(手太陽),大椎,(足厥陰),上髎(足太陽),天池(手厥陰)。
【語譯】足少陽膽經:從外眼角開始(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
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經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井,會秉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耳部支脈: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
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
目部支脈: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
下邊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會合于缺盆(鎖骨上窩)。
——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絡于肝,屬于膽;
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部。
軀體部主干:從缺盆(鎖骨上窩)下向腋下(淵液、輒筋;
會天池),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
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
——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背部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脈書·十一脈》[足臂本]足少陽脈:出于踝前;
枝于骨間,上貫膝外廉,出于股外廉,出脅;
枝之肩薄(膊)。
其直者,貫腋,出于項、耳、出,出目外眥。
[陰陽本]少陽脈: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魚股之外,出脅,上出耳前。
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起于目內眥繞耳前后至肩下循脅里絡肝屬膽下至足入小趾之間足少陽膽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足少陽膽經病候
足少陽膽經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口苦,嘆氣,心窩及脅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膚干燥,頭痛,目外眥痛,頷痛,鎖骨上窩及腋下腫痛,瘰疬,瘧疾,胸、脅、髖關節及下肢外側本經脈過處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側灼熱,出汗,怕冷等。
患足少陽膽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頭部、目、耳、鼻、喉、胸脅、發熱病、軀體側面疾病。
有下列病候:面癱、口苦、脅痛、偏頭痛、乳汁少、乳腺炎、腰痛、胯痛、帶下、月經不調、坐骨神經痛、膽道疾病、膝關節痛、本經所經之處皆痛。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同。
【語譯】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癥:嘴里發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側面孔像蒙著微薄的灰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為足少陽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癥。
本經穴主治“骨”方面所發生的病癥:頭痛,顳痛,眼睛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如“馬刀、挾癭”等癥,自汗出,戰栗發冷,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節都酸痛,小趾側的次趾(足無名趾)不好使用。
《脈書·十一脈》[足臂本]其病:病足小指次指廢,胻外廉痛,胻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脅痛,囗痛,產(生)馬,缺盆痛,瘺,聾,痛,耳前痛,目外眥痛,脅外腫。
諸病此物者,皆灸少陽脈。
[陰陽本]是動則病,心與脅痛,不可以反稷(側),甚則無膏,足外反,此為陽厥。
是足少陽脈主治其所產病:囗囗痛,頭頸痛,脅痛,瘧,汗出,節盡痛,髀外廉痛,囗痛,魚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痹,為十二病。
經文互參
《靈樞·脹論》: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按:此篇論五臟六腑脹證)。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
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按:此篇論六腑病取用下合穴)《素問·熱論》: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骨),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按:此篇論六經熱論。)《素問·刺瘧》:足少陽之瘧:令人解(音懈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按:此篇論六經、五臟瘧及治法。)《素問·厥論》: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按:此篇論手足六經厥及厥逆。)《靈樞·終始》: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
(此篇論六經終,應手足上下合參。)
主治對比
頭部穴胸脅及下肢穴本表據《針灸甲乙經》而列。
“嘔”、“太息”、“胸脅痛”,是肝膽疾病的主要癥狀。
經脈病候中的“心脅痛”,腧穴主治癥中分別寫作“胸脅痛”、“胸中痛”、“胸脅滿”、“脅痛”、“脅下支滿”等,都是指胸脅部脹滿疼痛不舒的一類癥狀,可見“心脅痛”即“胸脅痛”。
“腋下腫”、“馬刀”是指頸部、腋下的淋巴結腫大,屬膽經循行部位的病變,在腧穴主治中也都能找到對應關系。
膽經“起于目銳眥”,頷厭、懸顱、懸厘、俠溪等穴都主治目外眥痛,而風池穴原本《甲乙》主治“目肉眥赤痛”,《外臺》、《銅人》、《圣濟總錄》作“目內眥”,其正確與否尚須考證。
引用:http://big5.wiki8.com/zushaoyangdanjing_4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