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瀋陽清故宮】
【標題】:瀋陽清故宮
【內容】:瀋陽故宮是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前的皇宮,是我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
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作為北京故宮的延伸,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瀋陽故宮原稱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
位於遼寧省瀋陽市舊城中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所,300餘間。
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
清順治元年(1644年)世祖在此稱帝。
清統治者入關後,這裏稱作奉天行宮,乾隆、嘉慶時又增建了部分建築。
瀋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甯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個部分。
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以崇政殿為主體,南起大清門,北止清甯宮,分前後三個院落。
南端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
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
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
後院是以清甯宮為主的五宮建築。
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
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
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
為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于後金天聰時期,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杆。
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
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
崇政殿和高臺兩側各有一組建築,東側的建築主要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
西側的建築主要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崇政殿后是鳳凰樓,同清甯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四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牆,獨成一座宮院。
高臺正北的清甯宮,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
清甯宮的兩側有東西配宮。
東配宮有關雎宮、永福宮,西配宮有:麟趾宮、衍慶宮。
永福宮是順治帝福臨的生母、才智過人的莊妃的寢宮。
麟趾宮、永福宮在乾隆年間換匾,互換了名稱。
高臺正南是鳳凰樓,原名翔鳳樓,建于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皇太極的禦書房和休息、宴會之所。
入關之後,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
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鳳凰樓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鳳樓曉日”被譽為瀋陽八景之一。
東路建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以大政殿為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
大政殿於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是其與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的議政之處。
康熙時改今名。
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頂木結構。
在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
正門前兩根金龍蟠柱,氣勢雄偉。
殿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
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大政殿前面兩側排列亭子十座,統稱十王亭。
自北而南,東部依次為: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鑲白旗亭;
西部依次為: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正白旗亭。
西路建築為清入關後續建,於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場。
文溯閣建於1782年,是專為貯存《四庫全書》所建成的全國七閣之一,面闊六間,內部三層,外觀為兩層重簷硬山式,前後有出廊。
閣頂鋪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
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禦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
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成為供清帝們來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居住之所。
瀋陽故宮建築,不僅在建築佈局上有其特點,而且在彩畫、雕刻等方面都有濃厚的東北地方風格,反映了中國多民族建築文化的特點。
瀋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後,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後稱為瀋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博物館,國立瀋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故宮的建築進行了全面的維修。
1955年命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館。
1986年改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序號】:335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5%E6%95%85%E5%A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