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一 師訓】 夫地黃丸,為腎家之主劑。 蓋腎水枯,則肝木不榮;
木不榮,則枯木生心火。
(五行字面,乃醫家循例之詞,讀者當隨文而各求其義。此所謂腎水即津液也,肝水即血汁也,心火即亢燥之熱氣也。津不濡血而血滯且干矣。血不涵氣而氣亢愈悍矣。故曰: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腎,用澤瀉以去腎家之邪,則地黃成滋腎之功。
腎所惡者土也,脾家有濕熱,則能克腎水,故用山藥補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濕,則山藥成補脾之功。
木枯則耗水,以山茱萸斂火以潤肝;
火熾亦能涸水,以丹皮瀉心火而補心。
心足則火不妄起,且下降與腎交,而補腎之功愈成矣。
此即《難經》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義;又《素問》亢害承制凡兩手俱數,大便燥者,八物湯。
洪大有力,地黃湯;無力,大補湯。
脾燥,加山藥;
脈弦,加芍藥;
右關浮無力,加丁香;
沉無力,加乾薑。
內傷,寸脈大於尺脈,此陽盛脈也,宜用保元東加歸、芍引下,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內收矣。
此從陽引至陰分之法。(用意甚是而藥不合,?升胃陽,歸升肝陽,非能降也。凡引下法有三:有直用清肅,有從下滋填,有從下溫補,更有宣其上而大氣自降者,各因其病本也。)
內傷,右尺弦弱,不宜用寒涼,以命門火虛故也。
右關緩有力,緩則為濕,又寸尺弱者,用補中東加赤茯、苡仁。
蓋補中補寸弱,赤茯、苡仁行中焦濕,又能使中焦之氣下行,而尺脈自和。
右關緩無力,用參苓白朮散加黃?,以補上而益下。
凡在右,以四君子東加減。
欲上,用黃;
欲下,赤苓、苡仁。
在左,以四物湯調理。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黃連、赤苓之類。
蓋木通瀉小腸火,小腸為心之腑,黃連瀉心,赤苓者,赤入丙丁也。
左關浮,用羌活、防風。
左關沉有力,用山梔、柴胡、知、柏之類。
左尺有力,加柏以瀉其有餘。
蓋左有瀉而無補,右有補而無瀉,則命門火重矣。
(此謬語也。左右俱有水火,太過俱宜瀉,不及俱宜補。即如本文左尺有力,加柏以瀉有餘,何嘗不是瀉火?倘右尺太過,豈可復補之?)
凡內傷發熱、口乾,乃下焦虛寒,火不歸元,陽氣在上故耳。
須溫下焦,使陽氣下降,則口乾自愈。
(此即所謂從下溫補也,是下焦虛寒,格陽於上。所以然者,下焦之氣不續升,氣無所接引,不得順降,久結於上,化為燥火。)
凡內傷,火在上,水在下,故發咳嗽而喘,此皆滋陰降火所致也。
初用桂制白芍、吳茱萸少許,及甘草、人參、五味、半夏、破故紙、杜仲,一溫則火下行,水上升。
如或作瀉,則陽下行,而胃中所積宿食水穀行動矣。
(因滋陰降火而發咳喘,乃陽為陰抑,水上火下之咎也。用辛溫撥其陰而伸其陽,生氣勃發,而敗氣敗津舉無所容矣,故或汗或瀉也。內鬱熱甚者,略佐清降,恐鬱火之發太驟為患也,曾屢見之。)
凡虛損,肺脈大,氣喘,下部脈弦細弱微,此皆陽上越而不降,內寒外熱,上熱下寒之症,用人參一錢,桂制白芍一錢,乾薑三分,半夏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甘草生炙二分,使溫中內收,陽氣降下。
(虛損氣喘:有氣痹,有氣越。氣痹有清濕外侵,有衛陽內陷;氣越有內寒格熱,有陰虛陽泛。陽陷寸脈短弱,而邪侵反弦緊;陽泛寸浮散,而格熱反洪實,以純虛與夾實之故。純虛可任補斂,夾實有溫宣、溫降諸法,未可專任補斂,其吉凶全視尺脈有根、無根,相稱、不相稱以決之。何者?純虛肺氣弱,夾實肺氣困,補斂固以振弱,亦以增困,上焦氣閉,三焦大氣舉為其所吸攝,不得動轉順降,所謂宗氣反聚也。氣化不通,升降不續,喘逼反甚,故治法須有以開為斂、以降為補之妙用。)
凡久病服寒涼克伐過多,以致三陽氣衰,致痰凝氣滯,以調元之劑治之。
陽氣一動,則少陽先升,少陽欲先出,前有太陽,後有陽明,遏截不能伸,少陽之氣至太陽,太陽與之並則寒,與陽明並則熱,遂成寒熱瘧狀,非真瘧也。
其太陽氣達,遂有傷風之狀,鼻塞、惡風寒之症見矣。
陽明氣達,則有作瀉之症。
此時正當調脾補元,分頭施治,則舊病盡脫矣。(此條開人神智不少。)
凡服寒涼克伐之過,遂成血凝氣滯,用溫補之劑,其痰決行,脈氣漸和,須預言將來或有凝血少許。
此乃通經,氣壯而血行也。(此可悟葉天士久病通絡之義。)
|