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孔子其人簡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5-15 22: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秋—孔子其人簡介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孔子(前552~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周靈王二十一年生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生父叔梁紇。

 

據傳由其父與母親顏氏野合而生,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被母親帶回娘家,遷居闕裏。

 

孔子十六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受到當地貴族社會的排擠。

 

困苦的境遇激勵孔子奮發向上。

 

他一面謀生,一面刻苦自學。

 

他困知勉行,不恥下問,謙恭知禮,處世深沉。

 

於是,很快在祔上,包括在貴族中間獲得了聲譽。

 

二十歲以後,他曾經當過季氏的“季吏”,負責管理倉庫,又當過乘田,負責管理牛羊,幹得都很出色。

 

孔子赴齊,三月不知肉味。

 

周敬王三年(前517),孔子赴齊國,成為高昭子的家臣,並拜見齊景公。

 

孔子與齊太師談論樂,學《韶樂》,欣賞音樂後,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道,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稱善。

 

後來,景公又問這一問題,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大悅。

 

孔子的出現是時代的象征,他將以同族結合為基礎的禮樂轉換為較具普遍社會性的禮樂——社會制度,進而提出“仁”,做為禮樂實現之目標。

 

“仁”一方面是指個人的人格,個人人格沒有貧富貴賤之別;另一方面則指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以彼此承認對方的人格為要。

 

要實現“仁”,必須靠教育和教養;而禮樂則是實現“仁”的手段,因此要從禮樂的學習與研究著手。

 

孔子以身作則,從事教育工作,所收學生不限階級,誠可謂“有教無類”,其精神是可佩的。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音樂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孔子聞韶不知肉味的故事體現了當時音樂藝術和音樂欣賞的水平,文人和士大夫把音樂修養作為教養的一部分,孔子還由此引申觀念。

 

孔子仕魯,周遊列國。

 

魯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在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反叛季氏,派人召孔子,孔子准備應召,然而弟子子路勸阻了孔子。

 

名聲在外的孔子,終被魯定公所用,先任孔子為中都主管,為時不過一年,政績顯著,四方效仿,遂被升遷為司空,後又升遷為大司寇。

 

孔子前半生用心於政治,力圖複禮,在為魯國任用的一段時間裏曾全力施展其抱負和才能,在司法、教育和打擊三桓勢力上作過不少努力,雖然見效不大,但也顯示了他的政治見解。

 

後因與魯國君臣政見不合,孔子於55歲時離魯,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階段。

 

但他周遊了14年,先後到了衛、陳、曹、宋、鄭、蔡六個諸侯國,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任用他推行“仁政德治”主張的理想國君。

 

孔子歸魯,開始著述。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應魯大夫季康之召,返回魯國。

 

孔子雖滿懷改良時政、複興周禮的政治抱負,然而終不獲見用。

 

孔子初歸魯時,魯哀公、季康曾先後問政於孔子,但終究沒有重新起用他。

 

孔子眼見自己的政治理想無以施展,於是轉而致力於講學與著述,以求得自己的理想、思想、學識流播於後世。

 

孔子有感於當時周室衰微、禮樂皆廢,說“為國以禮”,又說“不學禮,無以立”。

 

“禮”指周禮,包括奴隸制的等級世襲制度、道德標准和儀節。

 

孔子又強調“禮”必須以“仁”的思想感情為基礎,“仁”與“禮”相輔相成。

 

孔子又相當重視“樂”的陶冶情感作用,樂指音樂,因“詩”為歌詞,合而言之,“樂”也包涵詩。

 

孔子主張“禮”以修外,“樂”以修內。

 

以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廣要道》)從西周開始至春秋中期,傳下古詩3000篇,孔子去其重複,取可施於禮義者,刪定為305篇,並分為“風”、“雅”、“頌”三類,即流傳下來的《詩經》。

 

孔子說“詩”的作用有四:激發道德情感;觀察風俗盛衰;增進相互情誼;批評政治得失。

 

與此同時,孔子開辦私學,弟子先後達3000多人,身通六藝者70餘人。

 

孔子逝世。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四月十一日,孔子逝世,卒年73歲。

 

魯哀公作誄文悼念孔子,開後世誄文之先河。

 

孔子的門徒服喪三年,而子貢則在墓塚旁建房而居,六年之後才離去。

 

因為孔子弟子及魯國人在孔子墓附近聚居,所以墓地一帶就叫孔裏。

 

孔子晚年自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閉門治學,潛心研究禮義。

 

他與弟子整理古籍,評論時事人物。

 

傳說他作《書傳》、《禮傳》、為《易》、作《彖辭》、《象辭》、《系辭》、《序卦》、《說卦》、《雜卦》、《文言》,人稱《十翼》;刪減《詩》三千多篇為305篇;整理《春秋》,使文辭簡約而內寓褒貶;正樂,成六藝以備王道。

 

孔子的主張雖然不被當時的君主所采用,影響卻很是深遠。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巨人,正是他,揭開了中國系統思想的序幕。

 

他以道德作為政治、行為的規範,從個人角度規範了仁、義、忠、信,完善了春秋道德思想,他的大同精神、日新精神和存而不問但求進取的精神成為了戰國文明的主導精神。

 

他一生跨越了“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

 

他的儒學思想,不但為世界人民所尊崇,更是維系中華民族的象征。

 

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是世界思想史上一顆瑰麗的明珠。

 

引用:http://www.hxlsw.com/history/zhou/ls/2006/0920/370.html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000 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4: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