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293|回復: 6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慎柔五書】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0 22:54: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5-3 20:53 編輯

慎柔五書

 

書名:慎柔五書


作者:胡慎柔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分類:內科


品質:0%


顧序


士生於叔葉,不能希志軒冕,又不能遂邱樊,其或隱身以利物,混俗以宏道,往往以技時。


史家列方伎,日者,倉公並傳,劉歆較中秘書,占候醫方,並載《七略》,一則定猶豫於幾微,一則救艱危於呼吸,學醫乎?學卜乎?吾學醫矣。


予自壬午逮乙酉間,連歲作客,幾罹兵革者數矣。


乃退而懸壺市上,予豈妄誕哉?


吾友石氏瑞章為之依表也,然予之知瑞章,由於先知有胡氏慎柔,以醫隱於僧,物故者十年矣。


予交之在二十年之前,先是吾師熊魚山先生夫人,得奇恙,隨宦游,遍叩青囊,終無濟者。


予推轂慎柔,竟以六劑奏效,再數劑全瘳。


自是予與慎柔同客於先生松陵治所者一年,既得朝夕領緒益,又盡收其枕匣之秘,得抄本盈尺。


辛未年,予北游太學,攜之簏中,會魚山先生以黃門罷歸,思慎柔不可得見,欲盡索其書。


予不敢私,而紫編丹笈,自吳入燕者,又自燕入楚矣。


尋又遭寇獗猖,先生挈家遷播,聞其書已久沒兵火中,乃慎柔即有另本,亦已星散不可問。


比年來,予以瑞章友善,每與促席研究醫旨,兼諸家之長,深望洋之嘆,青過前人,元成奧帙,然終於不忘所自,思慎柔不少輟,而虛怯一門,尤推獨步,遂出其遺書,即予向所授受者也,予為慶幸及感慨者久之,瑞章遂謀之棗梨,蓋傳其學,傳其人。


起膏肓於未形,驅府俞之沉患,瑞章之業廣矣,瑞章之慶長矣。


瑞章齒少於予,其學窺淵海,宿儒不能也。


刀圭入口,僵者立蘇,所在戶外層滿,所著述甚博,麗名諸生,身故在隱顯之間,予則灰心,將以越人老矣,惟瑞章有以導予。


敷尹顧元交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6%85%8E%E6%9F%94%E4%BA%94%E6%9B%B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2:55:12 | 只看該作者

慎柔師小傳

 

師毗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長尋剃發,法名住想,字慎柔。


性喜讀書,凡一切宗乘,以及儒書經、史、子諸編,無不究覽。


心血耗疲,得瘵疾幾不起。


時查了吾先生寓醫荊溪,師往求治,歲余獲痊。


了吾先生涇縣人,為太平周慎齋先生高座。


師穎悟沉靜,了吾先生深器之,欲授以己學,師由是執贄,事先生十余年。


先生懼其學識過己,乃令往從慎齋先生,與薛理還偕行。


理還亦毗陵人。


予於己卯春,曾識荊於嘉水,時年已逾七十。


因出了吾生平所驗案及禁方贈予,予自此益盡窺了吾之學。


慎齋先生名滿海內,從游弟子日眾,師隨侍,每得其口授語,輒筆之。


先生初無著述,今有語錄數種行世,多師所詮次也。


師自是歸裡,治病輒應,履日盈戶外,然性好施,雖日入不下數金,而貧如昔。


歲庚午,吳江宰熊魚山先生夫人,抱奇恙六七年矣。


延師至,以六劑奏效,一時荐紳士大夫,咸服其神明,因往來吳會間,裡居之日少。


歲壬申,予時習岐黃家十余年,雅慕師,每相過從,談論輒達曙忘倦,師每愾生平所學,嗣者寥寥,言之惋然。


然竊謂師貌古神暗,當得永年。


亡何,丙子仲夏,忽示疾,以手札招予,授生平所著書,凡虛損一,癆瘵一,所札記師訓一,治病歷例一,醫案一。


又數日竟脫然去,年六十五。


距今又十年矣!


予將以其書壽之於梓,因為之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2:55:33 | 只看該作者

師訓題辭

 

師訓者,查了吾先生麈頭之言,而慎柔述之者也。


刻慎柔五書,而先之以師訓者,志所。


應酬駁劇,隨感隨發,非著撰也。


晨昏風雨,隨聞隨述,非箋疏也。


故其言多直率而不文,其詞章多瑣屑而無脊,然正如道家之丹源,禪家之宗旨,得其單詞片語,即可該貫萬理。


今又錯綜原文,依類連舉,稍加序秩,無倫次而有倫次,庶幾學人,便於觀覽焉。


是編出,不但慎柔祖述了吾之言在是,而慎齋先生之源流,亦可窺豹一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2:56:41 | 只看該作者

卷一 第一 師訓

 

夫地黃丸,為腎家之主劑。


蓋腎水枯,則肝木不榮;


木不榮,則枯木生心火。


(五行字面,乃醫家循例之詞,讀者當隨文而各求其義。此所謂腎水即津液也,肝水即血汁也,心火即亢燥之熱氣也。津不濡血而血滯且干矣。血不涵氣而氣亢愈悍矣。故曰: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腎,用澤瀉以去腎家之邪,則地黃成滋腎之功。


腎所惡者土也,脾家有濕熱,則能克腎水,故用山藥補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濕,則山藥成補脾之功。


木枯則耗水,以山茱萸斂火以潤肝;


火熾亦能涸水,以丹皮瀉心火而補心。


心足則火不妄起,且下降與腎交,而補腎之功愈成矣。


此即《難經》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義;又《素問》亢害承制凡兩手俱數,大便燥者,八物湯。


洪大有力,地黃湯;無力,大補湯。


脾燥,加山藥;


脈弦,加芍藥;


右關浮無力,加丁香;


沉無力,加乾薑。


內傷,寸脈大於尺脈,此陽盛脈也,宜用保元東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矣。


此從陽引至陰分之法。(用意甚是而藥不合,?升胃陽,歸升肝陽,非能降也。凡引下法有三:有直用清肅,有從下滋填,有從下溫補,更有宣其上而大氣自降者,各因其病本也。)


內傷,右尺弦弱,不宜用寒涼,以命門火虛故也。


右關緩有力,緩則為濕,又寸尺弱者,用補中東加赤茯、苡仁。


蓋補中補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濕,又能使中焦之氣下行,而尺脈自和。


右關緩無力,用參苓白朮散加黃?,以補上而益下。


凡在右,以四君子東加減。


欲上,用黃;


欲下,赤苓、苡仁。


在左,以四物湯調理。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黃連、赤苓之類。


蓋木通瀉小腸火,小腸為心之腑,黃連瀉心,赤苓者,赤入丙丁也。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


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


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


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


(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


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


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


(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凡內傷,火在上,水在下,故發咳嗽而喘,此皆滋陰降火所致也。


初用桂制白芍、吳茱萸少許,及甘草、人參、五味、半夏、破故紙、杜仲,一溫則火下行,水上升。


如或作瀉,則陽下行,而胃中所積宿食水穀行動矣。


(因滋陰降火而發咳喘,乃陽為陰抑,水上火下之咎也。用辛溫撥其陰而伸其陽,生氣勃發,而敗氣敗津舉無所容矣,故或汗或瀉也。內鬱熱甚者,略佐清降,恐鬱火之發太驟為患也,曾屢見之。)


凡虛損,肺脈大,氣喘,下部脈弦細弱微,此皆陽上越而不降,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用人參一錢,桂制白芍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生炙二分,使溫中內收,陽氣降下。


(虛損氣喘:有氣痹,有氣越。氣痹有清濕外侵,有衛陽內陷;氣越有內寒格熱,有陰虛陽泛。陽陷寸脈短弱,而邪侵反弦緊;陽泛寸浮散,而格熱反洪實,以純虛與夾實之故。純虛可任補斂,夾實有溫宣、溫降諸法,未可專任補斂,其吉凶全視尺脈有根、無根,相稱、不相稱以決之。何者?純虛肺氣弱,夾實肺氣困,補斂固以振弱,亦以增困,上焦氣閉,三焦大氣舉為其所吸攝,不得動轉順降,所謂宗氣反聚也。氣化不通,升降不續,喘逼反甚,故治法須有以開為斂、以降為補之妙用。)


凡久病服寒涼克伐過多,以致三陽氣衰,致痰凝氣滯,以調元之劑治之。


陽氣一動,則少陽先升,少陽欲先出,前有太陽,後有陽明,遏截不能伸,少陽之氣至太陽,太陽與之並則寒,與陽明並則熱,遂成寒熱瘧狀,非真瘧也。


其太陽氣達,遂有傷風之狀,鼻塞、惡風寒之症見矣。


陽明氣達,則有作瀉之症。


此時正當調脾補元,分頭施治,則舊病盡脫矣。(此條開人神智不少。)


凡服寒涼克伐之過,遂成血凝氣滯,用溫補之劑,其痰決行,脈氣漸和,須預言將來或有凝血少許。


此乃通經,氣壯而血行也。(此可悟葉天士久病通絡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2:57:13 | 只看該作者

凡脈細數,腎虛;


弦數,肝虛;


短數,肺虛。


此為病重之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散數則為心虛。


諸數之中,尚有舒徐和緩之意者,是云有胃氣也。(來高去深,旋轉不躁,是為舒緩。)


凡虛損脈數十數至,尚不細短,按之有一條者,可服獨參湯一二兩,然後調理。


(此脈率因下寒格陽不能歸窟,宜附子加龜板以招安之。)


凡脾脈細弦而澀,則中氣虛寒,宜溫。


直用溫藥則火起,須益智溫之,更用山藥以養脾,則益智之溫,退居下焦,補命門,火生土,遂成連珠之補,而火不起矣。


(直用溫藥則火起,血虛不能涵之也。宜介類、如龜板、鱉甲、牡蠣之屬同用,非益智所能為功。能任益智者,其陰虛猶未甚。)


虛損大便燥者,用杏仁、枳殼、蘇梗,則能去宿糞。


嘗診一人,脈右關浮大,乃陽氣浮上,症當中寒,果然肚疼作瀉,宜用建中湯,收陽入內,而中溫矣。


凡持齋人,所食之物皆淡滲,所食之油皆屬火。


滲淡瀉陽,陽虛則火起。


此東垣云:持齋之人多胃虛。


(滲淡瀉陽四字極是。故風濕在表、寒濕在裡者,均不可率利小便也。陽虛火起,亦有理而欠發明。蓋火性宣發,遂其宣發之性,即不見火矣。故《內經》五臟苦欲補瀉之義最宜講究。)


凡久病,用補脾、補命門之藥,皆燥劑,須用當歸身以潤肝,恐燥能起肝火故也。


(立意極是,而以當歸為能潤肝燥,貽誤非淺,其辛溫正起肝火也。血分虛寒宜之。虛燥者復與燥劑同用,必致頭眩、肋脹,不若鰲甲、牡蠣,介類潛陽而又清靈不膩)。


一痰症,曾有人病痴,寸脈不起,腳冷,關脈沉洪,此陽氣為痰所閉,宜升、宜降、宜開。


用紫蘇、陳皮、半夏、赤芍、赤苓、枳殼、干葛、石菖蒲、遠志、人參之類。


其病欲言而訥,但手指冷。


(冷字疑誤,或是物字,或是空字。此心系、腦絡、脊髓之間有瘀痹之脈,阻其神機不能靈轉也。屬血,加桃仁、丹參;屬痰,加如下方。)


此乃痰閉陽氣之病,治宜歸脾湯去棗仁、圓眼、黃?,加石菖蒲、遠志、半夏,一補一開一行,後用全料歸脾湯,久自愈。


病患久虛,內有宿積舊痰,用參、朮補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當不治。


蓋積之久,而脾胃虛極不運,故郁臭耳。


(此症有因蠻補而然者,或可治,或不治,須別視見證決之。)


一人常夢遺,診其脈,關中有動脈如大豆圓,此痰凝中焦,幸夢遺,免鼓症。


(夢遺之多,而總歸於心肝二氣之下陷。但有下虛而陷者,有脾虛而陷者,有心肝自虛而陷者,有外感遏制肺與膀胱之氣而陷者,有痰涎遏制脾胃之氣而陷者,各以其脈與兼證別之。關動如豆,胃有死血也。曾見夢泄人,舌心如錢大光滑無苔,即同此診。)


且寸尺俱不起,補中加茯苓、半夏、石菖蒲,亦一升一降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2:58:22 | 只看該作者

一人久悲鬱,先前五、六月倦甚,尋得痴症,只以手空指,人問為何?


曰:我欲言而不能也,(欲言屬心,不能屬腦,腦絡有痹而然。)


診其脈,二尺微而不起,二關洪緩,此陽鬱而不能升不能降也。


用二陳東加人參,以開瘧助脾,益以升、柴助陽,石菖蒲、遠志、赤茯苓以利濕降痰降火,四劑即安,緩服丸劑而愈。


吐血症,初六脈俱洪數,須用茯苓補心湯。


蓋白茯苓能守五臟真氣,能泄腎中伏火,能瀉脾濕以健脾。


二三劑後,數脈稍退,尚洪,以地黃丸納氣;

洪稍減,至弱,以四君子加減,補脾生肺,肺生水之義。


如或見血,加丹皮、熟地。


右關有火,加山藥;


左關有火,加山茱萸;


左關左尺有火,加茯苓、澤瀉、熟地。


一人吐血後,右關、尺洪,大便燥,口乾,用白芍、甘草、人參、蘇梗、歸身各五分,枳殼五分,杏仁四粒,黃柏二分。


二劑。


下即潤,諸症即退。


凡欲止吐血,須炒黑乾薑、五味子二物。


以乾薑性溫,且血見黑即止;


五味子味酸,能收逆氣。


一人頭面俱痛,服寒涼藥多,其脾胃脈細澀,左尺亦澀,左寸、關洪,此下焦寒而火邪逆上之故也。


用羌活五分,酒炒防風五分,酒連一分,酒苓三分,白茯苓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半夏一錢,破故紙一錢,枸杞子一錢。


二服,脈即粗而不細,而頭痛亦除。


治梅核氣,用四七東加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此皆下氣散痰溫中升陽之劑。


非細辛之升陽,上焦無陽,則痰氣焉能得動。


(此症因憂鬱而成者,因稟賦不足傷於房室與勞倦而成者,十居八九,與痰何涉?即以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處無血溫養,木而不仁,遂如有別物附之。由於任脈血虛不周於上,督脈氣虛不交於前,氣血兩脫於上也。下焦燥盛者,龜、鹿大劑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泄者萬無生理。)


凡癆疰病,須用金銀藤葉煎湯藥。


如肺虛,加保元、五味子;


心脾虛,歸脾湯。


六脈俱有火而虛,八珍;


脾肺虛,補中;


腎脈洪大,地黃湯。


凡病久嘔,用補脾下氣之藥,其中須用當歸錢許,以潤下枯。


蓋氣在上,久而不下,下無津液,故用潤之。


然脾胃虛而嘔者,又忌當歸。(肝熱與中焦濕熱為患者並忌之。)


五月火月,六月濕月,火旺則生濕,二者相並,肺金受克,則熱傷氣,而痿倦之疾作矣。


故設清暑益氣之法。


黃?助肺,人參助元氣,甘草瀉心火,則元氣復而肺氣清;


濕熱盛而胃氣不清,故加蒼朮;


濕熱在中而飲食不化,故加陳皮、青皮以開胸膈,加神麯以助消飲食;


小便赤澀,加澤瀉以去下焦之濕;


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熱,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潤;


胃家濕熱盛,則腎水受克,加黃柏以救腎水;


濕熱盛則陽道遏而身熱,加升麻以升陽,又走表以益陽;


而門冬清心,五味斂肺,恐濕熱傷肺故耳。


五苓散為四、五、六月時令之藥,(五苓散非可常服之藥,令人畏發散而喜利小便,其禍甚大。蓋人之病,從毛竅來者十九,即從呼吸入者,亦借發散之功以鼓動陽氣,俾得吐故納新。若利小便,必病從下而上及飲酒飲水得之者可耳!過用即傷膀胱元氣,三焦下陷不可復元矣,曾屢見之。)


蓋濕熱盛,則三焦氣不清,上咳中滿下瀉等症作矣。


豬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澤瀉清下焦,恐濕熱盛而不化,故用白朮以健脾。


然陽氣不到,則濕不去,譬如日所不照處,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陽氣入裡,裡得陽氣,而濕即行矣。


此方可升可降可吐。


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飲熱湯一碗,即吐;


欲利小便,溫飲;


欲發汗,熱飲。


去濕,濕去則金清,金清則降下之令復,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穢污所塞,須掃除穢污心俟主人回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1:59 | 只看該作者

截瘧方,用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雄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


水一大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溫服。


蓋凡久瘧則內傷,五臟俱虛,內起火,發熱。


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藥,略溫服之,則火見水而火退矣,火退則諸藥皆能成功。


白朮補脾,當歸潤肝,陳皮消痰,丁香溫胃,烏梅斂肺潤下,其病痊矣。


露一宿以收清陽之氣,五更服者,子一陽生,至寅三陽足矣。(久瘧可用,初瘧再加散邪之藥。)


凡右關浮緩,此陽氣在上,中已虛寒,主肚疼之疾,秋來主有瘧痢。


蓋內已虛寒,受邪已深,至秋,陽氣下降入腹,而正氣已旺,宿邪不能容,故發此二疾。


邪輕則瘧,重則痢,皆正瘧疾,二尺細,此下焦寒也,溫下則瘧可以去矣。


不然,亦成脹。


凡豁大脈,久病按下尚渾渾一條,此陰陽未離,猶可治之。


若下無一條,開在兩邊,此陰陽已離,法不可治。


此脈常主作瀉,蓋豁大陽虛不能固下,而陰與陽不相合,故下不禁而作瀉也。(臥病日久,不宜此脈,若帶病作勞,身燥、氣促而脈散者,未可徑汗之。)


凡久病患,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知。


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


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面,決難療矣。(此條論死脈極驗,體倦二字著眼,此時大率神清音朗而長臥不能反側也。)


凡肝脈細,余脈和緩,周慎齋用補中東加枸杞即愈,以枸杞補肝故也。


凡寸脈大,陽邪勝,則病者亂而言神;


陰脈勝,則病者亂而言鬼。


病重藥宜輕宜少,只以固中劑三四味,漸漸取效。


(只言陽邪陰邪未晰,氣在血上多言神,亢吉散凶;血在氣上多言鬼,郁吉陷凶。亢、郁可治,散、陷脫也。)


大抵吐極難醫,瀉極難醫。


凡久病,左尺浮大,宜補肺氣,須保元加白芍、白茯苓之類,蓋金能生水之義。


大抵病在上,宜求之下;在下,宜求之上。


凡用藥,有用味留氣者,須熱飲為妙。


倘有畏服熱藥者,以水洒藥面上,即氣收在內,是留氣也。


凡四時之令,皆有寒熱溫涼,有及時來者,謂之正令。


譬如春宜溫而反寒,謂之不及;


溫而先熱,謂之太過。


宜溫而寒,用香蘇散解之。


如當春得正令,夏初反復?峭,其春初之令未除也,猶宜香蘇散解之。


倘春遇極溫,即為太過,則口渴、舌燥之症見矣。


第發熱而不惡寒者,謂之溫病。


此溫令之過,治有溫病條說具。


四時各有時令之病,各有時令之過,咸以此類推之。


若夏時四、五、六月正當夏令,而寒凜凜猶春初之意,香蘇猶不免耳。


若當時小便赤、口渴等症見,此時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氣、十味香薷之類治之。


若當時不熱,至秋七、八月天氣暑熱,人患前症,仍以前湯治之。


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調其不及之候也。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溫和,偶或風寒大作,即有感冒傷風寒之症。


若五、六月正令大熱,偶或大雨,遍地塵熱之氣,為寒雨逼入人家,即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氣湯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2:23 | 只看該作者

凡診老人及病患,六脈俱和緩而浮,二、三年間當有大病或死,何也?脈浮則無根,乃陽氣發外而內盡陰火也。


(陽衰於外,陰竭於內,即洪緩而按之無一條者也,最忌喘促、瀉利與徹夜不眠、飲食日減、四肢無力等證。)


急用保元或建中服之,則陽氣收於內,即反見虛脈,或弦或澀,此真脈也,宜照脈用保元助脾之劑,脈氣待和,病亦尋愈,壽有不可知者。


(此條說得好,嘗見老人冬月體倦、少食、畏寒、右寸短、左關陷、兩尺緩長或左尺微陷,立春加病,春分死,未有能延至立夏者,金敗水枯,木無所生也。兩尺緩長,所謂緩臨水宮也。)


大凡內傷症,下俱虛寒。


凡病,肺脈浮大即喘,用溫脾斂肺之藥,斂不下則成脹,既斂下,肺脈猶大則成瘧。


若遍身發瘡,浮大無妨矣。


右關浮大則肚疼,建中斂之,斂不下則成痢,皆內傷之症。


歷例題辭


語云:百聞不如一見。


固有著書盈棟,而見之施行,則膠瑟罔效。


宋義譚兵,非不娓娓一用輒蹶,曾不如一小卒之久於行間者,跡所睹聞,恆為七書韜略所未經道,此無他,其所回來,千書萬軸,數言可了,更為躬行體驗,要語無多,發前人之未發,開後人之津梁,慎柔固有功於今古哉!故為列虛勞歷例,次於師訓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2:58 | 只看該作者

卷二 第二 醫勞歷例


嘗治虛損,脈緩五六至,但咳嗽、發熱、無惡寒、喉痛、喉梗等症,以為可治。


服保元君之類十余劑,咳嗽略可,熱亦微退。


至二十劑外,咳嗽反甚,熱又如故,而身反不能展側,兩足漸無力,至不能行而足?。


此何也?


緣下焦腎氣衰憊,而百骸間無津液涵溉,且陽氣不能四達,脾肺之氣不能下輸。


(數語實括盡虛損機關,但保元、四君、八味、補中,斷難治此大症,偶有治愈者,必其血分猶未甚虛甚痹也。)


故足無力而蜷,雖藥有效,病難暫減,終不治也。


嘗治虛損,六脈俱數,有神和緩,雖數至十余至,不妨可治,初用四君加黃?、五味子數劑後,數脈漸減,仍帶和緩意,可治之。


若退出,細如絲,尚數,決不可治。


又有退出如絲而不數,此猶有胃氣,無肚疼作瀉,(肚疼為血死,作瀉為氣脫。)而飲食如常,亦可保元、參、朮調理,二三年愈。


然所云服藥後數脈漸減,和緩有神為可治者,亦須三月見功,年半方全愈。


又須看年力之衰壯,及精神脾胃之強弱也。


若服藥後,脈雖和緩,而腿足漸無力,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脈雖緩,治之無益焉。


然或如前症,足雖無力,而熱已退,嗽減,飲食如平人,此脾氣尚弱,猶可遷延歲月。


又有如前症,六脈俱和緩,服前劑,熱退而脈漸弦,反作瀉下血,此平時經絡留血,為火熱煎熬而成者也。


(此涼藥遏血,伏陽灼而敗之,即仲景平脈篇熱氣所過血為癰膿義。)


下半月或十日五日自愈。


下血時,能飲食,不死;


不能飲食,精神倦怠,死可立待。


其用藥,健脾保元氣為主。


腹痛、脈弦,理中湯;


惡心、飲食少,六君子湯。


無此二症,用四君、保元治之。


蓋下血者,邪氣從下竅而出也;


又有變作傷風狀者,邪氣從上竅而出也,宜溫肺助脾之藥,亦得半月而愈。


又有六脈俱和緩,數八九至,服前劑,先右三脈退去二三至,左脈尚數不退,是右表先退,左裡未退也。


至數脈盡退,病將痊愈,左脈猶比右脈多一至,足見表退而裡未和耳。


《難知》云:傷寒以左為表,右為裡;


雜病以右為表,左為裡。


信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3:57 | 只看該作者

(看元氣之存亡在左,看元氣之輕重在右,百不爽慎齋師嘗云:凡病求汗不出者,不治。虛損,六脈俱數,服滋陰降火之品,不及四、五十劑者,猶可治之。如服至數十劑及百劑者,真元耗盡,雖脈大洪緩,中已無神,因用補劑即退去,洪緩變為細數,即漸痿困不起而斃矣。戴人:年少不妄服藥,易治。正此謂也。又或服寒涼未多,用保元、四君加生薑一二錢,一二十劑。求汗不出,而洪緩之脈不退,亦屬難救,或雖無汗,而洪緩漸減,病亦漸去,且能飲食,則無妨矣。如此脈,大抵秋冬易治,春夏難療也。凡虛損,三四月,脈雖數,尚和緩,六七至。若逢春夏火令,津液枯槁,腎水正行死絕之鄉,肺絕脾燥,無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金水正旺,脈雖數,可治也。然使病者,骨立、喉啞、喉痛、寒熱、脈細數、肚疼作瀉,亦不治。如前症求治,初用補劑,病當反重,何也?病已延至三四月,服藥已多,其不效者,必過用寒涼,病者五臟愈虛,邪火愈熾,初用補劑,或數帖,或一二十帖,邪火一退,反覺頭眩、惡心、骨疼、腳酸、神氣昏懶、不思食。亦有宣肺疏肝健脾滋腎反見火大者,初為涼劑遏其真陽下伏,接用振陽安陰法即愈,以根氣尚穩也。)


倘脈不細數,而帶和緩,急用保元、四君大劑連服之,便安寢半日或一日,睡覺即精神頓爽。


再一劑,再寢,飲食漸增,則可治矣。


倘脈細如絲,肚飽昏憒,即屬難治。


凡虛損病久,脈雖和緩,未可決其必療。


蓋久病之人,元氣虛弱,脈氣和緩者,假氣也。


(真氣渙散,不能鼓動而怠緩也。)過七、八月,間服補劑,病得漸減,此生機也。


或延至十一月,一陽初動,陽氣漸升,內氣空虛,無以助升發之機,則變憎寒壯熱。


(久病忽見寒熱如新感者,乃生死關頭也。得微汗而體輕氣旺,為陽氣振;或微汗,或不汗熱退而體重氣弱,為陽氣脫;或肢困不能反側,或胸痹飲食日減,是皆奇經已敗之絕證。)


服補藥十余帖,寒熱漸退,猶可延捱,調理至二三月不變,得生矣,否則不治。


緣春木旺,脾肺久病氣衰,不能敵時令矣。


嘗醫新病,或痢或雜病,初時有邪,脈浮數。


用按脈病藥數劑,數脈即退,病亦向安。


劑,即倦,脈反覺浮數,此時不可謂尚有邪也。


蓋邪退而神氣初轉,故浮,只宜保元湯養元氣。


浮數之脈,得微汗而退,此乃陽氣升,元神足,而邪自退之法也。


倘不識此,仍以祛邪之藥治之。


精神日損,肌肉日消,久之變為虛勞矣。


凡病遇時節則變換不定,或又加者,蓋遇時節,則天地之氣或升或降,而人身之氣亦應病者精氣尚充,猶能與時令相應。


若元氣久虛之人,無以助升降之氣,上升則頭眩、嘔噦,下降則足熱、身寒,反為氣候所牽,而身不能為之主矣。


(病隨節氣而動者,氣敗也;隨月之盈虧而動者,血敗也。故重病朔望有加即不治。本文是專指升降太過,更有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身氣與天地參差者,其實亦是一般機括。)


脾胃病,十分虛,死於初春,亦有望春而死者;


八分虛,死於孟春;五、六分虛,死仲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4:15 | 只看該作者

及醫之不得其當者,雖原無死道,而業已醫壞,至季春不能挨矣。


清明前後二、三日,尤為肺腎病,起於春,十分虛,死於初夏,亦有望夏而死者;


八分虛,死於仲夏,六分虛,死於季夏。


凡久病,服藥後六脈俱和,偶一日診之,或細加數,或虛弱,或變怪異常,即當細問起居之故,或有一晚不睡而變者,或因勞碌惱怒,或感冒風寒,各隨其感而治之。


治之而脈終不和,此為難治。


一晚不睡或勞傷者,則用補中助元;


傷飲食,則用鹽湯探吐,後以二陳加減消食之品佐之。


若房勞者,脈雖變而病不變者,猶可以平日調補治之。


倘病與脈俱變,調之不和,決難救矣。


秋冬尚可冀幸,春夏萬不可為。


若傷暑者,宜少撤帷閉,以治暑法治之。


若冒風寒,以溫肺加風藥散之,一、二劑即和,乃可;


若不轉,亦不治。


大抵易於秋冬,而難於春夏,亦觀人脾胃元氣而消息之,不可輕忽,妄許人以易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4:34 | 只看該作者

嘗治一產後婦人,素有勞症,一年前,以八物湯愈,然連連綿綿,未為全去。


次年得產,正癸亥,屬戊癸化火之年,天氣炎甚,時醫雖用人參,仍以山楂能解參毒間之,致寒熱作瀉。


余診之,脈數九至,尚不短,用保元加乾薑、熟附一分,四劑,數脈退減。


再清晨診之,按下浮緩,但去著骨,指下細弦如絲,數脈如故。


(此又以浮緩中有一條為敗脈矣,可知前卷一條之說,只是脈中之脊,非別一條也,神理全不同。)


予曰:不可為矣。


彼懇求不已,用桂制白芍五分,炙草五分,參、?各五分,作建中湯之意,服至八劑,數脈退,幾六至。


又四劑,幾五至。


彼以為愈矣,遂止藥。


此四、五、六月後,脈轉弦細而歿,此案有裨前論,故附之。


凡診虛損,無不留心生死關頭者。


然生死在脈,死之遲速在證,其中頗有難決者。


以脈言之,一則兩寸短弱,兩尺軟長,起伏如一,極似無病,而兩旁邊際蕭條,與肌肉不相入也;


二則右寸短弱,左關沉陷,右尺細長,左尺軟長,極似有根也;


三則午前脈和似無病,午後硬大似病重,而其證無甚增減也。


以證言之,一則體重不能反側,或兩肋支滿,或起動汗出而神清音朗也;


二則胸痹似結,痰不能出,飲食日減,而亦有不減也;


三則忽發寒熱如新感,旋即熱退,更加體倦氣弱,語聲拖曳也。


至於脈之細數芤散革牢,先數後緩,先硬忽軟,先細忽大;


證之喑啞噦噫,更無不知其逆者,欲以此決其死之何日何時,終難灼見。


曾診兩人,一壯年冬月寒傷於足,以麻黃發其上,氣逆足?稍動即喘,不能飲食,正月諸症稍減。


診之,脈久不來,來如雀啄,僅在皮毛,五、七啄後,即盤旋於皮毛之上而不能去,去又如弦之絕,從中分斷,不能返入,兩手並診,又彼此相避,來去不齊。


此元氣已斷,危在旦夕。


因飲食步履未改,決在立夏,竟延夏至何也?


一老年平氣弱音低,忽增胸痹、體倦、行步乏力,飲食日減,夜不成眠,脈來雀啄,參伍不調,模糊無力,但不盤旋,不中斷,不兩手相避,其歇在已去之後,而不能來耳,亦無寒熱。時方冬月,用溫補大劑,保腎安肝,兼行痰血,並於飲食加意調攝。


脈旋轉正,猶慮腎涸木枯,及春生發之令,難免摧折。


乃至次年冬月,脈又結代,復以法調之,至今四年安健,此又何也?


元氣退而藥食進之,其勢必有相及者,特其機微而難喻耳。


究竟死期遲速,總不外臟氣、天時、五行互克,即不十全,不失八、九。


《內經》曰: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陽脈知病,陰脈知死,陰陽之脈,豈可不別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5:05 | 只看該作者

虛損門題辭


虛勞兩字,世皆?侗言之,不知症有不同,治有相反。


予幼年初聞慎柔之教,輒云損病自上而下,勞病自下而上;


損病傳至脾至腎者不治。


勞病傳至脾至肺者不治。


以勞法治損,多轉泄瀉;


以損法治勞,必致喘促。


於此之涇渭不明而懵焉,以怯病該之,其能免於南轅北轍之相左乎?


丹溪立相火之旨,惟以四物滋陰,陰陽久為晦塞。


《內經》益火壯水,分別之理,豈好為多事哉?


嘉隆間,薛立齋先生出,而醫學於丹溪,方得一變;


慎齋先生嗣出,而醫學乃得再變。


至我慎柔,乃為集先賢之法,及授受之源流,以虛損勞瘵,截然分為兩門,而金篦家始煌然再添一炬矣。


夫近代《原氣論》一書,以先後天分陰陽,即以先後天立治法。


余竊謂先天固有損者,非後天損之,無以致病。


後天既損之矣,而先天又何能無損?


治先天者,治後天耳。


豈能舍後天而治先天,愈玄愈奧,總緣作者非真實生平得手,說玄說奧何益也。


簡而備,明而確,其在此編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6:00 | 只看該作者

卷三第三虛損

 

脈法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虛,細而微者血氣俱虛,小者血氣俱少。


仲景《要略》曰:脈芤者血虛,沉而遲者脫氣。


又曰:血虛脈大,如蔥管。


又曰:脈大而芤者脫血。


慎齋先生云:浮大脈,見於右尺,為假火,假火按內傷施治。


凡損病脈數,為胃氣不足。


若轉緩弱,即胃家生發之兆矣。


左脈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調治非二三年不愈也。


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為寒傷衛,數為血不足。


肺緊則肺氣不足,不能衛皮毛而畏風脈數則陰虛火動,脈緊猶有胃氣,脈數則無胃氣。


(以脈緊為有胃氣,真見到之言,然亦須審有無伏陽在內,若緊而孤即凶。)


內傷作瀉,而肺脈豁大者,難治。


病久而脈弦者,轉瘧方愈;


脈緩者,轉痢方愈。


蓋久病得氣血活動,故轉病也。


脈數不得汗,即生腫毒方愈。


兩尺無脈,是濁陰在上,痰凝氣閉,肺不下降,金不能生水,而成痰厥。


(此吾所謂吸,肺氣上閉,如王啟玄云:虛管溉滿,捻上倒懸,而其下滴水不能漏。)


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


吐則濁痰涌出,上部疏通,肺氣下降於腎,少陰上升於巔,而有生發之機矣。


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尺為陰,寸為陽,陰脈弦,水挾木勢而侮土也。


陽脈澀者,澀為氣有餘,是氣分有伏火也。


火鬱在上,水盛在下,故腹急痛。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此陽弱也,衛氣弱,名曰?;


榮氣弱,名曰卑。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氣衰則面色青。


榮為根,衛為葉,枝葉枯槁,而寒?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


緩者胃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


穀入於衛,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寒,微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以上數條所稱微脈,皆謂起伏短小,非形細亦非力弱也。故主衛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脈見短數,則無胃氣,細數、緊數,俱非吉兆。


洪大,按之下者,虛損之脈。(下下似當有空字。)


凡虛損之脈,命門火旺,腎水不足,心火克金,木燥土干,五火交熾,若用知、柏之品降火,是猶干鍋紅烈之中,傾一杯之水,反激火怒,立地碎裂矣。


若脈帶緩,是胃氣未絕,猶可調理,用四君加山藥,引入脾經,單補脾陰,再隨所兼之症治之。


土能生金,金能生水虛損,肺脈數大者,須防作瀉。


江篁南云:得之好內者,其脈芤而駛,真陰損,熱內生也。


緩而弱者,重傷於苦寒劑也。


汪石山云:凡見數脈,難治,病久脈數,尤非所宜。


脈或浮澀而駛,或沉弱而緩者,脈之不常,虛之故也。


虛損,轉潮熱、泄瀉,脈短數者,不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7:11 | 只看該作者

損脈致病次序


扁鵲曰:損脈之為病若何?


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血虛不能榮於;


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


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至脈為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7:42 | 只看該作者

損脈損症


扁鵲曰:一呼二至,一呼一至,名曰損。


人雖能行,獨未著床,血氣皆不足矣。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


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治損法


扁鵲曰:治損之法若何?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8:10 | 只看該作者

五臟逆傳致病訣

 

汪石山云:余治一人,年二十余,病咳嗽、嘔血、盜汗,或腸鳴作泄,午後發熱。


診其脈,細數無倫次。


語之曰:《難經》云:七傳者,逆經傳也。


初因腎水涸竭,是腎病矣。


腎邪傳之於心,故發熱而夜重;


心邪傳之於肺,故咳嗽而汗泄;


肺邪傳之於肝,故脅痛而氣壅;


肝邪傳之於脾,故腸鳴而作泄;


脾邪復傳之於腎,而腎不能再受邪矣。


今病兼此數者,死不出旬日之外,果期而歿。


所云邪者因自病之極,不能自安而侵凌於上也。


(隨筆承制生化論:自虛為人所乘其勢順;自病而反能乘人,其勢逆,即此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8:36 | 只看該作者

虛損死證

 

經曰:肉脫熱甚者死,嗽而加汗者死,嗽而下泄、上喘者死,嗽而左不得眠者肝脹,嗽而右不得眠者肺脹,俱為死症。


(當云:脹在肋上近腋屬肺,肋下近腰屬肝。上下俱脹,氣血(缺文)


《靈樞》云:皮寒熱,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陽寒熱者,肌肉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槁,死不治,厥劉河間曰:


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


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


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下者,由肺而心而胃;


自下而上者,由腎而肝而脾。


論曰:心肺損而色敝,腎肝損而形痿。


穀不能化而脾損,漸漬之深,皆為虛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9:06 | 只看該作者

寒熱論

 

汪石山論寒熱互發者,蓋氣少不能營運,而滯於血分,故發熱;


血少不能流利,而滯於氣分,故發寒。


仲景云:陽入於陰則熱,陰入於陽則寒,是也。


寒則戰栗鼓頷者,陰邪入於陽分也;


熱則咳痰不已者,陽邪入於陰分也。


此則陰陽兩虛,故相交並而然也。


慎齋云:傷寒寒熱往來,系邪在半表半裡;


內傷寒熱,系氣血兩虛。氣虛則發熱,血虛則發寒。


凡肌表發熱,皆邪陽勝,正陽虛也。


用黃?、附子,所以助陽。


蓋陽氣既虛,黃?性緩,不能到表,須得附子雄壯之氣,引?直走於表,助之成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3:09:35 | 只看該作者

五臟致傷

 

《靈樞》云:神傷於思慮,則肉脫;


意傷於憂愁,則肢廢;


魂傷於悲哀,則筋攣;


魄傷於喜樂,則皮槁;


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


虛損致病之由


褚先生精血篇云:


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


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而為淋;


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疼則愈欲小便,愈便則愈疼。


又云: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


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


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潰而入骨,或變而之腫,或雖合而難子。


合男子多,則瀝枯虛人;


乳產眾,則血枯殺人。


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為月水,為經絡之余氣。


苟外無六淫所侵,內無七情所傷,脾胃之氣壯,則衝任之氣盛,故月水適時而至。


然有面色萎黃,四肢消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


乃陰血不足,非有餘瘀閉之證,宜以滋血氣之劑徐培之,使經氣盛,水自依時而下。


又云:凡放出宮人,及少年孀婦,年逾三十,兩跨作痛,而膚不腫,色不變,或大小便如淋,登廁尤痛,此血瘀漬入隧道為患,乃男女失合之證也。


(若漬入腸胃,即為血臌。經云: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便澀而奇痛,不可作水利之。)


丹溪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


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易動。


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合,其精暗耗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0:1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